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钧达股份(02865)发布了关于董事会完成换届选举暨聘任高级管理人员的公告,选举非独立董事陆徐杨先生为公司第五届董事会董事长,选举非独立董事郑洪伟先生为公司第五届董事会副董事长,任期自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公司第五届董事会届满之日止。
同时,公司同意聘任张满良先生为公司总经理,聘任郑洪伟先生为公司副总经理,聘任黄发连女士为公司财务总监,聘任郑彤女士为公司董事会秘书。
此次董事会换届及高管团队调整,正值钧达股份从连续亏损转向全球布局的关键节点。新管理层的首要任务,是带领这家中国光伏龙头企业穿越行业周期。
董事会及高管大换血
钧达股份治理结构迎来重大调整。
在6月27日至7月31日,公司成功完成了第五届董事会的选举工作,新一届董事会共10名成员,包括陆徐杨、郑洪伟、徐晓平、徐勇、张满良(兼任总经理)及职工代表董事郑虹担任非独立董事,沈文忠、茆晓颖、马树立和张亮担任独立董事。
值得注意的是,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架构实现了全面升级,增设了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委员会,使得委员会数量增至五个。张满良同时担任战略委员会和ESG委员会委员,彰显其在新治理架构中的关键角色。
此外,原董事陆小红已退出管理层,而原高管徐晓平转任董事。两人均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杨氏家族成员,该家族合计控制公司5180.39万股。
光伏行业黑马的崛起
钧达股份的崛起是一部传统制造业向新能源转型的教科书。公司成立于2003年,最初以汽车塑料内外饰件为主业,2021年通过收购捷泰科技成功跨界光伏赛道。
据行业统计数据,2024年钧达股份光伏电池片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三,成为又一行业“黑马”。
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形成44GW的N型TOPCon电池产能,彻底淘汰P型落后产能。全年电池产品出货量达33.74GW,其中N型产品占比超过90%。
技术路线上,公司正从TOPCon单技术路线向多元化演进。公司计划在2025年推动BC电池量产,并持续研发钙钛矿叠层技术,构筑下一代技术护城河。
内卷突围,海外销售占比大幅跃升
面对国内光伏行业的激烈内卷,钧达股份如何破局?答案在于全球化。
2024年,公司海外销售占比从4.69%跃升至23.85%,2025年上半年更进一步达到51.90%,实现翻倍增长。
钧达股份的全球化战略主要通过两大路径实施:一是产品出口,二是产能本地化。
在土耳其,公司与Schmid Pekinta Energy携手共建5GW N型电池基地,精准对接当地年均10GW的电池进口需求。尽管土耳其的组件产能已位居欧洲之首,超过15GW,但在电池环节仍存在明显短板。
在中东地区,钧达股份的阿曼5GW电池项目预计将于2025年底建成投产,旨在开拓欧洲及全球高溢价市场。
在资本层面,钧达股份于2025年5月8日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光伏行业中首家实现“A+H”双融资平台的企业。6月3日,其H股正式被纳入港股通标的,打通全球资本通道。
业绩承压,一季度同比暴跌636.04%
激进的全球扩张背后,是光伏行业残酷的产能出清周期。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钧达股份营收99.52亿元,同比下滑46.66%;归母净利润亏损5.91亿元,同比下降172.47%。
更严峻的是,公司毛利率从2023年的14.69%暴跌至0.48%,境内业务毛利率甚至跌至-1.04%。
亏损态势延续至2025年。一季度净亏损1.06亿元,同比暴跌636.04%,已经是连续第四个季度亏损。
根据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钧达股份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亿元至-3亿元。
亏损主因是光伏产业链阶段性供需错配和价格下行导致产品盈利能力受压。尽管面临行业调整压力,公司仍在市场拓展、技术突破和资本运作上取得积极进展,彰显其作为光伏电池头部企业的坚实韧性和全球战略定力。
政策反内卷,光伏复苏现曙光
尽管业绩承压,光伏行业已显筑底信号。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212.21GW,同比增长107%,需求端保持强劲。
政策层面,今年7月初中央财经委和工信部连续发声,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 ,推动光伏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钧达股份而言,技术领先与全球化布局构成双重护城河。公司计划2025年实现TOPCon电池平均量产效率提升0.5%以上,非硅成本持续降低。而阿曼、土耳其项目的落地,公司有望在海外高溢价市场获取更优盈利空间。随着南下资金通过港股通涌入,这家A+H光伏企业正受到全球资本的大力追捧。
光伏行业的洗牌虽从未停止,但能够在寒冬中调整航向的船,才能迎来下一个春天。
7月31日,钧达股份(02865)发布了关于董事会完成换届选举暨聘任高级管理人员的公告,选举非独立董事陆徐杨先生为公司第五届董事会董事长,选举非独立董事郑洪伟先生为公司第五届董事会副董事长,任期自本次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公司第五届董事会届满之日止。
同时,公司同意聘任张满良先生为公司总经理,聘任郑洪伟先生为公司副总经理,聘任黄发连女士为公司财务总监,聘任郑彤女士为公司董事会秘书。
此次董事会换届及高管团队调整,正值钧达股份从连续亏损转向全球布局的关键节点。新管理层的首要任务,是带领这家中国光伏龙头企业穿越行业周期。
董事会及高管大换血
钧达股份治理结构迎来重大调整。
在6月27日至7月31日,公司成功完成了第五届董事会的选举工作,新一届董事会共10名成员,包括陆徐杨、郑洪伟、徐晓平、徐勇、张满良(兼任总经理)及职工代表董事郑虹担任非独立董事,沈文忠、茆晓颖、马树立和张亮担任独立董事。
值得注意的是,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架构实现了全面升级,增设了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委员会,使得委员会数量增至五个。张满良同时担任战略委员会和ESG委员会委员,彰显其在新治理架构中的关键角色。
此外,原董事陆小红已退出管理层,而原高管徐晓平转任董事。两人均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杨氏家族成员,该家族合计控制公司5180.39万股。
光伏行业黑马的崛起
钧达股份的崛起是一部传统制造业向新能源转型的教科书。公司成立于2003年,最初以汽车塑料内外饰件为主业,2021年通过收购捷泰科技成功跨界光伏赛道。
据行业统计数据,2024年钧达股份光伏电池片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三,成为又一行业“黑马”。
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形成44GW的N型TOPCon电池产能,彻底淘汰P型落后产能。全年电池产品出货量达33.74GW,其中N型产品占比超过90%。
技术路线上,公司正从TOPCon单技术路线向多元化演进。公司计划在2025年推动BC电池量产,并持续研发钙钛矿叠层技术,构筑下一代技术护城河。
内卷突围,海外销售占比大幅跃升
面对国内光伏行业的激烈内卷,钧达股份如何破局?答案在于全球化。
2024年,公司海外销售占比从4.69%跃升至23.85%,2025年上半年更进一步达到51.90%,实现翻倍增长。
钧达股份的全球化战略主要通过两大路径实施:一是产品出口,二是产能本地化。
在土耳其,公司与Schmid Pekinta Energy携手共建5GW N型电池基地,精准对接当地年均10GW的电池进口需求。尽管土耳其的组件产能已位居欧洲之首,超过15GW,但在电池环节仍存在明显短板。
在中东地区,钧达股份的阿曼5GW电池项目预计将于2025年底建成投产,旨在开拓欧洲及全球高溢价市场。
在资本层面,钧达股份于2025年5月8日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光伏行业中首家实现“A+H”双融资平台的企业。6月3日,其H股正式被纳入港股通标的,打通全球资本通道。
业绩承压,一季度同比暴跌636.04%
激进的全球扩张背后,是光伏行业残酷的产能出清周期。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钧达股份营收99.52亿元,同比下滑46.66%;归母净利润亏损5.91亿元,同比下降172.47%。
更严峻的是,公司毛利率从2023年的14.69%暴跌至0.48%,境内业务毛利率甚至跌至-1.04%。
亏损态势延续至2025年。一季度净亏损1.06亿元,同比暴跌636.04%,已经是连续第四个季度亏损。
根据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钧达股份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亿元至-3亿元。
亏损主因是光伏产业链阶段性供需错配和价格下行导致产品盈利能力受压。尽管面临行业调整压力,公司仍在市场拓展、技术突破和资本运作上取得积极进展,彰显其作为光伏电池头部企业的坚实韧性和全球战略定力。
政策反内卷,光伏复苏现曙光
尽管业绩承压,光伏行业已显筑底信号。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212.21GW,同比增长107%,需求端保持强劲。
政策层面,今年7月初中央财经委和工信部连续发声,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 ,推动光伏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钧达股份而言,技术领先与全球化布局构成双重护城河。公司计划2025年实现TOPCon电池平均量产效率提升0.5%以上,非硅成本持续降低。而阿曼、土耳其项目的落地,公司有望在海外高溢价市场获取更优盈利空间。随着南下资金通过港股通涌入,这家A+H光伏企业正受到全球资本的大力追捧。
光伏行业的洗牌虽从未停止,但能够在寒冬中调整航向的船,才能迎来下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