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赛科技回港上市:激光雷达赛道的新风向

智车科技

2天前

它牵头制定了国际标准ISO/AWI13228和中国首个车载激光雷达国标《GB/T45500-2025》,为自身构建了制度护城河,也为国际化竞争加分。

芝能科技出品

2025年9月16日,禾赛科技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成为首家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

禾赛在港股上市以后,多了一个战略通道(美股有什么问题也有战略依托了),当然这家第三方激光雷达供应商,在智能汽车和机器人领域是站稳了。

从募资41.6亿港元的亮眼成绩,到盈利能力和交付量的双双突破,禾赛展现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新角色。 

01

上市热潮:

资本与市场的双重认可

禾赛选择回港上市,背后有两层深意:

◎ 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让不少中概股企业开始寻求更稳定的融资平台。相比美股的高风险和监管压力,港股对本土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大,也更贴近禾赛的全球化战略。

◎ 禾赛在激光雷达领域的领先地位,也盈利了看到了禾赛的持续性,让它有底气通过回港吸纳更多资金,为技术研发和市场扩张铺路。

IPO规模超过41.6亿港元,是激光雷达行业迄今最大的融资案例,主权基金、长线基金和产业资本的踊跃参与,投资者对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领域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禾赛的财务表现给了市场足够底气。

2024年,公司营收20.8亿元,交付量连续四年翻倍,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净现金流达到13亿元,成为全球唯一持续盈利的激光雷达企业。

2025年上半年,禾赛的势头更猛。

◎ 激光雷达交付量达54.8万台,超过2024年全年,同比增长超270%。

◎ 智能驾驶(ADAS)是主力,单季交付超30万台,同比增长275.8%。

◎ 机器人市场也开始爆发,二季度交付量暴增743.6%,成为新的增长点。

◎ 营收方面,二季度达到7.1亿元,同比增长53.9%,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亏损7210万元转为盈利4410万元,远超预期。

这些数字背后,是禾赛量产能力的飞跃和成本控制的成功。它不仅打破了“激光雷达企业烧钱无底洞”的刻板印象,还通过规模化生产和自研技术,站上了盈利的制高点。

02

技术与市场:

激光雷达的“禾赛模式”

禾赛的成功,离不开它在技术上的深耕和市场上的精准布局。核心在于两点:

◎ 芯片化和全链路整合。

早在2017年,禾赛就开始自研激光雷达芯片,涵盖激光器、探测器、驱动器等七大核心部件。这种“全自研”模式让禾赛把激光雷达成本从十万美元级降到几百美元,性能和可靠性却大幅提升。

简单来说,禾赛把激光雷达从实验室的高端玩具变成了量产的“平民”传感器。

◎ 在智能驾驶市场,禾赛连续四年稳坐全球市占率第一的宝座。

2024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达8.61亿美元,同比增长60%,禾赛以33%的份额领跑,与理想、长安、吉利、丰田等车企深度绑定,还打入了欧洲豪华品牌的供应链,订单稳定性可见一斑。

在L4级自动驾驶领域,禾赛更是占据61%的市场,Zoox、Aurora、百度Apollo等Robotaxi玩家几乎都选了禾赛的传感器。这种“全明星”客户阵容,证明了禾赛在性能、成本和量产上的综合实力。

机器人市场则是禾赛的新蓝海。

JT系列激光雷达发布仅五个月,交付量就突破10万台,创下机器人领域的销量纪录。从割草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禾赛的车规级经验让它在这一新兴市场迅速站稳脚跟。

CEO李一帆曾说:“一辆车只能服务一个人,但一台机器人可以解放一群人。”这句话点出了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高频次、多场景的应用正在为禾赛打开新空间。

禾赛还在行业标准制定上占据主动。

它牵头制定了国际标准ISO/AWI 13228和中国首个车载激光雷达国标《GB/T 45500-2025》,为自身构建了制度护城河,也为国际化竞争加分。

速腾、Ouster等对手在固态激光雷达上加速追赶,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融合方案也在低端市场挤压空间。

激光雷达的成本和可靠性要求还在不断提高,禾赛也在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这笔钱拿到持续投入研发,守住领先优势。

小结

禾赛科技的回港上市,是激光雷达行业迈向成熟的信号。

从财务上看率先实现盈利,交付量和营收双双爆发,展现了规模化量产的实力;从技术上看,芯片化和全链路整合让它在性能和成本上遥遥领先;从市场看,智能驾驶和机器人两大领域的布局,为未来增长提供了双引擎。 

我们给禾赛一些掌声。

原文标题 : 禾赛科技回港上市:激光雷达赛道的新风向

它牵头制定了国际标准ISO/AWI13228和中国首个车载激光雷达国标《GB/T45500-2025》,为自身构建了制度护城河,也为国际化竞争加分。

芝能科技出品

2025年9月16日,禾赛科技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成为首家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

禾赛在港股上市以后,多了一个战略通道(美股有什么问题也有战略依托了),当然这家第三方激光雷达供应商,在智能汽车和机器人领域是站稳了。

从募资41.6亿港元的亮眼成绩,到盈利能力和交付量的双双突破,禾赛展现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新角色。 

01

上市热潮:

资本与市场的双重认可

禾赛选择回港上市,背后有两层深意:

◎ 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让不少中概股企业开始寻求更稳定的融资平台。相比美股的高风险和监管压力,港股对本土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大,也更贴近禾赛的全球化战略。

◎ 禾赛在激光雷达领域的领先地位,也盈利了看到了禾赛的持续性,让它有底气通过回港吸纳更多资金,为技术研发和市场扩张铺路。

IPO规模超过41.6亿港元,是激光雷达行业迄今最大的融资案例,主权基金、长线基金和产业资本的踊跃参与,投资者对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领域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禾赛的财务表现给了市场足够底气。

2024年,公司营收20.8亿元,交付量连续四年翻倍,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净现金流达到13亿元,成为全球唯一持续盈利的激光雷达企业。

2025年上半年,禾赛的势头更猛。

◎ 激光雷达交付量达54.8万台,超过2024年全年,同比增长超270%。

◎ 智能驾驶(ADAS)是主力,单季交付超30万台,同比增长275.8%。

◎ 机器人市场也开始爆发,二季度交付量暴增743.6%,成为新的增长点。

◎ 营收方面,二季度达到7.1亿元,同比增长53.9%,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亏损7210万元转为盈利4410万元,远超预期。

这些数字背后,是禾赛量产能力的飞跃和成本控制的成功。它不仅打破了“激光雷达企业烧钱无底洞”的刻板印象,还通过规模化生产和自研技术,站上了盈利的制高点。

02

技术与市场:

激光雷达的“禾赛模式”

禾赛的成功,离不开它在技术上的深耕和市场上的精准布局。核心在于两点:

◎ 芯片化和全链路整合。

早在2017年,禾赛就开始自研激光雷达芯片,涵盖激光器、探测器、驱动器等七大核心部件。这种“全自研”模式让禾赛把激光雷达成本从十万美元级降到几百美元,性能和可靠性却大幅提升。

简单来说,禾赛把激光雷达从实验室的高端玩具变成了量产的“平民”传感器。

◎ 在智能驾驶市场,禾赛连续四年稳坐全球市占率第一的宝座。

2024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达8.61亿美元,同比增长60%,禾赛以33%的份额领跑,与理想、长安、吉利、丰田等车企深度绑定,还打入了欧洲豪华品牌的供应链,订单稳定性可见一斑。

在L4级自动驾驶领域,禾赛更是占据61%的市场,Zoox、Aurora、百度Apollo等Robotaxi玩家几乎都选了禾赛的传感器。这种“全明星”客户阵容,证明了禾赛在性能、成本和量产上的综合实力。

机器人市场则是禾赛的新蓝海。

JT系列激光雷达发布仅五个月,交付量就突破10万台,创下机器人领域的销量纪录。从割草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禾赛的车规级经验让它在这一新兴市场迅速站稳脚跟。

CEO李一帆曾说:“一辆车只能服务一个人,但一台机器人可以解放一群人。”这句话点出了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潜力——高频次、多场景的应用正在为禾赛打开新空间。

禾赛还在行业标准制定上占据主动。

它牵头制定了国际标准ISO/AWI 13228和中国首个车载激光雷达国标《GB/T 45500-2025》,为自身构建了制度护城河,也为国际化竞争加分。

速腾、Ouster等对手在固态激光雷达上加速追赶,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融合方案也在低端市场挤压空间。

激光雷达的成本和可靠性要求还在不断提高,禾赛也在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这笔钱拿到持续投入研发,守住领先优势。

小结

禾赛科技的回港上市,是激光雷达行业迈向成熟的信号。

从财务上看率先实现盈利,交付量和营收双双爆发,展现了规模化量产的实力;从技术上看,芯片化和全链路整合让它在性能和成本上遥遥领先;从市场看,智能驾驶和机器人两大领域的布局,为未来增长提供了双引擎。 

我们给禾赛一些掌声。

原文标题 : 禾赛科技回港上市:激光雷达赛道的新风向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