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8月1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的柔性智能可穿戴电子纺织品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担任执行主席,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研究员王黎明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王中林院士作“摩擦纳米发电机在智能纤维与柔性可穿戴领域中的应用”报告,系统阐述了摩擦纳米发电机在智能纤维与柔性可穿戴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指出摩擦纳米发电机通过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效应,可在低频环境下高效收集人体运动能量,为自驱动传感器、人工智能和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王栋以“纤维基晶体管器件构筑及性能研究”为题,详细介绍了纤维基晶体管的设计原理、制备方法及其在生化传感、人工突触模拟和光电器件等领域的应用,分享其团队在提高传感器灵敏度、特异性识别和降低能耗等方面的创新成果。青岛大学教授田明伟作“柔性力敏电子织物及多场景健康穿戴应用”报告,介绍力敏电子织物的开发及在健康穿戴领域的应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该技术在可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应用前景。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智能可穿戴电子纺织品能源技术、传感技术及光电子器件的研究等话题,结合研究专长发表各自见解。其中,东华大学研究员季东晓认为,当前学术界与产业界对技术的认知存在差异,要推动跨学科、跨企业的对接交流,整合资源解决共性难题。江南大学教授马丕波建议,要搭建产学研平台,发布科研成果并对接企业需求,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推动柔性智能可穿戴电子纺织品的产业化进程。
大家一致认为,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将纺织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有望推动智能纺织品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应用。未来需聚焦相关产品的稳定性提升、标准制定与成本优化等方面的产学研融合,加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推动我国从“纺织大国”向“智能纺织强国”迈进。
会后,专家们赴北京康养安全工程中心、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柔性智能可穿戴电子纺织品的应用情况。
7月31日—8月1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的柔性智能可穿戴电子纺织品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王中林担任执行主席,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研究员王黎明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王中林院士作“摩擦纳米发电机在智能纤维与柔性可穿戴领域中的应用”报告,系统阐述了摩擦纳米发电机在智能纤维与柔性可穿戴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指出摩擦纳米发电机通过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效应,可在低频环境下高效收集人体运动能量,为自驱动传感器、人工智能和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王栋以“纤维基晶体管器件构筑及性能研究”为题,详细介绍了纤维基晶体管的设计原理、制备方法及其在生化传感、人工突触模拟和光电器件等领域的应用,分享其团队在提高传感器灵敏度、特异性识别和降低能耗等方面的创新成果。青岛大学教授田明伟作“柔性力敏电子织物及多场景健康穿戴应用”报告,介绍力敏电子织物的开发及在健康穿戴领域的应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该技术在可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应用前景。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智能可穿戴电子纺织品能源技术、传感技术及光电子器件的研究等话题,结合研究专长发表各自见解。其中,东华大学研究员季东晓认为,当前学术界与产业界对技术的认知存在差异,要推动跨学科、跨企业的对接交流,整合资源解决共性难题。江南大学教授马丕波建议,要搭建产学研平台,发布科研成果并对接企业需求,促进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推动柔性智能可穿戴电子纺织品的产业化进程。
大家一致认为,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将纺织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有望推动智能纺织品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应用。未来需聚焦相关产品的稳定性提升、标准制定与成本优化等方面的产学研融合,加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推动我国从“纺织大国”向“智能纺织强国”迈进。
会后,专家们赴北京康养安全工程中心、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柔性智能可穿戴电子纺织品的应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