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中利集团(002309.SZ)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与汉寿中晖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常熟宏丰光伏电站开发有限公司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经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胜诉,获赔工程款、违约金等合计7534.25万元。
法院裁决:被告赔偿7534.25万元
根据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具的《民事判决书》【(2024)苏05民初1478号】,腾晖光伏作为原告,因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于2024年12月10日立案。法院经审理后作出如下判决:
1. 被告一汉寿中晖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应向腾晖光伏支付工程款、欠款及违约金共计人民币7534.25万元,并支付逾期付款违约金(以750.00万元为基数,自2021年3月19日起计至实际清偿日)及逾期付款利息损失(以572.77万元为基数,自2024年12月10日起计至实际清偿日);
2. 被告二常熟宏丰光伏电站开发有限公司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 案件受理费44.84万元,由腾晖光伏承担8.97万元,被告一承担35.87万元。
该判决仍处于上诉期内,是否进入执行阶段尚存不确定性。
跨界光伏:电池+组件产能超10GW
资料显示,中利集团成立于1988年,早年以电缆业务起家,于2009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2011年,公司成功并购江苏腾晖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后更名为腾晖光伏)51%股权,跨界进军光伏赛道,后逐步拓展至光伏电站开发、组件制造及农业光伏等领域。腾晖光伏为其核心光伏业务平台,曾一度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光伏制造商、国内领先的光伏电站开发商之一。
在光伏业务上,“十三五”期间,中利集团曾大力推进光伏电站建设与组件产能扩张。2021年,其光伏组件产能一度突破8 GW,EPC业务规模位列国内前列。然而,受补贴退坡、原材料价格波动及应收账款回收缓慢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资金压力显著增大。
2022年以来,公司逐步收缩光伏电站投资业务,将经营重点重新聚焦于光伏制造端。截至2024年6月,腾晖光伏具备电池产能5.2 GW、组件产能5.6 GW,产能利用率维持在75%左右。2024年上半年,组件出货量约2.8 GW,同比略有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光伏业务聚焦单晶高效电池及组件研发,已拥有TOPCon电池相关专利35项,并布局BC/HJT/钙钛矿叠层电池等前沿技术。
五年亏损超百亿 2025H1大幅减亏
然而,在业绩方面,因前期光伏业务快速扩张,叠加光伏行业政策变动及应收账款回收不力等因素,中利集团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和经营困境。公司连续多年巨额亏损,资金链极度紧张,面临破产退市风险。
在2020-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90.33亿元、103.8亿元、81.66亿元、40.51亿元和23.58亿元,净利润分别-29.2亿元、-41.88亿元、-4.76亿元、-14.97亿元和-11.74亿元,五年累计亏损102.55亿元。
据最新财报,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降至8.37亿元,同比下滑33.59%;归母净利润亏损7121.70万元,同比增长73.20%;资产负债率达64.75%。
此间,中利集团公司股票曾自2022年5月31日开市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带帽ST。自2024年4月25日开市起,又被被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及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中利”。
鉴于公司所处困境,中利集团近年来也在积极推动重整。
地方国资入主挽救危机
2023年,为化解风险,引入战略投资者,中利集团原控股股东与厦门国资旗下的建发股份达成一系列协议。建发股份通过“协议转让+表决权委托”的方式,获得了中利集团的控制权。
2024年, 为进一步巩固控股地位,增强中利集团的资本实力,建发股份在2024年主导完成了对中利集团的定向增发,以现金方式认购股份,为公司注入发展资金。
至此,建发股份正式成为中利集团名副其实的控股股东,中利集团也变更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
至2025年8月,公司完成董事会换届,调整经营管理团队,并完成“摘星摘帽”工作。
不过,在风险因素方面,中利集团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
一是资金流动性风险,公司因较高的有息负债与较低的现金比率使得公司偿债压力巨大;二是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包括本次诉讼所涉款项在内,多个电站项目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展缓慢;三是行业竞争激烈,光伏制造业产能过剩格局未根本改善,产品毛利持续承压;四是业务转型面临不确定性,公司曾尝试跨界进入储能与氢能等领域,但目前尚未形成显著收入贡献。
此次腾晖光伏胜诉获赔7534.25万元,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现金流压力,但单次诉讼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公司若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苏,仍需在业务聚焦、资产处置、债务重组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9月5日,中利集团(002309.SZ)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与汉寿中晖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常熟宏丰光伏电站开发有限公司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经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胜诉,获赔工程款、违约金等合计7534.25万元。
法院裁决:被告赔偿7534.25万元
根据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具的《民事判决书》【(2024)苏05民初1478号】,腾晖光伏作为原告,因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于2024年12月10日立案。法院经审理后作出如下判决:
1. 被告一汉寿中晖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应向腾晖光伏支付工程款、欠款及违约金共计人民币7534.25万元,并支付逾期付款违约金(以750.00万元为基数,自2021年3月19日起计至实际清偿日)及逾期付款利息损失(以572.77万元为基数,自2024年12月10日起计至实际清偿日);
2. 被告二常熟宏丰光伏电站开发有限公司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3. 案件受理费44.84万元,由腾晖光伏承担8.97万元,被告一承担35.87万元。
该判决仍处于上诉期内,是否进入执行阶段尚存不确定性。
跨界光伏:电池+组件产能超10GW
资料显示,中利集团成立于1988年,早年以电缆业务起家,于2009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2011年,公司成功并购江苏腾晖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后更名为腾晖光伏)51%股权,跨界进军光伏赛道,后逐步拓展至光伏电站开发、组件制造及农业光伏等领域。腾晖光伏为其核心光伏业务平台,曾一度成长为全球领先的光伏制造商、国内领先的光伏电站开发商之一。
在光伏业务上,“十三五”期间,中利集团曾大力推进光伏电站建设与组件产能扩张。2021年,其光伏组件产能一度突破8 GW,EPC业务规模位列国内前列。然而,受补贴退坡、原材料价格波动及应收账款回收缓慢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资金压力显著增大。
2022年以来,公司逐步收缩光伏电站投资业务,将经营重点重新聚焦于光伏制造端。截至2024年6月,腾晖光伏具备电池产能5.2 GW、组件产能5.6 GW,产能利用率维持在75%左右。2024年上半年,组件出货量约2.8 GW,同比略有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光伏业务聚焦单晶高效电池及组件研发,已拥有TOPCon电池相关专利35项,并布局BC/HJT/钙钛矿叠层电池等前沿技术。
五年亏损超百亿 2025H1大幅减亏
然而,在业绩方面,因前期光伏业务快速扩张,叠加光伏行业政策变动及应收账款回收不力等因素,中利集团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和经营困境。公司连续多年巨额亏损,资金链极度紧张,面临破产退市风险。
在2020-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90.33亿元、103.8亿元、81.66亿元、40.51亿元和23.58亿元,净利润分别-29.2亿元、-41.88亿元、-4.76亿元、-14.97亿元和-11.74亿元,五年累计亏损102.55亿元。
据最新财报,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降至8.37亿元,同比下滑33.59%;归母净利润亏损7121.70万元,同比增长73.20%;资产负债率达64.75%。
此间,中利集团公司股票曾自2022年5月31日开市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带帽ST。自2024年4月25日开市起,又被被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及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中利”。
鉴于公司所处困境,中利集团近年来也在积极推动重整。
地方国资入主挽救危机
2023年,为化解风险,引入战略投资者,中利集团原控股股东与厦门国资旗下的建发股份达成一系列协议。建发股份通过“协议转让+表决权委托”的方式,获得了中利集团的控制权。
2024年, 为进一步巩固控股地位,增强中利集团的资本实力,建发股份在2024年主导完成了对中利集团的定向增发,以现金方式认购股份,为公司注入发展资金。
至此,建发股份正式成为中利集团名副其实的控股股东,中利集团也变更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
至2025年8月,公司完成董事会换届,调整经营管理团队,并完成“摘星摘帽”工作。
不过,在风险因素方面,中利集团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
一是资金流动性风险,公司因较高的有息负债与较低的现金比率使得公司偿债压力巨大;二是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包括本次诉讼所涉款项在内,多个电站项目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展缓慢;三是行业竞争激烈,光伏制造业产能过剩格局未根本改善,产品毛利持续承压;四是业务转型面临不确定性,公司曾尝试跨界进入储能与氢能等领域,但目前尚未形成显著收入贡献。
此次腾晖光伏胜诉获赔7534.25万元,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现金流压力,但单次诉讼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公司若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苏,仍需在业务聚焦、资产处置、债务重组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