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成长记”③丨一座城市的“双向生长”——地下治污,地上“造”绿

川观新闻

3周前

在地下14米,一座下沉式污水处理厂(以下简称“污水厂”)正高速运转。...”吴东立说,污水厂在地下,解放了地上空间,加之“再生水”优势,所以在地面建了一座近3万平方米的活水公园,有130多种植物、花卉。

川观新闻记者 行晓艺 自贡观察 韩吉尔

【成长画像】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故事】

8月4日晚,自贡高新区板仓街道詹市村,清澈的釜溪河穿村而过,红花、绿树、青山倒映在水中,村民曾刚琴来到家门口的滨河公园纳凉。“这几年公园修好了,河水变清了,经常吃了饭都要来散步。”她语气中透露着愉快。

自贡高新区板仓街道詹市村的公园。韩吉尔 摄

曾刚琴在詹市村住了40多年,以前天一热就犯愁,“夏天蚊子多得不得了,都不敢开窗,周围没得乘凉的,河边更是不敢去,又臭。”

如今的变化,离不开“藏”在公园下的“净水器”。在地下14米,一座下沉式污水处理厂(以下简称“污水厂”)正高速运转。地下“治”污,地上“造”绿,开创了自贡水环境治理和土地利用的新模式。

“上面公园+下面污水处理厂”,开创了水环境治理和土地利用的新模式。韩吉尔 摄

地下治污:占地面积节约三分之一 工艺更环保

“当时听说要建污水厂,第一反应是糟了,还和邻居商量要不就换房搬走吧。”曾刚琴说,没想到,这座污水厂打破了她的固有印象。

地上污水厂常因噪音、异味等问题受到居民抵制。自贡在借鉴上海、贵阳等城市的水环境治理经验后,引入中国水环境集团打造了下沉式污水厂。

记者深入地下,整个厂区宽敞明亮,大小不一的污水管道和装置蜿蜒排展。该污水厂主要收集、处理自贡主城区和东部新区生活污水,满足约18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处理需求。

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内部。韩吉尔 摄

“下沉式污水厂,就是把污水处理设施建在一个封闭的箱子里,再把整个箱子埋在地下。”污水厂厂长吴东立解释,不是“简单下沉”,而是重新统筹各功能分区,处理能力一样的情况下,比地上污水厂节约土地三分之一。“考虑到东部新区和卧龙湖片区正大力发展,下沉式构造能提升土地利用率,为城市拓展预留更多空间。”

除了土地集约优势,更体现减碳和扩绿。

污水处理经过“预处理”“高效生化处理”和“深度处理”三步骤,变成可以再次使用的“再生水”,处理后的水质完全符合岷江、沱江流域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行走间,记者几乎闻不到臭味。吴东立介绍,厂区采用复合生物除臭技术,通过生物吸附和生物氧化,臭气处理达标后,经高空排放塔排放。“无需外加药剂,不造成二次污染,地面地下都没有臭味。”

污泥处理也走向绿色低碳,厂区采用低温干化技术,在不降低污泥热值的情况下能把含水率降到60%以下,并用热能进行发电。

投用至今,该污水厂已处理生活污水7000余万立方米,峰值日处理量能达5.8万立方米。

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内部。韩吉尔 摄

自贡市水务局城乡污水处理科科长古智鹏称,以该污水厂为核心,为进一步提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自贡探索推行“按效付费”模式,将污水处理费与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污染物削减量挂钩。

地上“造”绿:利用“再生水” 打造城市水生态综合体

曾刚琴给记者展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2018年,周围田地里杂乱,河水浑浊,还有垃圾无序堆放;另一张是前天拍的,她带着孙儿在公园拍照,池塘里鱼翔浅底,两个人笑脸盈盈。

在她脸上,过去的担忧和现在的喜悦形成鲜明对比。

“该‘公园式’污水处理模式,打造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生态景观于一体的城市水生态综合体。”吴东立说,污水厂在地下,解放了地上空间,加之“再生水”优势,所以在地面建了一座近3万平方米的活水公园,有130多种植物、花卉。

“处理后达到准Ⅳ类标准的‘再生水’,直接回补池塘、喷泉。公园里设计了水循环系统,水位到一定高度,多余的水就会流回污水处理系统,能减少藻类滋生,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吴东立说。

“这里不仅成了附近市民休闲游玩的‘新宠’,更是釜溪河流域综合治理截污治污的重要工程。”自贡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80%的“再生水”会用于河道生态补水,通过管道直接补入釜溪河,持续改善河道水质。

截污治污是釜溪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自贡新建东部污水处理厂、东部第二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设施,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4万吨。2024年,全市污水城市集中处理率达97%以上、县城95%、建制镇85%以上。

“不过,下沉式污水厂在整体造价上比传统污水厂高出约30%至50%,施工难度也更大,建与不建,要因地制宜。用地紧缺、人口密度大的城区可以考虑。”上述负责人也不回避难点。

“地上+地下”的探索还在继续。自贡计划将下沉式污水厂纳入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与更多周边的河流、湿地等城市生态系统相融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例如,利用“再生水”营造城市湿地景观,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现在冬天可以看到白鹤、锦鸡在这里栖息,以前想都不敢想,希望以后在家门口能看到更多野生动物。”曾刚琴满眼期待。

【他山之石】

北京——

北京市通州区的下沉式再生水厂,极大利用上方空间,建设了600平方米的再生水主题环保科普馆,运用3D建模、小球模型、互动游戏等展示技术工艺与节水理念。水厂不再是单纯的工业设施,而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生态环保窗口。

上海——

上海市青浦区的西岑地埋式污水厂,运用科技进行降碳减排。依托“AI+智慧水务”的科技手段和“数字孪生”智能管控系统,预判水质变化,动态、实时地调整运行参数,从而精准应对污水处理需求,降低能耗。不仅如此,还应用光伏发电、光导照明等技术,进一步降低污水厂整体运营的碳排放。

贵阳——

贵阳市南明河的流域水环境治理,采用城市分布式建设,沿南明河干、支流,新建、改建24座下沉式再生水厂,实现厂网河湖一体化。所有污水水质达到准Ⅳ类标准,作为生态补给水流进南明河。该项目为地上空间节约的千余亩土地,打造了生态体育公园、图书馆、BRT公交站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缓解城市资源压力。对于再生水的利用,贵阳也在探索集中供暖制冷。采用水源热泵技术,为周边住宅、商业区、学校等提供24小时集中式供热制冷。与传统的燃气取暖、电能取暖相比,再生能源集中供暖技术系统费用节约30%以上,更加安全节能。

在地下14米,一座下沉式污水处理厂(以下简称“污水厂”)正高速运转。...”吴东立说,污水厂在地下,解放了地上空间,加之“再生水”优势,所以在地面建了一座近3万平方米的活水公园,有130多种植物、花卉。

川观新闻记者 行晓艺 自贡观察 韩吉尔

【成长画像】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故事】

8月4日晚,自贡高新区板仓街道詹市村,清澈的釜溪河穿村而过,红花、绿树、青山倒映在水中,村民曾刚琴来到家门口的滨河公园纳凉。“这几年公园修好了,河水变清了,经常吃了饭都要来散步。”她语气中透露着愉快。

自贡高新区板仓街道詹市村的公园。韩吉尔 摄

曾刚琴在詹市村住了40多年,以前天一热就犯愁,“夏天蚊子多得不得了,都不敢开窗,周围没得乘凉的,河边更是不敢去,又臭。”

如今的变化,离不开“藏”在公园下的“净水器”。在地下14米,一座下沉式污水处理厂(以下简称“污水厂”)正高速运转。地下“治”污,地上“造”绿,开创了自贡水环境治理和土地利用的新模式。

“上面公园+下面污水处理厂”,开创了水环境治理和土地利用的新模式。韩吉尔 摄

地下治污:占地面积节约三分之一 工艺更环保

“当时听说要建污水厂,第一反应是糟了,还和邻居商量要不就换房搬走吧。”曾刚琴说,没想到,这座污水厂打破了她的固有印象。

地上污水厂常因噪音、异味等问题受到居民抵制。自贡在借鉴上海、贵阳等城市的水环境治理经验后,引入中国水环境集团打造了下沉式污水厂。

记者深入地下,整个厂区宽敞明亮,大小不一的污水管道和装置蜿蜒排展。该污水厂主要收集、处理自贡主城区和东部新区生活污水,满足约18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处理需求。

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内部。韩吉尔 摄

“下沉式污水厂,就是把污水处理设施建在一个封闭的箱子里,再把整个箱子埋在地下。”污水厂厂长吴东立解释,不是“简单下沉”,而是重新统筹各功能分区,处理能力一样的情况下,比地上污水厂节约土地三分之一。“考虑到东部新区和卧龙湖片区正大力发展,下沉式构造能提升土地利用率,为城市拓展预留更多空间。”

除了土地集约优势,更体现减碳和扩绿。

污水处理经过“预处理”“高效生化处理”和“深度处理”三步骤,变成可以再次使用的“再生水”,处理后的水质完全符合岷江、沱江流域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行走间,记者几乎闻不到臭味。吴东立介绍,厂区采用复合生物除臭技术,通过生物吸附和生物氧化,臭气处理达标后,经高空排放塔排放。“无需外加药剂,不造成二次污染,地面地下都没有臭味。”

污泥处理也走向绿色低碳,厂区采用低温干化技术,在不降低污泥热值的情况下能把含水率降到60%以下,并用热能进行发电。

投用至今,该污水厂已处理生活污水7000余万立方米,峰值日处理量能达5.8万立方米。

下沉式污水处理厂内部。韩吉尔 摄

自贡市水务局城乡污水处理科科长古智鹏称,以该污水厂为核心,为进一步提升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自贡探索推行“按效付费”模式,将污水处理费与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污染物削减量挂钩。

地上“造”绿:利用“再生水” 打造城市水生态综合体

曾刚琴给记者展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2018年,周围田地里杂乱,河水浑浊,还有垃圾无序堆放;另一张是前天拍的,她带着孙儿在公园拍照,池塘里鱼翔浅底,两个人笑脸盈盈。

在她脸上,过去的担忧和现在的喜悦形成鲜明对比。

“该‘公园式’污水处理模式,打造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生态景观于一体的城市水生态综合体。”吴东立说,污水厂在地下,解放了地上空间,加之“再生水”优势,所以在地面建了一座近3万平方米的活水公园,有130多种植物、花卉。

“处理后达到准Ⅳ类标准的‘再生水’,直接回补池塘、喷泉。公园里设计了水循环系统,水位到一定高度,多余的水就会流回污水处理系统,能减少藻类滋生,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吴东立说。

“这里不仅成了附近市民休闲游玩的‘新宠’,更是釜溪河流域综合治理截污治污的重要工程。”自贡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80%的“再生水”会用于河道生态补水,通过管道直接补入釜溪河,持续改善河道水质。

截污治污是釜溪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自贡新建东部污水处理厂、东部第二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设施,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4万吨。2024年,全市污水城市集中处理率达97%以上、县城95%、建制镇85%以上。

“不过,下沉式污水厂在整体造价上比传统污水厂高出约30%至50%,施工难度也更大,建与不建,要因地制宜。用地紧缺、人口密度大的城区可以考虑。”上述负责人也不回避难点。

“地上+地下”的探索还在继续。自贡计划将下沉式污水厂纳入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与更多周边的河流、湿地等城市生态系统相融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例如,利用“再生水”营造城市湿地景观,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现在冬天可以看到白鹤、锦鸡在这里栖息,以前想都不敢想,希望以后在家门口能看到更多野生动物。”曾刚琴满眼期待。

【他山之石】

北京——

北京市通州区的下沉式再生水厂,极大利用上方空间,建设了600平方米的再生水主题环保科普馆,运用3D建模、小球模型、互动游戏等展示技术工艺与节水理念。水厂不再是单纯的工业设施,而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生态环保窗口。

上海——

上海市青浦区的西岑地埋式污水厂,运用科技进行降碳减排。依托“AI+智慧水务”的科技手段和“数字孪生”智能管控系统,预判水质变化,动态、实时地调整运行参数,从而精准应对污水处理需求,降低能耗。不仅如此,还应用光伏发电、光导照明等技术,进一步降低污水厂整体运营的碳排放。

贵阳——

贵阳市南明河的流域水环境治理,采用城市分布式建设,沿南明河干、支流,新建、改建24座下沉式再生水厂,实现厂网河湖一体化。所有污水水质达到准Ⅳ类标准,作为生态补给水流进南明河。该项目为地上空间节约的千余亩土地,打造了生态体育公园、图书馆、BRT公交站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缓解城市资源压力。对于再生水的利用,贵阳也在探索集中供暖制冷。采用水源热泵技术,为周边住宅、商业区、学校等提供24小时集中式供热制冷。与传统的燃气取暖、电能取暖相比,再生能源集中供暖技术系统费用节约30%以上,更加安全节能。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