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替代正发力 | IC载板

智车科技

2周前

其中BGA技术以锡球阵列替代传统金属导线架作为接脚,CSP技术则让芯片面积与封装面积之比超过1:1.14,接近1:1的理想情况,约为普通的BGA的1/3。

1 IC载板是封装的关键材料

IC载板即封装基板,是连接并传递裸芯片(DIE)与印刷电路板(PCB)之间信号的载体,是对传统集成电路封装引线框架的升级,已成为封装的关键材料,在低端封装中成本占比40-50%,在高端封装中成本占比70-80%。IC载板与芯片存在高度相关性,不同的芯片往往需要设计专用的IC载板与之配套。

图:IC载板示意图

注:图源深南电路招股书

从产业链来看,IC载板上游主要包括基材、铜箔、干膜、湿膜、金属材料(铜球、镍球、金盐)等,其中基材成本占比最大;下游主要应用于移动终端、个人电脑、通讯设备、存储等领域。

IC载板按照基材可分为BT基板、ABF基板、MIS基板等,其中BT和ABF为最主要的两类基材。

BT基板不易热涨冷缩、尺寸稳定,材质硬、线路粗,多用于手机MEMS、通信、内存和LED等领域,全球约有70%以上IC载板使用BT材料。

ABF树脂基本被日本味之素所垄断,其制成的基板可以做线路较细、高引脚数、高传输的芯片,多用于CPUGPU和晶片组等大型高端晶片。

图:IC载板按基材分类

注:图源东北证券

IC载板按照与芯片的连接方式可分为引线键合封装(WB)和倒装封装(FC);按照与PCB的连接方式可分为球栅阵列封装(BGA)和晶片尺寸封装(CSP)。其中BGA技术以锡球阵列替代传统金属导线架作为接脚,CSP技术则让芯片面积与封装面积之比超过1:1.14,接近1:1的理想情况,约为普通的BGA的1/3。这四类封装方式中,以FC-BGA技术要求最高。

图:IC载板按封装方式分类

注:图源东北证券

IC载板朝线路更细、孔径更小、厚度更薄的方向发展。5G通讯、AI、云端网络、机器人等将驱动FC-BGA成长;而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AI(GPU/CPU)、存储等将带动FC-CSP成长。

由于客户认证复杂,行业准入门槛较高。IC载板产品下游客户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效率、供应链的安全性,对核心零部件采购一般采用“合格供应商认证制度”,通过严格筛选和认证程序后,还需要等多轮样品认证通过后才会逐步有小批量订单、大批量订单。因而通过认证的厂商与客户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合作,客户更换供应商的意愿较低。这导致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客户信任并建立供货关系,市场准入门槛显著提升。

2 IC载板供应集中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

根据Prismark数据,2022年全球IC载板市场规模为174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至223亿美元,2022-2027年CAGR为5.09%。分产品类型看,FC-BGA产品增速最快且份额占比最大,FC-CSP产品增速次之。

IC载板市场竞争格局较为集中,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占据绝对领先地位。根据中国台湾电路板协会统计,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IC封装基板厂商产值占整体产值超过90%,中国大陆内资自主品牌IC封装基板厂商占整体产值约3.2%。2022年全球前十大封装基板供应商及市占率分别为欣兴电子(17.7%)、南亚电路(10.3%)、揖斐电(9.7%)、三星电机(9.1%)、新光电气(8.5%)、景硕科技(7.3%)、LGInnotek(6.5%)、ATS(6.1%)、大德电子(4.9%)以及信泰电子(4.7%),CR10超80%。

中国大陆内资企业中仅有少部分布局IC载板市场,且技术水平与全球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主要企业有深南电路、兴森科技、和美精艺等。

表:上市企业经营情况

END

// 小编观点仅供参考 //

原文标题 : 国产替代正发力 | IC载板

其中BGA技术以锡球阵列替代传统金属导线架作为接脚,CSP技术则让芯片面积与封装面积之比超过1:1.14,接近1:1的理想情况,约为普通的BGA的1/3。

1 IC载板是封装的关键材料

IC载板即封装基板,是连接并传递裸芯片(DIE)与印刷电路板(PCB)之间信号的载体,是对传统集成电路封装引线框架的升级,已成为封装的关键材料,在低端封装中成本占比40-50%,在高端封装中成本占比70-80%。IC载板与芯片存在高度相关性,不同的芯片往往需要设计专用的IC载板与之配套。

图:IC载板示意图

注:图源深南电路招股书

从产业链来看,IC载板上游主要包括基材、铜箔、干膜、湿膜、金属材料(铜球、镍球、金盐)等,其中基材成本占比最大;下游主要应用于移动终端、个人电脑、通讯设备、存储等领域。

IC载板按照基材可分为BT基板、ABF基板、MIS基板等,其中BT和ABF为最主要的两类基材。

BT基板不易热涨冷缩、尺寸稳定,材质硬、线路粗,多用于手机MEMS、通信、内存和LED等领域,全球约有70%以上IC载板使用BT材料。

ABF树脂基本被日本味之素所垄断,其制成的基板可以做线路较细、高引脚数、高传输的芯片,多用于CPUGPU和晶片组等大型高端晶片。

图:IC载板按基材分类

注:图源东北证券

IC载板按照与芯片的连接方式可分为引线键合封装(WB)和倒装封装(FC);按照与PCB的连接方式可分为球栅阵列封装(BGA)和晶片尺寸封装(CSP)。其中BGA技术以锡球阵列替代传统金属导线架作为接脚,CSP技术则让芯片面积与封装面积之比超过1:1.14,接近1:1的理想情况,约为普通的BGA的1/3。这四类封装方式中,以FC-BGA技术要求最高。

图:IC载板按封装方式分类

注:图源东北证券

IC载板朝线路更细、孔径更小、厚度更薄的方向发展。5G通讯、AI、云端网络、机器人等将驱动FC-BGA成长;而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AI(GPU/CPU)、存储等将带动FC-CSP成长。

由于客户认证复杂,行业准入门槛较高。IC载板产品下游客户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效率、供应链的安全性,对核心零部件采购一般采用“合格供应商认证制度”,通过严格筛选和认证程序后,还需要等多轮样品认证通过后才会逐步有小批量订单、大批量订单。因而通过认证的厂商与客户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合作,客户更换供应商的意愿较低。这导致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客户信任并建立供货关系,市场准入门槛显著提升。

2 IC载板供应集中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

根据Prismark数据,2022年全球IC载板市场规模为174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至223亿美元,2022-2027年CAGR为5.09%。分产品类型看,FC-BGA产品增速最快且份额占比最大,FC-CSP产品增速次之。

IC载板市场竞争格局较为集中,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占据绝对领先地位。根据中国台湾电路板协会统计,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IC封装基板厂商产值占整体产值超过90%,中国大陆内资自主品牌IC封装基板厂商占整体产值约3.2%。2022年全球前十大封装基板供应商及市占率分别为欣兴电子(17.7%)、南亚电路(10.3%)、揖斐电(9.7%)、三星电机(9.1%)、新光电气(8.5%)、景硕科技(7.3%)、LGInnotek(6.5%)、ATS(6.1%)、大德电子(4.9%)以及信泰电子(4.7%),CR10超80%。

中国大陆内资企业中仅有少部分布局IC载板市场,且技术水平与全球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主要企业有深南电路、兴森科技、和美精艺等。

表:上市企业经营情况

END

// 小编观点仅供参考 //

原文标题 : 国产替代正发力 | IC载板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