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兰珍
科创板川企再闯港交所!8月4日晚间,智能投影龙头极米科技发布公告,正式启动H股发行筹备,拟赴香港主板上市。 继2021年登陆科创板后,这家四川企业再次向国际资本市场发起冲刺。
极米科技的动作,恰是当下国内企业心向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包括川企在内的国内众多上市公司奔赴港交所拥抱国际资本市场。热潮之下,四川企业如何乘风而起?川企IPO聚焦哪些赛道?又呈现出哪些趋势?
“A+H”双平台成川企出海新跳板
此次赴港上市,是极米科技从“国内龙头”向“全球品牌”迈进的重要一步。若进展顺利,极米科技有望成为四川又一家布局“A+H”双资本平台的公司。
所谓“A+H”模式,即企业同时在沪深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上市。A股面向境内投资者,H股则对接国际资本。符合条件的“A+H”股可纳入沪深港通机制,提升流动性,便利跨境投资。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四川企业拥抱“A+H”双资本平台的意愿显著加强。生物医药企业百利天恒已于去年7月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请,目前已通过备案。这是百利天恒在2023年1月登陆科创板后,再次发力国际资本市场。
盛新锂能在去年8月宣布冲刺港股IPO,旨在拓宽国际融资渠道,支撑锂矿开采、产能扩张及技术研发。尽管彼时国内锂电行业IPO热潮明显降温,有超过20家锂电企业因各种原因终止了上市计划,盛新锂能仍选择“逆风”前行。更早之前,锂业龙头天齐锂业已于2022年实现“A+H”上市。
放眼全国,“A+H”模式在2025年同样呈现扩张态势,不少企业披露赴港上市计划,多数集中在新能源、半导体、高端制造等热门领域。据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21日,国内已有40家公司计划“A+H”上市,其中17家已递表,20家已发公告。
为何A股之上再加H股?
有分析认为,赴港上市的热潮,原因之一是港交所高效的上市机制,不仅为急需融资扩张的企业带来帮助,同时以资本出海促进企业业务出海。公开数据显示,近五年,四川新增港股上市公司13家,首发融资累计超500亿元。
四川资本市场顾问服务团专家王雨分析认为:港股市场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和支持。对于四川企业来说,赴港上市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和合作伙伴。
除此以外,当前多重利好,也为川企港股上市增添动力。王雨进一步解释,首先是美联储降息新周期或将启动,国际资本对价值洼地港股二级市场交易尤为青睐。其次,港交所针对科技企业的新规,为科技企业量身定制了融资通道,无疑为四川众多高科技企业提供了融资机会。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曾公开表示,港交所从2018年开始不断优化上市规则,从多年前只欢迎三年盈利的企业,到如今能更好地服务包括未盈利生物科技和未商业化“专精特新”在内的各类企业。
在这波“A+H”上市背后,还有政策机遇加码。2023年证监会推出“A+H”上市备案制,简化境内企业港股发行流程;今年4月,又发布五项措施,进一步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明确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金辉资本等机构指出,“A+H”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双轮驱动。业内人士进一步阐释,尽管A股流动性强,但再融资易受政策周期(如IPO收紧、定增审核趋严),以及资金情绪波动影响。港股补充作用明显,面向全球资本,可吸引主权基金、长线机构,降低单一市场依赖。
由此可见,“A+H”已不仅是简单的融资渠道叠加,更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化资本结构、实现全球化发展的战略跳板。
川企IPO“科技浓度”上升
这股资本热潮在四川还呈现出鲜明的“科技”底色。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A股、港股上市公司分别为179家、36家,居全国第八位。去年,四川有5家企业在A股实现IPO,有3家在境外上市。成都华微、佳驰科技、瑞迪智驱、六九一二、成电光信成功冲刺A股,茶百道港股上市。细数名单,除茶百道外,其他企业均属于科技型企业。
2025年,这股科技浪潮更显汹涌。今年以来,四川已有17家公司冲刺IPO。其中,中航成飞借壳登陆深交所,开发科技、交大铁发上市北交所,宜宾银行在港股上市,霸王茶姬、山友暖通、优蓝国际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梳理发现,川企IPO整体呈现多点突破的态势,高端制造与新消费又是鲜明的赛道标签,而科创板与港股则成为其登陆资本市场的两大首选地。
不仅如此,更庞大的后备军团正在发力。天链机器人、腾盾科创、成都超纯、乘风科技、幺麻子等公司启动A股IPO辅导,成都孕婴世界、美康股份已完成辅导,睿健医疗、宏明电子IPO申请获受理,星邦互娱、国星宇航等向港交所递表。
支撑这股上市热潮的,还有规模超500家的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库。分析其构成,主要集中于高度集中于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领域。其中,先进制造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占比超过40%,覆盖半导体、智能装备等细分领域;省级库中 35%为“专精特新”企业,可见科技创业及产业的强劲动力。
川企IPO的“科技浓度”为何高?
四川IPO的“硬科技”底色,是产业禀赋、政策推力、资本偏好与时代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产业基因来看,四川的产业根基塑造了其IPO的独特方向。“三线建设”时期,成都、绵阳等地布局了大量科研单位,这些机构数十年积累的尖端技术,成为如今高端制造的孵化器。例如,研发隐身材料的佳驰科技脱胎于成飞产业链,航空电子系统供应商成电光信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的技术转化。这些企业具备“高壁垒、强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精准的政策红利,辅助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突围。四川“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锂电列为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并辅以真金白银的上市激励措施。如,成都市双流区给予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经营管理团队250万元一次性奖励。
除此之外,当前,是高端制造的国产替代窗口,国家之间的科技博弈,推动关键领域国产化率提升,释放出巨大的市场空间。高端制造企业扩产与技术迭代需求激增,对资本市场融资的依赖度同步提升,加速了其上市步伐。
看来,四川IPO的“科技浓度”并非偶然。随着后续数百家后备企业加速奔向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四川的产业升级图景将愈发清晰。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新闻记者 兰珍
科创板川企再闯港交所!8月4日晚间,智能投影龙头极米科技发布公告,正式启动H股发行筹备,拟赴香港主板上市。 继2021年登陆科创板后,这家四川企业再次向国际资本市场发起冲刺。
极米科技的动作,恰是当下国内企业心向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包括川企在内的国内众多上市公司奔赴港交所拥抱国际资本市场。热潮之下,四川企业如何乘风而起?川企IPO聚焦哪些赛道?又呈现出哪些趋势?
“A+H”双平台成川企出海新跳板
此次赴港上市,是极米科技从“国内龙头”向“全球品牌”迈进的重要一步。若进展顺利,极米科技有望成为四川又一家布局“A+H”双资本平台的公司。
所谓“A+H”模式,即企业同时在沪深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上市。A股面向境内投资者,H股则对接国际资本。符合条件的“A+H”股可纳入沪深港通机制,提升流动性,便利跨境投资。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四川企业拥抱“A+H”双资本平台的意愿显著加强。生物医药企业百利天恒已于去年7月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请,目前已通过备案。这是百利天恒在2023年1月登陆科创板后,再次发力国际资本市场。
盛新锂能在去年8月宣布冲刺港股IPO,旨在拓宽国际融资渠道,支撑锂矿开采、产能扩张及技术研发。尽管彼时国内锂电行业IPO热潮明显降温,有超过20家锂电企业因各种原因终止了上市计划,盛新锂能仍选择“逆风”前行。更早之前,锂业龙头天齐锂业已于2022年实现“A+H”上市。
放眼全国,“A+H”模式在2025年同样呈现扩张态势,不少企业披露赴港上市计划,多数集中在新能源、半导体、高端制造等热门领域。据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21日,国内已有40家公司计划“A+H”上市,其中17家已递表,20家已发公告。
为何A股之上再加H股?
有分析认为,赴港上市的热潮,原因之一是港交所高效的上市机制,不仅为急需融资扩张的企业带来帮助,同时以资本出海促进企业业务出海。公开数据显示,近五年,四川新增港股上市公司13家,首发融资累计超500亿元。
四川资本市场顾问服务团专家王雨分析认为:港股市场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和支持。对于四川企业来说,赴港上市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和合作伙伴。
除此以外,当前多重利好,也为川企港股上市增添动力。王雨进一步解释,首先是美联储降息新周期或将启动,国际资本对价值洼地港股二级市场交易尤为青睐。其次,港交所针对科技企业的新规,为科技企业量身定制了融资通道,无疑为四川众多高科技企业提供了融资机会。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曾公开表示,港交所从2018年开始不断优化上市规则,从多年前只欢迎三年盈利的企业,到如今能更好地服务包括未盈利生物科技和未商业化“专精特新”在内的各类企业。
在这波“A+H”上市背后,还有政策机遇加码。2023年证监会推出“A+H”上市备案制,简化境内企业港股发行流程;今年4月,又发布五项措施,进一步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明确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金辉资本等机构指出,“A+H”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双轮驱动。业内人士进一步阐释,尽管A股流动性强,但再融资易受政策周期(如IPO收紧、定增审核趋严),以及资金情绪波动影响。港股补充作用明显,面向全球资本,可吸引主权基金、长线机构,降低单一市场依赖。
由此可见,“A+H”已不仅是简单的融资渠道叠加,更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化资本结构、实现全球化发展的战略跳板。
川企IPO“科技浓度”上升
这股资本热潮在四川还呈现出鲜明的“科技”底色。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A股、港股上市公司分别为179家、36家,居全国第八位。去年,四川有5家企业在A股实现IPO,有3家在境外上市。成都华微、佳驰科技、瑞迪智驱、六九一二、成电光信成功冲刺A股,茶百道港股上市。细数名单,除茶百道外,其他企业均属于科技型企业。
2025年,这股科技浪潮更显汹涌。今年以来,四川已有17家公司冲刺IPO。其中,中航成飞借壳登陆深交所,开发科技、交大铁发上市北交所,宜宾银行在港股上市,霸王茶姬、山友暖通、优蓝国际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梳理发现,川企IPO整体呈现多点突破的态势,高端制造与新消费又是鲜明的赛道标签,而科创板与港股则成为其登陆资本市场的两大首选地。
不仅如此,更庞大的后备军团正在发力。天链机器人、腾盾科创、成都超纯、乘风科技、幺麻子等公司启动A股IPO辅导,成都孕婴世界、美康股份已完成辅导,睿健医疗、宏明电子IPO申请获受理,星邦互娱、国星宇航等向港交所递表。
支撑这股上市热潮的,还有规模超500家的省级上市后备企业库。分析其构成,主要集中于高度集中于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领域。其中,先进制造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占比超过40%,覆盖半导体、智能装备等细分领域;省级库中 35%为“专精特新”企业,可见科技创业及产业的强劲动力。
川企IPO的“科技浓度”为何高?
四川IPO的“硬科技”底色,是产业禀赋、政策推力、资本偏好与时代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产业基因来看,四川的产业根基塑造了其IPO的独特方向。“三线建设”时期,成都、绵阳等地布局了大量科研单位,这些机构数十年积累的尖端技术,成为如今高端制造的孵化器。例如,研发隐身材料的佳驰科技脱胎于成飞产业链,航空电子系统供应商成电光信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的技术转化。这些企业具备“高壁垒、强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精准的政策红利,辅助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突围。四川“十四五”规划明确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锂电列为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并辅以真金白银的上市激励措施。如,成都市双流区给予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经营管理团队250万元一次性奖励。
除此之外,当前,是高端制造的国产替代窗口,国家之间的科技博弈,推动关键领域国产化率提升,释放出巨大的市场空间。高端制造企业扩产与技术迭代需求激增,对资本市场融资的依赖度同步提升,加速了其上市步伐。
看来,四川IPO的“科技浓度”并非偶然。随着后续数百家后备企业加速奔向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四川的产业升级图景将愈发清晰。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