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县域经济研究丨连续4年阵容无变化,百强区之争四川如何再破局?

川观新闻

21小时前

尽管四川百强区的上榜数量与2024年、2023年、2022年持平,但13个区的“上升面”有所变化,仅有6个区实现了晋位升级。

川观新闻记者 蒋君芳

8月5日,赛迪顾问发布《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报告中包含了“2025赛迪百强区”榜单,其中四川13个区上榜,数量与去年持平。

上榜的四川13地分别是成都市武侯区、双流区、龙泉驿区、金牛区、锦江区、成华区、郫都区、新都区,宜宾市翠屏区,绵阳市涪城区,泸州市江阳区,以及德阳市旌阳区。

川观新闻记者梳理赛迪百强区榜单发现,不管是入围数量还是入围城区,四川已经连续4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日趋白热化的百强区竞争中,四川能否再度破局,值得关注。

读榜单:

西部地区拿下一个新席位

尽管四川百强区的上榜数量与2024年、2023年、2022年持平,但13个区的“上升面”有所变化,仅有6个区实现了晋位升级。而拉长时间线看,2024年,晋位升级的有9个区,2023年则有11个区。

并且,2023和2024两个年份里,四川13个百强区均未出现排名下跌情况,排名处在上升或保持不变状态。而2025年,13个百强区中,有6个区排名下跌,其中跌幅最大的,下跌了7个位次。

记者梳理发现,相比榜单的前半段,后半段的竞争更为激烈。比如,湖南长沙市开福区,从上一年的89位下降至99位,下降了10个位次,是整个榜单中下降最多的区。上升最多的是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从上一年的70位上升至61位,共上升9个位次。

向来变化幅度不大的前20强区域,今年也出现了一个较大变化。余杭区从上一年的20位上升到了14位,上升了6个位次。

整个榜单也出现了新面孔,新上榜3个区,这也意味着有3个区退出了榜单。在这“一进一退”的变化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收获了一个新的百强区席位,中部地区则丢失2个百强区席位。

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5年,西部地区的百强区席位增加了5个,为增幅最大的区域。目前百强区的东西分布情况具体为,西部19个、中部22个、东部58个、东北地区1个。其中,四川占据13个席位,约占西部地区百强区总量的68%。

不只是数量差异。2025赛迪百强区的前20强中,15个城区来自东部地区,3个来自中部地区,2个来自西部地区,包括排名15位的武侯区。20强中,连续9年蝉联榜首的深圳市南山区遥遥领先,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500.97亿元,逼近万亿元。南山区一个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仅比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30位的大连市,低19亿元。

寻动因:

发挥优势拥抱新质生产力

尽管四川在西部地区中,属于全国百强区“大户”,但从区域分布上看,13个区有9个来自成都,其余4个分别来自宜宾、绵阳、泸州和德阳,还有许多市州未能实现零的突破。

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四川明确提出,实施全国百强县、百强区巩固提升和接续培育行动。巩固提升和接续培育如何同步推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先看排位上升最多的汉南区。作为武汉汽车产业核心聚集区,汉南区近年来在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东风上不遗余力,创造出了半年推出10款新能源汽车的行业佳话。今年上半年,该区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达48%,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

再看上升6个位次的余杭区。数字经济是其最大的特色优势。近年来,该区齐聚“淘抖快”三大电商产业平台,织就了庞大的线上商业网。2024年,余杭全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298.0亿元,增速10.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8.5%,总量居浙江省第一位。

省内亦有“标兵”。继2020年首次进入榜单后,翠屏区连续5年实现跃升进位。这离不开它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上的主动作为。作为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区,翠屏区见证了宜宾动力电池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壮大的过程。追高逐新,翠屏区当下又在布局下一代高安全电池及全固态电池,落户了四川首个固态电池创新产业园。

“虽然发力赛道不同,但本质相似,都是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拥抱者。”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西部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潇潇认为,城区在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拥有天然优势,汇集了高层次人才、高能级企业和高水平科研机构等重要发展要素,面向“十五五”,城区应继续充分发挥创新集聚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持续提升创新效率,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晋级为千亿城区的旌阳区,完成了百强区持续进位的目标。“ 下一步,旌阳区将立足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以数字赋能为引擎,大力实施‘优二进三’产业发展路径,扎实推进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统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壮大、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发展高地和美丽宜居城市,努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旌阳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图片来源:赛迪顾问)

尽管四川百强区的上榜数量与2024年、2023年、2022年持平,但13个区的“上升面”有所变化,仅有6个区实现了晋位升级。

川观新闻记者 蒋君芳

8月5日,赛迪顾问发布《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报告中包含了“2025赛迪百强区”榜单,其中四川13个区上榜,数量与去年持平。

上榜的四川13地分别是成都市武侯区、双流区、龙泉驿区、金牛区、锦江区、成华区、郫都区、新都区,宜宾市翠屏区,绵阳市涪城区,泸州市江阳区,以及德阳市旌阳区。

川观新闻记者梳理赛迪百强区榜单发现,不管是入围数量还是入围城区,四川已经连续4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日趋白热化的百强区竞争中,四川能否再度破局,值得关注。

读榜单:

西部地区拿下一个新席位

尽管四川百强区的上榜数量与2024年、2023年、2022年持平,但13个区的“上升面”有所变化,仅有6个区实现了晋位升级。而拉长时间线看,2024年,晋位升级的有9个区,2023年则有11个区。

并且,2023和2024两个年份里,四川13个百强区均未出现排名下跌情况,排名处在上升或保持不变状态。而2025年,13个百强区中,有6个区排名下跌,其中跌幅最大的,下跌了7个位次。

记者梳理发现,相比榜单的前半段,后半段的竞争更为激烈。比如,湖南长沙市开福区,从上一年的89位下降至99位,下降了10个位次,是整个榜单中下降最多的区。上升最多的是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从上一年的70位上升至61位,共上升9个位次。

向来变化幅度不大的前20强区域,今年也出现了一个较大变化。余杭区从上一年的20位上升到了14位,上升了6个位次。

整个榜单也出现了新面孔,新上榜3个区,这也意味着有3个区退出了榜单。在这“一进一退”的变化中,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收获了一个新的百强区席位,中部地区则丢失2个百强区席位。

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5年,西部地区的百强区席位增加了5个,为增幅最大的区域。目前百强区的东西分布情况具体为,西部19个、中部22个、东部58个、东北地区1个。其中,四川占据13个席位,约占西部地区百强区总量的68%。

不只是数量差异。2025赛迪百强区的前20强中,15个城区来自东部地区,3个来自中部地区,2个来自西部地区,包括排名15位的武侯区。20强中,连续9年蝉联榜首的深圳市南山区遥遥领先,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500.97亿元,逼近万亿元。南山区一个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仅比全国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30位的大连市,低19亿元。

寻动因:

发挥优势拥抱新质生产力

尽管四川在西部地区中,属于全国百强区“大户”,但从区域分布上看,13个区有9个来自成都,其余4个分别来自宜宾、绵阳、泸州和德阳,还有许多市州未能实现零的突破。

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四川明确提出,实施全国百强县、百强区巩固提升和接续培育行动。巩固提升和接续培育如何同步推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先看排位上升最多的汉南区。作为武汉汽车产业核心聚集区,汉南区近年来在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东风上不遗余力,创造出了半年推出10款新能源汽车的行业佳话。今年上半年,该区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达48%,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

再看上升6个位次的余杭区。数字经济是其最大的特色优势。近年来,该区齐聚“淘抖快”三大电商产业平台,织就了庞大的线上商业网。2024年,余杭全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298.0亿元,增速10.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8.5%,总量居浙江省第一位。

省内亦有“标兵”。继2020年首次进入榜单后,翠屏区连续5年实现跃升进位。这离不开它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上的主动作为。作为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区,翠屏区见证了宜宾动力电池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壮大的过程。追高逐新,翠屏区当下又在布局下一代高安全电池及全固态电池,落户了四川首个固态电池创新产业园。

“虽然发力赛道不同,但本质相似,都是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拥抱者。”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西部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潇潇认为,城区在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拥有天然优势,汇集了高层次人才、高能级企业和高水平科研机构等重要发展要素,面向“十五五”,城区应继续充分发挥创新集聚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持续提升创新效率,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晋级为千亿城区的旌阳区,完成了百强区持续进位的目标。“ 下一步,旌阳区将立足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以数字赋能为引擎,大力实施‘优二进三’产业发展路径,扎实推进传统工业数字化改造,统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壮大、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发展高地和美丽宜居城市,努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旌阳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图片来源:赛迪顾问)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