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好觉,小心心房颤动找上门!揭秘睡眠障碍与心律失常的隐秘关联

医学论坛网

2周前

MrOS研究发现,CSA和Cheyne-Stokes呼吸预测了老年男性的心房颤动患病率,数据提示,CSA可能是心房颤动的另一个潜在危险因素。

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肥胖率上升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增加。近年来,睡眠障碍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联逐渐受到关注,尤其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已被证实是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其他睡眠障碍,如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失眠和不安腿综合征(RLS)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2025年8月,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Sleep Disruption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Evidence,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的综述,综合分析了睡眠障碍与心房颤动之间的流行病学、机制和临床意义,为该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内容概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心房颤动

流行病学与临床关联: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OSA与心房颤动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例如,全球疾病负担项目估计,2016年全球心房颤动患者约为4630万,而OSA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患病率高达43%至85%。此外,多民族动脉粥样硬化研究(MESA)发现,严重OSA患者的心房颤动患病率约为7.5%。这些数据表明,OSA可能是心房颤动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OSA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包括间歇性缺氧、胸膜腔内压变化、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和炎症反应。间歇性缺氧可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增加心房期前收缩的发生率,从而诱发心房颤动。此外,OSA引起的胸膜腔内压变化可导致心房壁应力增加,进一步促进心房重构。这些机制的研究为理解OSA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尽管多项观察性研究显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可减少心房颤动的复发,但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并不一致。例如,一项纳入109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CPAP治疗并未显著减少心房颤动的负担(P=0.52)。然而,另一项纳入3000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CPAP治疗显著降低了心房颤动的复发率(P=0.003)。这些结果表明,CPAP治疗可能对某些心房颤动患者有益,但其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与心房颤动

流行病学与临床关联:与OSA相比,CSA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然而,一些研究表明,CSA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例如,MrOS研究发现,CSA和Cheyne-Stokes呼吸预测了老年男性的心房颤动患病率,数据提示,CSA可能是心房颤动的另一个潜在危险因素。CSA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节障碍导致呼吸暂停,这种呼吸暂停与间歇性缺氧、二氧化碳水平波动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有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心房重构和电生理异常,从而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

目前,针对CSA的治疗对心房颤动预后的影响尚无定论。例如,加拿大CPAP试验显示,CPAP治疗并未显著改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这些结果表明,CSA的治疗可能需要更个体化的方案,以有效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失眠与心房颤动

流行病学与临床关联:失眠是另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受到关注。多项研究显示,失眠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例如,一项纳入超过100万美国退伍军人的研究发现,失眠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生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32%,失眠可能是心房颤动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机制探讨:失眠可能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炎症反应和心房重构等机制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研究表明,失眠患者的心率变异性降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这些变化均与心房颤动的发生有关。临床意义与治疗效果: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法,其对心房颤动的预后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然而,一些研究表明,CBT-I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积极影响,结果提示,CBT-I可能通过改善睡眠质量,间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睡眠不足与心房颤动

流行病学与临床关联:睡眠不足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受到关注。多项研究显示,短睡眠时间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显著相关。例如,一项日本队列研究发现,睡眠时间≤6小时的个体心房颤动发生风险比睡眠时间6至8小时的个体高出34%。这些数据表明,睡眠不足可能是心房颤动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机制探讨:睡眠不足可能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炎症反应和心房重构等机制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实验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可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血压升高和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临床意义与治疗效果:延长睡眠时间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积极影响。例如,一项行为干预研究发现,延长睡眠时间可降低血压和体重,从而可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这些结果提示,改善睡眠质量可能对心房颤动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安腿综合征(RLS)与心房颤动

流行病学与临床关联:不安腿综合征(RL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特征是患者在休息时感到腿部不适,活动后可缓解。RLS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但一些研究显示,RLS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例如,一项纳入4951例临床怀疑RLS的患者的研究发现,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为8%。RLS可能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炎症反应和心房重构等机制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研究表明,RLS患者的心率变异性降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这些变化均与心房颤动的发生有关。此外,RLS患者常伴有周期性肢体运动(PLM),这些运动可能进一步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

多巴胺能药物治疗RLS可能对心房颤动的预后有积极影响。例如,一项纳入153例RLS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高PLM指数的患者在接受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后,心房颤动的进展风险显著降低。这些结果提示,RLS的治疗可能通过改善睡眠质量和减少PLM,间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总结

这篇综述全面总结了睡眠障碍与心房颤动之间的流行病学、机制和临床意义,强调了睡眠障碍在心房颤动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空白和挑战。尽管多项研究显示,治疗睡眠障碍可能对心房颤动的预后有积极影响,但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并不一致。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睡眠障碍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对心房颤动预后的影响。此外,临床医生应重视睡眠障碍的筛查和管理,以改善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DESHMUKH A, COVASSIN N, DAUVILLIERS Y,et al. Sleep disruption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evidence,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 Circ Res,2025;137(5):788-808.DOI:10.1161/CIRCRESAHA.125.325612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MrOS研究发现,CSA和Cheyne-Stokes呼吸预测了老年男性的心房颤动患病率,数据提示,CSA可能是心房颤动的另一个潜在危险因素。

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肥胖率上升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增加。近年来,睡眠障碍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联逐渐受到关注,尤其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已被证实是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其他睡眠障碍,如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失眠和不安腿综合征(RLS)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2025年8月,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Sleep Disruption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Evidence,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的综述,综合分析了睡眠障碍与心房颤动之间的流行病学、机制和临床意义,为该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内容概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心房颤动

流行病学与临床关联: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OSA与心房颤动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例如,全球疾病负担项目估计,2016年全球心房颤动患者约为4630万,而OSA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患病率高达43%至85%。此外,多民族动脉粥样硬化研究(MESA)发现,严重OSA患者的心房颤动患病率约为7.5%。这些数据表明,OSA可能是心房颤动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OSA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包括间歇性缺氧、胸膜腔内压变化、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和炎症反应。间歇性缺氧可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增加心房期前收缩的发生率,从而诱发心房颤动。此外,OSA引起的胸膜腔内压变化可导致心房壁应力增加,进一步促进心房重构。这些机制的研究为理解OSA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尽管多项观察性研究显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可减少心房颤动的复发,但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并不一致。例如,一项纳入109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CPAP治疗并未显著减少心房颤动的负担(P=0.52)。然而,另一项纳入3000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CPAP治疗显著降低了心房颤动的复发率(P=0.003)。这些结果表明,CPAP治疗可能对某些心房颤动患者有益,但其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SA)与心房颤动

流行病学与临床关联:与OSA相比,CSA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然而,一些研究表明,CSA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生率也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例如,MrOS研究发现,CSA和Cheyne-Stokes呼吸预测了老年男性的心房颤动患病率,数据提示,CSA可能是心房颤动的另一个潜在危险因素。CSA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节障碍导致呼吸暂停,这种呼吸暂停与间歇性缺氧、二氧化碳水平波动和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有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心房重构和电生理异常,从而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

目前,针对CSA的治疗对心房颤动预后的影响尚无定论。例如,加拿大CPAP试验显示,CPAP治疗并未显著改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这些结果表明,CSA的治疗可能需要更个体化的方案,以有效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失眠与心房颤动

流行病学与临床关联:失眠是另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受到关注。多项研究显示,失眠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例如,一项纳入超过100万美国退伍军人的研究发现,失眠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生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32%,失眠可能是心房颤动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机制探讨:失眠可能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炎症反应和心房重构等机制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研究表明,失眠患者的心率变异性降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这些变化均与心房颤动的发生有关。临床意义与治疗效果: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治疗失眠的首选方法,其对心房颤动的预后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然而,一些研究表明,CBT-I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积极影响,结果提示,CBT-I可能通过改善睡眠质量,间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睡眠不足与心房颤动

流行病学与临床关联:睡眠不足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受到关注。多项研究显示,短睡眠时间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显著相关。例如,一项日本队列研究发现,睡眠时间≤6小时的个体心房颤动发生风险比睡眠时间6至8小时的个体高出34%。这些数据表明,睡眠不足可能是心房颤动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机制探讨:睡眠不足可能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炎症反应和心房重构等机制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实验研究表明,睡眠剥夺可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血压升高和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临床意义与治疗效果:延长睡眠时间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积极影响。例如,一项行为干预研究发现,延长睡眠时间可降低血压和体重,从而可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这些结果提示,改善睡眠质量可能对心房颤动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安腿综合征(RLS)与心房颤动

流行病学与临床关联:不安腿综合征(RL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特征是患者在休息时感到腿部不适,活动后可缓解。RLS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但一些研究显示,RLS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例如,一项纳入4951例临床怀疑RLS的患者的研究发现,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为8%。RLS可能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炎症反应和心房重构等机制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研究表明,RLS患者的心率变异性降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这些变化均与心房颤动的发生有关。此外,RLS患者常伴有周期性肢体运动(PLM),这些运动可能进一步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

多巴胺能药物治疗RLS可能对心房颤动的预后有积极影响。例如,一项纳入153例RLS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高PLM指数的患者在接受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后,心房颤动的进展风险显著降低。这些结果提示,RLS的治疗可能通过改善睡眠质量和减少PLM,间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总结

这篇综述全面总结了睡眠障碍与心房颤动之间的流行病学、机制和临床意义,强调了睡眠障碍在心房颤动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空白和挑战。尽管多项研究显示,治疗睡眠障碍可能对心房颤动的预后有积极影响,但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并不一致。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睡眠障碍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评估不同治疗方法对心房颤动预后的影响。此外,临床医生应重视睡眠障碍的筛查和管理,以改善心房颤动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DESHMUKH A, COVASSIN N, DAUVILLIERS Y,et al. Sleep disruption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evidence,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 Circ Res,2025;137(5):788-808.DOI:10.1161/CIRCRESAHA.125.325612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