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财险为什么要编制虚假资料?

金透社

2天前

其聊城中心支公司因编制虚假资料被罚21万元,时任总经理焦宪忠被警告并罚款4万元;济南中心支公司同期因同类违规被罚11万元,时任总经理助理张彦平被警告并罚款2万元。

永安保险.png

8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的两张罚单,将永安财险推至公众视野。其聊城中心支公司因编制虚假资料被罚21万元,时任总经理焦宪忠被警告并罚款4万元;济南中心支公司同期因同类违规被罚11万元,时任总经理助理张彦平被警告并罚款2万元。同一日两家分支机构因同一事由受罚,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保险行业基层机构在多重压力下的生存困境与治理漏洞。

业绩考核的 “紧箍咒” 是首要诱因。保险行业长期存在 “规模至上” 的考核导向,基层机构的保费规模直接与负责人薪酬、晋升挂钩。在车险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地方分支机构面临双重挤压:既要完成总部下达的刚性保费指标,又要应对同业价格战与渠道争夺。当正常展业难以达标时,编制虚假资料成为 “捷径”—— 通过虚增保费、虚构费用等方式,既能粉饰业绩以满足考核要求,又可套取资金用于市场返佣,形成 “违规 — 达标 — 再违规” 的恶性循环。此次两家支公司的处罚差异(21万元与11万元),或与虚假资料涉及的金额、持续时间相关,但核心动机高度一致:为短期业绩突破监管红线。

内部治理的 “盲区” 加剧了违规风险。两家分支机构同时曝出同类问题,折射出永安财险合规管理的系统性漏洞。保险公司通常采用 “总部 — 省分公司—中心支公司” 的层级管理模式,基层机构拥有较大业务自主权,但合规监督依赖内部审计,易形成 “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软” 的局面。更值得注意的是,负责人连带受罚(焦宪忠罚款4万元、张彦平罚款2万元),说明管理层对违规行为并非不知情,而是在 “业绩优先” 的潜规则下选择默许。这种 “重规模轻合规” 的治理倾向,使基层违规从 “个体行为” 演变为 “集体选择”。

违规成本与收益的失衡 则让铤而走险成为可能。从处罚力度看,21万元与11万元的罚款,相较于分支机构年度保费规模而言占比极低;负责人的罚款金额与其通过违规可能获得的业绩奖励相比,威慑力有限。在行业普遍存在的 “劣币驱逐良币” 生态中,合规经营的机构可能因成本较高失去市场份额,而违规者则能短期抢占市场,这种失衡进一步助长了侥幸心理。

此次事件为保险业敲响警钟:基层违规绝非孤立现象,而是行业考核机制、内部治理与监管威慑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根治编制虚假资料的顽疾,需推动险企重构考核体系,将合规指标纳入核心权重;监管部门需提高违规成本,强化 “双罚制” 的震慑力;更需引导行业从 “价格战” 转向 “价值战”,让合规经营成为机构生存的底线而非负担。唯有如此,才能避免 “罚款 — 再违规” 的循环,真正筑牢保险业的诚信根基。

其聊城中心支公司因编制虚假资料被罚21万元,时任总经理焦宪忠被警告并罚款4万元;济南中心支公司同期因同类违规被罚11万元,时任总经理助理张彦平被警告并罚款2万元。

永安保险.png

8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的两张罚单,将永安财险推至公众视野。其聊城中心支公司因编制虚假资料被罚21万元,时任总经理焦宪忠被警告并罚款4万元;济南中心支公司同期因同类违规被罚11万元,时任总经理助理张彦平被警告并罚款2万元。同一日两家分支机构因同一事由受罚,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保险行业基层机构在多重压力下的生存困境与治理漏洞。

业绩考核的 “紧箍咒” 是首要诱因。保险行业长期存在 “规模至上” 的考核导向,基层机构的保费规模直接与负责人薪酬、晋升挂钩。在车险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地方分支机构面临双重挤压:既要完成总部下达的刚性保费指标,又要应对同业价格战与渠道争夺。当正常展业难以达标时,编制虚假资料成为 “捷径”—— 通过虚增保费、虚构费用等方式,既能粉饰业绩以满足考核要求,又可套取资金用于市场返佣,形成 “违规 — 达标 — 再违规” 的恶性循环。此次两家支公司的处罚差异(21万元与11万元),或与虚假资料涉及的金额、持续时间相关,但核心动机高度一致:为短期业绩突破监管红线。

内部治理的 “盲区” 加剧了违规风险。两家分支机构同时曝出同类问题,折射出永安财险合规管理的系统性漏洞。保险公司通常采用 “总部 — 省分公司—中心支公司” 的层级管理模式,基层机构拥有较大业务自主权,但合规监督依赖内部审计,易形成 “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软” 的局面。更值得注意的是,负责人连带受罚(焦宪忠罚款4万元、张彦平罚款2万元),说明管理层对违规行为并非不知情,而是在 “业绩优先” 的潜规则下选择默许。这种 “重规模轻合规” 的治理倾向,使基层违规从 “个体行为” 演变为 “集体选择”。

违规成本与收益的失衡 则让铤而走险成为可能。从处罚力度看,21万元与11万元的罚款,相较于分支机构年度保费规模而言占比极低;负责人的罚款金额与其通过违规可能获得的业绩奖励相比,威慑力有限。在行业普遍存在的 “劣币驱逐良币” 生态中,合规经营的机构可能因成本较高失去市场份额,而违规者则能短期抢占市场,这种失衡进一步助长了侥幸心理。

此次事件为保险业敲响警钟:基层违规绝非孤立现象,而是行业考核机制、内部治理与监管威慑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根治编制虚假资料的顽疾,需推动险企重构考核体系,将合规指标纳入核心权重;监管部门需提高违规成本,强化 “双罚制” 的震慑力;更需引导行业从 “价格战” 转向 “价值战”,让合规经营成为机构生存的底线而非负担。唯有如此,才能避免 “罚款 — 再违规” 的循环,真正筑牢保险业的诚信根基。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