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六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披露了2025年半年报,业绩总体稳健。
报告期内,六大行营收全部实现正增长,同比增速最快的是中国银行,达到3.76%;同比增速最慢的是交通银行,为0.77%。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以及农业银行上半年营收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95%、1.6%、1.5%以及0.85%。
而在归母净利润方面,上半年国有六大行中有三家实现了同比增长,另外三家则同比下降。其中,农业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分别同比增长2.66%、1.61%、0.85%,意味着这三家银行实现了营收和净利的双增。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同比有所下降,降幅分别为1.39%、1.37%和0.85%,幅度并不显著。
上半年,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存款期限结构变动、负债端付息率降幅小于资产端收益率降幅等因素影响,六大行的核心业务净息差和净利息收益率普遍同比下降。
在资产质量方面,今年上半年六大行的不良贷款率环比普遍细微下降,幅度在0.01~0.03个百分点左右。仅有邮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去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但其不良率在六大行中还是属于最低的,为0.92%,显示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员工效益和薪酬
还有一个数据比较有趣,如果以今年半年报中六大行各自披露的“员工人数”,和对应每一家银行所实现的归母净利润作计算,得出今年上半年各家国有大行的“人均创造利润”,即以归母净利润除以员工总数,似乎也可以衡量各家银行的员工产出效益。
综合六大行半年报,各家在半年报披露的在职员工数量为:工行(40.8万人)、农行(44.5万人)、建行(37.3万人)、中行(31万人)、邮储行(17.9万人)以及交行(9.5万人)。
则六大行的“人均创造利润”数值分别是:交行(48.3万元)、建行(43.4万元)、工行(41.2万元)、中行(37.9万元)、农行(31.3万元)以及邮储行(27.4万元)。
这么一看,虽然交行在营收规模和资产规模等方面和其他五家银行的差距明显,但按照计算公式得出的员工效益排在第一。当然这种粗略的算法未必能如实反映银行员工的真实效率,也不太能解读各家银行的员工数到底合不合理,切勿“一概而论”“极简化思维”。
另一个指标可能是外界比较关心的员工薪酬数据。
根据Wind终端数据,我以六大行半年报中合并报表的“报告期工资总额=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公式,简要计算了下各家银行今年上半年的薪酬金额情况。
其中农业银行今年上半年的薪酬总额达到686.58亿元,排在第一。上半年薪酬总额排在第二~第六的分别是工商银行(654.71亿元)、建设银行(592.23亿元)、中国银行(529.30亿元)、邮储银行(272.77亿元)以及交通银行(157.83亿元)。
如再根据半年报披露的银行集团员工数量情况,计算平均薪酬水平,则今年上半年六大行的员工平均月薪分别是:中行(2.84万元)、交行(2.76万元)、工行(2.67万元)、建行(2.65万元)、农行(2.57万元)以及邮储行(2.54万元)。
可见,虽然中行和交行的员工月薪排在较前的位置,但六大行数据之间的标准差并不大,排在第一的中行和排在最后的邮储行每个月每个行员差了3000元。
还是得强调一下,这种计算薪酬总额和员工月薪的方式比较粗浅。比如,“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这一科目不仅包含员工税前工资,还包括公司承担的公积金、体检费用、职业保险等福利支出,如果就简单照搬这个项目的数额,容易高估实际到手的薪资。此外,在递延薪酬制度下,当期的数额也可能混合了员工以往年度递延至本期才发放的报酬,这也可能虚高化员工薪酬的数字。
当然最明显的争议就是这个员工月薪是一个平均的概念,无法反映出银行内不同职级、不同工种、不同地域员工的差异,这对那些实际收入明显低于上述数字的员工来说,并不公平。
最后,按照长期历史数据来看,股份制行和头部城商行的平均员工薪资水平要明显高于六大国有银行,这可能和国有大行全国机构网点分布多得多、人员更加密集有关。
尾声
2025年半年报显示,六大国有行作为银行业的绝对龙头,在资产规模、市场份额、业务结构多元、综合经营韧性、资产质量、风险抵御能力以及稳定分红等方面领先同业,具备行业引领性和稳定器的功能。
同时,在落实落细“五篇大文章”,持续打造业务特色,深入绿色发展,突破数字化转型难点,优化业务结构,推进产品创新,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方面也起到了表率作用。
六大行银行员工薪酬水平受到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等影响在所难免。和去年上半年相比,半年报中的薪资水平总体呈现稳定趋势,也进一步佐证了国有大行的稳健发展步伐。
国有六大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披露了2025年半年报,业绩总体稳健。
报告期内,六大行营收全部实现正增长,同比增速最快的是中国银行,达到3.76%;同比增速最慢的是交通银行,为0.77%。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以及农业银行上半年营收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95%、1.6%、1.5%以及0.85%。
而在归母净利润方面,上半年国有六大行中有三家实现了同比增长,另外三家则同比下降。其中,农业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分别同比增长2.66%、1.61%、0.85%,意味着这三家银行实现了营收和净利的双增。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同比有所下降,降幅分别为1.39%、1.37%和0.85%,幅度并不显著。
上半年,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存款期限结构变动、负债端付息率降幅小于资产端收益率降幅等因素影响,六大行的核心业务净息差和净利息收益率普遍同比下降。
在资产质量方面,今年上半年六大行的不良贷款率环比普遍细微下降,幅度在0.01~0.03个百分点左右。仅有邮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去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但其不良率在六大行中还是属于最低的,为0.92%,显示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员工效益和薪酬
还有一个数据比较有趣,如果以今年半年报中六大行各自披露的“员工人数”,和对应每一家银行所实现的归母净利润作计算,得出今年上半年各家国有大行的“人均创造利润”,即以归母净利润除以员工总数,似乎也可以衡量各家银行的员工产出效益。
综合六大行半年报,各家在半年报披露的在职员工数量为:工行(40.8万人)、农行(44.5万人)、建行(37.3万人)、中行(31万人)、邮储行(17.9万人)以及交行(9.5万人)。
则六大行的“人均创造利润”数值分别是:交行(48.3万元)、建行(43.4万元)、工行(41.2万元)、中行(37.9万元)、农行(31.3万元)以及邮储行(27.4万元)。
这么一看,虽然交行在营收规模和资产规模等方面和其他五家银行的差距明显,但按照计算公式得出的员工效益排在第一。当然这种粗略的算法未必能如实反映银行员工的真实效率,也不太能解读各家银行的员工数到底合不合理,切勿“一概而论”“极简化思维”。
另一个指标可能是外界比较关心的员工薪酬数据。
根据Wind终端数据,我以六大行半年报中合并报表的“报告期工资总额=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公式,简要计算了下各家银行今年上半年的薪酬金额情况。
其中农业银行今年上半年的薪酬总额达到686.58亿元,排在第一。上半年薪酬总额排在第二~第六的分别是工商银行(654.71亿元)、建设银行(592.23亿元)、中国银行(529.30亿元)、邮储银行(272.77亿元)以及交通银行(157.83亿元)。
如再根据半年报披露的银行集团员工数量情况,计算平均薪酬水平,则今年上半年六大行的员工平均月薪分别是:中行(2.84万元)、交行(2.76万元)、工行(2.67万元)、建行(2.65万元)、农行(2.57万元)以及邮储行(2.54万元)。
可见,虽然中行和交行的员工月薪排在较前的位置,但六大行数据之间的标准差并不大,排在第一的中行和排在最后的邮储行每个月每个行员差了3000元。
还是得强调一下,这种计算薪酬总额和员工月薪的方式比较粗浅。比如,“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这一科目不仅包含员工税前工资,还包括公司承担的公积金、体检费用、职业保险等福利支出,如果就简单照搬这个项目的数额,容易高估实际到手的薪资。此外,在递延薪酬制度下,当期的数额也可能混合了员工以往年度递延至本期才发放的报酬,这也可能虚高化员工薪酬的数字。
当然最明显的争议就是这个员工月薪是一个平均的概念,无法反映出银行内不同职级、不同工种、不同地域员工的差异,这对那些实际收入明显低于上述数字的员工来说,并不公平。
最后,按照长期历史数据来看,股份制行和头部城商行的平均员工薪资水平要明显高于六大国有银行,这可能和国有大行全国机构网点分布多得多、人员更加密集有关。
尾声
2025年半年报显示,六大国有行作为银行业的绝对龙头,在资产规模、市场份额、业务结构多元、综合经营韧性、资产质量、风险抵御能力以及稳定分红等方面领先同业,具备行业引领性和稳定器的功能。
同时,在落实落细“五篇大文章”,持续打造业务特色,深入绿色发展,突破数字化转型难点,优化业务结构,推进产品创新,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方面也起到了表率作用。
六大行银行员工薪酬水平受到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等影响在所难免。和去年上半年相比,半年报中的薪资水平总体呈现稳定趋势,也进一步佐证了国有大行的稳健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