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报告》刊发:浙江省国资委推动国企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

企业观察网

1周前

《国资报告》杂志2025年第8期刊发《浙江省国资委:推动国企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展示了浙江国资国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教科人一体改革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以“新质提质”为工作主线,以“忠诚、担当、奋斗、创新、清正”的浙江国资国企新风尚为引领,持续推动国有企业成为浙江科技创新重要力量的思路举措和实际成效。

《国资报告》杂志2025年第8期刊发《浙江省国资委:推动国企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展示了浙江国资国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教科人一体改革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以“新质提质”为工作主线,以“忠诚、担当、奋斗、创新、清正”的浙江国资国企新风尚为引领,持续推动国有企业成为浙江科技创新重要力量的思路举措和实际成效。全文分享如下——

图片

图片

近年来,浙江国资国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在国务院国资委关心指导下,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重点突破、整体提升,以教科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以“新质提质”为工作主线,以“忠诚、担当、奋斗、创新、清正”的浙江国资国企新风尚为引领,持续推动国有企业成为浙江科技创新重要力量。

以教科人一体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浙江国资国企深入推动教科人一体改革,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企业、高校、平台都能使用”,推动人才更好有序流动、人才资源更好共享、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更好保障。

人才团队一体化共享。通过共建科教融合学院、实施人才双聘等创新举措,系统构建“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人才共享体系,建立“双向授权清单”,探索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持续推进平台共建、技术共研、成果共享。浙能集团白马湖实验室,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共建,高校科研团队既保留事业编制,又通过市场化机制获得报酬奖励;企业技术专家担任高校“第一导师”,深度链接前沿科研资源。

项目联合一体化攻关。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合作,加强“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联合攻关,形成由地方国企牵头,央企、民企、高校、科研院所等深度参与的创新联合体模式,发挥上下游紧密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实现“企业命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新组建海洋风电创新联合体,联合中国电建华东院等5家央企、东方电缆等3家民企、浙江大学等3所高校,承担深远海风电重大科技专项攻关任务,持续擦亮“海上风电看浙江”金名片。

保障政策一体化享受。打破以往政策分散归口不同部门的壁垒框架,整合形成浙江创新国企人才政策“新十条”、增量政策“新八条”,在考核权重、正向激励、成果赋权、容错免责等各方面统筹考虑、整体部署。积极探索“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机制,对企业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及时兑现政策。

以场景应用驱动创新融合

浙江国资国企始终将场景开放作为汇聚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创新的驱动力量,学习借鉴民营企业“敏捷创新”的经验做法,形成“国企搭台、民企唱戏、共谋发展”的生动局面,推动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实现场景驱动、数智赋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培育互促并进,形成“创新—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

围绕新兴产业谋划未来场景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把握产业发展的前沿科技方向和未来场景布局,全面梳理识别核心企业场景,突出对产业链关键环节掌控,着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5+3+X”战新产业发展体系全要素场景,重点围绕新组建的海洋风电、低空经济、医药健康三大产业平台开展场景应用,推动产业体系不断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跃迁。

围绕前沿技术创设企业场景需求。探索“需求牵引技术、技术赋能产业”的闭环生态,以交通、制造、能源、金融、物流、建筑等为重点,分领域、分行业、分区域形成一批带动性强、显示度高的场景需求。围绕企业AI场景需求,浙江省交通集团建设“AI+全寿命”路面养护智能辅助决策场景,浙江省国贸集团建设医保商保“双平台一通道”智能风控场景,浙大控股集团建设西溪湿地低空经济智能场景,浙江省机场集团联合云深处科技在机场部署四足机器人技术应用场景。

围绕概念验证拓展场景应用试验。探索“概念验证+孵化+投资”场景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行业标杆性概念验证中心,推动市场供需对接、资源共建共享。围绕“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平台”,着眼产业链全局,持续推进场景应用拓展。建成全国首个开放式综合交通实测验证平台,依托3600公里运营路网,向民营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交通领域智能装备测试、技术方案实景验证等服务。巨化集团中试基地面向新材料企业开放共享,杭钢中试平台为中小企业高温合金验证提供测试服务,多种特种材料工程化难题均已解决。

围绕场景集聚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加快产业体系智能化转型,大力推进“人工智能+集群”“人工智能+工厂”“人工智能+产品”“人工智能+平台”建设,按照“一企创新、多企复用”模式,根据“延链、补链、强链”要求进行场景分割堆集,首批发布20个典型应用场景案例,梳理形成26个可适用场景清单,覆盖多个重点领域,面向社会开放,为民营企业、科研机构等与国企合作打造“超级接口”。加快构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新型算力体系,加速落地一批牵引力强、影响力大的“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

以精准投放推动创新有序成长

浙江国资国企坚持长期主义,积极创新政策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发挥基金作用,以“阳光雨露”精准引导企业开启发展的“第二曲线”。

优化“两个1号”政策制度。连续两年出台浙江省国资委科技创新“1号文件”,构建“1+5+17”科技创新工作体系,“一企一策”制定下达创新国企建设任务书。政策供给方面,包括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前期亏损全额豁免、科技型企业核心技术骨干最高持股比例从3%提高至5%、业绩考核中创新占比提升至15%等,切实让企业研发有动力、成果转化有市场、科研人员有回报。

加大“两个优先”研发投入。明确提出浙江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在投入上要求“两个优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优先用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年度全面预算优先保障研发投入增长。启动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试点,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清零行动”。“十四五”以来,浙江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7.86%,2024年增速高于央企和全国地方国企平均水平。

强化“两个基金”引导支持。打造具有国资特色的科创基金和创新基金两大体系,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当好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出台《关于优化提升省属企业基金功能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放宽基金存续年限,开展长周期考核评价,完善尽职合规免责机制,目前省属企业出资持有各类基金总规模超4000亿元。浙江产投联动省地国资成立专项基金,参与芯片、晶圆等多个项目,基本实现半导体行业整条生态链布局。杭州资本两大千亿基金,以科技投行服务累计培育上市公司120余家。

以开放合作营造创新生态

浙江国资国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与各类所有制企业、研发机构合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与市场需求有机衔接,聚集各类资源优势,繁衍更多更强的产业主体。

聚焦创业创新支持“小初创”。引导全省国企开放创业场地、共享设施、技术服务等各类高质量孵化资源;发挥国企“链长+链主”作用,带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优化创新质效;探索小企业技术需求市场化流转、科技成果“先用后转”,不断完善“头部领航+专精特新+小微双创”的企业培育梯队。

聚焦“百企联盟”联通长三角。承办第六届长三角国资国企联席会议,牵头组建长三角国资百企联盟创新子联盟;聚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共同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跨境电商等长三角特色产业链区域协同发展,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

聚焦增值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做到企业服务“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政策兑现“说到做到、直达快享”,努力实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开展“践行国资国企新风尚、争创营商环境新生态”行动,制定省属企业涉企增值服务9大领域108项事项清单,举办全省国企民企协同发展推进会,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比翼齐飞。

下一步,浙江省国资国企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扛起国资国企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和本次会议精神,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浙江国资国企新篇章。

(编辑:王星)

《国资报告》杂志2025年第8期刊发《浙江省国资委:推动国企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展示了浙江国资国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教科人一体改革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以“新质提质”为工作主线,以“忠诚、担当、奋斗、创新、清正”的浙江国资国企新风尚为引领,持续推动国有企业成为浙江科技创新重要力量的思路举措和实际成效。

《国资报告》杂志2025年第8期刊发《浙江省国资委:推动国企成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展示了浙江国资国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以教科人一体改革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以“新质提质”为工作主线,以“忠诚、担当、奋斗、创新、清正”的浙江国资国企新风尚为引领,持续推动国有企业成为浙江科技创新重要力量的思路举措和实际成效。全文分享如下——

图片

图片

近年来,浙江国资国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在国务院国资委关心指导下,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重点突破、整体提升,以教科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以“新质提质”为工作主线,以“忠诚、担当、奋斗、创新、清正”的浙江国资国企新风尚为引领,持续推动国有企业成为浙江科技创新重要力量。

以教科人一体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浙江国资国企深入推动教科人一体改革,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企业、高校、平台都能使用”,推动人才更好有序流动、人才资源更好共享、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更好保障。

人才团队一体化共享。通过共建科教融合学院、实施人才双聘等创新举措,系统构建“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人才共享体系,建立“双向授权清单”,探索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持续推进平台共建、技术共研、成果共享。浙能集团白马湖实验室,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共建,高校科研团队既保留事业编制,又通过市场化机制获得报酬奖励;企业技术专家担任高校“第一导师”,深度链接前沿科研资源。

项目联合一体化攻关。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合作,加强“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联合攻关,形成由地方国企牵头,央企、民企、高校、科研院所等深度参与的创新联合体模式,发挥上下游紧密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实现“企业命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新组建海洋风电创新联合体,联合中国电建华东院等5家央企、东方电缆等3家民企、浙江大学等3所高校,承担深远海风电重大科技专项攻关任务,持续擦亮“海上风电看浙江”金名片。

保障政策一体化享受。打破以往政策分散归口不同部门的壁垒框架,整合形成浙江创新国企人才政策“新十条”、增量政策“新八条”,在考核权重、正向激励、成果赋权、容错免责等各方面统筹考虑、整体部署。积极探索“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机制,对企业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及时兑现政策。

以场景应用驱动创新融合

浙江国资国企始终将场景开放作为汇聚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创新的驱动力量,学习借鉴民营企业“敏捷创新”的经验做法,形成“国企搭台、民企唱戏、共谋发展”的生动局面,推动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实现场景驱动、数智赋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培育互促并进,形成“创新—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

围绕新兴产业谋划未来场景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把握产业发展的前沿科技方向和未来场景布局,全面梳理识别核心企业场景,突出对产业链关键环节掌控,着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5+3+X”战新产业发展体系全要素场景,重点围绕新组建的海洋风电、低空经济、医药健康三大产业平台开展场景应用,推动产业体系不断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跃迁。

围绕前沿技术创设企业场景需求。探索“需求牵引技术、技术赋能产业”的闭环生态,以交通、制造、能源、金融、物流、建筑等为重点,分领域、分行业、分区域形成一批带动性强、显示度高的场景需求。围绕企业AI场景需求,浙江省交通集团建设“AI+全寿命”路面养护智能辅助决策场景,浙江省国贸集团建设医保商保“双平台一通道”智能风控场景,浙大控股集团建设西溪湿地低空经济智能场景,浙江省机场集团联合云深处科技在机场部署四足机器人技术应用场景。

围绕概念验证拓展场景应用试验。探索“概念验证+孵化+投资”场景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行业标杆性概念验证中心,推动市场供需对接、资源共建共享。围绕“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平台”,着眼产业链全局,持续推进场景应用拓展。建成全国首个开放式综合交通实测验证平台,依托3600公里运营路网,向民营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交通领域智能装备测试、技术方案实景验证等服务。巨化集团中试基地面向新材料企业开放共享,杭钢中试平台为中小企业高温合金验证提供测试服务,多种特种材料工程化难题均已解决。

围绕场景集聚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加快产业体系智能化转型,大力推进“人工智能+集群”“人工智能+工厂”“人工智能+产品”“人工智能+平台”建设,按照“一企创新、多企复用”模式,根据“延链、补链、强链”要求进行场景分割堆集,首批发布20个典型应用场景案例,梳理形成26个可适用场景清单,覆盖多个重点领域,面向社会开放,为民营企业、科研机构等与国企合作打造“超级接口”。加快构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新型算力体系,加速落地一批牵引力强、影响力大的“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

以精准投放推动创新有序成长

浙江国资国企坚持长期主义,积极创新政策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发挥基金作用,以“阳光雨露”精准引导企业开启发展的“第二曲线”。

优化“两个1号”政策制度。连续两年出台浙江省国资委科技创新“1号文件”,构建“1+5+17”科技创新工作体系,“一企一策”制定下达创新国企建设任务书。政策供给方面,包括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前期亏损全额豁免、科技型企业核心技术骨干最高持股比例从3%提高至5%、业绩考核中创新占比提升至15%等,切实让企业研发有动力、成果转化有市场、科研人员有回报。

加大“两个优先”研发投入。明确提出浙江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在投入上要求“两个优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优先用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年度全面预算优先保障研发投入增长。启动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试点,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清零行动”。“十四五”以来,浙江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7.86%,2024年增速高于央企和全国地方国企平均水平。

强化“两个基金”引导支持。打造具有国资特色的科创基金和创新基金两大体系,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当好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出台《关于优化提升省属企业基金功能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放宽基金存续年限,开展长周期考核评价,完善尽职合规免责机制,目前省属企业出资持有各类基金总规模超4000亿元。浙江产投联动省地国资成立专项基金,参与芯片、晶圆等多个项目,基本实现半导体行业整条生态链布局。杭州资本两大千亿基金,以科技投行服务累计培育上市公司120余家。

以开放合作营造创新生态

浙江国资国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与各类所有制企业、研发机构合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与市场需求有机衔接,聚集各类资源优势,繁衍更多更强的产业主体。

聚焦创业创新支持“小初创”。引导全省国企开放创业场地、共享设施、技术服务等各类高质量孵化资源;发挥国企“链长+链主”作用,带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优化创新质效;探索小企业技术需求市场化流转、科技成果“先用后转”,不断完善“头部领航+专精特新+小微双创”的企业培育梯队。

聚焦“百企联盟”联通长三角。承办第六届长三角国资国企联席会议,牵头组建长三角国资百企联盟创新子联盟;聚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共同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跨境电商等长三角特色产业链区域协同发展,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

聚焦增值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做到企业服务“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政策兑现“说到做到、直达快享”,努力实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开展“践行国资国企新风尚、争创营商环境新生态”行动,制定省属企业涉企增值服务9大领域108项事项清单,举办全省国企民企协同发展推进会,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比翼齐飞。

下一步,浙江省国资国企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扛起国资国企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和本次会议精神,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谱写浙江国资国企新篇章。

(编辑:王星)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