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全世界主要死因之一,我们不经意间养成的习惯可能会悄然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状况,甚至最终致癌。有一些常见,但极其容易被忽视的习惯,也许你每天都在做!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挖这些日常习惯背后的真相,看看它们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风险,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改变来把风险降低。
长期使用含氟牙膏
氟化物作为一种广泛用于预防龋齿的物质,但多项研究表明,过量摄入氟化物可能与某些癌症的发生存在关联。
图源:CMT
● 体外研究的致突变性:根据国家毒理学计划(NTP)的研究,体外实验显示氟化物具有致突变性,而许多致突变物质也是致癌物。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即使在微摩尔浓度下,氟化物也能产生显著的致突变作用。此外,人体某些部位(如骨骼、口腔、肾脏、膀胱和松果体)的细胞接触到的氟化物水平可能比血液中的氟化物水平高出几个数量级。
● 动物实验与人类研究的关联:一些动物实验发现,长期暴露于高浓度氟化物的雄性大鼠出现了骨肉瘤,但这种效应在小鼠和雌性大鼠中并未观察到。此外,也研究指出,在儿童时期暴露于饮用水中的氟化物与男性骨肉瘤的发病率之间存在关联,尤其是在6至8岁年龄段。
为了减少氟化物的摄入,保护自身健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选择无氟牙膏:尽量选择无氟或低氟牙膏,尤其是儿童和孕妇,避免吞咽牙膏。
● 了解饮用水的氟含量:了解当地饮用水的氟化物含量,如果生活在高氟地区,可考虑使用过滤设备去除水中的氟化物。
● 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加工食品中可能含有较高水平的氟化物,尽量选择新鲜食材自行烹饪。
● 避免使用含氟农药的农产品:尽量选择有机食品,避免摄入因使用含氟农药而受到污染的农产品。
● 定期检查健康状况:如果担心氟化物摄入过多,可定期进行相关健康检查,如骨密度检查、牙齿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使用含酒精漱口水
许多人习惯使用漱口水来保持口腔清洁,认为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口腔护理方式。实际上,漱口水本身并不会致癌,殊不知,有些漱口水中含有酒精,就可能会增加癌症风险。增加癌症风险。一些研究表明,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后,唾液中的乙醛含量会有所增加,乙醛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质,长期暴露可能增加患口腔癌的风险。然而,这种风险在没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的情况下似乎较低。但这一结论仍存在争议。
如何降低风险呢?
● 选择无酒精产品:市场上有多种无酒精配方的漱口水可供选择,这些产品同样具有良好的杀菌性能,且对口腔黏膜的刺激较小。
● 谨慎使用:即使选择含酒精漱口水,也应避免长期高频次使用。特别是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或其他口腔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谨慎使用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漱口水不能替代刷牙,正确的刷牙和定期的口腔检查是保持口腔健康的关键。
睡前玩手机
什么?玩手机也会致癌?在现代社会,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等已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晚上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睡前玩手机,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日常习惯。很多人喜欢在睡前刷刷社交媒体、看看视频或回复一些消息。虽然这些活动看起来很放松,但实际上,它们可能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图源:CMT
2021年,一项发表在《癌症》杂志上的大型队列研究对464,371名参与者进行了长达1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夜间光源的暴露可能会显著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生风险。具体而言,接触夜间人工照明光源最多的一组人群比最少的一组人群患甲状腺癌的风险高出55%,这一风险在女性中尤为显著。
为了降低长期使用电子设备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减少睡前使用时间:睡前1~2小时尽量避免使用电子设备,以减少蓝光对褪黑素分泌的抑制作用。
● 使用护眼模式:开启电子设备的护眼模式或夜间模式,减少蓝光的伤害。
● 定期休息眼睛:每使用45分钟电子设备,休息眼睛10分钟,远眺或闭目养神。
● 保持安全距离:使用手机时,尽量保持一定距离,避免长时间紧贴头部。
● 减少不必要的使用: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
久坐不动
久坐不动是现代人的“通病”,很多人一坐就是一整天。然而,这种习惯对健康极为不利。根据最新的研究,久坐不动显著增加了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包括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直肠癌,同时也提高了癌症死亡风险。具体而言,久坐不动会使卵巢癌风险增加29%,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29%,结肠癌风险增加25%,乳腺癌风险增加8%,前列腺癌风险增加8%,直肠癌风险增加7%。此外,久坐不动还与癌症死亡风险增加18%有关。
久坐不动导致癌症风险增加的可能机制包括:久坐不动容易引发肥胖,而肥胖是多种癌症的已知风险因素;久坐不动还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这些因素也会增加癌症风险。尽管如此,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对久坐不动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不一致,以及可能存在未充分调整的混杂因素等。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可能对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呢?
● 定时起身活动:每坐 1 小时,起身活动 5-10 分钟,可以简单地走动、伸展身体。
● 增加日常运动量:每天至少进行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 使用站立办公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使用站立办公桌,减少久坐时间。
使用塑料容器
很多人习惯用塑料容器装食物,尤其是加热食物时。塑料容器在高温下会释放出双酚 A(BPA),BPA是一种广泛用于生产聚碳酸酯塑料和环氧树脂的化学物质,聚碳酸酯塑料常用于制造食品和饮料容器,而环氧树脂则用于涂层金属食品罐和饮料罐的内壁。研究表明,BPA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能够模拟或干扰体内的激素功能,长期接触可能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风险。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安全地储存和加热食物,以减少潜在的健康风险呢?
● 选择安全的容器:尽量使用玻璃、不锈钢或陶瓷容器来储存和加热食物。
● 避免高温加热塑料容器:如果必须使用塑料容器,不要将其放入微波炉或烤箱中加热。
● 定期更换容器:如果塑料容器出现划痕或老化,应及时更换,因为划痕会增加化学物质的释放。
结语
以上行为看似虽小,但长期积累下来,可能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改变,来降低这些潜在风险。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做出小小的改变,就能帮助我们尽量减少健康隐患。
参考文献
[1]SHARMA D, SINGH A, VERMA K, et al. Fluoride: A review of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J]. 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 2017 Dec;56:297-313.
[2]ZHANG D, JONES RR, JAMES P,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 and risk for thyroid cancer: A large US cohort study[J]. Cancer, 2021 May 1;127(9):1448-1458.
[3]HERMELINK R, LEITZMANN MF, MARKOZANNES G, et al. Sedentary behavior and cancer-an umbrell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ur J Epidemiol, 2022 May;37(5):447-460.
癌症是全世界主要死因之一,我们不经意间养成的习惯可能会悄然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状况,甚至最终致癌。有一些常见,但极其容易被忽视的习惯,也许你每天都在做!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挖这些日常习惯背后的真相,看看它们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风险,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改变来把风险降低。
长期使用含氟牙膏
氟化物作为一种广泛用于预防龋齿的物质,但多项研究表明,过量摄入氟化物可能与某些癌症的发生存在关联。
图源:CMT
● 体外研究的致突变性:根据国家毒理学计划(NTP)的研究,体外实验显示氟化物具有致突变性,而许多致突变物质也是致癌物。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即使在微摩尔浓度下,氟化物也能产生显著的致突变作用。此外,人体某些部位(如骨骼、口腔、肾脏、膀胱和松果体)的细胞接触到的氟化物水平可能比血液中的氟化物水平高出几个数量级。
● 动物实验与人类研究的关联:一些动物实验发现,长期暴露于高浓度氟化物的雄性大鼠出现了骨肉瘤,但这种效应在小鼠和雌性大鼠中并未观察到。此外,也研究指出,在儿童时期暴露于饮用水中的氟化物与男性骨肉瘤的发病率之间存在关联,尤其是在6至8岁年龄段。
为了减少氟化物的摄入,保护自身健康,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选择无氟牙膏:尽量选择无氟或低氟牙膏,尤其是儿童和孕妇,避免吞咽牙膏。
● 了解饮用水的氟含量:了解当地饮用水的氟化物含量,如果生活在高氟地区,可考虑使用过滤设备去除水中的氟化物。
● 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加工食品中可能含有较高水平的氟化物,尽量选择新鲜食材自行烹饪。
● 避免使用含氟农药的农产品:尽量选择有机食品,避免摄入因使用含氟农药而受到污染的农产品。
● 定期检查健康状况:如果担心氟化物摄入过多,可定期进行相关健康检查,如骨密度检查、牙齿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使用含酒精漱口水
许多人习惯使用漱口水来保持口腔清洁,认为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口腔护理方式。实际上,漱口水本身并不会致癌,殊不知,有些漱口水中含有酒精,就可能会增加癌症风险。增加癌症风险。一些研究表明,使用含酒精漱口水后,唾液中的乙醛含量会有所增加,乙醛是一种已知的致癌物质,长期暴露可能增加患口腔癌的风险。然而,这种风险在没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的情况下似乎较低。但这一结论仍存在争议。
如何降低风险呢?
● 选择无酒精产品:市场上有多种无酒精配方的漱口水可供选择,这些产品同样具有良好的杀菌性能,且对口腔黏膜的刺激较小。
● 谨慎使用:即使选择含酒精漱口水,也应避免长期高频次使用。特别是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或其他口腔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谨慎使用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漱口水不能替代刷牙,正确的刷牙和定期的口腔检查是保持口腔健康的关键。
睡前玩手机
什么?玩手机也会致癌?在现代社会,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等已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晚上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睡前玩手机,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日常习惯。很多人喜欢在睡前刷刷社交媒体、看看视频或回复一些消息。虽然这些活动看起来很放松,但实际上,它们可能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图源:CMT
2021年,一项发表在《癌症》杂志上的大型队列研究对464,371名参与者进行了长达1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夜间光源的暴露可能会显著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生风险。具体而言,接触夜间人工照明光源最多的一组人群比最少的一组人群患甲状腺癌的风险高出55%,这一风险在女性中尤为显著。
为了降低长期使用电子设备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减少睡前使用时间:睡前1~2小时尽量避免使用电子设备,以减少蓝光对褪黑素分泌的抑制作用。
● 使用护眼模式:开启电子设备的护眼模式或夜间模式,减少蓝光的伤害。
● 定期休息眼睛:每使用45分钟电子设备,休息眼睛10分钟,远眺或闭目养神。
● 保持安全距离:使用手机时,尽量保持一定距离,避免长时间紧贴头部。
● 减少不必要的使用: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
久坐不动
久坐不动是现代人的“通病”,很多人一坐就是一整天。然而,这种习惯对健康极为不利。根据最新的研究,久坐不动显著增加了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包括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直肠癌,同时也提高了癌症死亡风险。具体而言,久坐不动会使卵巢癌风险增加29%,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29%,结肠癌风险增加25%,乳腺癌风险增加8%,前列腺癌风险增加8%,直肠癌风险增加7%。此外,久坐不动还与癌症死亡风险增加18%有关。
久坐不动导致癌症风险增加的可能机制包括:久坐不动容易引发肥胖,而肥胖是多种癌症的已知风险因素;久坐不动还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这些因素也会增加癌症风险。尽管如此,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对久坐不动的定义和测量方法不一致,以及可能存在未充分调整的混杂因素等。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可能对健康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呢?
● 定时起身活动:每坐 1 小时,起身活动 5-10 分钟,可以简单地走动、伸展身体。
● 增加日常运动量:每天至少进行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
● 使用站立办公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使用站立办公桌,减少久坐时间。
使用塑料容器
很多人习惯用塑料容器装食物,尤其是加热食物时。塑料容器在高温下会释放出双酚 A(BPA),BPA是一种广泛用于生产聚碳酸酯塑料和环氧树脂的化学物质,聚碳酸酯塑料常用于制造食品和饮料容器,而环氧树脂则用于涂层金属食品罐和饮料罐的内壁。研究表明,BPA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能够模拟或干扰体内的激素功能,长期接触可能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风险。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安全地储存和加热食物,以减少潜在的健康风险呢?
● 选择安全的容器:尽量使用玻璃、不锈钢或陶瓷容器来储存和加热食物。
● 避免高温加热塑料容器:如果必须使用塑料容器,不要将其放入微波炉或烤箱中加热。
● 定期更换容器:如果塑料容器出现划痕或老化,应及时更换,因为划痕会增加化学物质的释放。
结语
以上行为看似虽小,但长期积累下来,可能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改变,来降低这些潜在风险。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做出小小的改变,就能帮助我们尽量减少健康隐患。
参考文献
[1]SHARMA D, SINGH A, VERMA K, et al. Fluoride: A review of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J]. Environ Toxicol Pharmacol, 2017 Dec;56:297-313.
[2]ZHANG D, JONES RR, JAMES P,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 and risk for thyroid cancer: A large US cohort study[J]. Cancer, 2021 May 1;127(9):1448-1458.
[3]HERMELINK R, LEITZMANN MF, MARKOZANNES G, et al. Sedentary behavior and cancer-an umbrell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Eur J Epidemiol, 2022 May;37(5):447-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