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5年,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农信事业执笔新章。
2025年,上海农商银行改制成立20周年。
二十年,不仅是时间的简单累积,更是成长与使命的深刻印记。每一道足迹、每一份成就,都让人真切感受到从上海农信到沪农商行薪火相传的脉动、生生不息的力量。
二十年,上海农商银行与城市同频共振,与客户携手共进。这段向阳而行的旅程,离不开每一家机构的齐心协力,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每一位客户的信任选择。他们的故事,是对“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最生动的诠释,见证着这家机构在普惠金融的道路上阔步前行,锤炼价值创造的能力,助力千行百业、千家万户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美好,是对2005的答卷,更是对1949的回响。
过去、现在、亦或者未来,美好不止一廿。
15分钟,可以做些什么?15分钟,足以泡上一壶茶,翻几页书,让茶香与书香氤氲交织;15分钟,也足以换上运动装备,迈开腿,感受心跳与步调同频共振;即便什么都不做,只是在公园里静静地待上15分钟,也能让身心变得更加愉悦。
当15分钟的生活半径足以覆盖文化活动中心、健身步道、公园绿地……时间的颗粒度被赋予了崭新的刻度,成为可衡量、可深耕的完整单元,将庞杂的都市功能浓缩进触手可及的网格,稳稳地兜住生活的每一个小确幸。而这,正是上海农商银行扎根社区,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温情旁白。
从乡乡农信社到特色网点
服务半径2.4公里的温度
6340平方公里的上海,上海农商银行357家网点星罗棋布。算一算,平均每17.8平方公里就有一家,服务半径约2.4公里。这组数字的背后,不是简单的几何计算,而是这家银行长期以来坚守的承诺:让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时间回溯,1949年冬成立的真如信用合作社拉开了上海农信七十六载的发展卷轴。1956年前后,“乡乡设立农信社,户户能办存贷款”的服务布局已逐步形成。2005年8月25日,遍及上海的234家信用合作社整体改制为上海农商银行。这张庞大的服务网络无疑是农信时代留给该行传承“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最有价值的物理财富。
2005年,当第一家“社区金融便利店”在崇明开业时,扎根社区的种子已悄然种下。它打破了传统银行网点的时空限制,把便捷的金融服务,像便利店一样开在居民身边。2010年,随着中心城区布局完成,上海农商银行服务社区的根脉更加深入而广阔地扎进城市的每一个街巷。
作为向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渠道之一,银行网点也是联结社区的重要空间载体。在网点为公众创造功能型价值,即提供各类专业、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基础之上,如何创造更多智能化、轻型化、差异化的专属价值和体验价值,则是上海农商银行坚持内驱、长期思考的命题。
上海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大城养老”,是摆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金融服务必须直面的挑战。服务着全市超七成老年人口、为120余万客户提供养老金代发服务的上海农商银行选择:躬身入局、做细做实,旨在打造一家养老金融服务温馨、客户体验有温度;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社会责任有力度;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助老情怀有深度的银行。
走进一家养老金融特色网点,适老关怀无处不在。爱心窗口、呼叫按铃、安全抓杆、无障碍卫生间是“标配”;血压仪、血氧仪、基础健康监测及远程健康咨询服务,便民升级不止步;“逸客版”坐式智能柜员机、数字体验触摸屏,科技助老更智慧;空间重构,打造“安享小屋”,围绕健康养生、手工制作、书画歌舞、数字教学、防范诈骗等开展主题活动,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学习社交的共享空间。
让“家门口的服务”于细微处“多用情、多用心、多用力”,背后则是上海农商银行着力构建的“六专”服务机制。目标很清晰:让那些常感“不知道、找不到、不会用,不敢问,不放心、看不懂”的老年人,在这里找到有温度、有耐心的解决方案,遇到懂适老政策、懂养老规划、懂安全保障的养老服务人员。截至目前,这样的养老金融特色网点已建成60家,计划2025年末达到100家。
网点是载体,服务是灵魂。无论网点的形态如何升级、优化,那颗“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的初心永远不变。
重新界定服务的时空边界
让“好金融”超越金融
深入街道、社区、园区、镇村,上海农商银行从来就没有满足于仅在网点中服务客户。如果说物理网点是“根”,那么2022年破土而出的“心家园”公益服务项目,则是向上生长、开枝散叶的“冠”。它的目标很纯粹:“金融为民,服务社区”,探索将网点服务延伸到社区服务,将金融服务延伸到非金融服务,重新界定服务的时空边界。
一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里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这不仅是上海农商银行记在心里、落于行动的愿景,也是每一个活跃在这座城市的组织和个体共同的心愿。
在多年社区金融服务与全市网点布局的资源禀赋基础上,上海农商银行融合社区居民所需、市场所盼、银行所长,创新推出“心家园”公益服务项目,致力于社会资源的金融化整合、社会问题的金融化解决和社会需求的综合化服务。
“心家园”的问世,如同一个强大的磁极,吸引着政、企、社、校等多方合力,绕着社区居民这个圆心,共绘八大服务项目的同心圆:健康关爱、老年大学、社区舞台、家庭教育、农品惠购、公益服务、居家生活、综合金融。面对丰富的服务项目,“让居民点单”是关键。社区居民根据自身需求和偏好,从多样化选项中“点”出来,服务更精准、更有效。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成果有目共睹:截至目前,超1000家公益服务站,实现上海市216个街道和乡镇全覆盖,与357家网点共同“嵌入”社区肌理,让社区居民在“15分钟生活圈”实现“学有所得、乐有所享、教有所成、为有所用”;月均超1000场活动,累计服务超300万人次,广受社区居民尤其是“一老一小一新”群体的欢迎;超3000人的行内外心愿者队伍,成为温暖传递的中坚力量。
当网点成为“社区客厅”
美好在流淌
社区金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美美与共,是共愿共美,是银行真正融入社区肌理,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发生在网点内外的故事,传递着最真实的城市温度。
在上海农商银行斜土东路支行二楼,每周三上午都会传来悦耳的弦乐声。这是上海PURSUIT室内乐团的排练时间。作为一支非职业乐团,他们曾一直为寻找合适的排练场地而苦恼,受限于距离、环境、价格等多重因素,乐团在过去几年没能找到合适的场地长期合作,每次都要临时找地方排练。支行在走访共建社区时得知此事,主动提出将新装修的网点开辟一块“社区友好活动空间”,免费提供给乐团使用。
如今,这里不仅是乐团的排练厅,更是传递爱与美好的空间。在来来往往的排练中,乐队成为了上海农商银行“心家园”的艺术外援,共同走进社区,举办音乐类公益演出。当轻快的小提琴、悠扬的中提琴、深沉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融汇交织,原本的金融空间,因艺术与热爱有了“家”的温度。
在遍布全市1000余家“心家园”站点中,美好无处不在。年逾八旬的林红英奶奶,是剪纸非遗传承人。加入“心家园”后,她在社区开起了剪纸小课堂。从剪福字到剪窗花,从讲述传统故事到传承文化精髓,她的课堂吸引了老中青少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小朋友好奇的眼神,年轻人学习的热情,都在诉说着文化传承的力量。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的是美好生活,连着的是邻里情深。
从“乡乡设立农信社,户户能办存贷款”,到遍及上海近360家的网点,再到如今枝繁叶茂的“心家园”生态,上海农商银行用76载的实践深刻印证:金融的根基在人民,金融的价值在为民。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体现在为老人解决急难愁盼的细节里,在乐团找到排练室的欣喜中,在林奶奶剪纸课堂的欢声笑语间,在每一个被看见、被回应的社区需求里。这些看似微小的“小美好”,如同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星光,汇聚成“人民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打造一家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型银行,不仅要做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更要做社区价值的共创者、城市温度的传递者。上海农商银行用数十年扎根社区的行动证明:当银行真正把自己“种”在百姓家门口,与民同心同向、与城同频共振,金融的力量必能生长出滋养城市、温暖人心的蓬勃生机,绽放共愿共美的繁花。这,正是“人民金融”在“人民城市”里的最美画卷。
编者按
2005年,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农信事业执笔新章。
2025年,上海农商银行改制成立20周年。
二十年,不仅是时间的简单累积,更是成长与使命的深刻印记。每一道足迹、每一份成就,都让人真切感受到从上海农信到沪农商行薪火相传的脉动、生生不息的力量。
二十年,上海农商银行与城市同频共振,与客户携手共进。这段向阳而行的旅程,离不开每一家机构的齐心协力,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每一位客户的信任选择。他们的故事,是对“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最生动的诠释,见证着这家机构在普惠金融的道路上阔步前行,锤炼价值创造的能力,助力千行百业、千家万户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美好,是对2005的答卷,更是对1949的回响。
过去、现在、亦或者未来,美好不止一廿。
15分钟,可以做些什么?15分钟,足以泡上一壶茶,翻几页书,让茶香与书香氤氲交织;15分钟,也足以换上运动装备,迈开腿,感受心跳与步调同频共振;即便什么都不做,只是在公园里静静地待上15分钟,也能让身心变得更加愉悦。
当15分钟的生活半径足以覆盖文化活动中心、健身步道、公园绿地……时间的颗粒度被赋予了崭新的刻度,成为可衡量、可深耕的完整单元,将庞杂的都市功能浓缩进触手可及的网格,稳稳地兜住生活的每一个小确幸。而这,正是上海农商银行扎根社区,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温情旁白。
从乡乡农信社到特色网点
服务半径2.4公里的温度
6340平方公里的上海,上海农商银行357家网点星罗棋布。算一算,平均每17.8平方公里就有一家,服务半径约2.4公里。这组数字的背后,不是简单的几何计算,而是这家银行长期以来坚守的承诺:让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时间回溯,1949年冬成立的真如信用合作社拉开了上海农信七十六载的发展卷轴。1956年前后,“乡乡设立农信社,户户能办存贷款”的服务布局已逐步形成。2005年8月25日,遍及上海的234家信用合作社整体改制为上海农商银行。这张庞大的服务网络无疑是农信时代留给该行传承“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最有价值的物理财富。
2005年,当第一家“社区金融便利店”在崇明开业时,扎根社区的种子已悄然种下。它打破了传统银行网点的时空限制,把便捷的金融服务,像便利店一样开在居民身边。2010年,随着中心城区布局完成,上海农商银行服务社区的根脉更加深入而广阔地扎进城市的每一个街巷。
作为向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渠道之一,银行网点也是联结社区的重要空间载体。在网点为公众创造功能型价值,即提供各类专业、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基础之上,如何创造更多智能化、轻型化、差异化的专属价值和体验价值,则是上海农商银行坚持内驱、长期思考的命题。
上海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大城养老”,是摆在城市治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金融服务必须直面的挑战。服务着全市超七成老年人口、为120余万客户提供养老金代发服务的上海农商银行选择:躬身入局、做细做实,旨在打造一家养老金融服务温馨、客户体验有温度;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社会责任有力度;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助老情怀有深度的银行。
走进一家养老金融特色网点,适老关怀无处不在。爱心窗口、呼叫按铃、安全抓杆、无障碍卫生间是“标配”;血压仪、血氧仪、基础健康监测及远程健康咨询服务,便民升级不止步;“逸客版”坐式智能柜员机、数字体验触摸屏,科技助老更智慧;空间重构,打造“安享小屋”,围绕健康养生、手工制作、书画歌舞、数字教学、防范诈骗等开展主题活动,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学习社交的共享空间。
让“家门口的服务”于细微处“多用情、多用心、多用力”,背后则是上海农商银行着力构建的“六专”服务机制。目标很清晰:让那些常感“不知道、找不到、不会用,不敢问,不放心、看不懂”的老年人,在这里找到有温度、有耐心的解决方案,遇到懂适老政策、懂养老规划、懂安全保障的养老服务人员。截至目前,这样的养老金融特色网点已建成60家,计划2025年末达到100家。
网点是载体,服务是灵魂。无论网点的形态如何升级、优化,那颗“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的初心永远不变。
重新界定服务的时空边界
让“好金融”超越金融
深入街道、社区、园区、镇村,上海农商银行从来就没有满足于仅在网点中服务客户。如果说物理网点是“根”,那么2022年破土而出的“心家园”公益服务项目,则是向上生长、开枝散叶的“冠”。它的目标很纯粹:“金融为民,服务社区”,探索将网点服务延伸到社区服务,将金融服务延伸到非金融服务,重新界定服务的时空边界。
一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里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这不仅是上海农商银行记在心里、落于行动的愿景,也是每一个活跃在这座城市的组织和个体共同的心愿。
在多年社区金融服务与全市网点布局的资源禀赋基础上,上海农商银行融合社区居民所需、市场所盼、银行所长,创新推出“心家园”公益服务项目,致力于社会资源的金融化整合、社会问题的金融化解决和社会需求的综合化服务。
“心家园”的问世,如同一个强大的磁极,吸引着政、企、社、校等多方合力,绕着社区居民这个圆心,共绘八大服务项目的同心圆:健康关爱、老年大学、社区舞台、家庭教育、农品惠购、公益服务、居家生活、综合金融。面对丰富的服务项目,“让居民点单”是关键。社区居民根据自身需求和偏好,从多样化选项中“点”出来,服务更精准、更有效。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成果有目共睹:截至目前,超1000家公益服务站,实现上海市216个街道和乡镇全覆盖,与357家网点共同“嵌入”社区肌理,让社区居民在“15分钟生活圈”实现“学有所得、乐有所享、教有所成、为有所用”;月均超1000场活动,累计服务超300万人次,广受社区居民尤其是“一老一小一新”群体的欢迎;超3000人的行内外心愿者队伍,成为温暖传递的中坚力量。
当网点成为“社区客厅”
美好在流淌
社区金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美美与共,是共愿共美,是银行真正融入社区肌理,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发生在网点内外的故事,传递着最真实的城市温度。
在上海农商银行斜土东路支行二楼,每周三上午都会传来悦耳的弦乐声。这是上海PURSUIT室内乐团的排练时间。作为一支非职业乐团,他们曾一直为寻找合适的排练场地而苦恼,受限于距离、环境、价格等多重因素,乐团在过去几年没能找到合适的场地长期合作,每次都要临时找地方排练。支行在走访共建社区时得知此事,主动提出将新装修的网点开辟一块“社区友好活动空间”,免费提供给乐团使用。
如今,这里不仅是乐团的排练厅,更是传递爱与美好的空间。在来来往往的排练中,乐队成为了上海农商银行“心家园”的艺术外援,共同走进社区,举办音乐类公益演出。当轻快的小提琴、悠扬的中提琴、深沉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融汇交织,原本的金融空间,因艺术与热爱有了“家”的温度。
在遍布全市1000余家“心家园”站点中,美好无处不在。年逾八旬的林红英奶奶,是剪纸非遗传承人。加入“心家园”后,她在社区开起了剪纸小课堂。从剪福字到剪窗花,从讲述传统故事到传承文化精髓,她的课堂吸引了老中青少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小朋友好奇的眼神,年轻人学习的热情,都在诉说着文化传承的力量。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的是美好生活,连着的是邻里情深。
从“乡乡设立农信社,户户能办存贷款”,到遍及上海近360家的网点,再到如今枝繁叶茂的“心家园”生态,上海农商银行用76载的实践深刻印证:金融的根基在人民,金融的价值在为民。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体现在为老人解决急难愁盼的细节里,在乐团找到排练室的欣喜中,在林奶奶剪纸课堂的欢声笑语间,在每一个被看见、被回应的社区需求里。这些看似微小的“小美好”,如同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星光,汇聚成“人民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打造一家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型银行,不仅要做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更要做社区价值的共创者、城市温度的传递者。上海农商银行用数十年扎根社区的行动证明:当银行真正把自己“种”在百姓家门口,与民同心同向、与城同频共振,金融的力量必能生长出滋养城市、温暖人心的蓬勃生机,绽放共愿共美的繁花。这,正是“人民金融”在“人民城市”里的最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