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经济调控的语境下,煤炭价格不仅仅是一个能源行业的指标,更是影响全局的重要变量。近期政策频频强调“反内卷”,其背后隐藏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稳住工业品价格指数(PPI),而煤炭行业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一、反内卷开启:煤炭治理成为政策突破口
“内卷”一词自2023年首次进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以来,已经从社会讨论走向政策层面。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和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这意味着,“反内卷”已经不仅是口号,而是有了具体的治理抓手。
煤炭行业被率先纳入反内卷治理体系。国家能源局在2025年7月10日发布通知,要求严格核查煤矿生产情况,明确年度产量不得超过公告产能,月度产量不得超过公告产能的10%。超产被定性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整治超产即意味着煤炭行业正式进入“反内卷时代”。
政策的深层逻辑是:煤炭行业长期存在“以量补价”的现象,企业在利润被压缩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增加产量来维持现金流,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内卷式竞争。结果不仅使煤炭价格下行,还拖累了整个工业体系的价格水平,最终压缩利润、推高债务风险、降低居民收入,形成恶性循环。
二、反内卷的真正目的:扭转PPI
煤炭行业被重点治理,原因在于其对PPI的影响力远远超出权重。
PPI,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是反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的先行信号。2025年7月PPI同比-3.6%,已连续34个月处于负值区间,成为宏观经济的重大隐忧。
煤炭行业对PPI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直接权重虽小,但传导效应显著
2024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营业收入占比仅2.3%,但若加上石油加工、电力热力、黑色金属冶炼、化学制品制造等受其直接影响的行业,权重占比高达26.5%。此外,煤价还会通过电价影响全社会工业品价格,形成“煤价—电价—工业品—消费品”的传导链。
2.波动性极强
与通信设备、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的低波动相比,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PPI波动率高达5.8%,是典型的高弹性行业。这意味着煤价变化对整体PPI的影响尤为剧烈。
2025年7月,煤炭PPI同比大幅下跌23.0%,成为拉低整体PPI的主要因素。然而在反内卷政策影响下,其环比降幅收窄1.9个百分点,对整体PPI环比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发挥了关键支撑。随着8月煤炭长协价格上调,煤炭价格有望进一步稳定,从而带动PPI环比改善。
三、历史镜鉴:PPI的负增长与煤炭的角色
回顾中国PPI的历史走势,五次持续为负的周期几乎都与煤炭供需格局密切相关。
1.1998-2002年:产能过剩叠加亚洲金融危机
投资热潮导致产能大幅扩张,叠加外需骤降,PPI连续负增长超过50个月。政府通过关闭小煤矿、推进国企改革才逐步改善。
2.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
外需急剧萎缩,出口大幅下滑,PPI连续12个月负增长。最终依靠“四万亿”政策拉动内需实现复苏。
3.2012-2015年:国内产能过剩+全球通缩
工业化进入后期,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PPI连续54个月负增长。2016年供给侧改革落地,煤炭去产能成为核心措施,效果显著。
4.2019-2020年:疫情冲击
工业产能利用率骤降,PPI连续11个月下滑,政策放开后快速修复。
5.2023年至今:需求疲弱+煤炭保供
内需不足,出口收缩,叠加煤炭保供政策释放产能,煤价与PPI双降。直到2025年7月,反内卷政策初见成效,PPI环比降幅首次收窄。
历史经验表明,煤炭价格不仅是PPI的风向标,更是政策调控的核心抓手。
四、煤价与PPI的强相关性
动力煤价格与PPI走势高度一致。
•2015年,动力煤跌至352元/吨,PPI降幅高达-5.9%;
•2016-2020年,在长协政策和供给侧改革影响下,煤价稳定,PPI同步改善;
•2021年,在“双碳”背景下,煤炭新增产能受限,煤价上涨,PPI涨幅最高达13.5%;
•2023年以来,保供与需求疲软叠加,煤价下行,PPI持续负增长。
2025年7月,煤炭PPI环比降幅显著收窄,标志着政策开始重塑价格体系。随着长协价格上调,煤炭有望成为PPI企稳的先行力量。
五、投资建议:核心标的优先
煤炭反内卷的落地,意味着行业进入新的政策周期。稳煤价不仅是能源安全的要求,更是宏观价格体系的支点。
1.政策底已经显现
2024年煤价低点大概率已是政策底,供给端政策仍有空间。历史经验表明,供给侧改革在推动煤价企稳上效果显著。
2.需求端需持续观察
PPI要彻底转正,还需要财政、货币和需求侧政策配合。消费修复和投资提振的进展将决定煤价中长期趋势。
3.配置思路
在煤价震荡上行的过程中,建议重点关注行业龙头与具备资源禀赋的优质标的:
•动力煤:中国神华、中煤能源、兖矿能源、陕西煤业;
•焦煤:淮北矿业、平煤股份、山西焦煤。
六、风险提示
1.国内煤炭产能释放超预期:若产能持续扩张,可能加剧供需失衡,压制煤价。
2.进口煤超预期:若进口规模大幅上升,将形成价格下行压力。
3.替代能源快速发展:风光发电、储能技术突破或水电来水量超预期,可能减少煤炭需求。
4.宏观经济不及预期:若用电量和工业需求不足,将削弱煤炭支撑力。
七、结语
稳煤价就是稳PPI,而稳PPI就是稳住中国工业经济的基本盘。煤炭反内卷不仅是对行业无序竞争的治理,更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一环。历史已经证明,煤炭价格的稳定对工业体系至关重要。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煤价有望在波动中企稳回升,成为托底经济的重要支点。
对投资者而言,当前正处于煤炭行业的新一轮政策周期起点,优质龙头标的值得持续关注。
原文标题 : 行业报告 | 煤炭行业专题报告:稳煤价就是稳PPI
在宏观经济调控的语境下,煤炭价格不仅仅是一个能源行业的指标,更是影响全局的重要变量。近期政策频频强调“反内卷”,其背后隐藏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稳住工业品价格指数(PPI),而煤炭行业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一、反内卷开启:煤炭治理成为政策突破口
“内卷”一词自2023年首次进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以来,已经从社会讨论走向政策层面。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和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这意味着,“反内卷”已经不仅是口号,而是有了具体的治理抓手。
煤炭行业被率先纳入反内卷治理体系。国家能源局在2025年7月10日发布通知,要求严格核查煤矿生产情况,明确年度产量不得超过公告产能,月度产量不得超过公告产能的10%。超产被定性为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整治超产即意味着煤炭行业正式进入“反内卷时代”。
政策的深层逻辑是:煤炭行业长期存在“以量补价”的现象,企业在利润被压缩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增加产量来维持现金流,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内卷式竞争。结果不仅使煤炭价格下行,还拖累了整个工业体系的价格水平,最终压缩利润、推高债务风险、降低居民收入,形成恶性循环。
二、反内卷的真正目的:扭转PPI
煤炭行业被重点治理,原因在于其对PPI的影响力远远超出权重。
PPI,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是反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的先行信号。2025年7月PPI同比-3.6%,已连续34个月处于负值区间,成为宏观经济的重大隐忧。
煤炭行业对PPI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直接权重虽小,但传导效应显著
2024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营业收入占比仅2.3%,但若加上石油加工、电力热力、黑色金属冶炼、化学制品制造等受其直接影响的行业,权重占比高达26.5%。此外,煤价还会通过电价影响全社会工业品价格,形成“煤价—电价—工业品—消费品”的传导链。
2.波动性极强
与通信设备、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的低波动相比,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PPI波动率高达5.8%,是典型的高弹性行业。这意味着煤价变化对整体PPI的影响尤为剧烈。
2025年7月,煤炭PPI同比大幅下跌23.0%,成为拉低整体PPI的主要因素。然而在反内卷政策影响下,其环比降幅收窄1.9个百分点,对整体PPI环比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发挥了关键支撑。随着8月煤炭长协价格上调,煤炭价格有望进一步稳定,从而带动PPI环比改善。
三、历史镜鉴:PPI的负增长与煤炭的角色
回顾中国PPI的历史走势,五次持续为负的周期几乎都与煤炭供需格局密切相关。
1.1998-2002年:产能过剩叠加亚洲金融危机
投资热潮导致产能大幅扩张,叠加外需骤降,PPI连续负增长超过50个月。政府通过关闭小煤矿、推进国企改革才逐步改善。
2.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
外需急剧萎缩,出口大幅下滑,PPI连续12个月负增长。最终依靠“四万亿”政策拉动内需实现复苏。
3.2012-2015年:国内产能过剩+全球通缩
工业化进入后期,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PPI连续54个月负增长。2016年供给侧改革落地,煤炭去产能成为核心措施,效果显著。
4.2019-2020年:疫情冲击
工业产能利用率骤降,PPI连续11个月下滑,政策放开后快速修复。
5.2023年至今:需求疲弱+煤炭保供
内需不足,出口收缩,叠加煤炭保供政策释放产能,煤价与PPI双降。直到2025年7月,反内卷政策初见成效,PPI环比降幅首次收窄。
历史经验表明,煤炭价格不仅是PPI的风向标,更是政策调控的核心抓手。
四、煤价与PPI的强相关性
动力煤价格与PPI走势高度一致。
•2015年,动力煤跌至352元/吨,PPI降幅高达-5.9%;
•2016-2020年,在长协政策和供给侧改革影响下,煤价稳定,PPI同步改善;
•2021年,在“双碳”背景下,煤炭新增产能受限,煤价上涨,PPI涨幅最高达13.5%;
•2023年以来,保供与需求疲软叠加,煤价下行,PPI持续负增长。
2025年7月,煤炭PPI环比降幅显著收窄,标志着政策开始重塑价格体系。随着长协价格上调,煤炭有望成为PPI企稳的先行力量。
五、投资建议:核心标的优先
煤炭反内卷的落地,意味着行业进入新的政策周期。稳煤价不仅是能源安全的要求,更是宏观价格体系的支点。
1.政策底已经显现
2024年煤价低点大概率已是政策底,供给端政策仍有空间。历史经验表明,供给侧改革在推动煤价企稳上效果显著。
2.需求端需持续观察
PPI要彻底转正,还需要财政、货币和需求侧政策配合。消费修复和投资提振的进展将决定煤价中长期趋势。
3.配置思路
在煤价震荡上行的过程中,建议重点关注行业龙头与具备资源禀赋的优质标的:
•动力煤:中国神华、中煤能源、兖矿能源、陕西煤业;
•焦煤:淮北矿业、平煤股份、山西焦煤。
六、风险提示
1.国内煤炭产能释放超预期:若产能持续扩张,可能加剧供需失衡,压制煤价。
2.进口煤超预期:若进口规模大幅上升,将形成价格下行压力。
3.替代能源快速发展:风光发电、储能技术突破或水电来水量超预期,可能减少煤炭需求。
4.宏观经济不及预期:若用电量和工业需求不足,将削弱煤炭支撑力。
七、结语
稳煤价就是稳PPI,而稳PPI就是稳住中国工业经济的基本盘。煤炭反内卷不仅是对行业无序竞争的治理,更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一环。历史已经证明,煤炭价格的稳定对工业体系至关重要。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煤价有望在波动中企稳回升,成为托底经济的重要支点。
对投资者而言,当前正处于煤炭行业的新一轮政策周期起点,优质龙头标的值得持续关注。
原文标题 : 行业报告 | 煤炭行业专题报告:稳煤价就是稳P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