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吊打星巴克!瑞幸翻身了

格隆汇

1天前

最近,瑞幸咖啡发布第二季度财报。

业绩面的暴涨之下,过去一年,瑞幸的股价已然翻倍。如果从20年的最低点算起,瑞幸的股价已然暴涨30倍。

外卖平台大战,怎么就肥了瑞幸?

01

4月开始,三大平台开启价格战,茶饮价格被打到有史以来最低。

联营门店收入也同比增长55%至28.7亿元,占总净收入的23%。

借着价格战的东风,第二季度,瑞幸还开始加速开店,单季度净增长2109家门店。仅今年上半年,瑞幸已经新开近4000家门店。

在如此凶猛的开店频率下,截至二季度结束,瑞幸咖啡门店总数达到26206家。

同样于近日发布业绩的星巴克,2025财年第三季度(截止2025年6月底的近13周),中国区其净收入7.9亿美元,约合56.8亿元人民币,不如同期瑞幸的一半。

而单量上涨,但单价下降,或许是外卖平台大战下,整个茶饮咖啡行业的众生相。

2018年年初,瑞幸咖啡开始试营业,这一年年底,瑞幸已开出2000家门店。2019年年底,瑞幸咖啡门店达到4507家。

2020年1月,瑞幸咖啡陷入财务造假的丑闻,股价暴跌97%,市值从巅峰期的835亿元蒸发97%至22亿元,面临从纳斯达克退市的危机,创始人陆正耀出局,公司背负上巨额债务。

在其他品牌仍以扩张为第一目的之时,瑞幸的目标先一步转换到了“活下去”,迫使瑞幸相较于其他茶饮行业同行,更早开始效率改革。

与此同时,瑞幸也放弃了过往资本驱动的“烧钱模式”,转向更为精准的私域运营,提前完成了效率革命,因此,在茶饮咖啡杀成一片红海之际,瑞幸才能从中脱身而去。

此前的京东战报显示,瑞幸、库迪、蜜雪冰城在上线四个月后成为首批销量破亿的品牌。

放眼未来,瑞幸和一众茶饮咖啡品牌或许要面临更为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把降下去的价格“涨”回来。

02

2023年,瑞幸咖啡全年营收首次超越星巴克中国,成功登顶中国咖啡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看,咖啡市场的发展路径已与新茶饮市场越来越趋同,瑞幸也在主动步入这场更为广泛的竞争之中。

一方面,以瑞幸为代表的咖啡品牌,正积极推出越来越多的果咖、茶咖甚至轻乳茶产品,旨在触达更广泛的奶茶消费群体;另一方面,古茗等一众茶饮品牌则不断加码咖啡市场,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饮品需求。

聚焦企业内部战略,价格战似乎从未停歇。

即便是瑞幸,也凭借9.9元的咖啡策略完成了对消费者的初步培育,进而开疆拓土,甚至有力推动了国内咖啡市场的连年增长。

其商业模式在于,通过低价吸引客户,借助规模扩张摊薄成本,从而得以维持持续的低价策略,这曾是其无往不利的法宝。

然而,现实情况表明,成本控制对于瑞幸而言正变得愈发艰难。

2024年,瑞幸店面租金等相关经营成本同比大涨65%,达到85.41亿元,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门店扩张带来的营收增长。成本压力的陡增,无疑对低价策略的可持续性构成了严峻挑战。

无独有偶,在新茶饮行业,发展的拐点也已悄然到来。

这实际上也是当前整个现制饮品品牌普遍面临的困境。

在行业高速增长的增量时代,跑马圈地、价格厮杀、SKU的不断堆砌是核心竞争策略,目标直指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和消费者心智。

这一转变清晰体现在,2023年至2024年间,霸王茶姬、喜茶、茶百道、奈雪的茶、沪上阿姨等头部品牌,几乎不约而同地进行了品牌形象焕新,频繁更新了品牌Logo。

未来,能够有效平衡规模扩张与运营效能、成功建立差异化品牌价值、并持续优化成本结构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主导格局。

在外卖大战的助推下,瑞幸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过去两年间价格战对于品牌带来的冲击,目前瑞幸自营和加盟均回到了相对健康的增长水平。

同样,外卖大战带来的订单激增,也能部分帮助瑞幸完成进一步的消费者培育,触达更多消费者。

持续控制成本,特别是外卖激增带来的配送成本上升,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瑞幸急需解决的问题。

<span style="color:" #000;="" --tt-darkmode-color:="" #a3a3a3;"="">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如何打造品牌价值,如何增加用户粘性,仍是瑞幸乃至整个茶饮市场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所在。(全文完)



最近,瑞幸咖啡发布第二季度财报。

业绩面的暴涨之下,过去一年,瑞幸的股价已然翻倍。如果从20年的最低点算起,瑞幸的股价已然暴涨30倍。

外卖平台大战,怎么就肥了瑞幸?

01

4月开始,三大平台开启价格战,茶饮价格被打到有史以来最低。

联营门店收入也同比增长55%至28.7亿元,占总净收入的23%。

借着价格战的东风,第二季度,瑞幸还开始加速开店,单季度净增长2109家门店。仅今年上半年,瑞幸已经新开近4000家门店。

在如此凶猛的开店频率下,截至二季度结束,瑞幸咖啡门店总数达到26206家。

同样于近日发布业绩的星巴克,2025财年第三季度(截止2025年6月底的近13周),中国区其净收入7.9亿美元,约合56.8亿元人民币,不如同期瑞幸的一半。

而单量上涨,但单价下降,或许是外卖平台大战下,整个茶饮咖啡行业的众生相。

2018年年初,瑞幸咖啡开始试营业,这一年年底,瑞幸已开出2000家门店。2019年年底,瑞幸咖啡门店达到4507家。

2020年1月,瑞幸咖啡陷入财务造假的丑闻,股价暴跌97%,市值从巅峰期的835亿元蒸发97%至22亿元,面临从纳斯达克退市的危机,创始人陆正耀出局,公司背负上巨额债务。

在其他品牌仍以扩张为第一目的之时,瑞幸的目标先一步转换到了“活下去”,迫使瑞幸相较于其他茶饮行业同行,更早开始效率改革。

与此同时,瑞幸也放弃了过往资本驱动的“烧钱模式”,转向更为精准的私域运营,提前完成了效率革命,因此,在茶饮咖啡杀成一片红海之际,瑞幸才能从中脱身而去。

此前的京东战报显示,瑞幸、库迪、蜜雪冰城在上线四个月后成为首批销量破亿的品牌。

放眼未来,瑞幸和一众茶饮咖啡品牌或许要面临更为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把降下去的价格“涨”回来。

02

2023年,瑞幸咖啡全年营收首次超越星巴克中国,成功登顶中国咖啡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看,咖啡市场的发展路径已与新茶饮市场越来越趋同,瑞幸也在主动步入这场更为广泛的竞争之中。

一方面,以瑞幸为代表的咖啡品牌,正积极推出越来越多的果咖、茶咖甚至轻乳茶产品,旨在触达更广泛的奶茶消费群体;另一方面,古茗等一众茶饮品牌则不断加码咖啡市场,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饮品需求。

聚焦企业内部战略,价格战似乎从未停歇。

即便是瑞幸,也凭借9.9元的咖啡策略完成了对消费者的初步培育,进而开疆拓土,甚至有力推动了国内咖啡市场的连年增长。

其商业模式在于,通过低价吸引客户,借助规模扩张摊薄成本,从而得以维持持续的低价策略,这曾是其无往不利的法宝。

然而,现实情况表明,成本控制对于瑞幸而言正变得愈发艰难。

2024年,瑞幸店面租金等相关经营成本同比大涨65%,达到85.41亿元,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门店扩张带来的营收增长。成本压力的陡增,无疑对低价策略的可持续性构成了严峻挑战。

无独有偶,在新茶饮行业,发展的拐点也已悄然到来。

这实际上也是当前整个现制饮品品牌普遍面临的困境。

在行业高速增长的增量时代,跑马圈地、价格厮杀、SKU的不断堆砌是核心竞争策略,目标直指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和消费者心智。

这一转变清晰体现在,2023年至2024年间,霸王茶姬、喜茶、茶百道、奈雪的茶、沪上阿姨等头部品牌,几乎不约而同地进行了品牌形象焕新,频繁更新了品牌Logo。

未来,能够有效平衡规模扩张与运营效能、成功建立差异化品牌价值、并持续优化成本结构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主导格局。

在外卖大战的助推下,瑞幸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过去两年间价格战对于品牌带来的冲击,目前瑞幸自营和加盟均回到了相对健康的增长水平。

同样,外卖大战带来的订单激增,也能部分帮助瑞幸完成进一步的消费者培育,触达更多消费者。

持续控制成本,特别是外卖激增带来的配送成本上升,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瑞幸急需解决的问题。

<span style="color:" #000;="" --tt-darkmode-color:="" #a3a3a3;"="">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如何打造品牌价值,如何增加用户粘性,仍是瑞幸乃至整个茶饮市场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所在。(全文完)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