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资源循环利用成为关键议题。
2024年,"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首次写入国务院行动方案,一场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悄然启动。
2025年,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注入、全国性资源回收平台加速落地,这场变革已从"政策信号"升级为"产业风暴"......
01
循环经济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落地的递进深化
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持续完善,目标明确且力度不断加大。
早在《“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就已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并设定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5万亿元的目标。
在此战略指引下,后续政策密集出台,持续深化部署。2024年2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进一步将视野延伸至2030年,提出要建成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显著提升产业规模与质量,力争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紧接着,同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具有标志性意义,它首次明确将“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四大核心行动之一(与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标准提升并列),凸显了其在国家经济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政策的深化与升级趋势在2024年下半年更为显著。
2024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设定了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45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的具体目标。
同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则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
进入2025年,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力扩围”。
《关于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通知》带来更强劲的推力: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大幅增加,支持范围从工业、能源扩展至电子信息、设施农业;尤为关键的是,它明确“支持中国资环加快设立全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并首次引入“反向开票”、“以奖代补”等创新机制来规范行业税收与拆解标准。
这一系列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的政策演进,清晰地体现了国家对“循环经济”战略定位的根本性升级——从过去的“被动治理”转向“主动预防”,从“局部试点”探索迈向构建“全国网络”体系。
在国家政策强力引领下,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纷纷出台配套措施护航资源循环进程。
例如,2024年7月,山西省发布《山西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1100亿元,并明确了主要再生资源的加工能力目标;
同一时期,天津市发布《天津市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若干措施》,设定到2027年完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大量回收点和分拣中心,并培育示范和骨干企业的目标。
2025年1月,广东省在《广东省2025年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方案》中,也强调加强回收循环利用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国债支持高水平项目。
更早一些,上海市在2023年10月发布的《上海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目标表》就已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立完善体系的目标。
这些地方行动与国家部署紧密呼应,形成了强大的政策合力,为全国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加速构建与完善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从顶层设计的持续深化到地方实践的全面铺开,我国构建覆盖全面、高效规范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政策路径日益清晰,支持力度不断加码,机制创新持续涌现,充分彰显了国家推动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从局部到全局、从被动治理到主动引领系统性变革的决心,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当政策蓝图绘就万亿赛道,如何将国家意志转化为产业动能?这亟需一个兼具资源整合力与战略执行力的“国家队”——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应运而生,成为政策落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载体。
资源循环“国家队”加速成型,中国资环集团整合升级并辐射行业。
02
中坚产业力量加持:第98 家央企中国资环的整合扩张
在国家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持续深化、万亿级市场蓝图加速铺展的背景下,承载着将政策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的使命,第98 家中央企业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 “中国资环”)于 2024 年 10 月正式挂牌成立。
作为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国家队”,这家注册资本达 100 亿元的央企,自诞生起便肩负着整合产业资源、引领行业规范发展的重任,成为推动资源循环从政策规划走向实践落地的核心力量。
成立逾八个月来,中国资环动作频频,其每一步布局都紧扣国家战略导向,既彰显着国家对资源循环市场的顶层设计意图,也以“链主” 身份牵动着全产业链的重构与升级,持续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从股权结构看,中国资环的组建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国务院国资委、宝武钢铁、中石化、华润集团各持股20%,中国铝业、中国五矿各持股10%。股东方按领域精准分工——中石化主导废塑料化学循环,宝武钢铁整合废钢再生,华润承接废旧纺织品,形成“央企协同、专业分工”的产业协同模式。为高效推进全品类资源循环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凭借这一独特架构,中国资环正以“链主”身份串联政策、地方与企业:向上对接国家资源循环战略需求,向下整合地方产业资源与企业技术优势,推动废塑料、废钢、废旧纺织品等关键品类的循环利用产业链高效运转。
编辑:赵凡
在国家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背景下,资源循环利用成为关键议题。
2024年,"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首次写入国务院行动方案,一场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悄然启动。
2025年,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注入、全国性资源回收平台加速落地,这场变革已从"政策信号"升级为"产业风暴"......
01
循环经济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落地的递进深化
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持续完善,目标明确且力度不断加大。
早在《“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就已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并设定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5万亿元的目标。
在此战略指引下,后续政策密集出台,持续深化部署。2024年2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进一步将视野延伸至2030年,提出要建成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显著提升产业规模与质量,力争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紧接着,同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具有标志性意义,它首次明确将“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四大核心行动之一(与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标准提升并列),凸显了其在国家经济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政策的深化与升级趋势在2024年下半年更为显著。
2024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设定了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45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的具体目标。
同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则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
进入2025年,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力扩围”。
《关于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通知》带来更强劲的推力: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大幅增加,支持范围从工业、能源扩展至电子信息、设施农业;尤为关键的是,它明确“支持中国资环加快设立全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并首次引入“反向开票”、“以奖代补”等创新机制来规范行业税收与拆解标准。
这一系列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的政策演进,清晰地体现了国家对“循环经济”战略定位的根本性升级——从过去的“被动治理”转向“主动预防”,从“局部试点”探索迈向构建“全国网络”体系。
在国家政策强力引领下,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纷纷出台配套措施护航资源循环进程。
例如,2024年7月,山西省发布《山西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实施方案》,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1100亿元,并明确了主要再生资源的加工能力目标;
同一时期,天津市发布《天津市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若干措施》,设定到2027年完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大量回收点和分拣中心,并培育示范和骨干企业的目标。
2025年1月,广东省在《广东省2025年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方案》中,也强调加强回收循环利用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国债支持高水平项目。
更早一些,上海市在2023年10月发布的《上海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目标表》就已提出到2025年全面建立完善体系的目标。
这些地方行动与国家部署紧密呼应,形成了强大的政策合力,为全国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加速构建与完善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从顶层设计的持续深化到地方实践的全面铺开,我国构建覆盖全面、高效规范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政策路径日益清晰,支持力度不断加码,机制创新持续涌现,充分彰显了国家推动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从局部到全局、从被动治理到主动引领系统性变革的决心,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当政策蓝图绘就万亿赛道,如何将国家意志转化为产业动能?这亟需一个兼具资源整合力与战略执行力的“国家队”——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应运而生,成为政策落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载体。
资源循环“国家队”加速成型,中国资环集团整合升级并辐射行业。
02
中坚产业力量加持:第98 家央企中国资环的整合扩张
在国家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持续深化、万亿级市场蓝图加速铺展的背景下,承载着将政策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的使命,第98 家中央企业 ——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 “中国资环”)于 2024 年 10 月正式挂牌成立。
作为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国家队”,这家注册资本达 100 亿元的央企,自诞生起便肩负着整合产业资源、引领行业规范发展的重任,成为推动资源循环从政策规划走向实践落地的核心力量。
成立逾八个月来,中国资环动作频频,其每一步布局都紧扣国家战略导向,既彰显着国家对资源循环市场的顶层设计意图,也以“链主” 身份牵动着全产业链的重构与升级,持续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从股权结构看,中国资环的组建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国务院国资委、宝武钢铁、中石化、华润集团各持股20%,中国铝业、中国五矿各持股10%。股东方按领域精准分工——中石化主导废塑料化学循环,宝武钢铁整合废钢再生,华润承接废旧纺织品,形成“央企协同、专业分工”的产业协同模式。为高效推进全品类资源循环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凭借这一独特架构,中国资环正以“链主”身份串联政策、地方与企业:向上对接国家资源循环战略需求,向下整合地方产业资源与企业技术优势,推动废塑料、废钢、废旧纺织品等关键品类的循环利用产业链高效运转。
编辑:赵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