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查发现地面开裂纸条撕裂,叙永县连夜转移117人,成功实现地灾避险

川观新闻

1天前

通过综合应用边坡雷达等智能化装备和泸州市地灾防治三维实景系统,融合历史地灾数据、地质环境条件等多元信息综合研判,第六地质大队科学圈定了滑坡范围及影响区范围,协助水利部门划定河道危险区,为避险转移决策部署提供技术支撑。

川观新闻记者 高启龙 泸州观察 郭荞璐

8月1日晚间,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初级中学校内灯火通明,因遭遇山体滑坡而进行转移的红洞桥村数十名村民被安置于此。

“幸好我们听指挥,都转移走了,要不然啊……”回想起几天前发生的那场山体滑坡,村民张光富心有余悸——受强降雨影响,7月24日6时左右,叙永县大石镇红洞桥村11社、12社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因预警及时,当地提前组织群众转移,避免了56户117人可能的因灾伤亡,实现成功避险。

滑坡全貌。

大石镇位于叙永县东北部,距县城48公里,被四洞沟、黄荆老林和画稿溪三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围在中间。

成功避险转移是如何实现的?这要从一周前的那场大雨说起。7月19日晚,叙永县大石镇开始下雨,雨越下越大。20日6时许,叙永县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20日至23日,当地大石雨量站记录72小时累计降雨量达163.2毫米,大石互助村雨量站记录累计降雨量达256.1毫米。

22日早晨,下了两天三夜的雨渐停,红洞桥村12社社长杨胜录拿着卷尺,开始在12社范围内巡查。“主要看树、电线杆有没有倾斜变形,地面有没有裂缝。”9时许,杨胜录走到白云寺(小地名)附近,在村民杨光银空置的屋前,发现水泥硬化的晒坝被一条约1厘米宽的裂缝贯穿,晒坝两边的土里也有裂缝延伸。

滑坡局部。

“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估计有危险,根据平时在镇上培训所学的经验,判断有地灾可能。”杨胜录第一时间电话向村干部汇报了地面开裂情况,然后继续组织村民一起在附近扩大范围巡查。中午时分,在11社也发现了地面开裂情况。

村干部接到报告后立即转报大石镇政府,镇政府立即带领汛期驻守技术支撑单位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技术人员赶赴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核查发现该区域存在滑坡前兆特征。

通过综合应用边坡雷达等智能化装备和泸州市地灾防治三维实景系统,融合历史地灾数据、地质环境条件等多元信息综合研判,第六地质大队科学圈定了滑坡范围及影响区范围,协助水利部门划定河道危险区,为避险转移决策部署提供技术支撑。

受损民房。

当日下午,大石镇紧急转移安置了受直接威胁的6户13人。

数据监测的同时,“土办法”也在发挥作用。“我们参照培训教的‘贴片法’进行监测,在裂缝上粘贴了纸片,都又被撕裂开了。”杨胜录说。7月23日,变形范围扩大,附近稻田、墙基、公路出现大面积下错及开裂。

经研判,大石镇应急指挥部立即将转移范围扩大至45户95人。杨胜录及他的老伴,也在这次的转移队伍中。

24日凌晨2时49分,山体发出一阵轰隆隆的异响,“像打雷,也像大货车经过的声音,不只响一声。”杨胜录一直不敢睡,和他一样留守在村办公室的人都听见了这阵响动。

指挥部推断白云寺及周边可能发生大面积滑坡,再次将转移对象扩大至56户117人。凌晨3时许,影响区范围内居民全部完成转移。

24日6时许,天色将明,约500万立方米的土石轰然垮塌,大规模山体滑坡发生。

“听老一辈说,这里以前发生过滑坡,但我们这一辈都还是第一次遇到。”杨胜录今年64岁,儿子、儿媳在外务工,平时只有他和老伴在家。滑坡发生后,他从无人机传回的图像里再次见到了自己的家:两楼的砖房已经倒塌,附近的路面一节节断裂,土里的庄稼更是被冲毁、掩盖……

据初步统计,此次红洞桥村山体滑坡造成11处房屋倒塌,23处房屋不同程度受损,耕地损毁约564亩,10余亩鱼塘开裂,区域内3公里左右道路垮塌阻断,直接经济损失约2255万元。

值得庆幸的是,因预警及时、提前撤离果断、管控到位,56户117人成功避险,此次山体滑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群众在安置点就餐。

目前,滑坡体已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技术人员运用边坡雷达等装备展开24小时动态监测,严防次生灾害。

今年至7月底,我省已遭遇8轮强降雨侵袭,多地降雨量破历史极值,我省主动避险转移群众54.1万余人次,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27起,避免了493人可能的因灾伤亡。接下来,各地将持续抓好监测预警、隐患排查、预案完善等各项工作,全力筑牢地灾防线。

叙永县委宣传部 供图

通过综合应用边坡雷达等智能化装备和泸州市地灾防治三维实景系统,融合历史地灾数据、地质环境条件等多元信息综合研判,第六地质大队科学圈定了滑坡范围及影响区范围,协助水利部门划定河道危险区,为避险转移决策部署提供技术支撑。

川观新闻记者 高启龙 泸州观察 郭荞璐

8月1日晚间,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初级中学校内灯火通明,因遭遇山体滑坡而进行转移的红洞桥村数十名村民被安置于此。

“幸好我们听指挥,都转移走了,要不然啊……”回想起几天前发生的那场山体滑坡,村民张光富心有余悸——受强降雨影响,7月24日6时左右,叙永县大石镇红洞桥村11社、12社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因预警及时,当地提前组织群众转移,避免了56户117人可能的因灾伤亡,实现成功避险。

滑坡全貌。

大石镇位于叙永县东北部,距县城48公里,被四洞沟、黄荆老林和画稿溪三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围在中间。

成功避险转移是如何实现的?这要从一周前的那场大雨说起。7月19日晚,叙永县大石镇开始下雨,雨越下越大。20日6时许,叙永县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20日至23日,当地大石雨量站记录72小时累计降雨量达163.2毫米,大石互助村雨量站记录累计降雨量达256.1毫米。

22日早晨,下了两天三夜的雨渐停,红洞桥村12社社长杨胜录拿着卷尺,开始在12社范围内巡查。“主要看树、电线杆有没有倾斜变形,地面有没有裂缝。”9时许,杨胜录走到白云寺(小地名)附近,在村民杨光银空置的屋前,发现水泥硬化的晒坝被一条约1厘米宽的裂缝贯穿,晒坝两边的土里也有裂缝延伸。

滑坡局部。

“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估计有危险,根据平时在镇上培训所学的经验,判断有地灾可能。”杨胜录第一时间电话向村干部汇报了地面开裂情况,然后继续组织村民一起在附近扩大范围巡查。中午时分,在11社也发现了地面开裂情况。

村干部接到报告后立即转报大石镇政府,镇政府立即带领汛期驻守技术支撑单位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技术人员赶赴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核查发现该区域存在滑坡前兆特征。

通过综合应用边坡雷达等智能化装备和泸州市地灾防治三维实景系统,融合历史地灾数据、地质环境条件等多元信息综合研判,第六地质大队科学圈定了滑坡范围及影响区范围,协助水利部门划定河道危险区,为避险转移决策部署提供技术支撑。

受损民房。

当日下午,大石镇紧急转移安置了受直接威胁的6户13人。

数据监测的同时,“土办法”也在发挥作用。“我们参照培训教的‘贴片法’进行监测,在裂缝上粘贴了纸片,都又被撕裂开了。”杨胜录说。7月23日,变形范围扩大,附近稻田、墙基、公路出现大面积下错及开裂。

经研判,大石镇应急指挥部立即将转移范围扩大至45户95人。杨胜录及他的老伴,也在这次的转移队伍中。

24日凌晨2时49分,山体发出一阵轰隆隆的异响,“像打雷,也像大货车经过的声音,不只响一声。”杨胜录一直不敢睡,和他一样留守在村办公室的人都听见了这阵响动。

指挥部推断白云寺及周边可能发生大面积滑坡,再次将转移对象扩大至56户117人。凌晨3时许,影响区范围内居民全部完成转移。

24日6时许,天色将明,约500万立方米的土石轰然垮塌,大规模山体滑坡发生。

“听老一辈说,这里以前发生过滑坡,但我们这一辈都还是第一次遇到。”杨胜录今年64岁,儿子、儿媳在外务工,平时只有他和老伴在家。滑坡发生后,他从无人机传回的图像里再次见到了自己的家:两楼的砖房已经倒塌,附近的路面一节节断裂,土里的庄稼更是被冲毁、掩盖……

据初步统计,此次红洞桥村山体滑坡造成11处房屋倒塌,23处房屋不同程度受损,耕地损毁约564亩,10余亩鱼塘开裂,区域内3公里左右道路垮塌阻断,直接经济损失约2255万元。

值得庆幸的是,因预警及时、提前撤离果断、管控到位,56户117人成功避险,此次山体滑坡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群众在安置点就餐。

目前,滑坡体已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技术人员运用边坡雷达等装备展开24小时动态监测,严防次生灾害。

今年至7月底,我省已遭遇8轮强降雨侵袭,多地降雨量破历史极值,我省主动避险转移群众54.1万余人次,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27起,避免了493人可能的因灾伤亡。接下来,各地将持续抓好监测预警、隐患排查、预案完善等各项工作,全力筑牢地灾防线。

叙永县委宣传部 供图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