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首富:从内江厂子弟到创新药全球玩家

川观新闻

1天前

从内江厂子弟到四川首富,从仿制药企业到全球创新药玩家,朱义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财富传奇,更是中国医药企业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不跟风、不急躁,守得住责任,敢啃硬骨头,终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突围路。

川观新闻记者 彭瑀珩

9月8日,川股百利天恒股价创新高,62岁的公司董事长朱义,凭借手中超千亿市值的股权,新晋为四川新首富。这则消息刷屏前,记者上一次见到他,是在两个多月前的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会场。

川观新闻记者与朱义交流过多次。聊到创新药领域的突破,朱义语气坚定:“在肿瘤大分子创新领域,中国已经处在全球领先的位置!”正是这股不服输的劲,让他带领团队在旧金山谈判桌前签下84亿美金的跨国合作协议,创下全球ADC药物交易纪录。

然而鲜有人知,早年的朱义曾揣着300块闯北海做建材生意,非典时顶着质疑坚持药品“不涨价”,后来又逆着“创新鄙视链”死磕十年双抗ADC技术……这位如今能与BMS(百时美施贵宝)合作的企业家,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中国创新药“全球牌面”的位置的?

起步之路:

带着300块闯北海,不忘科学梦

朱义1963年出生,生活在内江工厂大院。父亲是孤儿出身,曾加入部队,从部队转业后自学考上四川大学哲学系的本科,母亲则是一位厂医。“哪怕修收音机也能有口饭吃”,父亲的叮嘱让朱义这位内江1980年的高分考生,进入四川大学无线电专业——可他满脑子是陈景润的故事,理想是当科学家。

这个“科学梦”走了十年:复旦生物物理硕士毕业,1987年进华西医科大学当老师,在微生物实验室钻研病毒学。但“一眼望到头的跟随式研发”让他憋闷,1990年代初“下海”:先在四川科委医药公司做研发,后揣300块闯广西北海,从外贸、房地产挣到第一桶金。“赚了钱还是想回制药行,这是老本行,更是牵挂。”1996年,他回成都温江创办百利药业(后更名百利天恒),带着弟弟妹妹跑市场。弟弟在济南住铁架床,冬天上露天厕所冻得脱不下裤子,“没风投,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去挣钱。”

真正让企业站稳的,是2003年非典。当有专家说“病原体是支原体,用红霉素”,受过病毒学训练的朱义却拧着来:“逻辑不对,更可能是病毒!”他当即让工厂24小时赶产抗病毒药新博林,两周后香港中文大学证实病毒感染,药企纷纷排队提货。朱义立了条规矩:“不让一个经理空手走”,当年新博林销售额破亿——“发国难财”的质疑随之而来,直到调查结果出炉:国家允许涨价15%,百利天恒一分没涨。

百利天恒董事长朱义

破局之路:

逆“创新鄙视链”死磕十年,啃下硬骨头

2009年,百利天恒靠仿制药挣着钱,朱义却给自己“泼冷水”:“世界上只有两种药:创新药和其他。仿制药未来利润薄如刀片。”

那时中国创新药还是荒原:2015年药审改革未启,“创新药”没明确定义,风投更是稀缺。朱义不想等,“用仿制药的钱反哺创新,自己做自己的风投”。他先想在上海建研发中心,却遭一些跨国药企科学家质疑:“你一个中国西部的四川企业,懂创新药吗?”

“不懂,但创新药也并不高深。”2013年,他两度飞美国,沿着生物医药产业园走,发现顶尖生物技术才十几人,年成本约1000万美元——“正好我们每年能拿得出”。2014年,百利天恒在西雅图设SystImmune公司,押注最前沿的双抗ADC(抗体偶联药物)——这是连当地同行都觉得“疯了”的选择:“单抗ADC都没做好,你还做双抗?”

朱义没争,只给方案:“一半资源按你们的来,一半按我的逻辑,用数据说话。”他用物理学“消除信号干扰”打比方:“肿瘤像一个坏蛋组织,要精准打击,但得避开副作用——做药也得找新路径。”

最难时是2021年:2017年奥博资本投的2.5亿,2020年BL-B01D1进临床后一年花光,他只能借短贷“赌研发”,资金链随时断。“甚至想过把公司卖了。”只有分管财务的创始人知道这一困境,“没告诉员工,怕砸了他们的信心”。

转机在2022年6月:BL-B01D1剂量爬坡出首个好数据,之后数据连超预期。朱义每天第一时间盯着患者数据,他在审视数据上的能力来源于“高校训练的敏感度”——曾有CRO(合同研究组织)公司给的猴毒试验数据,他看十分钟就揪出问题,避免项目延误。后来奥博资本赚了20倍。

突围之路:

84亿美金敲开全球门,不卖管线,是造跨国药企

2023年6月,美国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百利天恒公布BL-B01D1数据——当天,全球前20大药企里8家找上门,包括BMS(百时美施贵宝)。

谈判桌上,朱义扔出“不合常理”的底线:“不做单纯授权,要共同开发、共享商业化。”美国BD(商务拓展)负责人不敢谈,他催着发邮件:“当面不敢说,邮件总能发!”后来他亲自赴美,直面谈判。对方一开始觉得是“非分之想”,但看到数据硬、态度坚决,还有其他药企排队,才认真起来。

最终的84亿美金合作,成了全球ADC药物史最大单分子交易:BMS付8亿首付,未来补76亿里程碑款,双方共研共享利润。“这不是卖管线,是借合作建能力。”这才是朱义的目的。海外团队靠这波业务快速成型,离跨国药企近了一大步。

朱义还告诉川观新闻记者,这一次的成功背后,离不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助力:2023年科创板上市,他融到9.9亿元,“科创板五套标准全为创新企业量身定制,这笔钱让我们把BL-B01D1的临床样本量扩大到800多个中国患者——没有这些数据,根本没法和跨国公司谈”。

如今的百利天恒,有三大全球领先技术平台,中美数十项临床在推进,BL-B01D1预计2026年获批,商业化团队扩至千人,朱义还把儿子朱海送到美国公司历练。当记者问他“企业的长期价值”,他的回答很实在也很质朴:“为肿瘤患者一次次续上生存希望。”

眼下,朱义正积极筹备港股上市,同时计划推进科创板再融资与海外并购,目标是在2029年前搭建起跨国药企的框架。从内江厂子弟到四川首富,从仿制药企业到全球创新药玩家,朱义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财富传奇,更是中国医药企业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不跟风、不急躁,守得住责任,敢啃硬骨头,终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突围路。

晋升四川首富后,朱义说:“纸上财富带来的虚名,在当今社会,压力感远强于荣誉感。”未来,朱义及百利天恒还将给中国创新药行业带来哪些惊喜?如何推动行业变革和发展?一切尚待揭晓。

从内江厂子弟到四川首富,从仿制药企业到全球创新药玩家,朱义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财富传奇,更是中国医药企业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不跟风、不急躁,守得住责任,敢啃硬骨头,终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突围路。

川观新闻记者 彭瑀珩

9月8日,川股百利天恒股价创新高,62岁的公司董事长朱义,凭借手中超千亿市值的股权,新晋为四川新首富。这则消息刷屏前,记者上一次见到他,是在两个多月前的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会场。

川观新闻记者与朱义交流过多次。聊到创新药领域的突破,朱义语气坚定:“在肿瘤大分子创新领域,中国已经处在全球领先的位置!”正是这股不服输的劲,让他带领团队在旧金山谈判桌前签下84亿美金的跨国合作协议,创下全球ADC药物交易纪录。

然而鲜有人知,早年的朱义曾揣着300块闯北海做建材生意,非典时顶着质疑坚持药品“不涨价”,后来又逆着“创新鄙视链”死磕十年双抗ADC技术……这位如今能与BMS(百时美施贵宝)合作的企业家,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中国创新药“全球牌面”的位置的?

起步之路:

带着300块闯北海,不忘科学梦

朱义1963年出生,生活在内江工厂大院。父亲是孤儿出身,曾加入部队,从部队转业后自学考上四川大学哲学系的本科,母亲则是一位厂医。“哪怕修收音机也能有口饭吃”,父亲的叮嘱让朱义这位内江1980年的高分考生,进入四川大学无线电专业——可他满脑子是陈景润的故事,理想是当科学家。

这个“科学梦”走了十年:复旦生物物理硕士毕业,1987年进华西医科大学当老师,在微生物实验室钻研病毒学。但“一眼望到头的跟随式研发”让他憋闷,1990年代初“下海”:先在四川科委医药公司做研发,后揣300块闯广西北海,从外贸、房地产挣到第一桶金。“赚了钱还是想回制药行,这是老本行,更是牵挂。”1996年,他回成都温江创办百利药业(后更名百利天恒),带着弟弟妹妹跑市场。弟弟在济南住铁架床,冬天上露天厕所冻得脱不下裤子,“没风投,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去挣钱。”

真正让企业站稳的,是2003年非典。当有专家说“病原体是支原体,用红霉素”,受过病毒学训练的朱义却拧着来:“逻辑不对,更可能是病毒!”他当即让工厂24小时赶产抗病毒药新博林,两周后香港中文大学证实病毒感染,药企纷纷排队提货。朱义立了条规矩:“不让一个经理空手走”,当年新博林销售额破亿——“发国难财”的质疑随之而来,直到调查结果出炉:国家允许涨价15%,百利天恒一分没涨。

百利天恒董事长朱义

破局之路:

逆“创新鄙视链”死磕十年,啃下硬骨头

2009年,百利天恒靠仿制药挣着钱,朱义却给自己“泼冷水”:“世界上只有两种药:创新药和其他。仿制药未来利润薄如刀片。”

那时中国创新药还是荒原:2015年药审改革未启,“创新药”没明确定义,风投更是稀缺。朱义不想等,“用仿制药的钱反哺创新,自己做自己的风投”。他先想在上海建研发中心,却遭一些跨国药企科学家质疑:“你一个中国西部的四川企业,懂创新药吗?”

“不懂,但创新药也并不高深。”2013年,他两度飞美国,沿着生物医药产业园走,发现顶尖生物技术才十几人,年成本约1000万美元——“正好我们每年能拿得出”。2014年,百利天恒在西雅图设SystImmune公司,押注最前沿的双抗ADC(抗体偶联药物)——这是连当地同行都觉得“疯了”的选择:“单抗ADC都没做好,你还做双抗?”

朱义没争,只给方案:“一半资源按你们的来,一半按我的逻辑,用数据说话。”他用物理学“消除信号干扰”打比方:“肿瘤像一个坏蛋组织,要精准打击,但得避开副作用——做药也得找新路径。”

最难时是2021年:2017年奥博资本投的2.5亿,2020年BL-B01D1进临床后一年花光,他只能借短贷“赌研发”,资金链随时断。“甚至想过把公司卖了。”只有分管财务的创始人知道这一困境,“没告诉员工,怕砸了他们的信心”。

转机在2022年6月:BL-B01D1剂量爬坡出首个好数据,之后数据连超预期。朱义每天第一时间盯着患者数据,他在审视数据上的能力来源于“高校训练的敏感度”——曾有CRO(合同研究组织)公司给的猴毒试验数据,他看十分钟就揪出问题,避免项目延误。后来奥博资本赚了20倍。

突围之路:

84亿美金敲开全球门,不卖管线,是造跨国药企

2023年6月,美国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百利天恒公布BL-B01D1数据——当天,全球前20大药企里8家找上门,包括BMS(百时美施贵宝)。

谈判桌上,朱义扔出“不合常理”的底线:“不做单纯授权,要共同开发、共享商业化。”美国BD(商务拓展)负责人不敢谈,他催着发邮件:“当面不敢说,邮件总能发!”后来他亲自赴美,直面谈判。对方一开始觉得是“非分之想”,但看到数据硬、态度坚决,还有其他药企排队,才认真起来。

最终的84亿美金合作,成了全球ADC药物史最大单分子交易:BMS付8亿首付,未来补76亿里程碑款,双方共研共享利润。“这不是卖管线,是借合作建能力。”这才是朱义的目的。海外团队靠这波业务快速成型,离跨国药企近了一大步。

朱义还告诉川观新闻记者,这一次的成功背后,离不开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助力:2023年科创板上市,他融到9.9亿元,“科创板五套标准全为创新企业量身定制,这笔钱让我们把BL-B01D1的临床样本量扩大到800多个中国患者——没有这些数据,根本没法和跨国公司谈”。

如今的百利天恒,有三大全球领先技术平台,中美数十项临床在推进,BL-B01D1预计2026年获批,商业化团队扩至千人,朱义还把儿子朱海送到美国公司历练。当记者问他“企业的长期价值”,他的回答很实在也很质朴:“为肿瘤患者一次次续上生存希望。”

眼下,朱义正积极筹备港股上市,同时计划推进科创板再融资与海外并购,目标是在2029年前搭建起跨国药企的框架。从内江厂子弟到四川首富,从仿制药企业到全球创新药玩家,朱义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财富传奇,更是中国医药企业转型发展的生动缩影:不跟风、不急躁,守得住责任,敢啃硬骨头,终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突围路。

晋升四川首富后,朱义说:“纸上财富带来的虚名,在当今社会,压力感远强于荣誉感。”未来,朱义及百利天恒还将给中国创新药行业带来哪些惊喜?如何推动行业变革和发展?一切尚待揭晓。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