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智芯出品
2025 年,处理器设计正悄然换挡。过去三十年,x86 与 Arm 占据了全球大部分算力的底层架构,通用性和成熟生态是它们的护城河。但 AI 推理、车载计算、边缘设备与工业控制等新场景正在快速逼近通用架构的性能与能效极限——问题不在于算力不够,而在于算力浪费太多。
RISC-V 的开放指令集架构显得格外契合产业情绪。免版税、可定制,让芯片设计公司可以针对特定工作负载添加专用指令、重构内存管理,甚至调整寄存器规模。这种灵活性,曾是只有顶级厂商才能负担的“奢侈品”,如今在自动化工具链和软硬件协同方法的推动下,开始成为中小团队也能掌握的能力。
市场预测显示,RISC-V SoC 出货量将以接近 47% 的年复合增速攀升,到 2030 年可能拿下全球三分之一的处理器市场份额。
更重要的是,这场浪潮不只关乎架构更替,还在改变整个半导体行业的设计逻辑——从“通用计算优先”转向“任务驱动优先”。
Part 1 处理器的市场趋势与架构转型
过去几十年,通用处理器架构一直是半导体行业的核心支柱,其通用性和成熟的软件生态降低了产品开发门槛。
然而,随着数据中心、自动驾驶、边缘计算和工业物联网等应用对算力结构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单一架构难以兼顾性能、功耗与成本。
尤其是在 AI 推理、图像识别、实时控制等场景中,任务特征高度集中、计算模式相对固定,这使得通用架构中大量的“冗余指令”和“通用逻辑”反而成为负担。
RISC-V 的出现恰逢其时。其开放式指令集架构不仅摆脱了专有架构的许可限制,还为设计者提供了深度定制的自由度。这意味着,厂商可以针对某一特定工作负载添加专用指令、定制寄存器文件、调整内存管理机制,从而获得在通用处理器上难以实现的能效比。
根据行业预测,RISC-V SoC 出货量将在未来数年以近 47% 的复合年增长率攀升,到 2030 年占据全球处理器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商业模式变革的体现。
定制化并非没有代价。增加专用指令或非标准扩展需要同时开发硬件与配套的软件工具链,包括编译器、调试器、仿真器乃至操作系统适配。
这对设计团队的架构规划能力和工程执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在通用计算、软件兼容性或安全框架集成方面考虑不足,过度定制可能带来生态碎片化的问题。
产业界逐渐形成了一种“策略性定制”的共识:以标准扩展为基础,辅以有限而高价值的专用优化,并配合成熟的自动化工具来降低开发风险。
像 RISC-V 的 RVA23 配置文件等标准化努力,正是为了在灵活性与兼容性之间找到平衡。那些能够在设计初期就明确产品目标、合理控制定制深度的公司,将更有机会在产品上市速度与长期维护成本之间取得最佳回报。
Part 2 RISC-V 的技术实现与现实案例
在 RISC-V 定制化的落地过程中,自动化工具链与软硬件协同设计已成为核心推动力。从行业领先厂商到初创团队,成功案例不断涌现,显示出该技术路线的普适性与高效性。
Nvidia 的应用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公司用内部开发的定制化 RISC-V 核心取代了原有的 Falcon MCU,不仅针对不同应用场景部署了专用软件,还在内存管理机制上进行了细化优化。
例如,通过在标准 4KB 页面之外新增 2KB 页面支持,使部分旧代码的性能提升达 50%。这种看似细微的硬件调整,实则在操作系统内核、内存分配策略乃至应用层调度上形成了系统级的性能增益,反映了协同设计的深度影响。
Meta 的 MTIA 加速器同样采用了定制化 RISC-V 核心,并通过特定应用指令、自定义接口与专用寄存器文件实现 AI 工作负载加速。
尽管其完整的工具链流程并未公开,但从已知信息看,该设计大概率依赖内部自动化流程来同时更新硬件 RTL、编译器后端与仿真模型,从而在每轮迭代中保持一致性。
这种全链路自控的模式,使得硬件与软件团队能够同步推进,并在算法优化与指令设计之间建立快速反馈循环。
RISC-V 定制化并非只有大厂才能驾驭。初创公司 Rain.ai 展示了小团队如何利用简化的输入描述文件与自动化生成流程,快速定义和验证自定义指令。他们通过描述操作数、寄存器行为与指令语义,结合流水线化和多周期执行的硬件结构,生成可在仿真模型中即时测试的内核版本。
这种方法在实现矩阵乘法、S 型函数和 SiLU 加速等任务时,功耗降低了 80%,吞吐量提升 7~10 倍。
工具生态的成熟是推动这些成果的重要条件。例如,晶心科技的 ACE 框架与 CoPilot 工具链,使开发者能够以较低门槛定义自定义指令并自动生成完整的硬件与软件栈,包括 RTL、编译器、调试器和模拟器。
这不仅缩短了开发周期,也确保了硬件与软件的一致性,避免了传统定制流程中“硬件先行、软件滞后”的脱节问题。
从大厂到初创,从高性能 AI 加速到低功耗边缘设备,RISC-V 定制化的软硬件协同方法都展现出显著的适用性与可扩展性。
这种趋势表明,处理器设计正进入一个更加以应用为中心的阶段,未来的竞争将不仅是制程和频率的较量,更是架构优化与生态整合的比拼。
小结
RISC-V 定制化要求企业在架构设计、软件工具链和生态建设之间保持高度同步。盲目追求个性化会导致碎片化,而合理控制定制深度、确保兼容性的“策略性定制”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随着晶心科技、SiFive 等厂商在工具生态上不断完善,软硬件协同设计的门槛正快速降低。未来三到五年,谁能在定制效率、生态兼容与应用匹配之间找到最佳平衡,谁就可能在 AI、车载与边缘计算等竞争激烈的赛道中率先突围。处理器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只看制程和频率,而是取决于能否把架构塑造成应用的“专用语言”。
原文标题 : RISC-V 定制化:从大厂试验田到全行业可复制
芝能智芯出品
2025 年,处理器设计正悄然换挡。过去三十年,x86 与 Arm 占据了全球大部分算力的底层架构,通用性和成熟生态是它们的护城河。但 AI 推理、车载计算、边缘设备与工业控制等新场景正在快速逼近通用架构的性能与能效极限——问题不在于算力不够,而在于算力浪费太多。
RISC-V 的开放指令集架构显得格外契合产业情绪。免版税、可定制,让芯片设计公司可以针对特定工作负载添加专用指令、重构内存管理,甚至调整寄存器规模。这种灵活性,曾是只有顶级厂商才能负担的“奢侈品”,如今在自动化工具链和软硬件协同方法的推动下,开始成为中小团队也能掌握的能力。
市场预测显示,RISC-V SoC 出货量将以接近 47% 的年复合增速攀升,到 2030 年可能拿下全球三分之一的处理器市场份额。
更重要的是,这场浪潮不只关乎架构更替,还在改变整个半导体行业的设计逻辑——从“通用计算优先”转向“任务驱动优先”。
Part 1 处理器的市场趋势与架构转型
过去几十年,通用处理器架构一直是半导体行业的核心支柱,其通用性和成熟的软件生态降低了产品开发门槛。
然而,随着数据中心、自动驾驶、边缘计算和工业物联网等应用对算力结构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单一架构难以兼顾性能、功耗与成本。
尤其是在 AI 推理、图像识别、实时控制等场景中,任务特征高度集中、计算模式相对固定,这使得通用架构中大量的“冗余指令”和“通用逻辑”反而成为负担。
RISC-V 的出现恰逢其时。其开放式指令集架构不仅摆脱了专有架构的许可限制,还为设计者提供了深度定制的自由度。这意味着,厂商可以针对某一特定工作负载添加专用指令、定制寄存器文件、调整内存管理机制,从而获得在通用处理器上难以实现的能效比。
根据行业预测,RISC-V SoC 出货量将在未来数年以近 47% 的复合年增长率攀升,到 2030 年占据全球处理器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商业模式变革的体现。
定制化并非没有代价。增加专用指令或非标准扩展需要同时开发硬件与配套的软件工具链,包括编译器、调试器、仿真器乃至操作系统适配。
这对设计团队的架构规划能力和工程执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在通用计算、软件兼容性或安全框架集成方面考虑不足,过度定制可能带来生态碎片化的问题。
产业界逐渐形成了一种“策略性定制”的共识:以标准扩展为基础,辅以有限而高价值的专用优化,并配合成熟的自动化工具来降低开发风险。
像 RISC-V 的 RVA23 配置文件等标准化努力,正是为了在灵活性与兼容性之间找到平衡。那些能够在设计初期就明确产品目标、合理控制定制深度的公司,将更有机会在产品上市速度与长期维护成本之间取得最佳回报。
Part 2 RISC-V 的技术实现与现实案例
在 RISC-V 定制化的落地过程中,自动化工具链与软硬件协同设计已成为核心推动力。从行业领先厂商到初创团队,成功案例不断涌现,显示出该技术路线的普适性与高效性。
Nvidia 的应用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公司用内部开发的定制化 RISC-V 核心取代了原有的 Falcon MCU,不仅针对不同应用场景部署了专用软件,还在内存管理机制上进行了细化优化。
例如,通过在标准 4KB 页面之外新增 2KB 页面支持,使部分旧代码的性能提升达 50%。这种看似细微的硬件调整,实则在操作系统内核、内存分配策略乃至应用层调度上形成了系统级的性能增益,反映了协同设计的深度影响。
Meta 的 MTIA 加速器同样采用了定制化 RISC-V 核心,并通过特定应用指令、自定义接口与专用寄存器文件实现 AI 工作负载加速。
尽管其完整的工具链流程并未公开,但从已知信息看,该设计大概率依赖内部自动化流程来同时更新硬件 RTL、编译器后端与仿真模型,从而在每轮迭代中保持一致性。
这种全链路自控的模式,使得硬件与软件团队能够同步推进,并在算法优化与指令设计之间建立快速反馈循环。
RISC-V 定制化并非只有大厂才能驾驭。初创公司 Rain.ai 展示了小团队如何利用简化的输入描述文件与自动化生成流程,快速定义和验证自定义指令。他们通过描述操作数、寄存器行为与指令语义,结合流水线化和多周期执行的硬件结构,生成可在仿真模型中即时测试的内核版本。
这种方法在实现矩阵乘法、S 型函数和 SiLU 加速等任务时,功耗降低了 80%,吞吐量提升 7~10 倍。
工具生态的成熟是推动这些成果的重要条件。例如,晶心科技的 ACE 框架与 CoPilot 工具链,使开发者能够以较低门槛定义自定义指令并自动生成完整的硬件与软件栈,包括 RTL、编译器、调试器和模拟器。
这不仅缩短了开发周期,也确保了硬件与软件的一致性,避免了传统定制流程中“硬件先行、软件滞后”的脱节问题。
从大厂到初创,从高性能 AI 加速到低功耗边缘设备,RISC-V 定制化的软硬件协同方法都展现出显著的适用性与可扩展性。
这种趋势表明,处理器设计正进入一个更加以应用为中心的阶段,未来的竞争将不仅是制程和频率的较量,更是架构优化与生态整合的比拼。
小结
RISC-V 定制化要求企业在架构设计、软件工具链和生态建设之间保持高度同步。盲目追求个性化会导致碎片化,而合理控制定制深度、确保兼容性的“策略性定制”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随着晶心科技、SiFive 等厂商在工具生态上不断完善,软硬件协同设计的门槛正快速降低。未来三到五年,谁能在定制效率、生态兼容与应用匹配之间找到最佳平衡,谁就可能在 AI、车载与边缘计算等竞争激烈的赛道中率先突围。处理器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只看制程和频率,而是取决于能否把架构塑造成应用的“专用语言”。
原文标题 : RISC-V 定制化:从大厂试验田到全行业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