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俊伶 李志强
“房间安全、设施完善,这里是我们临时的‘家’。”7月26日清晨,凉山州冕宁县彝海镇细雨绵绵。来自曹古村的内勒拉合莫一家收拾妥当,准备返回他们真正的住所。
她口中的“家”,是当地去年新建的山洪、地质灾害临时避险点,也被称为“安全屋”。每当暴雨预警在下午5点30分左右拉响,当地群众便会转移至此。
避险转移安置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冕宁县地处四川典型的山洪地灾高发区,境内共有325个山洪风险区和12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汛形势严峻。2024年初以来,冕宁县科学规划避险路径与场所,投入973万元新建和改造提升了106个避险过渡“安全屋”,为全县受山洪、地灾威胁的6900余户、29000余名群众提供了临时避险之所,确保民众既能安全转移,也能安心避险。
海报制作 汪银
科学选址专人压实,确保村民安全快速撤离
翻开凉山州地形地势图,其地处横断山脉过渡带,地势高差悬殊。而冕宁县所在的位置,“大山夹大沟、大沟夹村庄”的地貌特征则更为典型。在当地,许多村民的房屋沿河而建,一旦遭遇集中强降雨,河道会迅速汇聚两侧山脉冲下的积水,裹挟固体物源直扑村庄。
大桥镇龙洞河村擦拉沟航拍
山洪暴发时,确保群众安全集结并转移,选址是核心。记者走访冕宁县多个安置点发现,这些“安全屋”在选址上满足多重硬性条件,可以满足群众在此短期生活:远离河道,地势高亢、平缓且场地开阔。同时,安置点与村民原住地的距离也经过精心考量,基本控制在500米范围内,确保村民能在十几分钟内快速抵达。
转得出的同时,更要转得快。冕宁县水利局防汛抗旱指挥部专职副指挥长赵泽生介绍,从监测预警到转移安置,以“三长两员”(点长、常务副点长、副点长,监测员、督导员)机制为核心,全县每个山洪危险区和地灾隐患点都已形成一套系统的避险安置流程,确保每家每户都能平稳、安全地抵达安置点。尤其是对于老人、残疾人、小孩等重点群体,安排专人“一对一”帮助撤离。
每天下午4点过,“冕宁县防汛防地灾指挥群”和“冕宁县防汛减灾‘三长两员’工作群”微信群便迅速活跃起来。县气象局在群里发布气象风险预警等级通知单后,及时提醒小时降雨量累计较高的乡镇加强防范。群成员覆盖各乡镇街道办、县领导、县级部门等单位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监测员,聚集了近900余人。“相比过去仅靠电话通知,这种点对点、多部门协同的信息传递方式高效得多。”赵泽生说。
大桥镇龙洞河村擦拉沟山洪地灾避险安置点
“我们每村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应急演练,目的就是让大家熟记通往安置点的逃生路线。”在龙洞河村,从村口到对应的“安全屋”,沿途每个路口都设置了醒目的转移路线指示牌。大桥镇党委书记瓦扎拉基介绍,在新建“安全屋”的同时,镇政府也投入资金对这条“生命通道”进行了全面翻修加固,将原先坑洼不平的乡道拓宽并硬化成了平坦的水泥路。2024年汛期,该镇8个安置点累计安全转移群众10047人次,在灾害过程中实现了人员“零伤亡”,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
“安全屋”外观
设施完善补助升级,安置积极性大大提升
当群众安全、平稳抵达安置点后,让他们安心留下、无后顾之忧,同样是重中之重。
走进大桥镇龙洞河村擦拉沟山洪地灾避险安置点,这里更像一个设施完善的室内活动中心:公共区域铺设着人工草皮,配备有电视、电影放映机和儿童游乐设施;四周的房间内是宽敞的双层大通铺,毯子、被子叠放整齐,甚至能看到村民自行带来的床垫,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该村共建有两个这样的安置点,可容纳受威胁的53户、共256人。
“安全屋”内部
而在惠安镇,一处“安全屋”则建在镇中心幼儿园旁的空地上,这里是冕宁县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共20个房间可容纳500余人,为周边两个村的群众提供应急避险。记者注意到,其中一间专门用作物资储备室,里面存放着应急发电机和大量矿泉水。惠安镇党委副书记莫色古吉介绍,安置点会在饭点有序发放食物;对于避险时间超过2天的群众,还提供热菜热饭服务;其他时段,群众可自发组织开展文娱活动。每个集装箱房还设置了一名“箱长”,负责清点、管理本室人员,防止私自离开发生意外。
“安全屋”内部
从“不愿转”到“主动留”,是“安全屋”设立后村民最显著的变化。赵泽生回忆,过去的安置点多为临时搭建的帐篷,闷热潮湿且缺乏基本生活设施,村民前往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现在一到暑假,许多村民的小孩还会自发过来玩耍,安置点甚至已经成了大家喜爱的聚集地。”
不只是舒适度和功能性大大提升,镇上提供的避险补助标准也在升级。赵泽生介绍,自2024年“安全屋”建成使用后,每户每次安置可获得40—60元补助,是此前的两倍。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川观新闻记者 陈俊伶 李志强
“房间安全、设施完善,这里是我们临时的‘家’。”7月26日清晨,凉山州冕宁县彝海镇细雨绵绵。来自曹古村的内勒拉合莫一家收拾妥当,准备返回他们真正的住所。
她口中的“家”,是当地去年新建的山洪、地质灾害临时避险点,也被称为“安全屋”。每当暴雨预警在下午5点30分左右拉响,当地群众便会转移至此。
避险转移安置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冕宁县地处四川典型的山洪地灾高发区,境内共有325个山洪风险区和12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汛形势严峻。2024年初以来,冕宁县科学规划避险路径与场所,投入973万元新建和改造提升了106个避险过渡“安全屋”,为全县受山洪、地灾威胁的6900余户、29000余名群众提供了临时避险之所,确保民众既能安全转移,也能安心避险。
海报制作 汪银
科学选址专人压实,确保村民安全快速撤离
翻开凉山州地形地势图,其地处横断山脉过渡带,地势高差悬殊。而冕宁县所在的位置,“大山夹大沟、大沟夹村庄”的地貌特征则更为典型。在当地,许多村民的房屋沿河而建,一旦遭遇集中强降雨,河道会迅速汇聚两侧山脉冲下的积水,裹挟固体物源直扑村庄。
大桥镇龙洞河村擦拉沟航拍
山洪暴发时,确保群众安全集结并转移,选址是核心。记者走访冕宁县多个安置点发现,这些“安全屋”在选址上满足多重硬性条件,可以满足群众在此短期生活:远离河道,地势高亢、平缓且场地开阔。同时,安置点与村民原住地的距离也经过精心考量,基本控制在500米范围内,确保村民能在十几分钟内快速抵达。
转得出的同时,更要转得快。冕宁县水利局防汛抗旱指挥部专职副指挥长赵泽生介绍,从监测预警到转移安置,以“三长两员”(点长、常务副点长、副点长,监测员、督导员)机制为核心,全县每个山洪危险区和地灾隐患点都已形成一套系统的避险安置流程,确保每家每户都能平稳、安全地抵达安置点。尤其是对于老人、残疾人、小孩等重点群体,安排专人“一对一”帮助撤离。
每天下午4点过,“冕宁县防汛防地灾指挥群”和“冕宁县防汛减灾‘三长两员’工作群”微信群便迅速活跃起来。县气象局在群里发布气象风险预警等级通知单后,及时提醒小时降雨量累计较高的乡镇加强防范。群成员覆盖各乡镇街道办、县领导、县级部门等单位负责人和分管领导、监测员,聚集了近900余人。“相比过去仅靠电话通知,这种点对点、多部门协同的信息传递方式高效得多。”赵泽生说。
大桥镇龙洞河村擦拉沟山洪地灾避险安置点
“我们每村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应急演练,目的就是让大家熟记通往安置点的逃生路线。”在龙洞河村,从村口到对应的“安全屋”,沿途每个路口都设置了醒目的转移路线指示牌。大桥镇党委书记瓦扎拉基介绍,在新建“安全屋”的同时,镇政府也投入资金对这条“生命通道”进行了全面翻修加固,将原先坑洼不平的乡道拓宽并硬化成了平坦的水泥路。2024年汛期,该镇8个安置点累计安全转移群众10047人次,在灾害过程中实现了人员“零伤亡”,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
“安全屋”外观
设施完善补助升级,安置积极性大大提升
当群众安全、平稳抵达安置点后,让他们安心留下、无后顾之忧,同样是重中之重。
走进大桥镇龙洞河村擦拉沟山洪地灾避险安置点,这里更像一个设施完善的室内活动中心:公共区域铺设着人工草皮,配备有电视、电影放映机和儿童游乐设施;四周的房间内是宽敞的双层大通铺,毯子、被子叠放整齐,甚至能看到村民自行带来的床垫,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该村共建有两个这样的安置点,可容纳受威胁的53户、共256人。
“安全屋”内部
而在惠安镇,一处“安全屋”则建在镇中心幼儿园旁的空地上,这里是冕宁县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共20个房间可容纳500余人,为周边两个村的群众提供应急避险。记者注意到,其中一间专门用作物资储备室,里面存放着应急发电机和大量矿泉水。惠安镇党委副书记莫色古吉介绍,安置点会在饭点有序发放食物;对于避险时间超过2天的群众,还提供热菜热饭服务;其他时段,群众可自发组织开展文娱活动。每个集装箱房还设置了一名“箱长”,负责清点、管理本室人员,防止私自离开发生意外。
“安全屋”内部
从“不愿转”到“主动留”,是“安全屋”设立后村民最显著的变化。赵泽生回忆,过去的安置点多为临时搭建的帐篷,闷热潮湿且缺乏基本生活设施,村民前往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现在一到暑假,许多村民的小孩还会自发过来玩耍,安置点甚至已经成了大家喜爱的聚集地。”
不只是舒适度和功能性大大提升,镇上提供的避险补助标准也在升级。赵泽生介绍,自2024年“安全屋”建成使用后,每户每次安置可获得40—60元补助,是此前的两倍。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