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间,东峰集团(601515)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04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6130.53万元,同比大幅减亏52.87%,亏损幅度显著收窄,经营质量呈现实质性改善。
东峰集团表示,公司当下仍处于战略转型期,受业务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与相关损益的影响导致业绩出现波动。未来,公司将在新能源领域继续深耕技术含量更高的固态/半固态电池材料和工艺,I类医药包装领域也将持续加大规模优势,夯实公司利润基础。同时,充分配合国资背景控股股东进行业务及资源的整合,梳理公司的战略和资产,积极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培育新的利润贡献点。
资料显示,东峰集团业务涵盖新型材料、I类医药包装等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公司产品涉及新能源隔膜、PET基膜、PVA高阻隔膜、PVC硬片、PVDC硬片、药用包装瓶、药用玻璃管、药用玻璃瓶等多个产品品类,加速推进形成以新型材料及I类医药包装业务作为核心板块的产业格局。
在新型材料领域,东峰集团依托于企业长期的研发投入与技术积淀,将全资子公司鑫瑞科技、控股子公司博盛新材作为主要实施主体,其中鑫瑞科技在传统基膜业务的基础上,深入拓展新能源、高阻隔、可降解材料相关领域,通过工艺升级与优化产出的基膜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新能源领域,并与行业内领先企业进行合作,在技术研发、产能提升、客户积累等方面已经构建了相应的竞争优势。博盛新材专注于干法隔膜的研发、制造及销售,基膜产品涵盖从9微米到25微米的主流产品区间,并已完成10微米、7微米的薄型高强隔膜技术开发,具备量产能力,涂覆产品包括陶瓷、PVDF、LATP等多种产品,其中LATP涂覆隔膜可应用于半固态电池的产业化。
此外,东峰集团在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材料领域布局基础上,积极延伸产业链,布局半固态、固态电池隔膜及基膜等相关电池核心材料,产品涵盖复合铜箔、复合铝箔、泡沫铜以及半固态电池功能膜材料、固态电池电解质复合膜和电解质涂布工艺、新能源车用涂料和新能源电池汇流排等,加速公司向高技术含量的赛道转型。
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工信部和部分地区发布多个政策文件支持固态电池的长期发展,并形成“中央政策定调+地方试点推进”的立体化支持体系。从固态电池的下游布局来看,多家车企规划在2025年至2030年期间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动力汽车,多家电池企业也在2025年规划了2GW以上的固态电池产能。在政策端和产业端的共同推进下,预计2027年将是固态电池产业从市场发展初期迈入快速上升期的转折点。
根据GGII和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预测2027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8GWh,2028年达到30GWh。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固态电池行业的持续发展,提前进行业务布局和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将持续受益。
半年报显示,东峰集团通过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以及与行业内先进单位的战略合作,在新能源新材料及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展的“无负极电池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已形成阶段性的研发成果,双方合作在Chem.Commun.、Adv.EnergyMater.、SusMat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SCI论文4篇,并已获得三项发明专利授权;与江南大学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阻氧、阻水、阻光、抗菌、吸氧以及系列高阻隔功能的包装材料,可应用于食品活性包装、食品耐高温杀菌包装、固态电池、医药包装、消费电子等领域;与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合作的复合集流体及涂布生产线升级项目也在持续推进中;与蓝廷新能源就固态电池关键材料固态电解质及半固态复合隔膜的研发和生产方面持续合作,积极研发半固态隔膜与全固态基膜,并大力推进半固态复合隔膜产品的送样;与三孚新科在复合铜箔/铝箔集流体等锂电材料领域持续合作,共同开拓新能源下游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东峰集团控股股东已变更为衢州智尚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实际控制人变更为衢州市国资委。同时,在控股股东的引领下,也高效完成了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换届改组工作。这标志着,东峰集团的公司治理体系正式融入国资体系,国资入主也从股权过户阶段进入到公司运营管理的实质阶段。
可预见的是,在衢州国资的主导与支持下,东峰集团将聚焦新能源材料高端化和医药包装集群化两大方向,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提升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东峰集团表示,未来将坚持“转型提速、重点投入、优化布局”的经营理念,持续推进战略转型升级,加速优化新型材料及I类医药包装领域的资源配置,同时强化现金流管理,充分聚焦核心主业,聚力提质增效,确保公司战略转型稳步前行。
8月28日晚间,东峰集团(601515)发布2025年半年报。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04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6130.53万元,同比大幅减亏52.87%,亏损幅度显著收窄,经营质量呈现实质性改善。
东峰集团表示,公司当下仍处于战略转型期,受业务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与相关损益的影响导致业绩出现波动。未来,公司将在新能源领域继续深耕技术含量更高的固态/半固态电池材料和工艺,I类医药包装领域也将持续加大规模优势,夯实公司利润基础。同时,充分配合国资背景控股股东进行业务及资源的整合,梳理公司的战略和资产,积极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培育新的利润贡献点。
资料显示,东峰集团业务涵盖新型材料、I类医药包装等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公司产品涉及新能源隔膜、PET基膜、PVA高阻隔膜、PVC硬片、PVDC硬片、药用包装瓶、药用玻璃管、药用玻璃瓶等多个产品品类,加速推进形成以新型材料及I类医药包装业务作为核心板块的产业格局。
在新型材料领域,东峰集团依托于企业长期的研发投入与技术积淀,将全资子公司鑫瑞科技、控股子公司博盛新材作为主要实施主体,其中鑫瑞科技在传统基膜业务的基础上,深入拓展新能源、高阻隔、可降解材料相关领域,通过工艺升级与优化产出的基膜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新能源领域,并与行业内领先企业进行合作,在技术研发、产能提升、客户积累等方面已经构建了相应的竞争优势。博盛新材专注于干法隔膜的研发、制造及销售,基膜产品涵盖从9微米到25微米的主流产品区间,并已完成10微米、7微米的薄型高强隔膜技术开发,具备量产能力,涂覆产品包括陶瓷、PVDF、LATP等多种产品,其中LATP涂覆隔膜可应用于半固态电池的产业化。
此外,东峰集团在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材料领域布局基础上,积极延伸产业链,布局半固态、固态电池隔膜及基膜等相关电池核心材料,产品涵盖复合铜箔、复合铝箔、泡沫铜以及半固态电池功能膜材料、固态电池电解质复合膜和电解质涂布工艺、新能源车用涂料和新能源电池汇流排等,加速公司向高技术含量的赛道转型。
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工信部和部分地区发布多个政策文件支持固态电池的长期发展,并形成“中央政策定调+地方试点推进”的立体化支持体系。从固态电池的下游布局来看,多家车企规划在2025年至2030年期间推出搭载全固态电池的动力汽车,多家电池企业也在2025年规划了2GW以上的固态电池产能。在政策端和产业端的共同推进下,预计2027年将是固态电池产业从市场发展初期迈入快速上升期的转折点。
根据GGII和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预测2027年中国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8GWh,2028年达到30GWh。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固态电池行业的持续发展,提前进行业务布局和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将持续受益。
半年报显示,东峰集团通过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以及与行业内先进单位的战略合作,在新能源新材料及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公司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展的“无负极电池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已形成阶段性的研发成果,双方合作在Chem.Commun.、Adv.EnergyMater.、SusMat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SCI论文4篇,并已获得三项发明专利授权;与江南大学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阻氧、阻水、阻光、抗菌、吸氧以及系列高阻隔功能的包装材料,可应用于食品活性包装、食品耐高温杀菌包装、固态电池、医药包装、消费电子等领域;与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合作的复合集流体及涂布生产线升级项目也在持续推进中;与蓝廷新能源就固态电池关键材料固态电解质及半固态复合隔膜的研发和生产方面持续合作,积极研发半固态隔膜与全固态基膜,并大力推进半固态复合隔膜产品的送样;与三孚新科在复合铜箔/铝箔集流体等锂电材料领域持续合作,共同开拓新能源下游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东峰集团控股股东已变更为衢州智尚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实际控制人变更为衢州市国资委。同时,在控股股东的引领下,也高效完成了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换届改组工作。这标志着,东峰集团的公司治理体系正式融入国资体系,国资入主也从股权过户阶段进入到公司运营管理的实质阶段。
可预见的是,在衢州国资的主导与支持下,东峰集团将聚焦新能源材料高端化和医药包装集群化两大方向,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提升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东峰集团表示,未来将坚持“转型提速、重点投入、优化布局”的经营理念,持续推进战略转型升级,加速优化新型材料及I类医药包装领域的资源配置,同时强化现金流管理,充分聚焦核心主业,聚力提质增效,确保公司战略转型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