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8月21日电(谷青竹)刚刚闭幕的上海书展以斐然成绩,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浓郁的书香气息:共接待市民读者超38.2万人次,同比增长28.4%;图书销售总码洋6472.7万元,同比增长31.6%;全市举办1267场阅读活动,同比增长23.8%;共计吸引了全国371家出版单位携16万种图书参展。这一连串亮眼的数据证明,文化消费具备“点燃”一座城市的动员能力。
实体书正从“独挑大梁”变成“领衔主演”
看书买书,离不开书店。在实体书店面临转型与升级的当下,2025上海书展新增的“长三角品牌实体书店展区”,成为观察这一群体转型路径的重要窗口。
该展区位于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大厅二楼的黄金位置,来自江浙沪皖的20家品牌实体书店首次集体进驻,显示出上海书展对于实体书店业态拓展的关切。据悉,参展的长三角书店中不少是全国“年度最美书店”评选中的佼佼者,其探索为实体书店转型方向提供了参考坐标。
作为全国“年度最美书店”品牌之一,徽州书局便将参加上海书展视为与时代潮流相向而行的又一次机遇。徽州书局参展负责人形容,受线上零售冲击,叠加房租与人力等成本的持续上涨,线下实体书店面临生存挑战。但他同时表示,无论是布局自营网点、开展同城速递,还是探索“书店+咖啡”的业态结合,“书店人”都没有放弃找寻破局之道。2025 上海书展的这一新增展区,正为他们打开了跨区域、跨领域互动的 “又一扇窗”,提供了近距离与同业交流心得经验、观察上游出版单位产品前沿方向的契机,为自身选品策略、经营规划提供参考。
譬如,不少书店选择将当地特色文化与专属文创产品结合,以“小而精”的思路实现品牌差异化展示,就颇具启迪价值。如安庆的“前言后记”以黄梅戏和诗人海子为文创主打元素、黄山的“孔乙己书店”则重点推出文房四宝中的徽墨和歙砚,与来自合肥的徽州书局一道,三家各有侧重却不冲突、彼此互补而不重复,共同勾勒出徽文化的立体面貌。
此番首次参展对实体书店而言,还意味着从传统空间向全新场景的跨越——将图书终端零售业态从书店的固定场域延伸至书展的开放平台,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经营边界。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推动实体书店与出版社、文创品牌等多元主体在展会上形成更紧密的联动,串联起从出版到销售再到文化传播的完整链条,为实体书店构建更具活力的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了灵感。
同为全国“年度最美书店”的杭州南宋书房正是个中典范——此次不仅带来两宋主题图书,还摆出100多款自主研发的宋韵文创产品,每日三场的宋词“飞花令”挑战更吸引了众多过往者驻足——将书籍销售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书籍+文创+活动”的业态融合模式别开生面。正如徽州书局参展负责人所预期,“实体书正从‘独挑大梁’变成‘领衔主演’,实体书店也要从单纯的图书售卖点变成多元文化的承载平台。”
多种阅读形态“补位”而非“争位”
书展上,一句“一杯咖啡钱≈50000本电子书”的宣传口号颇为吸睛——交39元会员费,可享“上海书城”线上平台(小程序)的精品电子书5万种和有声书3万集,内容涵盖“豆瓣高分好书、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好书、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星云奖、文津图书奖”等大奖书系的精品内容。
对上海书城主动拥抱电子书和有声书的举动,新华传媒云端拓展部总经理张元侃解释,纸质书适合精读、电子书主打便携、听书解放手眼,三种阅读模式在阅读场景上属于“补位”而非“争位”。因此,丰富阅读产品的呈现形式和获取渠道,是新华传媒满足读者多样化阅读需求、擦亮自身综合性文化服务品牌的重要策略。
磨铁销售一中心副总经理刘婵认为,实体书并未被电子书取代,诸多热门网络文学作品如《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最终都走向纸质出版并实现畅销,证明实体阅读与数字阅读之间形成了相互赋能、双向流动的动态平衡关系。
而这种平衡关系的背后,是数字阅读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2025年4月发布的《2024 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电子阅读虽仍是数字阅读用户选择的最主要形式,但其占比在持续下降,而有声阅读等其他阅读方式的占比在上升。
基于对多体裁内容消费需求的市场洞察,各平台纷纷布局多元阅读形态。七猫连续推出2个全新产品:2024年10月上线免费听书App,2025年4月推出短剧App,旨在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形态的数字阅读服务。
在线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也持“阅读形态互补论”——音频媒介凭借陪伴属性,渗透于各类人群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时段和开车、做家务、运动、睡前助眠等非阅读场景中,如“宝妈胎教音频”“上班通勤播客”“银发养生广播”等。
推动实体书“有声化”,正是喜马拉雅“互补理念”的题中之义。喜马拉雅已与中信出版社等超过220家头部出版社、阅文集团等约150家头部网文平台达成合作,完成了近年来互联网热读书目约99%的有声覆盖,其中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覆盖率超55%、茅盾文学奖作品覆盖率达到83%。这一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平台在“软硬件+内容”共生价值上的持续深耕:海量优质内容创作者提供的细腻演绎是底气;进入AI时代,其研发的全国首个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的音频生成类大模型“珠峰AI音频多模态大模型”,则成为另一重要支撑。
书展“嘉年华”期待“乘法效应”
今年上海书展的“C位”无疑是文创经济,传统非遗文化产品、国风创意文创、热门动漫IP、作家作品周边,都成为大受追捧的热门产品。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黑塞刺绣机车包”在首发当日便迅速售罄、线上征订也处于饱和状态,而这种“手慢无”的情况并非唯一。
但也有一些读者因此抱怨今年的“含书量”低于往年:“冲动型的情绪消费占了上风,导致各家都围绕流量大的文学明星而不是新书做文章,还有很多文创产品跟书籍直接‘脱钩’。”
是文创经济“喧宾夺主”了吗?官方数据给出了“定心丸”:2024年上海书展线下图书销售总码洋为4814.83万,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近500万;2025年上海书展线下图书销售总码洋为6472.7万元,文创产品销售收入1017万元——图书和文创双双显著增长,共同为书展注入了蓬勃活力。
而从经营者的角度,引入文创也是实体书店应对市场挑战、拓展营收渠道的重要举措。上海中版图书公司市场总监徐昱轶表示:“实体书店增加经营品类以吸引不同消费人群势在必行,文创就是一个重要切入口。”今年,中版书房首次以文创品牌身份亮相,携数百个文创品类登场。徐昱轶向新华财经透露,自开展来每天的销售额都过万元。
七猫则立足于网络文学产业逻辑,认为成功的文学IP可衍生转化出影视、动漫、有声、出版及周边文创等多种形态,形成长生命周期生态链。“小说连载期有限,作品完结后,若文创产品能持续获得读者喜爱,便能延长作品生命”。因此,IP实现长青对作者和平台至关重要。例如,七猫爆款小说《第一瞳术师》,实体书首册首印就突破3.5万册,关键动力正是其“铁粉”——这些用户既是小说的支持者,也将成为后续文创的消费主力。
书展的“嘉年华属性”也在持续增强。这种属性的丰富,既体现在文创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依托于“阅读+”模式的创新实践——以文化赋能文旅商体消费,推动书香气与烟火气的“双向奔赴”。除了文创经济“抢镜”,本届书展还放大了票根经济、首次推出“阅界夜市”,并加强双主场与周边商圈的紧密联动,以期实现流量双赢互导。
据大数据监测及综合测算显示,书展双主场活动参与人群直接带动餐饮、零售、住宿、交通及其他服务(含票务)消费约1.81亿元。上海书展举办期间,上海展览中心主场所在南京西路商圈的日均客流56.8万人,线下零售餐饮消费同比增长39.07%;上海书城主场所在南京东路商圈的日均客流63.5万人,线下零售餐饮消费同比增长23.95%。
在上海书展上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地图集》的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表示,乐见这一创新探索与模式突破。同时他认为,目前“阅读+文体商旅消费”仍停留在元素叠加阶段,若能提炼出清晰的核心主题为“主线”,用思想交流的火花串联起各色亮点,便能从简单堆砌走向有机融合,让上海书展的外溢价值实现从“加法”到“乘法”的跃升。
编辑:葛佳明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8月21日电(谷青竹)刚刚闭幕的上海书展以斐然成绩,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浓郁的书香气息:共接待市民读者超38.2万人次,同比增长28.4%;图书销售总码洋6472.7万元,同比增长31.6%;全市举办1267场阅读活动,同比增长23.8%;共计吸引了全国371家出版单位携16万种图书参展。这一连串亮眼的数据证明,文化消费具备“点燃”一座城市的动员能力。
实体书正从“独挑大梁”变成“领衔主演”
看书买书,离不开书店。在实体书店面临转型与升级的当下,2025上海书展新增的“长三角品牌实体书店展区”,成为观察这一群体转型路径的重要窗口。
该展区位于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大厅二楼的黄金位置,来自江浙沪皖的20家品牌实体书店首次集体进驻,显示出上海书展对于实体书店业态拓展的关切。据悉,参展的长三角书店中不少是全国“年度最美书店”评选中的佼佼者,其探索为实体书店转型方向提供了参考坐标。
作为全国“年度最美书店”品牌之一,徽州书局便将参加上海书展视为与时代潮流相向而行的又一次机遇。徽州书局参展负责人形容,受线上零售冲击,叠加房租与人力等成本的持续上涨,线下实体书店面临生存挑战。但他同时表示,无论是布局自营网点、开展同城速递,还是探索“书店+咖啡”的业态结合,“书店人”都没有放弃找寻破局之道。2025 上海书展的这一新增展区,正为他们打开了跨区域、跨领域互动的 “又一扇窗”,提供了近距离与同业交流心得经验、观察上游出版单位产品前沿方向的契机,为自身选品策略、经营规划提供参考。
譬如,不少书店选择将当地特色文化与专属文创产品结合,以“小而精”的思路实现品牌差异化展示,就颇具启迪价值。如安庆的“前言后记”以黄梅戏和诗人海子为文创主打元素、黄山的“孔乙己书店”则重点推出文房四宝中的徽墨和歙砚,与来自合肥的徽州书局一道,三家各有侧重却不冲突、彼此互补而不重复,共同勾勒出徽文化的立体面貌。
此番首次参展对实体书店而言,还意味着从传统空间向全新场景的跨越——将图书终端零售业态从书店的固定场域延伸至书展的开放平台,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经营边界。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推动实体书店与出版社、文创品牌等多元主体在展会上形成更紧密的联动,串联起从出版到销售再到文化传播的完整链条,为实体书店构建更具活力的文化生态体系提供了灵感。
同为全国“年度最美书店”的杭州南宋书房正是个中典范——此次不仅带来两宋主题图书,还摆出100多款自主研发的宋韵文创产品,每日三场的宋词“飞花令”挑战更吸引了众多过往者驻足——将书籍销售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书籍+文创+活动”的业态融合模式别开生面。正如徽州书局参展负责人所预期,“实体书正从‘独挑大梁’变成‘领衔主演’,实体书店也要从单纯的图书售卖点变成多元文化的承载平台。”
多种阅读形态“补位”而非“争位”
书展上,一句“一杯咖啡钱≈50000本电子书”的宣传口号颇为吸睛——交39元会员费,可享“上海书城”线上平台(小程序)的精品电子书5万种和有声书3万集,内容涵盖“豆瓣高分好书、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好书、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星云奖、文津图书奖”等大奖书系的精品内容。
对上海书城主动拥抱电子书和有声书的举动,新华传媒云端拓展部总经理张元侃解释,纸质书适合精读、电子书主打便携、听书解放手眼,三种阅读模式在阅读场景上属于“补位”而非“争位”。因此,丰富阅读产品的呈现形式和获取渠道,是新华传媒满足读者多样化阅读需求、擦亮自身综合性文化服务品牌的重要策略。
磨铁销售一中心副总经理刘婵认为,实体书并未被电子书取代,诸多热门网络文学作品如《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最终都走向纸质出版并实现畅销,证明实体阅读与数字阅读之间形成了相互赋能、双向流动的动态平衡关系。
而这种平衡关系的背后,是数字阅读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2025年4月发布的《2024 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电子阅读虽仍是数字阅读用户选择的最主要形式,但其占比在持续下降,而有声阅读等其他阅读方式的占比在上升。
基于对多体裁内容消费需求的市场洞察,各平台纷纷布局多元阅读形态。七猫连续推出2个全新产品:2024年10月上线免费听书App,2025年4月推出短剧App,旨在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多形态的数字阅读服务。
在线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也持“阅读形态互补论”——音频媒介凭借陪伴属性,渗透于各类人群日常生活的碎片化时段和开车、做家务、运动、睡前助眠等非阅读场景中,如“宝妈胎教音频”“上班通勤播客”“银发养生广播”等。
推动实体书“有声化”,正是喜马拉雅“互补理念”的题中之义。喜马拉雅已与中信出版社等超过220家头部出版社、阅文集团等约150家头部网文平台达成合作,完成了近年来互联网热读书目约99%的有声覆盖,其中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覆盖率超55%、茅盾文学奖作品覆盖率达到83%。这一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平台在“软硬件+内容”共生价值上的持续深耕:海量优质内容创作者提供的细腻演绎是底气;进入AI时代,其研发的全国首个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的音频生成类大模型“珠峰AI音频多模态大模型”,则成为另一重要支撑。
书展“嘉年华”期待“乘法效应”
今年上海书展的“C位”无疑是文创经济,传统非遗文化产品、国风创意文创、热门动漫IP、作家作品周边,都成为大受追捧的热门产品。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黑塞刺绣机车包”在首发当日便迅速售罄、线上征订也处于饱和状态,而这种“手慢无”的情况并非唯一。
但也有一些读者因此抱怨今年的“含书量”低于往年:“冲动型的情绪消费占了上风,导致各家都围绕流量大的文学明星而不是新书做文章,还有很多文创产品跟书籍直接‘脱钩’。”
是文创经济“喧宾夺主”了吗?官方数据给出了“定心丸”:2024年上海书展线下图书销售总码洋为4814.83万,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近500万;2025年上海书展线下图书销售总码洋为6472.7万元,文创产品销售收入1017万元——图书和文创双双显著增长,共同为书展注入了蓬勃活力。
而从经营者的角度,引入文创也是实体书店应对市场挑战、拓展营收渠道的重要举措。上海中版图书公司市场总监徐昱轶表示:“实体书店增加经营品类以吸引不同消费人群势在必行,文创就是一个重要切入口。”今年,中版书房首次以文创品牌身份亮相,携数百个文创品类登场。徐昱轶向新华财经透露,自开展来每天的销售额都过万元。
七猫则立足于网络文学产业逻辑,认为成功的文学IP可衍生转化出影视、动漫、有声、出版及周边文创等多种形态,形成长生命周期生态链。“小说连载期有限,作品完结后,若文创产品能持续获得读者喜爱,便能延长作品生命”。因此,IP实现长青对作者和平台至关重要。例如,七猫爆款小说《第一瞳术师》,实体书首册首印就突破3.5万册,关键动力正是其“铁粉”——这些用户既是小说的支持者,也将成为后续文创的消费主力。
书展的“嘉年华属性”也在持续增强。这种属性的丰富,既体现在文创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依托于“阅读+”模式的创新实践——以文化赋能文旅商体消费,推动书香气与烟火气的“双向奔赴”。除了文创经济“抢镜”,本届书展还放大了票根经济、首次推出“阅界夜市”,并加强双主场与周边商圈的紧密联动,以期实现流量双赢互导。
据大数据监测及综合测算显示,书展双主场活动参与人群直接带动餐饮、零售、住宿、交通及其他服务(含票务)消费约1.81亿元。上海书展举办期间,上海展览中心主场所在南京西路商圈的日均客流56.8万人,线下零售餐饮消费同比增长39.07%;上海书城主场所在南京东路商圈的日均客流63.5万人,线下零售餐饮消费同比增长23.95%。
在上海书展上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地图集》的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表示,乐见这一创新探索与模式突破。同时他认为,目前“阅读+文体商旅消费”仍停留在元素叠加阶段,若能提炼出清晰的核心主题为“主线”,用思想交流的火花串联起各色亮点,便能从简单堆砌走向有机融合,让上海书展的外溢价值实现从“加法”到“乘法”的跃升。
编辑:葛佳明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