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从2.3GW跃至100GW,印度光伏制造狂飙背后的喜与忧

智车科技

1周前

印度政府实施了从可再生能源购买义务(RPO)向可再生能源消费义务(RCO)的转变,并制定了直至2029-30年的执行路线图,对不达标企业实施处罚。...原文标题:产能从2.3GW跃至100GW,印度光伏制造狂飙背后的喜与忧。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近日,印度能源部长Pralhad Joshi宣布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印度本土太阳能组件制造产能已突破100GW,而这一数字在2014年仅为2.3GW。这一惊人的增长(近44倍)标志着印度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自主制造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该国实现“自力更生的印度”能源目标和2030年500GW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爆发式增长下的多元化布局

印度光伏制造的爆发式增长,核心体现为产能规模的阶段性跃升。根据Pralhad Joshi的最新声明,截至2025年8月,本土太阳能组件制造产能正式突破100GW大关,较2014年实现近44倍增长。

而据印度电力部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部国务部长Shripad Yesso Naik提供的数据,印度目前已形成48.3GW全集成或部分集成光伏组件产能,近半年内组件产能从这一规模跃升至100GW,增速尤为突出。

从技术路线来看,印度光伏制造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除了传统的晶硅技术路线外,还包括First Solar公司的2.8GW已投产全集成薄膜组件产能,其制造流程完全本土化,不依赖进口电池硅片多晶硅。这种技术多样性增强了印度光伏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多工具协同推动产业升级

印度光伏制造业的爆发式增长绝非偶然,而是政府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政策工具协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发挥了核心推动作用,该计划通过直接财政补贴激励企业扩大本土制造规模。印度政府分两期实施“高效光伏组件生产关联激励计划”,总预算高达2400亿卢比(约合29亿美元),PLI计划的第一期预算为450亿卢比,已签发建设8,737MW全集成光伏组件制造单元的中标通知书;第二期预算更为庞大,达到1,950亿卢比,已签发建设39,600MW全集成/部分集成光伏组件制造单元的中标通知书。截至2025年6月30日,依据PLI计划框架,印度已实现18.5GW太阳能组件、9.7GW太阳能电池及2.2GW硅锭-硅片产能的商业化运营。

为保障本土产业竞争力,印度还构建保护性壁垒:对进口太阳能组件征收40%的基本关税(BCD),提升本土组件财务优势;通过ALMM清单政策将中国制造商排除在外,强制要求政府支持项目使用本土产品。这两项措施与PLI计划形成“胡萝卜加大棒”组合,有效引导企业扩大本土投资。政策效果已逐步显现——太阳能组件进口额从2021-2022财年的33.63亿美元,降至2024-2025财年的21.52亿美元,印度正从全球光伏产业链“纯买家”向“制造者”转变。

而区域分布方面,古吉拉特邦已成为印度光伏制造业的核心区域。Mercom India Research的报告显示,大部分光伏制造厂已在古吉拉特邦设立。该地区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产业政策和便捷的港口条件,吸引了大量光伏制造企业聚集,形成了规模效应。

此外,可再生能源采购义务的强化进一步刺激了本土需求。印度政府实施了从可再生能源购买义务(RPO)向可再生能源消费义务(RCO)的转变,并制定了直至2029-30年的执行路线图,对不达标企业实施处罚。

政策的全方位赋能,推动印度光伏制造业实现量与质的提升,但产业链内部的发展差距也随之凸显。

组件领先与上游短板

尽管印度在太阳能组件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深入分析其光伏产业链可以发现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当前印度光伏制造业呈现出“组件强、上游弱”的格局,产业链各环节的产能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最新数据,印度太阳能组件产能已达到100GW,电池产能约为28.3GW,而硅锭-硅片商业化运营产能仅为2.2GW,多晶硅生产仍处于规划阶段。这种“倒金字塔”式的产业结构意味着印度光伏制造业仍严重依赖进口原材料,尤其是来自中国的电池和硅片。Ember报告显示,2025年1月至6月期间,印度每月从中国进口的电池和硅片数量有所增加。

核心原因在于上游环节技术复杂度和投资门槛更高,相比组件组装,硅锭-硅片和多晶硅生产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大的资本投入。以多晶硅为例,其生产过程涉及复杂的化学工艺和严格的纯度要求,建立商业化产能通常需要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和数年时间。

再从地域分布看,印度光伏制造业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特征。古吉拉特邦凭借其完善的工业基础设施和优惠的产业政策,吸引了大量光伏制造企业聚集。这种集群效应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促进技术交流,但也极易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

商业化、产能利用率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组件产能已达100GW,但实际运营产能仍有不确定性。截至2025年6月,商业化运营的组件产能为18.5GW,这意味着大量产能仍处于建设或调试阶段。土地征收、资金到位效率、设备进口依赖等问题仍是制约产能释放的关键因素。

如今,印度光伏组件产能实现跨越式增长,这离不开政策激励与技术多元的支撑。但“组件强、上游弱”的产业链失衡,以及部分产能未达运营状态的问题仍存,未来能否补齐短板、稳步迈向能源目标,仍需持续发力。来源:NE-SALON新能荟YY

原文标题 : 产能从2.3GW跃至100GW,印度光伏制造狂飙背后的喜与忧

印度政府实施了从可再生能源购买义务(RPO)向可再生能源消费义务(RCO)的转变,并制定了直至2029-30年的执行路线图,对不达标企业实施处罚。...原文标题:产能从2.3GW跃至100GW,印度光伏制造狂飙背后的喜与忧。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近日,印度能源部长Pralhad Joshi宣布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印度本土太阳能组件制造产能已突破100GW,而这一数字在2014年仅为2.3GW。这一惊人的增长(近44倍)标志着印度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自主制造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该国实现“自力更生的印度”能源目标和2030年500GW非化石能源装机容量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爆发式增长下的多元化布局

印度光伏制造的爆发式增长,核心体现为产能规模的阶段性跃升。根据Pralhad Joshi的最新声明,截至2025年8月,本土太阳能组件制造产能正式突破100GW大关,较2014年实现近44倍增长。

而据印度电力部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部国务部长Shripad Yesso Naik提供的数据,印度目前已形成48.3GW全集成或部分集成光伏组件产能,近半年内组件产能从这一规模跃升至100GW,增速尤为突出。

从技术路线来看,印度光伏制造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除了传统的晶硅技术路线外,还包括First Solar公司的2.8GW已投产全集成薄膜组件产能,其制造流程完全本土化,不依赖进口电池硅片多晶硅。这种技术多样性增强了印度光伏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多工具协同推动产业升级

印度光伏制造业的爆发式增长绝非偶然,而是政府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政策工具协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发挥了核心推动作用,该计划通过直接财政补贴激励企业扩大本土制造规模。印度政府分两期实施“高效光伏组件生产关联激励计划”,总预算高达2400亿卢比(约合29亿美元),PLI计划的第一期预算为450亿卢比,已签发建设8,737MW全集成光伏组件制造单元的中标通知书;第二期预算更为庞大,达到1,950亿卢比,已签发建设39,600MW全集成/部分集成光伏组件制造单元的中标通知书。截至2025年6月30日,依据PLI计划框架,印度已实现18.5GW太阳能组件、9.7GW太阳能电池及2.2GW硅锭-硅片产能的商业化运营。

为保障本土产业竞争力,印度还构建保护性壁垒:对进口太阳能组件征收40%的基本关税(BCD),提升本土组件财务优势;通过ALMM清单政策将中国制造商排除在外,强制要求政府支持项目使用本土产品。这两项措施与PLI计划形成“胡萝卜加大棒”组合,有效引导企业扩大本土投资。政策效果已逐步显现——太阳能组件进口额从2021-2022财年的33.63亿美元,降至2024-2025财年的21.52亿美元,印度正从全球光伏产业链“纯买家”向“制造者”转变。

而区域分布方面,古吉拉特邦已成为印度光伏制造业的核心区域。Mercom India Research的报告显示,大部分光伏制造厂已在古吉拉特邦设立。该地区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产业政策和便捷的港口条件,吸引了大量光伏制造企业聚集,形成了规模效应。

此外,可再生能源采购义务的强化进一步刺激了本土需求。印度政府实施了从可再生能源购买义务(RPO)向可再生能源消费义务(RCO)的转变,并制定了直至2029-30年的执行路线图,对不达标企业实施处罚。

政策的全方位赋能,推动印度光伏制造业实现量与质的提升,但产业链内部的发展差距也随之凸显。

组件领先与上游短板

尽管印度在太阳能组件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深入分析其光伏产业链可以发现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当前印度光伏制造业呈现出“组件强、上游弱”的格局,产业链各环节的产能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最新数据,印度太阳能组件产能已达到100GW,电池产能约为28.3GW,而硅锭-硅片商业化运营产能仅为2.2GW,多晶硅生产仍处于规划阶段。这种“倒金字塔”式的产业结构意味着印度光伏制造业仍严重依赖进口原材料,尤其是来自中国的电池和硅片。Ember报告显示,2025年1月至6月期间,印度每月从中国进口的电池和硅片数量有所增加。

核心原因在于上游环节技术复杂度和投资门槛更高,相比组件组装,硅锭-硅片和多晶硅生产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大的资本投入。以多晶硅为例,其生产过程涉及复杂的化学工艺和严格的纯度要求,建立商业化产能通常需要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和数年时间。

再从地域分布看,印度光伏制造业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特征。古吉拉特邦凭借其完善的工业基础设施和优惠的产业政策,吸引了大量光伏制造企业聚集。这种集群效应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促进技术交流,但也极易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

商业化、产能利用率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组件产能已达100GW,但实际运营产能仍有不确定性。截至2025年6月,商业化运营的组件产能为18.5GW,这意味着大量产能仍处于建设或调试阶段。土地征收、资金到位效率、设备进口依赖等问题仍是制约产能释放的关键因素。

如今,印度光伏组件产能实现跨越式增长,这离不开政策激励与技术多元的支撑。但“组件强、上游弱”的产业链失衡,以及部分产能未达运营状态的问题仍存,未来能否补齐短板、稳步迈向能源目标,仍需持续发力。来源:NE-SALON新能荟YY

原文标题 : 产能从2.3GW跃至100GW,印度光伏制造狂飙背后的喜与忧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