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9月7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及其盟友欧佩克+(OPEC+)在线上会议上达成一致,意外宣布将进一步加快增产步伐,这看似对本已供过于求的市场构成威胁,但也有机构认为实际市场影响可能有限。分析人士认为,该组织的领导者之一沙特阿拉伯从中获得的收益却不容小觑——该国正试图重申组织纪律性,同时扩大市场份额并巩固与美国的关系。欧佩克+达成的最新协议显示,将提前解除原定持续至2026年底的165万桶/日减产措施。且该联盟八个核心成员国宣布,10月将把原油产量目标上调13.7万桶/日。按此进度,欧佩克+需12个月才能完全解除165万桶/日的减产措施,届时其仍将维持200万桶/日的减产规模直至2026年底。欧佩克+表示保留在未来会议上加速、暂停或逆转增产的选项,并定于今年10月5日召开八个核心成员国之间的下次会议。欧佩克+在今年4月至9月期间已累计增产约250万桶/日,相当于全球需求量的2.4%。此举对油价形成下行压力,自1月中旬创下的2025年高点以来,油价已下跌约18%,目前维持在每桶67美元附近。此次增产举措对市场而言可谓雪上加霜——由于阿根廷、加拿大、美国等地的产量增长,市场普遍预期供应过剩局面已进入长期化阶段。国际能源署此前预测,2025年10月至2026年底期间,全球原油供应将平均日均超出需求300万桶——而该预测发布于周日公告之前。理论上,在此背景下增加供应量理应对油价造成沉重打击。但实际影响可能较为有限。对欧佩克+产量的分析表明,实际增产幅度可能远低于宣称水平,因多数成员国已处于或接近满负荷生产。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25年3月该组织开始解除第一轮减产措施前,联合产量已达3183万桶/日,仅比9月3288万桶/日的目标低100万桶/日。这主要源于哈萨克斯坦、阿联酋和伊拉克等成员国早已大幅超额完成配额。7月这三国合计超额约50万桶/日。因此新配额实际上不会为市场带来显著增量,因为这些指导方针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现有产量的追认。但对沙特阿拉伯而言,此次调整意义重大。该国产量将从3月的907万桶/日增至9月的998万桶/日。据国际能源署估算,这将使其剩余产能保持在约220万桶/日,远超其他任何成员国。在当前逐步解除的减产阶段中,沙特与俄罗斯各自削减约50万桶/日产量。但受西方严厉制裁限制新产能投资,俄罗斯几乎不存在闲置产能。因此沙特阿拉伯将成为此次减产撤销的最大受益者,利雅得方面有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尤其能从美国页岩企业手中夺取份额——这些企业面临油价下跌压力,将不得不放缓钻井活动。作为OPEC+减产协议的发起者,沙特能源大臣历经多年整顿组织内部纪律后,如今似乎已重新掌控主导权。更重要的是,此举使利雅得在地缘层面收获重要筹码——当美国总统特朗普敦促欧佩克降低油价时,沙特可借此展示其积极行动。因此沙特似乎愿意长期承受低油价环境,既为争取长期市场份额,也为维系与关键盟友的关系。据悉,沙特王储计划于今年11月访问美国华盛顿。此前特朗普5月访问海湾国家时,利雅得承诺向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而华盛顿则同意向沙特出售价值1420亿美元的军售方案。可以肯定的是,减产与油价问题将成为两国11月新会晤的议题。总结来说,OPEC+的新增产目标不太可能对油市造成重大冲击——价格或许不会大幅波动——但鉴于当前的地缘政治背景,这些举措仍可能产生长期影响。据了解,OPEC+控制着全球约一半的石油产量,过去几年往往通过减产来支撑油价。然而,自今年4月以来,该组织开始转向增产,目标是重新争夺市场份额。在此之前,OPEC+的减产主要分为两个目标:一是整个组织在2022年年底达成的200万桶/日减产,计划维持至2026年底;二是8个成员国在2023年自愿实施的165万桶/日额外减产,原计划同样持续至2026年底。今年4月,OPEC+完全撤销了第一个减产目标,由此带来的增量相当于满足了2.4%的全球需求。此次最新协议意味着,8个自愿减产成员提前一年多撤销了第二个减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