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 “罚单” 倒逼农商银行:风控管理底线不可触碰

金透社

3天前

浙江金华成泰农村商业银行因非现场监管统计报表屡次错报、贷款管理不审慎被罚75万元;广西上林农村商业银行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及报送可疑交易报告被罚64.2万元;贵阳农村商业银行因逾期90天以上贷款未纳入不良、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被罚60万元……一系列罚单勾勒出部分农商银行在风控管理上的多重短板。

农商银行-2022-1.jpg

金透社 | 万捷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各地人民银行密集披露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行政处罚信息,多地农商银行因各类违规行为领到罚单,罚款金额从数万元至近百万元不等。这些罚单不仅揭示了部分农商银行在风险管控、合规经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更以 “处罚清单” 的形式明确释放信号:风控管理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底线绝不可触碰。金融监管的持续发力,正倒逼农商银行重新审视并筑牢风控防线。

高额罚单聚焦:违规行为暴露风控薄弱环节

从近期处罚情况看,多家农商银行因系统性违规被处以高额罚款,其中黑龙江宾州农村商业银行、浙江岱山农村商业银行、广东揭阳农村商业银行等罚单金额居前,其违规行为集中反映了中小银行在风控体系中的共性短板。

黑龙江宾州农村商业银行被罚98.1万元,为此次披露罚单中金额最高。该行因7项违法行为领罚,包括违反金融统计规定、账户管理规定、条码支付管理规定、金融科技管理规定、征信管理规定,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或可疑交易报告,以及与身份不明客户进行交易。时任信息科技部部长邢某因未按规定报送交易报告被罚款2.5万元,新立支行内勤副行长王某因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被罚款1万元。从违规类型看,该行风险管控漏洞贯穿业务全流程,既有前端客户身份识别的缺位,也有中端交易监测的失效,更有后端数据统计的混乱,反映出整体合规体系的薄弱。

浙江岱山农村商业银行被罚95万元,违规事由直指贷款核心风控环节: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违规置换已核销贷款、项目贷款资金未实贷实付。两项贷款管理违规直接触碰信贷风控红线 —— 风险分类是评估资产质量的基础,资金 “实贷实付” 是确保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关键,而违规置换已核销贷款则涉嫌掩盖不良资产,人为美化报表。时任相关负责人陈建跃、应鹏飞被给予警告,进一步明确了 “谁主管、谁负责” 的问责导向。

广东揭阳农村商业银行被罚95.1万元,违规范围覆盖金融统计、支付结算、金融科技、货币金银、征信、反洗钱等多个领域。其中,反洗钱相关违规尤为突出,时任运营管理部总经理李东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被罚款1.2万元,合规与风险管理部负责人罗锋因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或可疑交易报告被罚款2万元。作为县域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揭阳农商行在基础合规环节的多处失守,暴露了其内控机制的碎片化问题。

黑龙江通河农村商业银行被罚88.8万元,涉及6项违法行为,包括违反金融统计、账户管理、条码支付、金融科技、征信管理规定,以及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或可疑交易报告。该行下辖通河支行、凤山支行、清河支行均因账户管理等问题被单独处罚,显示违规行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呈现 “总部带分支” 的系统性特征。时任行长张某因交易报告违规被罚款2.5万元,反映出管理层对合规风险的重视不足。

此外,浙江金华成泰农村商业银行因非现场监管统计报表屡次错报、贷款管理不审慎被罚75万元;广西上林农村商业银行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及报送可疑交易报告被罚64.2万元;贵阳农村商业银行因逾期90天以上贷款未纳入不良、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被罚60万元…… 一系列罚单勾勒出部分农商银行在风控管理上的多重短板。

共性问题剖析:风控漏洞集中在三大领域

从各地农商银行的违规事由看,尽管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核心风险点高度集中,折射出中小银行在风控体系建设中的普遍性短板。

贷款管理成 “重灾区”,信贷风控底线失守。多家农商银行在贷款全流程中暴露出明显漏洞:浙江岱山农商行 “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项目贷款资金未实贷实付”,意味着资产质量评估失真、信贷资金可能脱离监管流向违规领域;贵阳农商行 “逾期90天以上贷款未纳入不良”“通过以贷还贷延缓风险暴露”,人为掩盖不良资产,违背了 “真实反映风险” 的基本准则;艳山红支行 “向不符合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阳江农商行白沙科技支行 “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则直接突破了信贷审批的合规底线。这些行为不仅放大了信用风险,更可能引发资金空转、投向失控等连锁问题,是风控管理的 “致命伤”。

反洗钱与客户身份识别机制失效,合规防线松动。广东揭阳农商行、兴宁农商行、封开农商行、河北滦南农商行等多家机构因 “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可疑交易报告” 领罚,反映出反洗钱这一 “刚性合规要求” 在部分农商银行中执行不力。客户身份识别是金融机构防范洗钱、恐怖融资的第一道防线,而交易报告则是监测资金异常流动的关键手段,两者的同时失守,既可能让银行沦为违法资金的 “通道”,也暴露了其对监管要求的漠视。

合规执行 “上热下冷”,制度落地存在 “中梗阻”。浙江金华成泰农商行 “非现场监管统计报表屡次错报”“监管意见整改落实不到位”,黑龙江宾州农商行、通河农商行同时违反金融统计、账户管理等多项基础规定,反映出部分农商银行在合规执行层面存在 “制度空转” 现象 —— 虽有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流于形式,基层执行不到位、总部监督不严格,导致 “屡错屡犯”。这种 “重制定、轻执行” 的合规文化,使得风控管理沦为 “纸上谈兵”。

监管深意与行业启示:以罚单为镜筑牢风控底线

此次集中披露的罚单,本质上是金融监管 “防风险、强合规” 导向的具体体现,对农商银行乃至整个中小银行体系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从监管逻辑看,罚单并非目的,而是通过 “精准问责” 倒逼风控体系升级。近期处罚呈现三大特征:一是 “机构 + 个人” 双问责,既罚机构也追责任人,如揭阳农商行、上林农商行等均对直接负责人处以罚款,强化 “谁履职、谁负责” 的责任意识;二是 “全面覆盖” 无死角,从信贷核心业务到反洗钱、统计等基础环节,从总行到支行,监管触角延伸至各层级各领域;三是 “同类问题重罚”,对贷款分类不准、资金挪用等反复出现的风险点从严处罚,释放 “越线必罚” 的强烈信号。

对农商银行而言,罚单是 “警示牌”,更是 “整改令”。作为服务县域经济、“三农” 及小微企业的主力金融机构,农商银行的风控能力直接关系到地方金融稳定。要守住风控底线,需从三方面发力:其一,重构信贷风控体系,将贷款 “三查”、风险分类、资金流向监测等核心环节嵌入系统流程,通过科技手段减少人为干预,确保 “真实分类、实贷实付”;其二,强化反洗钱与客户管理,建立 “客户身份识别 — 交易监测 — 报告处置” 全链条机制,配备专业团队,避免 “形式化合规”;其三,压实合规责任,将监管要求转化为可执行的制度细则,建立 “总行统筹、支行落地、全员参与” 的合规管理体系,对整改不到位、屡查屡犯的行为严肃问责。

金融监管的 “高压态势” 将持续成为常态。农商银行唯有以罚单为镜,正视风控漏洞,从 “被动整改” 转向 “主动防控”,才能真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毕竟,风控管理不是 “选择题”,而是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 “必答题”。

浙江金华成泰农村商业银行因非现场监管统计报表屡次错报、贷款管理不审慎被罚75万元;广西上林农村商业银行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及报送可疑交易报告被罚64.2万元;贵阳农村商业银行因逾期90天以上贷款未纳入不良、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被罚60万元……一系列罚单勾勒出部分农商银行在风控管理上的多重短板。

农商银行-2022-1.jpg

金透社 | 万捷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近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各地人民银行密集披露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行政处罚信息,多地农商银行因各类违规行为领到罚单,罚款金额从数万元至近百万元不等。这些罚单不仅揭示了部分农商银行在风险管控、合规经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更以 “处罚清单” 的形式明确释放信号:风控管理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底线绝不可触碰。金融监管的持续发力,正倒逼农商银行重新审视并筑牢风控防线。

高额罚单聚焦:违规行为暴露风控薄弱环节

从近期处罚情况看,多家农商银行因系统性违规被处以高额罚款,其中黑龙江宾州农村商业银行、浙江岱山农村商业银行、广东揭阳农村商业银行等罚单金额居前,其违规行为集中反映了中小银行在风控体系中的共性短板。

黑龙江宾州农村商业银行被罚98.1万元,为此次披露罚单中金额最高。该行因7项违法行为领罚,包括违反金融统计规定、账户管理规定、条码支付管理规定、金融科技管理规定、征信管理规定,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或可疑交易报告,以及与身份不明客户进行交易。时任信息科技部部长邢某因未按规定报送交易报告被罚款2.5万元,新立支行内勤副行长王某因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被罚款1万元。从违规类型看,该行风险管控漏洞贯穿业务全流程,既有前端客户身份识别的缺位,也有中端交易监测的失效,更有后端数据统计的混乱,反映出整体合规体系的薄弱。

浙江岱山农村商业银行被罚95万元,违规事由直指贷款核心风控环节: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违规置换已核销贷款、项目贷款资金未实贷实付。两项贷款管理违规直接触碰信贷风控红线 —— 风险分类是评估资产质量的基础,资金 “实贷实付” 是确保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关键,而违规置换已核销贷款则涉嫌掩盖不良资产,人为美化报表。时任相关负责人陈建跃、应鹏飞被给予警告,进一步明确了 “谁主管、谁负责” 的问责导向。

广东揭阳农村商业银行被罚95.1万元,违规范围覆盖金融统计、支付结算、金融科技、货币金银、征信、反洗钱等多个领域。其中,反洗钱相关违规尤为突出,时任运营管理部总经理李东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被罚款1.2万元,合规与风险管理部负责人罗锋因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或可疑交易报告被罚款2万元。作为县域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揭阳农商行在基础合规环节的多处失守,暴露了其内控机制的碎片化问题。

黑龙江通河农村商业银行被罚88.8万元,涉及6项违法行为,包括违反金融统计、账户管理、条码支付、金融科技、征信管理规定,以及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或可疑交易报告。该行下辖通河支行、凤山支行、清河支行均因账户管理等问题被单独处罚,显示违规行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呈现 “总部带分支” 的系统性特征。时任行长张某因交易报告违规被罚款2.5万元,反映出管理层对合规风险的重视不足。

此外,浙江金华成泰农村商业银行因非现场监管统计报表屡次错报、贷款管理不审慎被罚75万元;广西上林农村商业银行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及报送可疑交易报告被罚64.2万元;贵阳农村商业银行因逾期90天以上贷款未纳入不良、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被罚60万元…… 一系列罚单勾勒出部分农商银行在风控管理上的多重短板。

共性问题剖析:风控漏洞集中在三大领域

从各地农商银行的违规事由看,尽管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核心风险点高度集中,折射出中小银行在风控体系建设中的普遍性短板。

贷款管理成 “重灾区”,信贷风控底线失守。多家农商银行在贷款全流程中暴露出明显漏洞:浙江岱山农商行 “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项目贷款资金未实贷实付”,意味着资产质量评估失真、信贷资金可能脱离监管流向违规领域;贵阳农商行 “逾期90天以上贷款未纳入不良”“通过以贷还贷延缓风险暴露”,人为掩盖不良资产,违背了 “真实反映风险” 的基本准则;艳山红支行 “向不符合条件的客户发放贷款”、阳江农商行白沙科技支行 “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则直接突破了信贷审批的合规底线。这些行为不仅放大了信用风险,更可能引发资金空转、投向失控等连锁问题,是风控管理的 “致命伤”。

反洗钱与客户身份识别机制失效,合规防线松动。广东揭阳农商行、兴宁农商行、封开农商行、河北滦南农商行等多家机构因 “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可疑交易报告” 领罚,反映出反洗钱这一 “刚性合规要求” 在部分农商银行中执行不力。客户身份识别是金融机构防范洗钱、恐怖融资的第一道防线,而交易报告则是监测资金异常流动的关键手段,两者的同时失守,既可能让银行沦为违法资金的 “通道”,也暴露了其对监管要求的漠视。

合规执行 “上热下冷”,制度落地存在 “中梗阻”。浙江金华成泰农商行 “非现场监管统计报表屡次错报”“监管意见整改落实不到位”,黑龙江宾州农商行、通河农商行同时违反金融统计、账户管理等多项基础规定,反映出部分农商银行在合规执行层面存在 “制度空转” 现象 —— 虽有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流于形式,基层执行不到位、总部监督不严格,导致 “屡错屡犯”。这种 “重制定、轻执行” 的合规文化,使得风控管理沦为 “纸上谈兵”。

监管深意与行业启示:以罚单为镜筑牢风控底线

此次集中披露的罚单,本质上是金融监管 “防风险、强合规” 导向的具体体现,对农商银行乃至整个中小银行体系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从监管逻辑看,罚单并非目的,而是通过 “精准问责” 倒逼风控体系升级。近期处罚呈现三大特征:一是 “机构 + 个人” 双问责,既罚机构也追责任人,如揭阳农商行、上林农商行等均对直接负责人处以罚款,强化 “谁履职、谁负责” 的责任意识;二是 “全面覆盖” 无死角,从信贷核心业务到反洗钱、统计等基础环节,从总行到支行,监管触角延伸至各层级各领域;三是 “同类问题重罚”,对贷款分类不准、资金挪用等反复出现的风险点从严处罚,释放 “越线必罚” 的强烈信号。

对农商银行而言,罚单是 “警示牌”,更是 “整改令”。作为服务县域经济、“三农” 及小微企业的主力金融机构,农商银行的风控能力直接关系到地方金融稳定。要守住风控底线,需从三方面发力:其一,重构信贷风控体系,将贷款 “三查”、风险分类、资金流向监测等核心环节嵌入系统流程,通过科技手段减少人为干预,确保 “真实分类、实贷实付”;其二,强化反洗钱与客户管理,建立 “客户身份识别 — 交易监测 — 报告处置” 全链条机制,配备专业团队,避免 “形式化合规”;其三,压实合规责任,将监管要求转化为可执行的制度细则,建立 “总行统筹、支行落地、全员参与” 的合规管理体系,对整改不到位、屡查屡犯的行为严肃问责。

金融监管的 “高压态势” 将持续成为常态。农商银行唯有以罚单为镜,正视风控漏洞,从 “被动整改” 转向 “主动防控”,才能真正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毕竟,风控管理不是 “选择题”,而是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 “必答题”。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