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道口财经
一石激起千层浪。
7月31日,平安基金旗下平安惠享纯债债券型基金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推出赎回费率优惠活动。原本是让利于基民的好事,不过,细心的投资者却发现,事实并不那么简单。
根据公告内容,本次费率调整主要集中在A类份额赎回费率:持有7天至1年的,从原本的0.10%直降至0.025%;持有1至2年的,从0.05%降至0.0125%;且赎回费计入基金资产比例从25%提升至100%。
但问题来了,如果你要是想拿到这实惠,得满足这么几个条件:
① 必须是在今年8月份赎回;② 必须是通过平安基金直销柜台赎回;③ 只适用于平安惠享纯债;④ 申购没优惠,赎回才有优惠。
问题就出在这个“直销柜台赎回才能优惠”上了,因为你这么一说,大家都知道你要给大客户单独开后门了。看起来挺“慷慨”,但问题出在“降得太精准”,表面是普惠让利,实则精准匹配单一机构持仓周期。投资者很快从此前的公告里找到了玄妙。2025年二季报显示,某机构客户恰好持有5.34亿份处于该优惠区间内,若全部赎回,可节省约23万元费用。
这已是该基金年内第二次同类优惠,6月已有机构“抢先”套利2.63亿份。
很明显,平安基金此举是为机构量身定做的“低成本撤退方案”,而非给普通基民“减负”的贴心服务,该公司在散户为主的基金中,此类“精准优惠”几乎绝迹。难怪有媒体公然质疑此举是赤裸裸的利益输送。
你直接给全部客户都优惠,管他是哪个渠道申购赎回的呢!这样哪怕你也只优惠一个月,是不是也不会闹出这么大动静了。
虽然此举从程序上不违规,但是却失了人心。当大资金借助费率优惠撤退,中小投资者却要承担潜在的净值波动风险。若机构集中赎回,基金可能被迫抛售债券变现,引发净值波动。个人投资者既无法享受大资金的费率优惠,还要直面资产缩水的可能,沦为大资金撤退的“买单者”。
真是无了个大语了。就为了省出几十万,造出一个新舆情。真想知道,公司相关部门现在怎么看这笔账。
这事也让大家重新把目光投向了平安基金这家公司。
据官网显示,平安基金成立于2011年,总部位于深圳,注册资本金13亿元人民币。从股权架构来看,目前平安基金有3家股东:分别为平安信托、大华资产管理、三亚盈湾,持股比例分别为68.19%、17.51%、14.30%,实际控制人为平安集团。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平安基金在管产品规模合计6561.97亿元,在公募机构中排名第19位。
虽然规模尚可,但平安基金却远不如平安保险和平安银行那般掷地有声,也成了马明哲金融拼盘中不大得意的落子。
早在此前,该公司就被诟病迷你基金扎堆、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权益投研不成体系。多数权益类产品规模低、业绩平平,在激烈的主动管理市场中始终难以出头。
此前,平安基金在董事长罗春风的带领下,制定了“先固收后权益”的发展战略。但时至今日这一策略只成功了一半——固收上来后,平安基金的权益产品一直无法跟上。
2016年,来自证监会系统的肖宇鹏任平安基金总经理时,重申这一策略。但他任期内,平安基金的权益产品占比不增反降。
2024年年报显示:在214只产品中,29只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达100%,68只超过90%,94只超过50%。这意味着近半数产品完全依靠机构资金“撑场子”。
对于平安基金这样规模的基金公司而言,严重的“偏科”不利于长远发展,权益产品的课,迟早是要补的。
机构依赖症带来的是规模的脆弱性。
以成立于2024年8月20日的平安研究智选为例,成立时募集到了2.4亿份。尽管遇到了924行情,但基金却没有赶上好时候。
仅过了一个季度,也就是2024年年末,这只产品的份额只剩下了0.08亿份。
平安基金旗下产品不仅仅是平安研究智选有类似迹象。自2023年起平安基金发行了50只基金,其中有20只成立之后规模迅速流失。难怪有业内人士调侃,“平安基金如果哪天不靠货基,管理规模可能要被腰斩”。
一句玩笑,满脸尴尬。
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
机构资金为何频繁撤离?业绩惨淡是最直白的答案。2023-2024年间,平安基金权益类产品几乎全军覆没:来自第三方的统计显示,平安的股票型基金成立超3年的产品近三年全数亏损,跌幅从16%到44%不等。 混合型基金*近三年仅3只正收益,且均为规模不足1亿的迷你基;亏损最严重的产品跌幅近60%。这其中还出现了引发多起投资者诉讼的产品。
虽然2023年罗春风提出“两条腿走路”发展权益,但在业绩持续崩塌下,无异于空中楼阁。
但公司一直在尝试,6月25日至26日,平安基金连续两日发布公告,12只基金密集调整基金经理,人事更迭背后,是平安基金业务结构的深层调整。
调整能否有效,我们都在拭目以待。
只是,在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公募赛道,在股强债弱的牛市当下,留给平安基金的时间还多吗?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来源:道口财经
一石激起千层浪。
7月31日,平安基金旗下平安惠享纯债债券型基金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推出赎回费率优惠活动。原本是让利于基民的好事,不过,细心的投资者却发现,事实并不那么简单。
根据公告内容,本次费率调整主要集中在A类份额赎回费率:持有7天至1年的,从原本的0.10%直降至0.025%;持有1至2年的,从0.05%降至0.0125%;且赎回费计入基金资产比例从25%提升至100%。
但问题来了,如果你要是想拿到这实惠,得满足这么几个条件:
① 必须是在今年8月份赎回;② 必须是通过平安基金直销柜台赎回;③ 只适用于平安惠享纯债;④ 申购没优惠,赎回才有优惠。
问题就出在这个“直销柜台赎回才能优惠”上了,因为你这么一说,大家都知道你要给大客户单独开后门了。看起来挺“慷慨”,但问题出在“降得太精准”,表面是普惠让利,实则精准匹配单一机构持仓周期。投资者很快从此前的公告里找到了玄妙。2025年二季报显示,某机构客户恰好持有5.34亿份处于该优惠区间内,若全部赎回,可节省约23万元费用。
这已是该基金年内第二次同类优惠,6月已有机构“抢先”套利2.63亿份。
很明显,平安基金此举是为机构量身定做的“低成本撤退方案”,而非给普通基民“减负”的贴心服务,该公司在散户为主的基金中,此类“精准优惠”几乎绝迹。难怪有媒体公然质疑此举是赤裸裸的利益输送。
你直接给全部客户都优惠,管他是哪个渠道申购赎回的呢!这样哪怕你也只优惠一个月,是不是也不会闹出这么大动静了。
虽然此举从程序上不违规,但是却失了人心。当大资金借助费率优惠撤退,中小投资者却要承担潜在的净值波动风险。若机构集中赎回,基金可能被迫抛售债券变现,引发净值波动。个人投资者既无法享受大资金的费率优惠,还要直面资产缩水的可能,沦为大资金撤退的“买单者”。
真是无了个大语了。就为了省出几十万,造出一个新舆情。真想知道,公司相关部门现在怎么看这笔账。
这事也让大家重新把目光投向了平安基金这家公司。
据官网显示,平安基金成立于2011年,总部位于深圳,注册资本金13亿元人民币。从股权架构来看,目前平安基金有3家股东:分别为平安信托、大华资产管理、三亚盈湾,持股比例分别为68.19%、17.51%、14.30%,实际控制人为平安集团。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平安基金在管产品规模合计6561.97亿元,在公募机构中排名第19位。
虽然规模尚可,但平安基金却远不如平安保险和平安银行那般掷地有声,也成了马明哲金融拼盘中不大得意的落子。
早在此前,该公司就被诟病迷你基金扎堆、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权益投研不成体系。多数权益类产品规模低、业绩平平,在激烈的主动管理市场中始终难以出头。
此前,平安基金在董事长罗春风的带领下,制定了“先固收后权益”的发展战略。但时至今日这一策略只成功了一半——固收上来后,平安基金的权益产品一直无法跟上。
2016年,来自证监会系统的肖宇鹏任平安基金总经理时,重申这一策略。但他任期内,平安基金的权益产品占比不增反降。
2024年年报显示:在214只产品中,29只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达100%,68只超过90%,94只超过50%。这意味着近半数产品完全依靠机构资金“撑场子”。
对于平安基金这样规模的基金公司而言,严重的“偏科”不利于长远发展,权益产品的课,迟早是要补的。
机构依赖症带来的是规模的脆弱性。
以成立于2024年8月20日的平安研究智选为例,成立时募集到了2.4亿份。尽管遇到了924行情,但基金却没有赶上好时候。
仅过了一个季度,也就是2024年年末,这只产品的份额只剩下了0.08亿份。
平安基金旗下产品不仅仅是平安研究智选有类似迹象。自2023年起平安基金发行了50只基金,其中有20只成立之后规模迅速流失。难怪有业内人士调侃,“平安基金如果哪天不靠货基,管理规模可能要被腰斩”。
一句玩笑,满脸尴尬。
这似乎是一个恶性循环。
机构资金为何频繁撤离?业绩惨淡是最直白的答案。2023-2024年间,平安基金权益类产品几乎全军覆没:来自第三方的统计显示,平安的股票型基金成立超3年的产品近三年全数亏损,跌幅从16%到44%不等。 混合型基金*近三年仅3只正收益,且均为规模不足1亿的迷你基;亏损最严重的产品跌幅近60%。这其中还出现了引发多起投资者诉讼的产品。
虽然2023年罗春风提出“两条腿走路”发展权益,但在业绩持续崩塌下,无异于空中楼阁。
但公司一直在尝试,6月25日至26日,平安基金连续两日发布公告,12只基金密集调整基金经理,人事更迭背后,是平安基金业务结构的深层调整。
调整能否有效,我们都在拭目以待。
只是,在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公募赛道,在股强债弱的牛市当下,留给平安基金的时间还多吗?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