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誉教授:肿瘤诊疗新探索——从黑色素瘤多原发癌到泌尿系肿瘤免疫突破 | 2025CSCO BOC/BOA

医学论坛网

15小时前

陈誉教授指出,黑色素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达40%以上,且仍在持续提高,然而生存率提升的同时,二原发癌、三原发癌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成为临床诊疗的新挑战。

恶性肿瘤诊疗已进入长生存时代,但随之而来的新挑战愈发凸显:晚期黑色素瘤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至40%以上的同时,双原发癌发生率可达3%,其胚系遗传致病性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尚未被充分挖掘,传统随访体系难以实现多原发癌的早诊早治;泌尿系统肿瘤中,尿路上皮癌虽迎来免疫治疗突破,但单药疗效天花板明显,ADC药物与免疫抑制剂的协同机制、新兴靶点的临床转化路径仍待厘清,而学科间的认知壁垒更制约了个体化方案的制定。这些临床痛点既暴露了现有诊疗体系的局限性,也凸显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转化需求。

近期,“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召开。会议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特邀福建省肿瘤医院陈誉教授,系统解析了黑色素瘤多原发癌的遗传机制与监测策略,详细阐释了ADC药物联合PD-1抑制剂在尿路上皮癌中的协同机制及新辅助治疗前景,并详解了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在打破学科壁垒、优化诊疗决策中的实践路径,为破解上述临床困局提供了兼具科学依据与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专家介绍

陈誉教授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中共福建省肿瘤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内科学教研室主任

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内科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二届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性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一届青年理事会常务副会长

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一届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二届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突破“生存盲区”:

黑色素瘤长生存时代的

多原发癌防控新思考

随着黑色素瘤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生存率显著提升,但长生存背后的“隐藏风险”逐渐显现。陈誉教授指出,黑色素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达40%以上,且仍在持续提高,然而生存率提升的同时,二原发癌、三原发癌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成为临床诊疗的新挑战。

陈誉教授团队通过对十余年临床病例的全程随访发现,黑色素瘤患者中双原发癌的发生率约为3%。这一数据打破了传统认知——过去认为黑色素瘤多为散发性疾病,遗传性概率极低,但研究通过基因组测序发现,部分双原发癌患者存在胚系遗传相关的致病性基因突变,尤其在DNA损伤修复通路中,ATM等明星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在多名患者中被检出。

这些发现为黑色素瘤的长期管理提供了关键启示。陈誉教授认为,对于实现长期生存的黑色素瘤患者,需建立针对性的早筛机制,明确临床干预节点。通过识别遗传易感人群、优化监测策略,有望实现多原发癌的早诊早治,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提升生存质量。这一研究为填补多原发癌临床诊疗盲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精准攻坚:

泌尿系统肿瘤免疫治疗的

“协同突破”之路

在泌尿系统肿瘤领域,免疫治疗正迎来多点突破,为患者带来新希望。陈誉教授提到,以膀胱癌、上尿路上皮癌为代表的尿路上皮癌已成为实体瘤精准治疗的前沿阵地,其中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应用实现了全方面突破。

从HER2、Nectin-4到TROP2等新兴靶点,ADC药物在尿路上皮癌中完成了靶点筛查与临床验证,展现出强大的肿瘤杀伤能力。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ADC不仅是高效化疗载体,更是优秀的免疫促进剂,与PD-1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可产生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目前,以维恩妥尤单抗(enfortumab vedotin)为代表的ADC药物联合PD-1抑制剂已在一线治疗中取得突破,尤其对PD-L1阳性患者疗效显著。

陈誉教授认为,随着一线治疗的成功,未来一两年ADC联合免疫治疗在新辅助治疗领域的应用值得期待。他呼吁中国创新药企加大对尿路上皮癌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更多靶点偶联药物的突破,为泌尿系统肿瘤患者提供更多精准治疗选择,推动我国泌尿肿瘤治疗水平迈向新高度。

凝聚合力:

MDT模式重构肿瘤诊疗“最优解”

面对肿瘤诊疗的复杂性,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已成为提升诊疗质量的核心抓手。陈誉教授强调,MDT绝非停留在口头的概念,而是深入肿瘤专科医生理念中的实践准则。在肿瘤诊疗知识爆炸、研究进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单兵作战已难以应对复杂病情,集思广益成为必然趋势。

DT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整合不同学科专家的专业优势,通过同质化的疾病认知基础,实现思维碰撞与理念革新。陈誉教授提到,每个学科专家基于专科视角的一句话建议,都可能为患者治疗带来关键突破。通过汇聚医院乃至区域内最顶尖的专家资源,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MDT模式能够实现诊疗决策的最优化。

在黑色素瘤和泌尿系统肿瘤这类高度依赖精准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的领域,MDT的作用尤为突出。它不仅能优化治疗策略,更能在早筛早诊、遗传咨询、长期管理等全流程中发挥协同作用,最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精准诊疗目标。陈誉教授认为,深化MDT模式的临床实践,将成为提升肿瘤诊疗质量的关键路径。

结语

随着肿瘤治疗进入精准化、个体化时代,临床诊疗既要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挑战,也要把握创新疗法带来的新机遇。陈誉教授的分享为黑色素瘤与泌尿系统肿瘤的诊疗提供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完整思路,而多学科协作的深化将进一步推动诊疗水平的提升,为患者带来更长生存、更高质量的生命希望。未来,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与技术的不断突破,肿瘤诊疗必将迈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新阶段。

陈誉教授指出,黑色素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达40%以上,且仍在持续提高,然而生存率提升的同时,二原发癌、三原发癌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成为临床诊疗的新挑战。

恶性肿瘤诊疗已进入长生存时代,但随之而来的新挑战愈发凸显:晚期黑色素瘤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至40%以上的同时,双原发癌发生率可达3%,其胚系遗传致病性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尚未被充分挖掘,传统随访体系难以实现多原发癌的早诊早治;泌尿系统肿瘤中,尿路上皮癌虽迎来免疫治疗突破,但单药疗效天花板明显,ADC药物与免疫抑制剂的协同机制、新兴靶点的临床转化路径仍待厘清,而学科间的认知壁垒更制约了个体化方案的制定。这些临床痛点既暴露了现有诊疗体系的局限性,也凸显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转化需求。

近期,“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召开。会议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特邀福建省肿瘤医院陈誉教授,系统解析了黑色素瘤多原发癌的遗传机制与监测策略,详细阐释了ADC药物联合PD-1抑制剂在尿路上皮癌中的协同机制及新辅助治疗前景,并详解了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在打破学科壁垒、优化诊疗决策中的实践路径,为破解上述临床困局提供了兼具科学依据与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专家介绍

陈誉教授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中共福建省肿瘤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福建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内科学教研室主任

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肿瘤内科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二届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性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一届青年理事会常务副会长

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一届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第二届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突破“生存盲区”:

黑色素瘤长生存时代的

多原发癌防控新思考

随着黑色素瘤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生存率显著提升,但长生存背后的“隐藏风险”逐渐显现。陈誉教授指出,黑色素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达40%以上,且仍在持续提高,然而生存率提升的同时,二原发癌、三原发癌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成为临床诊疗的新挑战。

陈誉教授团队通过对十余年临床病例的全程随访发现,黑色素瘤患者中双原发癌的发生率约为3%。这一数据打破了传统认知——过去认为黑色素瘤多为散发性疾病,遗传性概率极低,但研究通过基因组测序发现,部分双原发癌患者存在胚系遗传相关的致病性基因突变,尤其在DNA损伤修复通路中,ATM等明星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在多名患者中被检出。

这些发现为黑色素瘤的长期管理提供了关键启示。陈誉教授认为,对于实现长期生存的黑色素瘤患者,需建立针对性的早筛机制,明确临床干预节点。通过识别遗传易感人群、优化监测策略,有望实现多原发癌的早诊早治,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提升生存质量。这一研究为填补多原发癌临床诊疗盲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精准攻坚:

泌尿系统肿瘤免疫治疗的

“协同突破”之路

在泌尿系统肿瘤领域,免疫治疗正迎来多点突破,为患者带来新希望。陈誉教授提到,以膀胱癌、上尿路上皮癌为代表的尿路上皮癌已成为实体瘤精准治疗的前沿阵地,其中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的应用实现了全方面突破。

从HER2、Nectin-4到TROP2等新兴靶点,ADC药物在尿路上皮癌中完成了靶点筛查与临床验证,展现出强大的肿瘤杀伤能力。更重要的是,研究发现ADC不仅是高效化疗载体,更是优秀的免疫促进剂,与PD-1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可产生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目前,以维恩妥尤单抗(enfortumab vedotin)为代表的ADC药物联合PD-1抑制剂已在一线治疗中取得突破,尤其对PD-L1阳性患者疗效显著。

陈誉教授认为,随着一线治疗的成功,未来一两年ADC联合免疫治疗在新辅助治疗领域的应用值得期待。他呼吁中国创新药企加大对尿路上皮癌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更多靶点偶联药物的突破,为泌尿系统肿瘤患者提供更多精准治疗选择,推动我国泌尿肿瘤治疗水平迈向新高度。

凝聚合力:

MDT模式重构肿瘤诊疗“最优解”

面对肿瘤诊疗的复杂性,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已成为提升诊疗质量的核心抓手。陈誉教授强调,MDT绝非停留在口头的概念,而是深入肿瘤专科医生理念中的实践准则。在肿瘤诊疗知识爆炸、研究进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单兵作战已难以应对复杂病情,集思广益成为必然趋势。

DT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整合不同学科专家的专业优势,通过同质化的疾病认知基础,实现思维碰撞与理念革新。陈誉教授提到,每个学科专家基于专科视角的一句话建议,都可能为患者治疗带来关键突破。通过汇聚医院乃至区域内最顶尖的专家资源,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MDT模式能够实现诊疗决策的最优化。

在黑色素瘤和泌尿系统肿瘤这类高度依赖精准分型与个体化治疗的领域,MDT的作用尤为突出。它不仅能优化治疗策略,更能在早筛早诊、遗传咨询、长期管理等全流程中发挥协同作用,最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精准诊疗目标。陈誉教授认为,深化MDT模式的临床实践,将成为提升肿瘤诊疗质量的关键路径。

结语

随着肿瘤治疗进入精准化、个体化时代,临床诊疗既要应对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挑战,也要把握创新疗法带来的新机遇。陈誉教授的分享为黑色素瘤与泌尿系统肿瘤的诊疗提供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完整思路,而多学科协作的深化将进一步推动诊疗水平的提升,为患者带来更长生存、更高质量的生命希望。未来,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与技术的不断突破,肿瘤诊疗必将迈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新阶段。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