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岂惧风摧木——2025年下半年车贷ABS信用风险展望

东方金诚

3周前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车贷ABS这类风险可控、结构清晰、收益稳健的资产,是值得关注的优质选择。

报告正文如下

车贷ABS的先天优势

1、“有抵押物”。

通过规范的抵押品处置流程,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损失,这是区别于其他ABS的关键优势。

2、底层资产“同质性高、笔数多、期限短”。

“同质性高”意味着这些贷款在风险结构、还款方式、风控标准等方面高度相似,便于通过历史数据建立模型;“笔数多”则天然具备分散风险的效果;“期限短”通常意味着不确定性小,风险低,容易预判。这“三性”叠加抵押物的保障,共同奠定了汽车贷款ABS信用风险较低的基础。

车贷ABS长期前景极为乐观

广义的汽车行业,不仅包括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还涵盖了人形机器人等延伸领域,有望替代房地产在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一方面,新能源车的普及、智能化技术的渗透,正在重构汽车产业生态,带动电池、芯片、软件等万亿级市场;

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作为广义汽车技术的延伸,未来进入家庭和工业场景后,将彻底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创造全新的需求蓝海。

当广义汽车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时,与之配套的金融服务也将迎来爆发。汽车贷款ABS的规模、影响力必然随之扩大,可能成为未来最主流的证券化品种。

车贷ABS短期潜在风险点

第一,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带来“保值挑战”。

近年来新能源车销量占比持续攀升,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的保值率普遍更低。

第二,汽车作为抵押品的“消费属性”天然带来贬值压力。

汽车从购买的那一刻起就在贬值,每年的折旧率是刚性的,尤其是在市场供需变化剧烈时,比如新车价格战,二手车价格也会随之下跌。

第三,监管政策调整带来的“资产质量隐忧”。

2024年4月,监管取消了汽车贷款的最低首付要求,这一政策初衷是刺激消费,但也带来了新的变量。从2025年已披露的项目数据看,贷款价值比呈现走高趋势,同时合同期限也在拉长,这意味着不确定性在增加。

第四,宏观经济环境对还款能力的影响。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行业调整,直接影响了居民的财富感知与收入预期。从历史数据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车贷违约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这一点需要持续关注宏观经济指标对底层资产质量的传导效应。

第五,2025年一季度发行量明显下滑。

这一现象背后有两个核心原因:一是汽车市场价格战加剧,导致抵押品价值预期不稳,投资者对资产池估值持谨慎态度;二是取消了最低首付后,市场担忧部分金融机构为抢占份额而降低客户资质标准,导致资产质量下沉。这种发行端的调整,是市场对短期风险的过度反应。

车贷ABS违约风险仍旧很低

从历史数据走势来看,2024年以来,汽车贷款ABS的违约率呈现出温和抬升的态势,但始终稳定在1.5%以下。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第一,从绝对水平看,1.5%以下的年化违约率在整个ABS市场中处于很低的水平,核心逻辑在于每一笔贷款都有实物汽车作为抵押。

第二,从趋势来看,虽然出现“温和抬升”,但并未突破安全阈值。新能源车保值率波动、取消最低首付政策、经济增速放缓,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和抵押品价值产生了影响,违约率的小幅上升正是这些变量的综合作用。但这种“抬升”是温和的、可控的,并未出现跳升或失控的迹象,这说明汽车贷款的风控体系和抵押品保障机制仍在有效发挥作用。

第三,平均来看,目前行业普遍采用的分层结构大致是:优先80%:夹层10%:次级10%。这一结构是经过市场长期验证的风险缓释机制。在当前违约率低于1.5%的情况下,次级的10%风险缓冲空间,足以覆盖潜在的违约损失。

综合来看,无论是从统计数据还是结构设计,都指向一个结论:在没有迹象显示汽车贷款信用质量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汽车贷款ABS仍旧是非常优质的产品。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车贷ABS这类风险可控、结构清晰、收益稳健的资产,是值得关注的优质选择。

车贷ABS早偿率抬升,但不会进一步增长

图2显示,早偿率在持续走高,我们归纳了四个核心因素:

借款人在利率走低情况下的提前还款动力。

2024年4月取消最低首付后,借款人的融资灵活性大幅提升。

以旧换新的“政策红利”,使得借款人早偿动力增强。

价格战导致旧车贬值速度加快,借款人倾向于早偿来降低融资成本。

我们判断:早偿率不会进一步增长,将维持在7-11%这个区间。核心逻辑是因为,这些驱动因素在边际弱化,而市场也在寻找自我平衡。具体而言包括:

第一,利率下行空间收窄。

第二,首付新政的边际效应递减。

第三,价格战、内卷这些手段缺乏持续性。

广义的汽车产业可以替代房地产的地位

表1:汽车产销量

2021年,汽车销量从疫情中复苏,同比转正,成为最早恢复的大宗消费领域。

2023年,汽车销量突破3000万辆大关,同比增速高达12%,这背后是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出口爆发两大引擎的强力驱动。

2024年,销量再创新高至3143万辆,但同比增速放缓至4.5%,行业从“高速扩张期”进入“低速稳量期”。

行业市场饱和度提升,千人汽车保有量超200辆,新增需求放缓,车企陷入“价格战”,2024年新能源车均价下跌18%;

从中长期来看,汽车产业有着无限的机会,从交通工具到“智能生态载体”,从汽车到“人形机器人”,汽车行业具备替代房地产成为最支柱产业的一切条件。

汽车金融渗透率不断提升,资产质量整体稳健

2013-2021年,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余额持续攀升,2021年突破8000亿,成为行业里程碑。但在2022-2023年,汽车金融公司零售贷款回落至7500亿区间。主要是因为:

银行凭借“资金成本优势”+“客群覆盖能力”加速入场;

多数汽车金融公司,深度绑定传统燃油车品牌,但从2021年起,新能源车的市占率从15%飙升至2024年的40%,新势力品牌与传统品牌此消彼长。

2024年新车金融渗透率达到55%,超半数新车通过金融杠杆购买。超70%的新能源车通过贷款购买,远高于燃油车的45%,成为拉动金融渗透率的核心力量。

发行数据:汽车贷款是ABS核心产品之一

表2:ABS发行统计

车贷ABS发行了1.5万亿,占所有ABS产品的比例是7.6%。是整个ABS中发行量排名前五的品种。

表3:信贷ABS主要品种的发行占比

2022年,汽车贷款ABS发行占信贷ABS的比例是61%,创下历史峰值,在此之后,比例有所回落,但仍旧达到50%左右。汽车贷款ABS已经是信贷ABS市场的“压舱石”。

汽车贷款ABS在2025年1季度仅发行2单

在2025年1季度,车贷ABS仅发行2单,这种短期的骤降,主要是因为如下4个原因:

汽车金融公司零售贷款主要与传统品牌绑定,在新能源、新品牌的冲击下传统品牌销量不好,导致可入池资产明显减少;

车企集团向汽车金融子公司开放内部同业授信,加上金融债发行,汽车金融公司对ABS的依赖度下降;

汽车贷款ABS利率下滑至2%附近,对投资者吸引力下降;

价格战、零首付新政令部分投资者担忧资产信用下沉。

尽管短期市场遇冷,但汽车产业的“技术边界”正在经历爆炸式扩张,这将为汽车贷款ABS打开“超越传统汽车”的万亿级新市场。

另外,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与汽车产业100%同源,可产生类似汽车贷款的机器人贷款,其风险特征与汽车贷款高度相似,天然适配ABS模式。

资产池特征:小额分散、期限较短,LTV在【50-70%】区间

汽车贷款ABS的底层资产有如下的统计特征:

笔数多为【5-10万】笔,这个量级的规模,风险分散的效果显然要好于CDO那种几百笔资产的情况。

单笔借款余额集中在20万以内,主要在【5-10万元】区间。10万左右的车贷,虽然属于家庭的“大宗消费”,但并不构成沉重负担,对比房贷动辄百万,借款人的还款意愿比较高;

基础资产初始剩余期限普遍在【12-36个月】之间,汽车贷款ABS期限普遍在3年以内。较短的期限可以很好的对抗市场波动,也能提供流动性,并且能有效降低早偿风险和违约风险。

贷款初始抵押率主要在【50%-70%】区间。这个抵押率的保障能力是非常高的,能有效对抗抵押物贬值风险、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但在2024年取消首付红线后,抵押率的保障能力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车贷ABS信用分析

表4:车贷ABS信用分析框架

相比其他ABS产品,如下2点是汽车贷款ABS的核心特征:

有抵押物,但相较于房产而言,汽车的消费品属性更强,存在降价压力;

底层资产同质性高、笔数多、期限短。

本文作者 | 结构融资部 潘祺

权利及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及相关的信用分析数据、模型、软件、评级结果等所有内容的著作权和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归东方金诚所有,东方金诚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任何机构及个人未经东方金诚书面授权不得修改、复制、逆向工程、销售、分发、储存、引用或以任何方式传播。

本研究报告中引用的标明出处的公开资料,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均由资料提供方/ 发布方负责,东方金诚对该等资料进行了合理审慎的核查,但不应视为东方金诚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提供了任何形式的保证。

由于评级预测具有主观性和局限性,东方金诚对于评级预测以及基于评级预测的结论并不保证与实际情况一致,并保留随时予以修正或更新的权利。

本研究报告仅用于为投资人、发行人等授权使用方提供第三方参考意见,并非是对某种决策的结论或建议;投资者应审慎使用本研究报告,自行对投资行为和投资结果负责,东方金诚不对其承担任何责任。

本研究报告仅授权东方金诚指定的使用者使用,且该等使用者必须按照授权确定的方式使用,相关引用必须注明来自东方金诚且不得篡改、歪曲或有任何类似性质的修改行为。

未获授权的机构及人士不应获取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本研究报告,东方金诚对本研究报告的未授权使用、超授权使用和非法使用等不当使用行为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车贷ABS这类风险可控、结构清晰、收益稳健的资产,是值得关注的优质选择。

报告正文如下

车贷ABS的先天优势

1、“有抵押物”。

通过规范的抵押品处置流程,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损失,这是区别于其他ABS的关键优势。

2、底层资产“同质性高、笔数多、期限短”。

“同质性高”意味着这些贷款在风险结构、还款方式、风控标准等方面高度相似,便于通过历史数据建立模型;“笔数多”则天然具备分散风险的效果;“期限短”通常意味着不确定性小,风险低,容易预判。这“三性”叠加抵押物的保障,共同奠定了汽车贷款ABS信用风险较低的基础。

车贷ABS长期前景极为乐观

广义的汽车行业,不仅包括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还涵盖了人形机器人等延伸领域,有望替代房地产在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一方面,新能源车的普及、智能化技术的渗透,正在重构汽车产业生态,带动电池、芯片、软件等万亿级市场;

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作为广义汽车技术的延伸,未来进入家庭和工业场景后,将彻底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创造全新的需求蓝海。

当广义汽车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时,与之配套的金融服务也将迎来爆发。汽车贷款ABS的规模、影响力必然随之扩大,可能成为未来最主流的证券化品种。

车贷ABS短期潜在风险点

第一,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带来“保值挑战”。

近年来新能源车销量占比持续攀升,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的保值率普遍更低。

第二,汽车作为抵押品的“消费属性”天然带来贬值压力。

汽车从购买的那一刻起就在贬值,每年的折旧率是刚性的,尤其是在市场供需变化剧烈时,比如新车价格战,二手车价格也会随之下跌。

第三,监管政策调整带来的“资产质量隐忧”。

2024年4月,监管取消了汽车贷款的最低首付要求,这一政策初衷是刺激消费,但也带来了新的变量。从2025年已披露的项目数据看,贷款价值比呈现走高趋势,同时合同期限也在拉长,这意味着不确定性在增加。

第四,宏观经济环境对还款能力的影响。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行业调整,直接影响了居民的财富感知与收入预期。从历史数据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车贷违约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这一点需要持续关注宏观经济指标对底层资产质量的传导效应。

第五,2025年一季度发行量明显下滑。

这一现象背后有两个核心原因:一是汽车市场价格战加剧,导致抵押品价值预期不稳,投资者对资产池估值持谨慎态度;二是取消了最低首付后,市场担忧部分金融机构为抢占份额而降低客户资质标准,导致资产质量下沉。这种发行端的调整,是市场对短期风险的过度反应。

车贷ABS违约风险仍旧很低

从历史数据走势来看,2024年以来,汽车贷款ABS的违约率呈现出温和抬升的态势,但始终稳定在1.5%以下。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

第一,从绝对水平看,1.5%以下的年化违约率在整个ABS市场中处于很低的水平,核心逻辑在于每一笔贷款都有实物汽车作为抵押。

第二,从趋势来看,虽然出现“温和抬升”,但并未突破安全阈值。新能源车保值率波动、取消最低首付政策、经济增速放缓,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和抵押品价值产生了影响,违约率的小幅上升正是这些变量的综合作用。但这种“抬升”是温和的、可控的,并未出现跳升或失控的迹象,这说明汽车贷款的风控体系和抵押品保障机制仍在有效发挥作用。

第三,平均来看,目前行业普遍采用的分层结构大致是:优先80%:夹层10%:次级10%。这一结构是经过市场长期验证的风险缓释机制。在当前违约率低于1.5%的情况下,次级的10%风险缓冲空间,足以覆盖潜在的违约损失。

综合来看,无论是从统计数据还是结构设计,都指向一个结论:在没有迹象显示汽车贷款信用质量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汽车贷款ABS仍旧是非常优质的产品。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车贷ABS这类风险可控、结构清晰、收益稳健的资产,是值得关注的优质选择。

车贷ABS早偿率抬升,但不会进一步增长

图2显示,早偿率在持续走高,我们归纳了四个核心因素:

借款人在利率走低情况下的提前还款动力。

2024年4月取消最低首付后,借款人的融资灵活性大幅提升。

以旧换新的“政策红利”,使得借款人早偿动力增强。

价格战导致旧车贬值速度加快,借款人倾向于早偿来降低融资成本。

我们判断:早偿率不会进一步增长,将维持在7-11%这个区间。核心逻辑是因为,这些驱动因素在边际弱化,而市场也在寻找自我平衡。具体而言包括:

第一,利率下行空间收窄。

第二,首付新政的边际效应递减。

第三,价格战、内卷这些手段缺乏持续性。

广义的汽车产业可以替代房地产的地位

表1:汽车产销量

2021年,汽车销量从疫情中复苏,同比转正,成为最早恢复的大宗消费领域。

2023年,汽车销量突破3000万辆大关,同比增速高达12%,这背后是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出口爆发两大引擎的强力驱动。

2024年,销量再创新高至3143万辆,但同比增速放缓至4.5%,行业从“高速扩张期”进入“低速稳量期”。

行业市场饱和度提升,千人汽车保有量超200辆,新增需求放缓,车企陷入“价格战”,2024年新能源车均价下跌18%;

从中长期来看,汽车产业有着无限的机会,从交通工具到“智能生态载体”,从汽车到“人形机器人”,汽车行业具备替代房地产成为最支柱产业的一切条件。

汽车金融渗透率不断提升,资产质量整体稳健

2013-2021年,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余额持续攀升,2021年突破8000亿,成为行业里程碑。但在2022-2023年,汽车金融公司零售贷款回落至7500亿区间。主要是因为:

银行凭借“资金成本优势”+“客群覆盖能力”加速入场;

多数汽车金融公司,深度绑定传统燃油车品牌,但从2021年起,新能源车的市占率从15%飙升至2024年的40%,新势力品牌与传统品牌此消彼长。

2024年新车金融渗透率达到55%,超半数新车通过金融杠杆购买。超70%的新能源车通过贷款购买,远高于燃油车的45%,成为拉动金融渗透率的核心力量。

发行数据:汽车贷款是ABS核心产品之一

表2:ABS发行统计

车贷ABS发行了1.5万亿,占所有ABS产品的比例是7.6%。是整个ABS中发行量排名前五的品种。

表3:信贷ABS主要品种的发行占比

2022年,汽车贷款ABS发行占信贷ABS的比例是61%,创下历史峰值,在此之后,比例有所回落,但仍旧达到50%左右。汽车贷款ABS已经是信贷ABS市场的“压舱石”。

汽车贷款ABS在2025年1季度仅发行2单

在2025年1季度,车贷ABS仅发行2单,这种短期的骤降,主要是因为如下4个原因:

汽车金融公司零售贷款主要与传统品牌绑定,在新能源、新品牌的冲击下传统品牌销量不好,导致可入池资产明显减少;

车企集团向汽车金融子公司开放内部同业授信,加上金融债发行,汽车金融公司对ABS的依赖度下降;

汽车贷款ABS利率下滑至2%附近,对投资者吸引力下降;

价格战、零首付新政令部分投资者担忧资产信用下沉。

尽管短期市场遇冷,但汽车产业的“技术边界”正在经历爆炸式扩张,这将为汽车贷款ABS打开“超越传统汽车”的万亿级新市场。

另外,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与汽车产业100%同源,可产生类似汽车贷款的机器人贷款,其风险特征与汽车贷款高度相似,天然适配ABS模式。

资产池特征:小额分散、期限较短,LTV在【50-70%】区间

汽车贷款ABS的底层资产有如下的统计特征:

笔数多为【5-10万】笔,这个量级的规模,风险分散的效果显然要好于CDO那种几百笔资产的情况。

单笔借款余额集中在20万以内,主要在【5-10万元】区间。10万左右的车贷,虽然属于家庭的“大宗消费”,但并不构成沉重负担,对比房贷动辄百万,借款人的还款意愿比较高;

基础资产初始剩余期限普遍在【12-36个月】之间,汽车贷款ABS期限普遍在3年以内。较短的期限可以很好的对抗市场波动,也能提供流动性,并且能有效降低早偿风险和违约风险。

贷款初始抵押率主要在【50%-70%】区间。这个抵押率的保障能力是非常高的,能有效对抗抵押物贬值风险、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但在2024年取消首付红线后,抵押率的保障能力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车贷ABS信用分析

表4:车贷ABS信用分析框架

相比其他ABS产品,如下2点是汽车贷款ABS的核心特征:

有抵押物,但相较于房产而言,汽车的消费品属性更强,存在降价压力;

底层资产同质性高、笔数多、期限短。

本文作者 | 结构融资部 潘祺

权利及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及相关的信用分析数据、模型、软件、评级结果等所有内容的著作权和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归东方金诚所有,东方金诚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任何机构及个人未经东方金诚书面授权不得修改、复制、逆向工程、销售、分发、储存、引用或以任何方式传播。

本研究报告中引用的标明出处的公开资料,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均由资料提供方/ 发布方负责,东方金诚对该等资料进行了合理审慎的核查,但不应视为东方金诚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提供了任何形式的保证。

由于评级预测具有主观性和局限性,东方金诚对于评级预测以及基于评级预测的结论并不保证与实际情况一致,并保留随时予以修正或更新的权利。

本研究报告仅用于为投资人、发行人等授权使用方提供第三方参考意见,并非是对某种决策的结论或建议;投资者应审慎使用本研究报告,自行对投资行为和投资结果负责,东方金诚不对其承担任何责任。

本研究报告仅授权东方金诚指定的使用者使用,且该等使用者必须按照授权确定的方式使用,相关引用必须注明来自东方金诚且不得篡改、歪曲或有任何类似性质的修改行为。

未获授权的机构及人士不应获取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本研究报告,东方金诚对本研究报告的未授权使用、超授权使用和非法使用等不当使用行为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