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法院、上海证监局联合发布十个涉证券虚假陈述案例

东方财富网

17小时前

本次发布的案例涉及新三板挂牌公司虚假陈述行为,明确对于主办券商等证券服务机构,应区分挂牌前后不同阶段,合理确定勤勉尽责标准,体现过责相当、精准追责的司法导向。

为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8月20日,上海金融法院与上海证监局联合发布十个涉证券虚假陈述案例。记者获悉,本次发布的十个案例包括五个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金融审判典型案例,及五个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行政监管执法案例,充分体现了加大立体追责力度,加强资本市场诚信建设的共同立场。

其中,上海金融法院发布了近年来审理的五个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例,旨在向金融市场提供明确规则指引,持续提升资本市场法治化水平。案例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准确认定证券虚假陈述行为。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取消行政前置程序之后,发行人是否构成虚假陈述行为成为新的争议焦点。本次发布的案例涉及准确适用“预测性信息安全港规则”,明确预测性信息的识别原则及免责边界,强调上市公司等信息披露义务人不得借“预测性”之名逃避应履行的信息披露义务,依法打击欺诈发行和持续信息披露造假,督促上市公司建立健全风险监测与信息披露的衔接机制。

二是严格压实各方主体责任。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有赖于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各负其责、各尽其职”,本次发布的案例涉及发行人、董事、会计师事务所等各方主体的责任认定。对于公司董事,明确应在区分内、外部董事的基础上,结合其职责范围以及决策作用等综合认定是否承担责任。对审计机构,应审查具体审计流程和审计依据,对照执业规范要求认定其是否存在过错。

三是妥善处理涉多层次资本市场纠纷。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其市场特点和交易方式各有不同,同时也对虚假陈述的法律适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次发布的案例涉及新三板挂牌公司虚假陈述行为,明确对于主办券商等证券服务机构,应区分挂牌前后不同阶段,合理确定勤勉尽责标准,体现过责相当、精准追责的司法导向。

四是尊重市场规律准确适用法律。证券虚假陈述纠纷的专业性强,需要结合市场变化实际,对相关法律概念及适用条件作出准确解释。本次发布的案例涉及虚假陈述交易因果关系切断等新问题,明确重大事件造成股票交易价量剧烈变化,且与虚假陈述实施时间相距较远,对其后开始买入的交易者投资者决策造成实质性影响的,一般可认定构成交易因果关系阻断,从而平衡保护投资者与维护市场效率。

下一步,上海金融法院将持续发挥司法审判规范导向作用,强化司法与监管协同治理,完善资本市场法治体系,以高质量金融司法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上海证监局发布的近年来五个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监管执法案例,是在信息披露这一重点领域加大执法力度的成果体现,彰显了“零容忍”、严监严管的作为担当。

相关案例集中呈现了以下特点:一是从严执法加大震慑,显著提高违法成本。相关案例对4家公司、26人次作出行政处罚,合计罚没款超6000余万元,并对关键人员处以5—10年的市场禁入措施。

二是打击各类信披违法,着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相关案例类型包括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其他会计差错、关联担保及重大事项未按规定披露、大股东持股变动披露违规等各类信披违法,还包括高管公开披露增持股份承诺后违背承诺的失信违规。其中,财务造假行为还呈现出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不当会计估计等多种手段。对各类涉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的严惩,有力、平等保护了投资者知情权、决策权,为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全投资营造良好环境。

三是突出“关键少数”责任,依法分类精准处罚。相关案例对于财务造假始作俑者、组织指使虚假信披的“关键少数”人员从严追责。

四是强化执法司法协作,“行民刑”立体化追责。相关案例中,有三件案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有三件与上海金融法院相关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诉讼相衔接,有助于投资者通过司法救济维护合法权益,实现了以行政执法为枢纽、贯通刑事追责与民事赔偿的“三维”联动追责闭环。

上海证监局通过发布信息披露违法案例,希望以案释法、以案促治,实现“办理一案、震慑一方、治理一域”。下一步,上海证监局将对信披违法行为继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夯实市场诚信根基,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本次发布的案例涉及新三板挂牌公司虚假陈述行为,明确对于主办券商等证券服务机构,应区分挂牌前后不同阶段,合理确定勤勉尽责标准,体现过责相当、精准追责的司法导向。

为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8月20日,上海金融法院与上海证监局联合发布十个涉证券虚假陈述案例。记者获悉,本次发布的十个案例包括五个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金融审判典型案例,及五个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行政监管执法案例,充分体现了加大立体追责力度,加强资本市场诚信建设的共同立场。

其中,上海金融法院发布了近年来审理的五个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例,旨在向金融市场提供明确规则指引,持续提升资本市场法治化水平。案例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准确认定证券虚假陈述行为。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取消行政前置程序之后,发行人是否构成虚假陈述行为成为新的争议焦点。本次发布的案例涉及准确适用“预测性信息安全港规则”,明确预测性信息的识别原则及免责边界,强调上市公司等信息披露义务人不得借“预测性”之名逃避应履行的信息披露义务,依法打击欺诈发行和持续信息披露造假,督促上市公司建立健全风险监测与信息披露的衔接机制。

二是严格压实各方主体责任。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有赖于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各负其责、各尽其职”,本次发布的案例涉及发行人、董事、会计师事务所等各方主体的责任认定。对于公司董事,明确应在区分内、外部董事的基础上,结合其职责范围以及决策作用等综合认定是否承担责任。对审计机构,应审查具体审计流程和审计依据,对照执业规范要求认定其是否存在过错。

三是妥善处理涉多层次资本市场纠纷。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其市场特点和交易方式各有不同,同时也对虚假陈述的法律适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次发布的案例涉及新三板挂牌公司虚假陈述行为,明确对于主办券商等证券服务机构,应区分挂牌前后不同阶段,合理确定勤勉尽责标准,体现过责相当、精准追责的司法导向。

四是尊重市场规律准确适用法律。证券虚假陈述纠纷的专业性强,需要结合市场变化实际,对相关法律概念及适用条件作出准确解释。本次发布的案例涉及虚假陈述交易因果关系切断等新问题,明确重大事件造成股票交易价量剧烈变化,且与虚假陈述实施时间相距较远,对其后开始买入的交易者投资者决策造成实质性影响的,一般可认定构成交易因果关系阻断,从而平衡保护投资者与维护市场效率。

下一步,上海金融法院将持续发挥司法审判规范导向作用,强化司法与监管协同治理,完善资本市场法治体系,以高质量金融司法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上海证监局发布的近年来五个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监管执法案例,是在信息披露这一重点领域加大执法力度的成果体现,彰显了“零容忍”、严监严管的作为担当。

相关案例集中呈现了以下特点:一是从严执法加大震慑,显著提高违法成本。相关案例对4家公司、26人次作出行政处罚,合计罚没款超6000余万元,并对关键人员处以5—10年的市场禁入措施。

二是打击各类信披违法,着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相关案例类型包括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其他会计差错、关联担保及重大事项未按规定披露、大股东持股变动披露违规等各类信披违法,还包括高管公开披露增持股份承诺后违背承诺的失信违规。其中,财务造假行为还呈现出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不当会计估计等多种手段。对各类涉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的严惩,有力、平等保护了投资者知情权、决策权,为投资者放心投资、安全投资营造良好环境。

三是突出“关键少数”责任,依法分类精准处罚。相关案例对于财务造假始作俑者、组织指使虚假信披的“关键少数”人员从严追责。

四是强化执法司法协作,“行民刑”立体化追责。相关案例中,有三件案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有三件与上海金融法院相关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诉讼相衔接,有助于投资者通过司法救济维护合法权益,实现了以行政执法为枢纽、贯通刑事追责与民事赔偿的“三维”联动追责闭环。

上海证监局通过发布信息披露违法案例,希望以案释法、以案促治,实现“办理一案、震慑一方、治理一域”。下一步,上海证监局将对信披违法行为继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夯实市场诚信根基,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