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高血压更隐匿的脑健康杀手:血压波动

医学论坛网

1天前

血压波动指的是人体血压在昼夜节律、日常活动或病理状态下出现的异常起伏。

你是否曾以为,只要血压“正常”,大脑就安全无恙?事实上,哪怕血压值在标准范围内,它的悄悄波动——时而升高、时而降低——也可能正在无声地损害你的大脑。

这种看不见的波动,比稳定的高血压更隐蔽,更容易被忽略,却是导致记忆力下降、脑卒中甚至痴呆的重要推手。它不像头痛或眩晕那样引人注意,却可能长期侵蚀血管与神经,一步步影响我们的思维与反应。我们常说“稳住血压”,其实稳住的不仅是数字,更是大脑未来的清晰与健康。理解血压波动,就是为自己提前敲响警钟。

杨士震 主治医师

南京江北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从事神经内科疾病诊治工作十年

血压波动:被轻视的健康隐患

血压波动指的是人体血压在昼夜节律、日常活动或病理状态下出现的异常起伏。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的血压有“两峰一谷”的昼夜规律:清晨6-10点是第一个高峰,下午16-18点为第二个高峰,凌晨2-4点降至最低谷,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20/10 mmHg。这种生理性波动是身体适应昼夜活动的自我调节方式,就像大脑的“生物钟”在调节血压。

可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变成病理性波动。临床数据表明,28.5%~42%的高血压患者存在异常血压波动,比如清晨血压骤升超过50 mmHg、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非勺型血压, 夜间血压下降不足的一种模式),或者在情绪激动、体位改变时出现剧烈波动。更让人警惕的是,有些血压“正常”的人,也会因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出现隐匿性血压波动。与普通人相比,这类人患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升高。

波动的血压怎样 “侵蚀” 大脑

大脑作为人体最高耗能的器官,需要持续而稳定的血液供应来维持正常运作。它的血管系统精密而脆弱,如同一套复杂的灌溉网络,既依赖稳定的血流压力,又难以承受剧烈波动的冲击。血压波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大脑健康:

(一)微血管的“机械性伤害”

大脑内密布着无比纤细的微血管,它们的内壁光滑而脆弱。血压的剧烈波动如同反复的浪潮拍击堤岸,会损伤血管内皮,长期以往会引发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甚至形成微小的出血点。这些微观的损伤累积起来,会逐渐破坏大脑白质结构,影响神经信号的高速传导,最终可能表现为记忆力的衰退和认知功能的下降。

(二)血流调节的“失代偿危机”

健康的大脑能通过自我调节机制,在血压变化时维持血流的稳定。但当血压波动幅度过大、速度过快,超出其调节能力时,大脑便会陷入“过山车”般的险境:血压骤升时,脑血管面临高压冲击,易引发脑水肿;血压骤降时,脑组织又可能因供血不足而缺血缺氧。尤其是负责学习和记忆的关键区域——海马体,对此类供血波动极为敏感,更容易受损。

(三)血栓形成的“隐形助力”

最后,波动还为血栓形成推波助澜。不稳定的血流状态容易损伤血管壁,激活凝血系统,并促使动脉壁上原本稳定的斑块变得不稳定,甚至脱落。这极大地增加了血管堵塞的风险,尤其在清晨血压高峰时段,成为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哪些人更易受“波动”威胁

血压波动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也绝非老年人的专利。以下几类人群,由于其生理状态或疾病特点,更应成为重点防范对象。

1. 高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若服用短效降压药、经常忘记服药或自行调整药量,容易导致血压在一天内出现较大的起伏变化,如同乘坐过山车一般,反而给血管带来更大负担。平稳降压,避免骤升骤降,是血压管理的关键所在。

2. 处于更年期的女性。这一时期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显著下降,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导致身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为敏感。许多女性在情绪波动或精神紧张时,更容易出现血压的骤然升高,这是一种常常被忽略却需要积极应对的生理变化。

3.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是另一个高风险群体。夜间反复的呼吸暂停会导致身体间歇性缺氧,进而不断刺激神经系统,引起血压的剧烈波动,这种夜间发生的血压波动对心脑血管的损害尤为持续和隐蔽,应引起足够重视。

4. 糖尿病患者也是高危人群之一。由于长期高血糖对血管和神经的损害,糖尿病患者血压自动调节功能往往已经受损,血糖和血压的双重波动极易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对大脑微血管的损害和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需要同时做好血糖和血压的平稳管理。

科学应对:为大脑 “稳压器” 上保险

对抗血压波动,需要从监测、治疗、生活方式三个方面构建防护网:

1. 精准监测:捕捉波动的 “蛛丝马迹”精准监测是所有管理的第一步。相较于偶尔的诊室测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够完整描绘出血压全天的起伏曲线,帮助我们准确识别那些容易被遗漏的异常波峰和波谷,尤其是清晨和夜间的隐蔽性血压状况,这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2. 规范治疗:选择 “长效平稳” 方案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强调“长效平稳”的策略。医生通常会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这类药物能在全天范围内提供更平稳的血药浓度,从而温和持久地控制血压,避免因药物作用起伏而人为造成的血压波动。对于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可能会联合使用能调节神经活性的药物,从根本上降低血压的易波动性。需谨记,降压治疗是一项需要医患配合的个体化长期任务,患者切勿自行随意调整用药方案。

3. 生活干预:构建 “抗波动” 防线日常生活的管理同样重要,它是血压稳定的基石。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含量丰富的食物摄入,有助于减轻血管压力、改善血管弹性。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健走、游泳、骑行,能增强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提升其缓冲血压波动的潜力。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学会管理情绪和缓解压力,对于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和血压的稳定至关重要。对于打鼾严重或有睡眠呼吸暂停症状的患者,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治疗,也能显著减少夜间血压波动,保护血管健康。

此外,睡眠管理也很关键,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屏幕、保持规律作息,能减少夜间血压波动。对于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可使夜间血压波动幅度显著降低。

结语:别让 “波动” 夺走大脑活力

当我们关注血压数值是否达标时,更要警惕那些看不见的波动。血压的稳定,就像大脑的 “保护伞”,守护着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与功能连接。从现在开始,定期监测血压波动、规范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让平稳的血压成为大脑健康的坚实基础。毕竟,保护大脑免受 “隐形杀手” 的侵害,就是在守护我们生命中每一个清晰的记忆和完整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de la Sierra A, Segura J, Gorostidi M, et al. Diurnal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risk categories and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Hypertens Res. 2010; 33(8):767-71.[2] Hermida RC, Ayala DE, Fernández JR, et al. Circadian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 of dipper and non-dipper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 mathematical modeling approach. Chronobiol Int. 2021;38(1):1-16.[3]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分会.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7, 22(1): 1-11.[4] Faraci FM, Scheer FAJL. Hypertension: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ircadian Rhythms in Blood Pressure. Circ Res. 2024; 134(6):810-832.

作者:杨士震 南京江北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血压波动指的是人体血压在昼夜节律、日常活动或病理状态下出现的异常起伏。

你是否曾以为,只要血压“正常”,大脑就安全无恙?事实上,哪怕血压值在标准范围内,它的悄悄波动——时而升高、时而降低——也可能正在无声地损害你的大脑。

这种看不见的波动,比稳定的高血压更隐蔽,更容易被忽略,却是导致记忆力下降、脑卒中甚至痴呆的重要推手。它不像头痛或眩晕那样引人注意,却可能长期侵蚀血管与神经,一步步影响我们的思维与反应。我们常说“稳住血压”,其实稳住的不仅是数字,更是大脑未来的清晰与健康。理解血压波动,就是为自己提前敲响警钟。

杨士震 主治医师

南京江北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从事神经内科疾病诊治工作十年

血压波动:被轻视的健康隐患

血压波动指的是人体血压在昼夜节律、日常活动或病理状态下出现的异常起伏。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的血压有“两峰一谷”的昼夜规律:清晨6-10点是第一个高峰,下午16-18点为第二个高峰,凌晨2-4点降至最低谷,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20/10 mmHg。这种生理性波动是身体适应昼夜活动的自我调节方式,就像大脑的“生物钟”在调节血压。

可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变成病理性波动。临床数据表明,28.5%~42%的高血压患者存在异常血压波动,比如清晨血压骤升超过50 mmHg、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非勺型血压, 夜间血压下降不足的一种模式),或者在情绪激动、体位改变时出现剧烈波动。更让人警惕的是,有些血压“正常”的人,也会因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血管弹性下降等原因,出现隐匿性血压波动。与普通人相比,这类人患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升高。

波动的血压怎样 “侵蚀” 大脑

大脑作为人体最高耗能的器官,需要持续而稳定的血液供应来维持正常运作。它的血管系统精密而脆弱,如同一套复杂的灌溉网络,既依赖稳定的血流压力,又难以承受剧烈波动的冲击。血压波动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影响大脑健康:

(一)微血管的“机械性伤害”

大脑内密布着无比纤细的微血管,它们的内壁光滑而脆弱。血压的剧烈波动如同反复的浪潮拍击堤岸,会损伤血管内皮,长期以往会引发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甚至形成微小的出血点。这些微观的损伤累积起来,会逐渐破坏大脑白质结构,影响神经信号的高速传导,最终可能表现为记忆力的衰退和认知功能的下降。

(二)血流调节的“失代偿危机”

健康的大脑能通过自我调节机制,在血压变化时维持血流的稳定。但当血压波动幅度过大、速度过快,超出其调节能力时,大脑便会陷入“过山车”般的险境:血压骤升时,脑血管面临高压冲击,易引发脑水肿;血压骤降时,脑组织又可能因供血不足而缺血缺氧。尤其是负责学习和记忆的关键区域——海马体,对此类供血波动极为敏感,更容易受损。

(三)血栓形成的“隐形助力”

最后,波动还为血栓形成推波助澜。不稳定的血流状态容易损伤血管壁,激活凝血系统,并促使动脉壁上原本稳定的斑块变得不稳定,甚至脱落。这极大地增加了血管堵塞的风险,尤其在清晨血压高峰时段,成为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哪些人更易受“波动”威胁

血压波动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也绝非老年人的专利。以下几类人群,由于其生理状态或疾病特点,更应成为重点防范对象。

1. 高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若服用短效降压药、经常忘记服药或自行调整药量,容易导致血压在一天内出现较大的起伏变化,如同乘坐过山车一般,反而给血管带来更大负担。平稳降压,避免骤升骤降,是血压管理的关键所在。

2. 处于更年期的女性。这一时期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显著下降,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导致身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更为敏感。许多女性在情绪波动或精神紧张时,更容易出现血压的骤然升高,这是一种常常被忽略却需要积极应对的生理变化。

3.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是另一个高风险群体。夜间反复的呼吸暂停会导致身体间歇性缺氧,进而不断刺激神经系统,引起血压的剧烈波动,这种夜间发生的血压波动对心脑血管的损害尤为持续和隐蔽,应引起足够重视。

4. 糖尿病患者也是高危人群之一。由于长期高血糖对血管和神经的损害,糖尿病患者血压自动调节功能往往已经受损,血糖和血压的双重波动极易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对大脑微血管的损害和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需要同时做好血糖和血压的平稳管理。

科学应对:为大脑 “稳压器” 上保险

对抗血压波动,需要从监测、治疗、生活方式三个方面构建防护网:

1. 精准监测:捕捉波动的 “蛛丝马迹”精准监测是所有管理的第一步。相较于偶尔的诊室测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够完整描绘出血压全天的起伏曲线,帮助我们准确识别那些容易被遗漏的异常波峰和波谷,尤其是清晨和夜间的隐蔽性血压状况,这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2. 规范治疗:选择 “长效平稳” 方案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强调“长效平稳”的策略。医生通常会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这类药物能在全天范围内提供更平稳的血药浓度,从而温和持久地控制血压,避免因药物作用起伏而人为造成的血压波动。对于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可能会联合使用能调节神经活性的药物,从根本上降低血压的易波动性。需谨记,降压治疗是一项需要医患配合的个体化长期任务,患者切勿自行随意调整用药方案。

3. 生活干预:构建 “抗波动” 防线日常生活的管理同样重要,它是血压稳定的基石。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含量丰富的食物摄入,有助于减轻血管压力、改善血管弹性。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健走、游泳、骑行,能增强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提升其缓冲血压波动的潜力。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学会管理情绪和缓解压力,对于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和血压的稳定至关重要。对于打鼾严重或有睡眠呼吸暂停症状的患者,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治疗,也能显著减少夜间血压波动,保护血管健康。

此外,睡眠管理也很关键,睡前 1 小时远离电子屏幕、保持规律作息,能减少夜间血压波动。对于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可使夜间血压波动幅度显著降低。

结语:别让 “波动” 夺走大脑活力

当我们关注血压数值是否达标时,更要警惕那些看不见的波动。血压的稳定,就像大脑的 “保护伞”,守护着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与功能连接。从现在开始,定期监测血压波动、规范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让平稳的血压成为大脑健康的坚实基础。毕竟,保护大脑免受 “隐形杀手” 的侵害,就是在守护我们生命中每一个清晰的记忆和完整的认知。

参考文献

[1] de la Sierra A, Segura J, Gorostidi M, et al. Diurnal 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risk categories and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Hypertens Res. 2010; 33(8):767-71.[2] Hermida RC, Ayala DE, Fernández JR, et al. Circadian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 of dipper and non-dipper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 mathematical modeling approach. Chronobiol Int. 2021;38(1):1-16.[3]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分会.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7, 22(1): 1-11.[4] Faraci FM, Scheer FAJL. Hypertension: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ircadian Rhythms in Blood Pressure. Circ Res. 2024; 134(6):810-832.

作者:杨士震 南京江北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