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炎热盛夏的气温逼近 40℃,奢侈品行业的热度却仍未回升。多数奢侈品集团财报透露出节奏放缓、消费回归理性、地区冷热不均等现象,“稳健性”因此成为眼下奢侈品行业中对“奢侈”的实时定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瑞士奢侈品集团历峰于 7 月 16 日公布的 2026 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展示出集团的韧性:截至 6 月 30 日,集团整体销售额为 54.12 亿欧元,同比增长 6%,按实际汇率计则增长 3%,高于市场预期。
增长主要来自珠宝业务,由卡地亚、梵克雅宝、布契拉提等构成的珠宝部门销售额合计增长 11%;专业制表部门销售额同比下降 7%,但相较于前一季度 10% 的跌幅已有所收窄。
在这份因珠宝而夺目的财报中,历峰集团凭借双轮驱动稳健前行的战略布局正变得更为清晰。
由卡地亚、梵克雅宝、布契拉提等构成的珠宝部门销售额合计增长 11%。
图片来源:Van Cleef Arpels
腕表如何在需求下行期
释放长期持有价值
2025 年 5月,瑞士钟表出口同比下降 9.5%,多个主要出口市场均出现两位数跌幅:美国市场下滑 25.3%,中国大陆市场下滑 17.4%。市场困境持续,Swatch 集团、LVMH 旗下的钟表部门在最新财报中也释放出相似信号。
在这样的冷峻周期中,历峰集团的专业制表部门 2026 财年第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 8.24 亿欧元,尽管同比下降 7%,但与上季度 10% 的跌幅相比已有所收窄。从区域来看,美洲市场实现12%的同比增长,部分归功于中高端男表用户的稳定支出;亚太市场则维持此前的低迷需求,但也逐渐趋于稳定。
从整体来看,腕表业务虽不是集团的增长引擎,但绝非拖累因素。某种程度上,腕表业务甚至提供了当前形势下重要的“防守型配置”价值。而提供这份价值的核心来源于历峰在制表领域的品牌矩阵——从超高端收藏级到技术风格型再到日常正装穿戴型的全覆盖,构建了历峰的护城河。
目前,历峰旗下共有九大腕表品牌,包括朗格、江诗丹顿、积家、万国、伯爵、沛纳海、名士、罗杰杜彼,以及与 Ralph Lauren 合作的腕表系列。
其中,朗格、江诗丹顿、积家构成集团最具资产属性的“黄金三角”:朗格作为德系制表的巅峰品牌年产量不足 1万枚,腕表多采用铂金、白金与18K玫瑰金制作,具备极高的复杂功能密度与机芯美学;江诗丹顿是全球持续运营历史最久的制表品牌之一,极具文化与传承价值,高定线 Les Cabinotiers 更被视为可定制的艺术藏品;有“制表师的制表师”之称的积家则齐备装饰美感和机芯制造实力,常年为爱彼和江诗丹顿供应机芯。
和爆款钢表依靠社交媒体和二级市场热度维持价格的运营逻辑不同,这些高端腕表的价值评估往往更接近于艺术品或稀有珠宝,是金融意义上的“低波动长久持有品”,在当前行业背景下,与硬资产划上了等号。
这种定位差异也使得这些它们在市场波动期具备了更强的保值性。以朗格为例,Zeitwerk、Lumen 等系列在拍卖市场的流通价格甚至呈现小幅增值;江诗丹顿的限量复杂款则极少进入公开市场,更多在藏家之间“定向流通”。
某种程度上,腕表业务甚至提供了当前形势下重要的“防守型配置”价值。
图片来源:朗格
值得注意的是,历峰对二手腕表平台 Watchfinder Co. 的投入正产生结构性作用:本季度 Watchfinder Co. 实现高个位数增长,在售前估值、官方翻新、品牌认证、定价体系方面逐步建立起 “Richemont 标准”。这让售后市场形成了闭环,也有效保护了集团旗下品牌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控制力与品牌形象。
珠宝在避险逻辑
与文化叙事中被重塑
Financial Times在评论本季财报中写到:“在消费者压缩预算、但依然寻求稳健保值的背景下,结构清晰、价值确定的珠宝品牌成为最少被放弃的一类奢侈品”。如上所述,在行业财报纷纷打出“高端消费疲软”信号的背景下,历峰的珠宝业务实现了连续三个季度维持双位数增长。
这背后,既有宏观因素的推力,也有集团对品牌运营策略的精细把控。具体来说,此次增长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贵金属硬通货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资产属性;其二是历峰旗下头部珠宝品牌对品牌文化的持续投入;其三是品牌 DTC(直面消费者)渠道效率的提升。
首先,在不确定的全球经济周期中,贵金属珠宝具备天然的“类硬通货”属性,是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中的重要选项。2025 年第二季度,金价曾一路攀升至每盎司 3500美元,为近十年来高点;全球央行的“再通胀”政策与地缘不确定性使黄金与高纯度贵金属制品重新获得“储值型安全资产”的市场认知。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消费者对珠宝的购买逐渐摆脱了情绪消费,慢慢转向功能性与符号性兼具的理性配置逻辑。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黄金,正成为中国珠宝市场的主角。从“古法黄金”到“ 3D 硬金”,再到社交媒体上的“金饰穿搭”,一场关于“黄金热”的集体情绪正在被重新点燃。
根据老铺黄金最新公布的未经审核财务数据,2025 年上半年品牌营收预计达 120 至 12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41% 至 255%;净利润预计达 22.3 至 22.8 亿元,同比增长 279% 至 288%——年轻消费者对“金”的接受度远超市场预期。
从“古法黄金”到“ 3D 硬金”,再到社交媒体上的“金饰穿搭”,一场关于“黄金热”的集体情绪正在被重新点燃。
图片来源:老铺黄金
暴涨的销售数字引发了市场对传统奢侈珠宝份额被蚕食的担忧。但事实上,诸如卡地亚、梵克雅宝等高端珠宝品牌,与老铺黄金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赛道竞争。尽管后者已跳脱“按克计价”的传统模式,在产品设计与零售策略上更接近“奢侈品”定位,其核心卖点依然是“贵金属”属性本身。
相比之下,卡地亚与梵克雅宝所建立的品牌价值体系,则更依赖于文化叙事与情感共鸣。以梵克雅宝为例,自 2023 年起,品牌持续打造“时间的诗篇”展览、“花园主题互动空间”等文化项目,并携手青年作家、诗人、学者展开跨界合作,试图将珠宝从具象饰品转化为承载情绪的美学载体。卡地亚亦通过 Love、Juste un Clou、Grain de Café 等经典系列,在短视频等平台延展“爱的表达”主题,不断以内容深化珠宝的情感意义。
自 2023 年起,梵克雅宝持续打造“时间的诗篇”展览、“花园主题互动空间”等文化项目
图片来源:Van Cleef Arpel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卡地亚们”所面向的,已不再是首次购入珠宝的入门级消费者,而是那些完成“黄金启蒙”之后、寻求更深层次价值表达的成熟群体。换言之,老铺黄金并未压缩奢侈珠宝的生存空间,反而从大众文化层面扩大了珠宝消费的认知基础,为高端品牌的转化与升级提供了肥沃土壤。正如历峰集团首席执行官 Nicolas Bos 在 2025 年 5 月的财报发布会上所言:“老铺黄金植根于中国文化,激发了整个珠宝市场的渴望与活力,也促使历峰集团不断保持创造力。”
此外,历峰集团 DTC 渠道运营效率的提升也促进了业绩的上涨。本季度,历峰超过 80% 的珠宝销售由自营渠道完成。这种高自营比例不仅保障了品牌形象与顾客体验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对定价权、顾客数据与售后流程的全链路掌控。尤其在中国市场,卡地亚持续拓展微信端“会员体系+限量预约+定制对话”机制,有效缓解了公域流量成本上升带来的获客焦虑。
奢侈品市场正步入换挡期,这既是一次行业节奏的调整,也是一场对各大集团韧性的集中考验。历峰集团交出了一份稳健的答卷——凭借对品类节奏的精准掌控、品牌资产的持续积累,以及数字能力的不断强化,实现了结构性增长。
然而,在全球经济波动和消费趋于理性的当下,即便以“硬通货”著称的历峰,也需要面对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命题:如何在守住高端珠宝这一核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更多元、抗波动的增长曲线。过去,历峰曾成功将高级珠宝从贵金属资产转译为文化资产,为集团赢得了长期增长的确定性。对这种能力的复制或许是其在新周期中寻找新增量的关键武器。
对于历峰而言,当前的市场低谷或许是一扇通往创新与重构的窗口。当然,前提是对核心优势的坚守与再造。毕竟,留给奢侈品行业探索下一轮增长曲线的时间,并不会无限充裕。
即便炎热盛夏的气温逼近 40℃,奢侈品行业的热度却仍未回升。多数奢侈品集团财报透露出节奏放缓、消费回归理性、地区冷热不均等现象,“稳健性”因此成为眼下奢侈品行业中对“奢侈”的实时定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瑞士奢侈品集团历峰于 7 月 16 日公布的 2026 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展示出集团的韧性:截至 6 月 30 日,集团整体销售额为 54.12 亿欧元,同比增长 6%,按实际汇率计则增长 3%,高于市场预期。
增长主要来自珠宝业务,由卡地亚、梵克雅宝、布契拉提等构成的珠宝部门销售额合计增长 11%;专业制表部门销售额同比下降 7%,但相较于前一季度 10% 的跌幅已有所收窄。
在这份因珠宝而夺目的财报中,历峰集团凭借双轮驱动稳健前行的战略布局正变得更为清晰。
由卡地亚、梵克雅宝、布契拉提等构成的珠宝部门销售额合计增长 11%。
图片来源:Van Cleef Arpels
腕表如何在需求下行期
释放长期持有价值
2025 年 5月,瑞士钟表出口同比下降 9.5%,多个主要出口市场均出现两位数跌幅:美国市场下滑 25.3%,中国大陆市场下滑 17.4%。市场困境持续,Swatch 集团、LVMH 旗下的钟表部门在最新财报中也释放出相似信号。
在这样的冷峻周期中,历峰集团的专业制表部门 2026 财年第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 8.24 亿欧元,尽管同比下降 7%,但与上季度 10% 的跌幅相比已有所收窄。从区域来看,美洲市场实现12%的同比增长,部分归功于中高端男表用户的稳定支出;亚太市场则维持此前的低迷需求,但也逐渐趋于稳定。
从整体来看,腕表业务虽不是集团的增长引擎,但绝非拖累因素。某种程度上,腕表业务甚至提供了当前形势下重要的“防守型配置”价值。而提供这份价值的核心来源于历峰在制表领域的品牌矩阵——从超高端收藏级到技术风格型再到日常正装穿戴型的全覆盖,构建了历峰的护城河。
目前,历峰旗下共有九大腕表品牌,包括朗格、江诗丹顿、积家、万国、伯爵、沛纳海、名士、罗杰杜彼,以及与 Ralph Lauren 合作的腕表系列。
其中,朗格、江诗丹顿、积家构成集团最具资产属性的“黄金三角”:朗格作为德系制表的巅峰品牌年产量不足 1万枚,腕表多采用铂金、白金与18K玫瑰金制作,具备极高的复杂功能密度与机芯美学;江诗丹顿是全球持续运营历史最久的制表品牌之一,极具文化与传承价值,高定线 Les Cabinotiers 更被视为可定制的艺术藏品;有“制表师的制表师”之称的积家则齐备装饰美感和机芯制造实力,常年为爱彼和江诗丹顿供应机芯。
和爆款钢表依靠社交媒体和二级市场热度维持价格的运营逻辑不同,这些高端腕表的价值评估往往更接近于艺术品或稀有珠宝,是金融意义上的“低波动长久持有品”,在当前行业背景下,与硬资产划上了等号。
这种定位差异也使得这些它们在市场波动期具备了更强的保值性。以朗格为例,Zeitwerk、Lumen 等系列在拍卖市场的流通价格甚至呈现小幅增值;江诗丹顿的限量复杂款则极少进入公开市场,更多在藏家之间“定向流通”。
某种程度上,腕表业务甚至提供了当前形势下重要的“防守型配置”价值。
图片来源:朗格
值得注意的是,历峰对二手腕表平台 Watchfinder Co. 的投入正产生结构性作用:本季度 Watchfinder Co. 实现高个位数增长,在售前估值、官方翻新、品牌认证、定价体系方面逐步建立起 “Richemont 标准”。这让售后市场形成了闭环,也有效保护了集团旗下品牌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控制力与品牌形象。
珠宝在避险逻辑
与文化叙事中被重塑
Financial Times在评论本季财报中写到:“在消费者压缩预算、但依然寻求稳健保值的背景下,结构清晰、价值确定的珠宝品牌成为最少被放弃的一类奢侈品”。如上所述,在行业财报纷纷打出“高端消费疲软”信号的背景下,历峰的珠宝业务实现了连续三个季度维持双位数增长。
这背后,既有宏观因素的推力,也有集团对品牌运营策略的精细把控。具体来说,此次增长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其一是贵金属硬通货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资产属性;其二是历峰旗下头部珠宝品牌对品牌文化的持续投入;其三是品牌 DTC(直面消费者)渠道效率的提升。
首先,在不确定的全球经济周期中,贵金属珠宝具备天然的“类硬通货”属性,是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中的重要选项。2025 年第二季度,金价曾一路攀升至每盎司 3500美元,为近十年来高点;全球央行的“再通胀”政策与地缘不确定性使黄金与高纯度贵金属制品重新获得“储值型安全资产”的市场认知。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消费者对珠宝的购买逐渐摆脱了情绪消费,慢慢转向功能性与符号性兼具的理性配置逻辑。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黄金,正成为中国珠宝市场的主角。从“古法黄金”到“ 3D 硬金”,再到社交媒体上的“金饰穿搭”,一场关于“黄金热”的集体情绪正在被重新点燃。
根据老铺黄金最新公布的未经审核财务数据,2025 年上半年品牌营收预计达 120 至 125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41% 至 255%;净利润预计达 22.3 至 22.8 亿元,同比增长 279% 至 288%——年轻消费者对“金”的接受度远超市场预期。
从“古法黄金”到“ 3D 硬金”,再到社交媒体上的“金饰穿搭”,一场关于“黄金热”的集体情绪正在被重新点燃。
图片来源:老铺黄金
暴涨的销售数字引发了市场对传统奢侈珠宝份额被蚕食的担忧。但事实上,诸如卡地亚、梵克雅宝等高端珠宝品牌,与老铺黄金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赛道竞争。尽管后者已跳脱“按克计价”的传统模式,在产品设计与零售策略上更接近“奢侈品”定位,其核心卖点依然是“贵金属”属性本身。
相比之下,卡地亚与梵克雅宝所建立的品牌价值体系,则更依赖于文化叙事与情感共鸣。以梵克雅宝为例,自 2023 年起,品牌持续打造“时间的诗篇”展览、“花园主题互动空间”等文化项目,并携手青年作家、诗人、学者展开跨界合作,试图将珠宝从具象饰品转化为承载情绪的美学载体。卡地亚亦通过 Love、Juste un Clou、Grain de Café 等经典系列,在短视频等平台延展“爱的表达”主题,不断以内容深化珠宝的情感意义。
自 2023 年起,梵克雅宝持续打造“时间的诗篇”展览、“花园主题互动空间”等文化项目
图片来源:Van Cleef Arpel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卡地亚们”所面向的,已不再是首次购入珠宝的入门级消费者,而是那些完成“黄金启蒙”之后、寻求更深层次价值表达的成熟群体。换言之,老铺黄金并未压缩奢侈珠宝的生存空间,反而从大众文化层面扩大了珠宝消费的认知基础,为高端品牌的转化与升级提供了肥沃土壤。正如历峰集团首席执行官 Nicolas Bos 在 2025 年 5 月的财报发布会上所言:“老铺黄金植根于中国文化,激发了整个珠宝市场的渴望与活力,也促使历峰集团不断保持创造力。”
此外,历峰集团 DTC 渠道运营效率的提升也促进了业绩的上涨。本季度,历峰超过 80% 的珠宝销售由自营渠道完成。这种高自营比例不仅保障了品牌形象与顾客体验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对定价权、顾客数据与售后流程的全链路掌控。尤其在中国市场,卡地亚持续拓展微信端“会员体系+限量预约+定制对话”机制,有效缓解了公域流量成本上升带来的获客焦虑。
奢侈品市场正步入换挡期,这既是一次行业节奏的调整,也是一场对各大集团韧性的集中考验。历峰集团交出了一份稳健的答卷——凭借对品类节奏的精准掌控、品牌资产的持续积累,以及数字能力的不断强化,实现了结构性增长。
然而,在全球经济波动和消费趋于理性的当下,即便以“硬通货”著称的历峰,也需要面对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命题:如何在守住高端珠宝这一核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更多元、抗波动的增长曲线。过去,历峰曾成功将高级珠宝从贵金属资产转译为文化资产,为集团赢得了长期增长的确定性。对这种能力的复制或许是其在新周期中寻找新增量的关键武器。
对于历峰而言,当前的市场低谷或许是一扇通往创新与重构的窗口。当然,前提是对核心优势的坚守与再造。毕竟,留给奢侈品行业探索下一轮增长曲线的时间,并不会无限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