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周半仙
最近,曾被誉为“咖啡界祖师爷”的Peet's Coffee(皮爷咖啡),因华南首店的闭店引发行业热议——深圳万象天地北区B1层的门店悄然关停,围挡上已换上新茶饮品牌标识。这不是个例:从杭州西湖店到广州天河城店,从上海苏河湾到深圳卓悦汇,今年以来皮爷咖啡多地门店密集闭店,上半年新开门店仅16家,扩张步伐明显放缓。
不仅是皮爷咖啡,整个精品咖啡赛道正集体陷入“发展焦虑”:Seesaw深陷欠薪风波、%Arabica持续收缩战线、MStand部分门店悄然消失……曾经靠“慢体验+高溢价”立足的精品咖啡,如今为何在租金压力、性价比竞争、战略调整中步履维艰?
“咖啡界祖师爷”接连关店
“怎么关店了,太可惜了”“以后喝不了他家的咖啡了”,一些喜欢皮爷咖啡的深圳网友如此感慨。原因是,不少深圳网友发现位于深圳万象天地北区B1层的皮爷咖啡悄无声息地关店了,与以往关店不同,该店并未提前贴上告示。
据悉,该店于2021年9月开业,是皮爷咖啡在华南地区的首店,运营四年后,于今年7月16日正式闭店。从网友发布的资料来看,该店铺现已围挡,并挂上了某个苏州茶饮品牌的标识。至于撤店原因,有媒体联系深圳万象天地客服,对方表示:“因租约到期,所以才撤店。”
原皮爷咖啡华南首店位置围挡
皮爷咖啡华南首店撤店后,不少熟客得知消息后纷纷表示惋惜:“这一家生意我记得一直挺好的呀,每次去都坐满了人。”对于不了解皮爷咖啡的消费者来说,可能没什么感觉,但若是了解其背景,也会为其闭店感到惋惜。
皮爷咖啡被业界誉为“咖啡界祖师爷”。早在1966年,该品牌便已创立,当时美国还没有高品质咖啡的概念,皮爷咖啡采用小批次传统手工烘焙手法,开创了深度烘焙工艺,引发了一系列精品咖啡变革,对后续的咖啡连锁品牌也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2017年,皮爷咖啡通过与高瓴资本合作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东湖路开设了首店。进入中国的前三年,其采用“慢扩张”模式逐步向外拓展,截至2020年前,仅在上海和杭州两地铺设了13家门店。
2020年,随着母公司JDEPeet’s在阿姆斯特丹成功上市,皮爷咖啡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开始加速在中国市场的拓店进程。2021年,其一年猛增70家门店;2023年,新增门店更是高达百家;到2024年,皮爷咖啡在中国大陆的门店数量已达到234家。
然而从今年开始,皮爷咖啡在各地陆续传出闭店消息。例如,今年2月,有媒体记者发现位于杭州湖滨步行街的西湖店于2月28日正式关店,关店前不少老顾客前来打卡,店内座位坐满,大家对此相当惋惜。
紧接着,3月底,位于广州天河城的门店也在门头上贴上了闭店告示,写明:“本店将于3月31日营业结束后正式关店,欢迎前往附近的维多利亚店打卡。”
此外,据中国咖啡网消费报道,皮爷咖啡深圳海雅缤纷店、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店、深圳卓悦汇店等门店,也都悄无声息地撤离了所在商场。如今,加上华南首店也已撤走,这让不少粉丝感到唏嘘。
除了撤走一些门店外,其在今年开店速度也在明显放缓,2025上半年新开门店数量仅为16家。
精品咖啡集体陷入“生存困局”
要说原因,我认为这与精品咖啡行业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发展焦虑”紧密相关。
近年来,国内众多精品咖啡品牌频繁陷入“发展困境”,处境愈发艰难。以Seesaw为例,自去年起便大规模关闭近半数门店,今年更是深陷负面舆论的风暴中心。今年2月,Seesaw因拖欠员工薪资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其员工向南都湾财社记者透露,公司拖欠包括上海地区75名员工在内的薪资报酬。
这一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小红书平台上,众多自称Seesaw员工及供应商的讨薪声音不绝于耳。有员工直言:“截至3月10日,Seesaw连深圳地区12月工资仍未发放”;更有供应商爆料:“Seesaw拖欠数百万执行款项”。
自2024年6月起,公司薪资发放异常,社保断缴,员工维权艰难,创始人被限制高消费,供应链信任崩塌,超20家供应商发起诉讼。
除了Seesaw深陷泥潭,来自日本、曾被誉为有望与星巴克比肩的精品咖啡品牌%Arabica,这些年也频繁闭店。2020年,其退出青岛市场,之后又撤出江西市场,深圳、厦门等城市如今也仅各剩一家门店。
2024年,位于上海丰盛里的门店经营不到一年便宣告闭店,“全球海拔最高”的拉萨门店也停止营业。
而在今年,MStand也被网友爆出关闭了不少城市的门店。有网友发现南京德基广场负一层的MStand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其他业态;还有粉丝前往北京喜隆多打卡MStand时,发现原门店已变成一家正在装修的面包店。
为何精品咖啡深陷如此困境?
一方面,价格锚定效应显著弱化,精品咖啡的溢价策略面临市场认可度持续下滑的挑战。
传统精品咖啡业态主要依托手冲工艺体验、空间美学设计及优质咖啡豆品质三大核心价值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该市场定位曾成功培育特定消费群体。
然而,伴随瑞幸、库迪等主打高性价比的新兴咖啡品牌快速崛起,特别是持续多年的9.9元价格竞争策略,已从根本上重构咖啡消费市场的价值逻辑——咖啡产品已从承载西方文化象征意义的社交媒介,转变为满足基础提神需求的日常饮品,其原有的社交属性与仪式体验价值呈现明显衰减趋势。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仅7%的消费者愿意为“可持续咖啡”等衍生价值支付额外费用,而单杯咖啡支付意愿超过25元的消费群体占比不足4%。
这种需求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导致精品咖啡行业长期依赖的“慢体验+高溢价”商业模式面临系统性挑战:既难以有效说服消费者为非刚性需求的附加价值支付溢价,又在与标准化连锁品牌的性价比竞争中处于显著劣势,最终形成“市场定位模糊、溢价模式难以为继”的经营困局。
另一方面,盲目扩张埋隐患,加盟模式加速崩塌。早期精品咖啡多为扎根当地的小店,走‘小而美’路线,服务特定客群,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商业模式。但许多精品咖啡并不满足于此,纷纷借助资本力量,将重心投入到快速增长的赛道中。在资本推动下,Seesaw咖啡门店数量从7家一路狂飙至百家,Manner咖啡在两年间也扩展到了千家。
为进一步实现扩张,不少精品咖啡还开放了加盟模式而这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当精品咖啡将全部精力聚焦于扩张和规模化增长时,必然会忽视精品化运营,进而引发品控下降、管理混乱等问题。
二是精品咖啡加速扩张的做法与其自身定位存在冲突。精品咖啡注重咖啡冲煮技术、咖啡豆品质,对门店装修环境要求颇高,本就不契合‘短平快’的发展逻辑。
因此,许多精品咖啡陷入了扩张、品控下滑、口碑滑坡、闭店的恶性循环。
就像Seesaw,把重资产模式转为轻资产模式,但加盟门店品控难以保障,导致口碑进一步下滑,门店数量不增反减。后续资金链更是紧张,无法投入足够的资源用于品控管理。
目前社交平台仅有关于其产品口味的吐槽,如‘品质下降像涮锅水’‘不如9.9元咖啡好喝’‘装修浮夸,咖啡一般’等。
更严重的是,Seesaw创始人被限高消费,拖欠薪资、供应商货款达数百万元。
最后,长期受困于“三高”压力。为营造精品咖啡的仪式感与独特体验,精品咖啡店采用高成本模式。
首先,咖啡豆需选用国际咖啡品质学会(CQI)评分80分以上的高品质豆,以确保风味与新鲜度;烘焙后14天内须使用,远超商业豆3-6个月的保质期。人力方面,需配置专业认证咖啡师,培训周期较长。
空间上,以社交+体验场景设计打造精致环境,单店面积多为80-100平方米。这种模式虽塑造了精品形象,成为咖啡爱好者的朝圣地,却也让其深陷高成本泥潭。
具体而言,80-100平方米的门店需配备3-5名专业咖啡师,培训周期长达6个月,单人次费用3万-20万元,人力成本占比40%-50%;门店多位于核心商圈,租金占比30%,是快咖啡店的五倍以上;原料成本占比更高,且近年持续攀升——2024年全球阿拉比卡豆价暴涨48%,云南精品豆采购价同比上涨35%,直接推高单品成本。
在成本压力下,许多品牌难以维持盈亏平衡,盈利困难,租金到期后退出市场,甚至因资金链断裂而大面积关店。
突围关键:让用户觉得“值”
在精品咖啡行业竞争加剧、市场格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各品牌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
产品方面,各种口味和功能的咖啡相继涌现。2025年,旺旺集团旗下邦德咖啡创新势头强劲,推出「现萃咖啡」与「果皮咖啡」产品线,选用优质全红咖啡果皮及金奖咖啡豆,通过创新工艺保留绿原酸等抗氧化成分,降低咖啡因含量,满足咖啡因敏感群体的需求。
而%arabica上线了「心情特调」,根据天气、节日定制风味卡片,并开发“咖啡占卜”小程序,通过咖啡渣图案生成运势,将消费体验与情感价值深度绑定。
邦德咖啡首创咖啡果皮双重萃取技术,推出“瑰夏果皮美式”与“卡蒂姆果皮美式”,兼具果香与醇厚口感,普陀首店开业当日销量超千杯。
Peet's Coffee融合东方传统工艺,推出季节限定特调「桂花酒酿冷萃」,上海门店单日销量突破千杯。
精品咖啡在消费场景创新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2025年4月18日开幕的重庆国际咖啡节以「与世界齐“啡”」为主题,融合「咖啡+非遗+科技+艺术」元素,打造「咖啡+」沉浸体验空间。该活动联合多国及知名品牌参展,设置家用咖啡机体验区吸引行业巨头,提出「城市双地标咖啡长廊」概念,将渝中半岛打造成「沉浸式咖啡馆」。
极氪与Manner达成战略合作,以「DriveIntoSpring」为主题开展跨界营销。双方将极氪MIX车型改装为「移动咖啡馆」,实现咖啡文化与汽车产业的融合,覆盖通勤、自驾游等场景,成功将咖啡消费场景从传统咖啡馆拓展至车内空间。
还有上海Pillows咖啡融合咖啡剧场与图书馆概念,在大学路店设置开放式咖啡冲泡观摩区,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咖啡制作过程。
由此可见,咖啡赛道不存在“一招鲜”的制胜法则,能够持续发展的品牌,均是在“用户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品牌能够提供的价值”之间实现动态平衡——既不让用户产生“不值”的感受,也不让自身陷入“亏本”的困境。无论是平价咖啡追求“极致效率”,还是精品咖啡打造“价值感知”,本质上都是以更精准的方式回答一个问题:“我能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且只有我能将其解决得最好?”这正是品牌穿越市场周期的终极竞争力。
写在最后
从皮爷咖啡华南首店的悄然离场,到Seesaw的资金困局、%Arabica的收缩战线,精品咖啡品牌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高租金、性价比冲击、扩张陷阱,一道道坎横亘在面前,曾经的“慢体验+高溢价”光环渐褪。
但变局中也藏着新机。邦德咖啡靠果皮创新卖爆,%Arabica用咖啡占卜绑定情感,Manner把咖啡馆搬进汽车里……这些探索证明,精品咖啡的突围不在“死磕高价”,而在找到“用户愿意买单的价值”。
说到底,无论是9.9元的平价快咖,还是三四十元的精品特调,能在“成本”与“体验”间找到平衡,能清晰回答“我为谁解决什么问题”的品牌,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笑到最后。接下来,谁能打破困局、重新定义精品咖啡的价值?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独角MAll:皮爷华南首店,关门了!
餐企老板内参:40元咖啡接连“败走”中国,谁还买单?
西南商业地产汇:2025重庆国际咖啡节成功举办,渝中区全力打造全球咖啡风尚之城
咖新社:6月5日,Seesaw创始人又被“限高”了
登录 | 注册
Peets Coffee皮爷咖啡华南首店,关门了!
星巴克“祖师爷”开始整治白嫖了
“星巴克祖师爷”放下身段,推出平价品牌
皮爷咖啡,探索“平价”
皮爷咖啡推出中国新品牌Ora Coffee
皮爷咖啡被卖,1点点进军香港
周半仙
|发表文章27篇
|最近内容
“咖啡界祖师爷”华南首店关闭,精品咖啡“大洗牌”?
2025-08-05 16:16
海底捞闯入高端火锅市场,火锅巨头变了?
2025-07-29 15:33
京东七鲜小厨,能把3C零售的成功复制到外卖吗?
2025-07-28 16:45
更多文章
回到顶部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周半仙
最近,曾被誉为“咖啡界祖师爷”的Peet's Coffee(皮爷咖啡),因华南首店的闭店引发行业热议——深圳万象天地北区B1层的门店悄然关停,围挡上已换上新茶饮品牌标识。这不是个例:从杭州西湖店到广州天河城店,从上海苏河湾到深圳卓悦汇,今年以来皮爷咖啡多地门店密集闭店,上半年新开门店仅16家,扩张步伐明显放缓。
不仅是皮爷咖啡,整个精品咖啡赛道正集体陷入“发展焦虑”:Seesaw深陷欠薪风波、%Arabica持续收缩战线、MStand部分门店悄然消失……曾经靠“慢体验+高溢价”立足的精品咖啡,如今为何在租金压力、性价比竞争、战略调整中步履维艰?
“咖啡界祖师爷”接连关店
“怎么关店了,太可惜了”“以后喝不了他家的咖啡了”,一些喜欢皮爷咖啡的深圳网友如此感慨。原因是,不少深圳网友发现位于深圳万象天地北区B1层的皮爷咖啡悄无声息地关店了,与以往关店不同,该店并未提前贴上告示。
据悉,该店于2021年9月开业,是皮爷咖啡在华南地区的首店,运营四年后,于今年7月16日正式闭店。从网友发布的资料来看,该店铺现已围挡,并挂上了某个苏州茶饮品牌的标识。至于撤店原因,有媒体联系深圳万象天地客服,对方表示:“因租约到期,所以才撤店。”
原皮爷咖啡华南首店位置围挡
皮爷咖啡华南首店撤店后,不少熟客得知消息后纷纷表示惋惜:“这一家生意我记得一直挺好的呀,每次去都坐满了人。”对于不了解皮爷咖啡的消费者来说,可能没什么感觉,但若是了解其背景,也会为其闭店感到惋惜。
皮爷咖啡被业界誉为“咖啡界祖师爷”。早在1966年,该品牌便已创立,当时美国还没有高品质咖啡的概念,皮爷咖啡采用小批次传统手工烘焙手法,开创了深度烘焙工艺,引发了一系列精品咖啡变革,对后续的咖啡连锁品牌也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2017年,皮爷咖啡通过与高瓴资本合作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东湖路开设了首店。进入中国的前三年,其采用“慢扩张”模式逐步向外拓展,截至2020年前,仅在上海和杭州两地铺设了13家门店。
2020年,随着母公司JDEPeet’s在阿姆斯特丹成功上市,皮爷咖啡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开始加速在中国市场的拓店进程。2021年,其一年猛增70家门店;2023年,新增门店更是高达百家;到2024年,皮爷咖啡在中国大陆的门店数量已达到234家。
然而从今年开始,皮爷咖啡在各地陆续传出闭店消息。例如,今年2月,有媒体记者发现位于杭州湖滨步行街的西湖店于2月28日正式关店,关店前不少老顾客前来打卡,店内座位坐满,大家对此相当惋惜。
紧接着,3月底,位于广州天河城的门店也在门头上贴上了闭店告示,写明:“本店将于3月31日营业结束后正式关店,欢迎前往附近的维多利亚店打卡。”
此外,据中国咖啡网消费报道,皮爷咖啡深圳海雅缤纷店、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店、深圳卓悦汇店等门店,也都悄无声息地撤离了所在商场。如今,加上华南首店也已撤走,这让不少粉丝感到唏嘘。
除了撤走一些门店外,其在今年开店速度也在明显放缓,2025上半年新开门店数量仅为16家。
精品咖啡集体陷入“生存困局”
要说原因,我认为这与精品咖啡行业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发展焦虑”紧密相关。
近年来,国内众多精品咖啡品牌频繁陷入“发展困境”,处境愈发艰难。以Seesaw为例,自去年起便大规模关闭近半数门店,今年更是深陷负面舆论的风暴中心。今年2月,Seesaw因拖欠员工薪资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其员工向南都湾财社记者透露,公司拖欠包括上海地区75名员工在内的薪资报酬。
这一消息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小红书平台上,众多自称Seesaw员工及供应商的讨薪声音不绝于耳。有员工直言:“截至3月10日,Seesaw连深圳地区12月工资仍未发放”;更有供应商爆料:“Seesaw拖欠数百万执行款项”。
自2024年6月起,公司薪资发放异常,社保断缴,员工维权艰难,创始人被限制高消费,供应链信任崩塌,超20家供应商发起诉讼。
除了Seesaw深陷泥潭,来自日本、曾被誉为有望与星巴克比肩的精品咖啡品牌%Arabica,这些年也频繁闭店。2020年,其退出青岛市场,之后又撤出江西市场,深圳、厦门等城市如今也仅各剩一家门店。
2024年,位于上海丰盛里的门店经营不到一年便宣告闭店,“全球海拔最高”的拉萨门店也停止营业。
而在今年,MStand也被网友爆出关闭了不少城市的门店。有网友发现南京德基广场负一层的MStand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其他业态;还有粉丝前往北京喜隆多打卡MStand时,发现原门店已变成一家正在装修的面包店。
为何精品咖啡深陷如此困境?
一方面,价格锚定效应显著弱化,精品咖啡的溢价策略面临市场认可度持续下滑的挑战。
传统精品咖啡业态主要依托手冲工艺体验、空间美学设计及优质咖啡豆品质三大核心价值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该市场定位曾成功培育特定消费群体。
然而,伴随瑞幸、库迪等主打高性价比的新兴咖啡品牌快速崛起,特别是持续多年的9.9元价格竞争策略,已从根本上重构咖啡消费市场的价值逻辑——咖啡产品已从承载西方文化象征意义的社交媒介,转变为满足基础提神需求的日常饮品,其原有的社交属性与仪式体验价值呈现明显衰减趋势。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仅7%的消费者愿意为“可持续咖啡”等衍生价值支付额外费用,而单杯咖啡支付意愿超过25元的消费群体占比不足4%。
这种需求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导致精品咖啡行业长期依赖的“慢体验+高溢价”商业模式面临系统性挑战:既难以有效说服消费者为非刚性需求的附加价值支付溢价,又在与标准化连锁品牌的性价比竞争中处于显著劣势,最终形成“市场定位模糊、溢价模式难以为继”的经营困局。
另一方面,盲目扩张埋隐患,加盟模式加速崩塌。早期精品咖啡多为扎根当地的小店,走‘小而美’路线,服务特定客群,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商业模式。但许多精品咖啡并不满足于此,纷纷借助资本力量,将重心投入到快速增长的赛道中。在资本推动下,Seesaw咖啡门店数量从7家一路狂飙至百家,Manner咖啡在两年间也扩展到了千家。
为进一步实现扩张,不少精品咖啡还开放了加盟模式而这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当精品咖啡将全部精力聚焦于扩张和规模化增长时,必然会忽视精品化运营,进而引发品控下降、管理混乱等问题。
二是精品咖啡加速扩张的做法与其自身定位存在冲突。精品咖啡注重咖啡冲煮技术、咖啡豆品质,对门店装修环境要求颇高,本就不契合‘短平快’的发展逻辑。
因此,许多精品咖啡陷入了扩张、品控下滑、口碑滑坡、闭店的恶性循环。
就像Seesaw,把重资产模式转为轻资产模式,但加盟门店品控难以保障,导致口碑进一步下滑,门店数量不增反减。后续资金链更是紧张,无法投入足够的资源用于品控管理。
目前社交平台仅有关于其产品口味的吐槽,如‘品质下降像涮锅水’‘不如9.9元咖啡好喝’‘装修浮夸,咖啡一般’等。
更严重的是,Seesaw创始人被限高消费,拖欠薪资、供应商货款达数百万元。
最后,长期受困于“三高”压力。为营造精品咖啡的仪式感与独特体验,精品咖啡店采用高成本模式。
首先,咖啡豆需选用国际咖啡品质学会(CQI)评分80分以上的高品质豆,以确保风味与新鲜度;烘焙后14天内须使用,远超商业豆3-6个月的保质期。人力方面,需配置专业认证咖啡师,培训周期较长。
空间上,以社交+体验场景设计打造精致环境,单店面积多为80-100平方米。这种模式虽塑造了精品形象,成为咖啡爱好者的朝圣地,却也让其深陷高成本泥潭。
具体而言,80-100平方米的门店需配备3-5名专业咖啡师,培训周期长达6个月,单人次费用3万-20万元,人力成本占比40%-50%;门店多位于核心商圈,租金占比30%,是快咖啡店的五倍以上;原料成本占比更高,且近年持续攀升——2024年全球阿拉比卡豆价暴涨48%,云南精品豆采购价同比上涨35%,直接推高单品成本。
在成本压力下,许多品牌难以维持盈亏平衡,盈利困难,租金到期后退出市场,甚至因资金链断裂而大面积关店。
突围关键:让用户觉得“值”
在精品咖啡行业竞争加剧、市场格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各品牌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
产品方面,各种口味和功能的咖啡相继涌现。2025年,旺旺集团旗下邦德咖啡创新势头强劲,推出「现萃咖啡」与「果皮咖啡」产品线,选用优质全红咖啡果皮及金奖咖啡豆,通过创新工艺保留绿原酸等抗氧化成分,降低咖啡因含量,满足咖啡因敏感群体的需求。
而%arabica上线了「心情特调」,根据天气、节日定制风味卡片,并开发“咖啡占卜”小程序,通过咖啡渣图案生成运势,将消费体验与情感价值深度绑定。
邦德咖啡首创咖啡果皮双重萃取技术,推出“瑰夏果皮美式”与“卡蒂姆果皮美式”,兼具果香与醇厚口感,普陀首店开业当日销量超千杯。
Peet's Coffee融合东方传统工艺,推出季节限定特调「桂花酒酿冷萃」,上海门店单日销量突破千杯。
精品咖啡在消费场景创新上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2025年4月18日开幕的重庆国际咖啡节以「与世界齐“啡”」为主题,融合「咖啡+非遗+科技+艺术」元素,打造「咖啡+」沉浸体验空间。该活动联合多国及知名品牌参展,设置家用咖啡机体验区吸引行业巨头,提出「城市双地标咖啡长廊」概念,将渝中半岛打造成「沉浸式咖啡馆」。
极氪与Manner达成战略合作,以「DriveIntoSpring」为主题开展跨界营销。双方将极氪MIX车型改装为「移动咖啡馆」,实现咖啡文化与汽车产业的融合,覆盖通勤、自驾游等场景,成功将咖啡消费场景从传统咖啡馆拓展至车内空间。
还有上海Pillows咖啡融合咖啡剧场与图书馆概念,在大学路店设置开放式咖啡冲泡观摩区,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咖啡制作过程。
由此可见,咖啡赛道不存在“一招鲜”的制胜法则,能够持续发展的品牌,均是在“用户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品牌能够提供的价值”之间实现动态平衡——既不让用户产生“不值”的感受,也不让自身陷入“亏本”的困境。无论是平价咖啡追求“极致效率”,还是精品咖啡打造“价值感知”,本质上都是以更精准的方式回答一个问题:“我能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且只有我能将其解决得最好?”这正是品牌穿越市场周期的终极竞争力。
写在最后
从皮爷咖啡华南首店的悄然离场,到Seesaw的资金困局、%Arabica的收缩战线,精品咖啡品牌们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高租金、性价比冲击、扩张陷阱,一道道坎横亘在面前,曾经的“慢体验+高溢价”光环渐褪。
但变局中也藏着新机。邦德咖啡靠果皮创新卖爆,%Arabica用咖啡占卜绑定情感,Manner把咖啡馆搬进汽车里……这些探索证明,精品咖啡的突围不在“死磕高价”,而在找到“用户愿意买单的价值”。
说到底,无论是9.9元的平价快咖,还是三四十元的精品特调,能在“成本”与“体验”间找到平衡,能清晰回答“我为谁解决什么问题”的品牌,才能在这场持久战中笑到最后。接下来,谁能打破困局、重新定义精品咖啡的价值?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独角MAll:皮爷华南首店,关门了!
餐企老板内参:40元咖啡接连“败走”中国,谁还买单?
西南商业地产汇:2025重庆国际咖啡节成功举办,渝中区全力打造全球咖啡风尚之城
咖新社:6月5日,Seesaw创始人又被“限高”了
登录 | 注册
Peets Coffee皮爷咖啡华南首店,关门了!
星巴克“祖师爷”开始整治白嫖了
“星巴克祖师爷”放下身段,推出平价品牌
皮爷咖啡,探索“平价”
皮爷咖啡推出中国新品牌Ora Coffee
皮爷咖啡被卖,1点点进军香港
周半仙
|发表文章27篇
|最近内容
“咖啡界祖师爷”华南首店关闭,精品咖啡“大洗牌”?
2025-08-05 16:16
海底捞闯入高端火锅市场,火锅巨头变了?
2025-07-29 15:33
京东七鲜小厨,能把3C零售的成功复制到外卖吗?
2025-07-28 16:45
更多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