导语:“当外科医生关腹那一刻,游离的癌细胞是否已在腹腔悄悄埋下定时炸弹?”——这是每一位结直肠癌主刀者术后夜不能寐的隐忧。根治性手术切得再干净,也挡不住看不见的微转移在腹膜落地生根。传统静脉化疗鞭长莫及,补救式腹腔热灌注又往往错失最佳窗口。此刻,如果能有一把“隐形喷雾”,在手术台上即刻封杀残存火种,又不给患者添新伤,该有多好?
腹膜是结直肠癌隐秘的‘第二战场’,
术中即时灌注化疗能否提前掐断转移火种?
结直肠癌(CRC)中,腹膜是常见的转移部位,约17%的转移性CRC患者存在腹膜播散。即使原发肿瘤接受了根治性治疗,术后仍可能发生腹膜转移(PM),且术后PM的发生与多种高危因素相关,如右侧结肠癌、肿瘤浸润超过肠管半圈、低分化癌、浆膜或浆膜外浸润、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10 ng/ml等。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者认为孤立性PM可视为局部病变,可采用更积极的局部治疗方式,基于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方案逐渐被推荐,但一旦PM被确诊,腹腔化疗的生存获益便十分有限,因此术中预防性腹腔化疗被认为可能是降低PM发生率的有效方法。在CRC腹腔化疗常用药物中,顺铂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差,卡铂对部分肿瘤细胞敏感性降低,5-氟尿嘧啶依赖肝酶激活且具有细胞周期特异性,吡柔比星则存在显著局部刺激性;而洛铂作为第三代铂类药物,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在铂类化合物中溶解度更优,很少在胸膜和腹膜形成粟粒状结节,物理及化学刺激性小(pH接近人体生理pH),且对包括CRC在内的多种实体瘤具有显著抗肿瘤疗效。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术中预防性腹腔灌注洛铂化疗在CRC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验证其能否降低PM发生率。
5中心同步起跑,术中即刻灌注,
720例T4/N+患者1:1随机锁定疗效
该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于2017年12月启动,纳入期约18个月,已通过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及所有参与医院的审批(批准号:16–147/122),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和CONSORT指南开展,所有患者均提供了书面知情同意。
研究在全国25家每年开展200例以上结直肠癌手术的医院招募患者,纳入标准包括18–75岁、病理确诊为结直肠腺癌、初诊未接受放化疗、临床分期为T4或N(+)、ECOG体力状态0或1、肿瘤距肛缘≥10cm、无远处转移、肝肾功能等符合特定实验室要求等,同时排除了近4周内接受大手术、存在其他恶性肿瘤、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等情况的患者。
符合标准的患者术前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仅接受结直肠癌切除术)和洛铂组(结直肠癌切除术后术中行洛铂腹腔灌注化疗),随机化根据治疗中心、性别、年龄和临床分期进行分层,序列通过特定算法生成,因干预性质未对治疗或结局设盲。
干预方面,对照组术后用1000mL蒸馏水腹腔灌洗并吸尽,必要时放置引流管后关腹;洛铂组灌洗后放置至少两根引流管,关腹后将60–120mg洛铂溶于500–1000mL5%葡萄糖溶液(浓度120mg/L)经引流管注入,夹闭引流管6小时后开放,两组患者术后4周可按NCCN推荐接受常规辅助治疗。
随访上,住院期间每日记录症状和结局,统计术后30天并发症及30、90天死亡率,术后2年内每3个月、之后至3年每6个月门诊随访,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等监测复发转移,按NCI CTC AE v4.0记录不良事件。
主要终点为术后腹膜转移率,次要终点包括安全性、总生存期(OS)、无复发生存期(RFS)、腹膜无复发生存期(PRFS)及肝转移率等,样本量估算为720例,以保证80.7%的检验效能,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等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试验概况。FAS=完全分析集,PPS=每协议集,SS=安全性集
3年PM率腰斩至3.56%,RFS、PRFS双升,
OS虽未破壁却埋下长线伏笔!
该研究的全分析集(FAS)共纳入716例患者,其中洛铂组352例,对照组364例。
在主要终点方面,FAS人群中,洛铂组的3年腹膜转移(PM)率为3.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75%(HR=0.39;95%CI,0.20至0.75;P=0.005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腹腔化疗与3年PM率显著降低相关。亚组分析中,左半结肠癌患者的洛铂组3年PM率为3.31%,低于对照组的9.06%(HR=0.35;95%CI,0.17至0.75;P=0.0070);未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中,洛铂组PM率也更低(HR=0.21;95%CI,0.06至0.72;P=0.0053)。
次要终点方面,洛铂组3年肝转移率为5.81%,低于对照组的11.70%(P=0.0087),且未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中该差异更显著(0.80% vs 10.74%,P=0.0007),但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两组无显著差异(8.37% vs 12.09%,P=0.1958)。两组3年总生存率(OS)无显著差异(93.2% vs 90.4%,P=0.1660),但洛铂组3年无复发生存率(RFS)为88.1%,高于对照组的81.6%(HR=0.62;95%CI,0.42至0.91;P=0.0146),3年腹膜无复发生存率(PRFS)为96.6%,高于对照组的91.5%(HR=0.39;95%CI,0.20至0.75;P=0.0053)。两组在肺、骨等其他部位转移率上无显著差异。
安全性方面,安全集(SS)人群中,洛铂组与对照组的不良事件(AEs)发生率(69.77% vs 64.75%)及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最常见的AEs为代谢和营养障碍(58.5% vs 52.2%)。洛铂组术后第3天的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血小板计数(PLT)较对照组略有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且术后第5天恢复至与对照组相近水平。两组在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伤口愈合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术后恢复指标,以及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7.65% vs 7.34%,P=0.8763)上均无显著差异。
图2 按子组划分的PM危害比(HRS)森林图
总结
这项由25家中心共同完成的大规模研究首次证实:在根治性手术“黄金6小时”内,以温和高效的lobaplatin进行一次性腹腔灌注,可把腹膜转移风险砍半,并同步降低肝转移,而不增加围手术期负担。与COLOPEC等术后HIPEC研究不同,术中即时给药避免了延迟系统化疗的尴尬,真正实现了“同步打击、互不干扰”。尽管3年OS尚未拉开差距,但RFS/PRFS的显著获益为更长随访中的生存突破埋下了伏笔。简言之,lobaplatin术中腹腔灌注为高危CRC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可行、可推广的“前移防线”,或将改写未来指南的术后辅助策略。
参考文献
1.Su H, Zhang R, Li Y, Li Y, Pei W, Jie Z, Liu Z, Huang M, Zhuang J, Jiang Q, Xie M, Wang G, Zhang W, Liu M, Chen J, Wang Z, Wang K, Zhang X, Li G, Zeng X, Li X, Sun X, Wang J, Zeng D, Zhuang C, Zhou H, Wang X. Intraoperatively preventive intraperitoneal perfusion chemotherapy with lobaplatin in colorectal cancer: a prospective,randomised, controlled,multicentrestudy. BMC Med. 2025 Jun 6;23(1):336.doi: 10.1186/s12916-025-04180-1. PMID: 40481437; PMCID: PMC12142866.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导语:“当外科医生关腹那一刻,游离的癌细胞是否已在腹腔悄悄埋下定时炸弹?”——这是每一位结直肠癌主刀者术后夜不能寐的隐忧。根治性手术切得再干净,也挡不住看不见的微转移在腹膜落地生根。传统静脉化疗鞭长莫及,补救式腹腔热灌注又往往错失最佳窗口。此刻,如果能有一把“隐形喷雾”,在手术台上即刻封杀残存火种,又不给患者添新伤,该有多好?
腹膜是结直肠癌隐秘的‘第二战场’,
术中即时灌注化疗能否提前掐断转移火种?
结直肠癌(CRC)中,腹膜是常见的转移部位,约17%的转移性CRC患者存在腹膜播散。即使原发肿瘤接受了根治性治疗,术后仍可能发生腹膜转移(PM),且术后PM的发生与多种高危因素相关,如右侧结肠癌、肿瘤浸润超过肠管半圈、低分化癌、浆膜或浆膜外浸润、存在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10 ng/ml等。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者认为孤立性PM可视为局部病变,可采用更积极的局部治疗方式,基于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的方案逐渐被推荐,但一旦PM被确诊,腹腔化疗的生存获益便十分有限,因此术中预防性腹腔化疗被认为可能是降低PM发生率的有效方法。在CRC腹腔化疗常用药物中,顺铂溶解度低、生物利用度差,卡铂对部分肿瘤细胞敏感性降低,5-氟尿嘧啶依赖肝酶激活且具有细胞周期特异性,吡柔比星则存在显著局部刺激性;而洛铂作为第三代铂类药物,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在铂类化合物中溶解度更优,很少在胸膜和腹膜形成粟粒状结节,物理及化学刺激性小(pH接近人体生理pH),且对包括CRC在内的多种实体瘤具有显著抗肿瘤疗效。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术中预防性腹腔灌注洛铂化疗在CRC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验证其能否降低PM发生率。
5中心同步起跑,术中即刻灌注,
720例T4/N+患者1:1随机锁定疗效
该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于2017年12月启动,纳入期约18个月,已通过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及所有参与医院的审批(批准号:16–147/122),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和CONSORT指南开展,所有患者均提供了书面知情同意。
研究在全国25家每年开展200例以上结直肠癌手术的医院招募患者,纳入标准包括18–75岁、病理确诊为结直肠腺癌、初诊未接受放化疗、临床分期为T4或N(+)、ECOG体力状态0或1、肿瘤距肛缘≥10cm、无远处转移、肝肾功能等符合特定实验室要求等,同时排除了近4周内接受大手术、存在其他恶性肿瘤、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等情况的患者。
符合标准的患者术前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仅接受结直肠癌切除术)和洛铂组(结直肠癌切除术后术中行洛铂腹腔灌注化疗),随机化根据治疗中心、性别、年龄和临床分期进行分层,序列通过特定算法生成,因干预性质未对治疗或结局设盲。
干预方面,对照组术后用1000mL蒸馏水腹腔灌洗并吸尽,必要时放置引流管后关腹;洛铂组灌洗后放置至少两根引流管,关腹后将60–120mg洛铂溶于500–1000mL5%葡萄糖溶液(浓度120mg/L)经引流管注入,夹闭引流管6小时后开放,两组患者术后4周可按NCCN推荐接受常规辅助治疗。
随访上,住院期间每日记录症状和结局,统计术后30天并发症及30、90天死亡率,术后2年内每3个月、之后至3年每6个月门诊随访,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等监测复发转移,按NCI CTC AE v4.0记录不良事件。
主要终点为术后腹膜转移率,次要终点包括安全性、总生存期(OS)、无复发生存期(RFS)、腹膜无复发生存期(PRFS)及肝转移率等,样本量估算为720例,以保证80.7%的检验效能,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等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试验概况。FAS=完全分析集,PPS=每协议集,SS=安全性集
3年PM率腰斩至3.56%,RFS、PRFS双升,
OS虽未破壁却埋下长线伏笔!
该研究的全分析集(FAS)共纳入716例患者,其中洛铂组352例,对照组364例。
在主要终点方面,FAS人群中,洛铂组的3年腹膜转移(PM)率为3.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75%(HR=0.39;95%CI,0.20至0.75;P=0.005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腹腔化疗与3年PM率显著降低相关。亚组分析中,左半结肠癌患者的洛铂组3年PM率为3.31%,低于对照组的9.06%(HR=0.35;95%CI,0.17至0.75;P=0.0070);未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中,洛铂组PM率也更低(HR=0.21;95%CI,0.06至0.72;P=0.0053)。
次要终点方面,洛铂组3年肝转移率为5.81%,低于对照组的11.70%(P=0.0087),且未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中该差异更显著(0.80% vs 10.74%,P=0.0007),但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两组无显著差异(8.37% vs 12.09%,P=0.1958)。两组3年总生存率(OS)无显著差异(93.2% vs 90.4%,P=0.1660),但洛铂组3年无复发生存率(RFS)为88.1%,高于对照组的81.6%(HR=0.62;95%CI,0.42至0.91;P=0.0146),3年腹膜无复发生存率(PRFS)为96.6%,高于对照组的91.5%(HR=0.39;95%CI,0.20至0.75;P=0.0053)。两组在肺、骨等其他部位转移率上无显著差异。
安全性方面,安全集(SS)人群中,洛铂组与对照组的不良事件(AEs)发生率(69.77% vs 64.75%)及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最常见的AEs为代谢和营养障碍(58.5% vs 52.2%)。洛铂组术后第3天的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血小板计数(PLT)较对照组略有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且术后第5天恢复至与对照组相近水平。两组在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伤口愈合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术后恢复指标,以及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7.65% vs 7.34%,P=0.8763)上均无显著差异。
图2 按子组划分的PM危害比(HRS)森林图
总结
这项由25家中心共同完成的大规模研究首次证实:在根治性手术“黄金6小时”内,以温和高效的lobaplatin进行一次性腹腔灌注,可把腹膜转移风险砍半,并同步降低肝转移,而不增加围手术期负担。与COLOPEC等术后HIPEC研究不同,术中即时给药避免了延迟系统化疗的尴尬,真正实现了“同步打击、互不干扰”。尽管3年OS尚未拉开差距,但RFS/PRFS的显著获益为更长随访中的生存突破埋下了伏笔。简言之,lobaplatin术中腹腔灌注为高危CRC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可行、可推广的“前移防线”,或将改写未来指南的术后辅助策略。
参考文献
1.Su H, Zhang R, Li Y, Li Y, Pei W, Jie Z, Liu Z, Huang M, Zhuang J, Jiang Q, Xie M, Wang G, Zhang W, Liu M, Chen J, Wang Z, Wang K, Zhang X, Li G, Zeng X, Li X, Sun X, Wang J, Zeng D, Zhuang C, Zhou H, Wang X. Intraoperatively preventive intraperitoneal perfusion chemotherapy with lobaplatin in colorectal cancer: a prospective,randomised, controlled,multicentrestudy. BMC Med. 2025 Jun 6;23(1):336.doi: 10.1186/s12916-025-04180-1. PMID: 40481437; PMCID: PMC12142866.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