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成为影响全球资本市场波动的重要变量之一。尤其是4月初推出的对等关税,一度引发中美两国的关税摩擦。不过,随着中美展开贸易谈判,局势缓和,对等关税起争时点延期。
不过,随着关税暂缓期限将近,不确定性再次袭来。近期,中国和美国于2025年7月27日至3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展开新一轮经贸会谈,重点讨论是否延长90天关税“休战”期限的问题。
此次会谈被视为中美经贸关系走向的重要风向标,会谈结果或将直接影响两国资本市场走向。
关税博弈时间线回顾
美国政府在2025年4月宣布加征“对等关税”后,对除中国外的多数国家给予90天的谈判缓冲期,期间仅征收10%的基准关税,而非更高的惩罚性关税。该窗口期原定于2025年7月9日到期,但随后被延长至8月1日。
2025年5月和6月,中美谈判团队先后在瑞士日内瓦和英国伦敦举行了两轮会谈。日内瓦会谈中,双方同意继续推动谈判,并达成了一项为期90天的关税“休战”协议,其最后期限定于8月12日。
随着8月双重期限的临近,中美经贸磋商进入关键阶段。
贸易版图重塑,中国抗压能力已显著提升
4月特朗普宣布启动“对等关税”机制后,中国出口数据快速反应。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2025年4-5月中国对美名义出口同比骤降12.3%。其中,机电产品、家具、纺织品等传统优势品类受影响最为显著,降幅普遍超过15%。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中国对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却呈现回升态势。4-5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5.2%,对东盟出口增长8.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更是实现了11.5%的两位数增长。
中国贸易版图此消彼长的态势,反映出中国出口企业正在积极调整市场布局,即便与美贸易谈判出现波折,中国也能通过开拓多元化市场来对冲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冲击。
关税问题短期难解,但极端风险已降低
若美方持续推行关税措施,不仅将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美国经济造成相应的连锁反应。一方面,企业被迫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或墨西哥,但短期内物流和生产成本上升(如苹果供应链调整增加10%-15%成本),最终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另一方面,美国对华加征关税(部分商品税率升至25%-50%)将推高进口商品价格,尤其是电子产品、家具、机械等消费品,可能会加剧核心通胀黏性。所以中美两国通过持续会谈与磋商形成较好的平衡点与合适的贸易协议,仍是大势所趋。从这个角度出发,再次出现类似4月上旬关税摩擦的极端风险已显著降低。
与此同时,中美关税博弈或进入长期相持阶段,从2025年4月美国启动"对等关税"机制以来,双方通过多次谈判和缓冲期延长展现了战略耐心。虽然中国对美出口短期内受到一定冲击,但企业通过开拓欧盟、东盟等替代市场展现了较强的适应能力。美国加征关税虽对中国出口形成压制,但供应链调整带来的成本上升和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同样在推高美国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居民消费价格。
这种"边打边谈"的态势表明,双方都在权衡关税政策的利弊得失,短期内出现重大突破的可能性较低。从深层次看,中美经贸关系的相互依存决定了关税战的双输本质。双方都难以承受全面脱钩的代价。未来一段时间,中美经贸关系更可能维持"有限对抗、局部合作"的态势,在动态平衡中寻找新的利益交汇点。
综合来看,中美贸易谈判的阶段性进展与变数可能引起市场短期波动,但金融市场中长期趋势仍取决于国内政策效果与经济环境。同时,随着中美两国走上谈判轨道,关税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已有所降低。
风险提示:投资于国际证券市场,除了需要承担与国内证券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还面临汇率风险等国际证券市场投资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也需要投资者注意。
好买香港提醒:本文版权为好买香港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和发表。如有转载需求,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今年以来,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成为影响全球资本市场波动的重要变量之一。尤其是4月初推出的对等关税,一度引发中美两国的关税摩擦。不过,随着中美展开贸易谈判,局势缓和,对等关税起争时点延期。
不过,随着关税暂缓期限将近,不确定性再次袭来。近期,中国和美国于2025年7月27日至3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展开新一轮经贸会谈,重点讨论是否延长90天关税“休战”期限的问题。
此次会谈被视为中美经贸关系走向的重要风向标,会谈结果或将直接影响两国资本市场走向。
关税博弈时间线回顾
美国政府在2025年4月宣布加征“对等关税”后,对除中国外的多数国家给予90天的谈判缓冲期,期间仅征收10%的基准关税,而非更高的惩罚性关税。该窗口期原定于2025年7月9日到期,但随后被延长至8月1日。
2025年5月和6月,中美谈判团队先后在瑞士日内瓦和英国伦敦举行了两轮会谈。日内瓦会谈中,双方同意继续推动谈判,并达成了一项为期90天的关税“休战”协议,其最后期限定于8月12日。
随着8月双重期限的临近,中美经贸磋商进入关键阶段。
贸易版图重塑,中国抗压能力已显著提升
4月特朗普宣布启动“对等关税”机制后,中国出口数据快速反应。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数据,2025年4-5月中国对美名义出口同比骤降12.3%。其中,机电产品、家具、纺织品等传统优势品类受影响最为显著,降幅普遍超过15%。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中国对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却呈现回升态势。4-5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5.2%,对东盟出口增长8.7%,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更是实现了11.5%的两位数增长。
中国贸易版图此消彼长的态势,反映出中国出口企业正在积极调整市场布局,即便与美贸易谈判出现波折,中国也能通过开拓多元化市场来对冲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冲击。
关税问题短期难解,但极端风险已降低
若美方持续推行关税措施,不仅将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美国经济造成相应的连锁反应。一方面,企业被迫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或墨西哥,但短期内物流和生产成本上升(如苹果供应链调整增加10%-15%成本),最终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另一方面,美国对华加征关税(部分商品税率升至25%-50%)将推高进口商品价格,尤其是电子产品、家具、机械等消费品,可能会加剧核心通胀黏性。所以中美两国通过持续会谈与磋商形成较好的平衡点与合适的贸易协议,仍是大势所趋。从这个角度出发,再次出现类似4月上旬关税摩擦的极端风险已显著降低。
与此同时,中美关税博弈或进入长期相持阶段,从2025年4月美国启动"对等关税"机制以来,双方通过多次谈判和缓冲期延长展现了战略耐心。虽然中国对美出口短期内受到一定冲击,但企业通过开拓欧盟、东盟等替代市场展现了较强的适应能力。美国加征关税虽对中国出口形成压制,但供应链调整带来的成本上升和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同样在推高美国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居民消费价格。
这种"边打边谈"的态势表明,双方都在权衡关税政策的利弊得失,短期内出现重大突破的可能性较低。从深层次看,中美经贸关系的相互依存决定了关税战的双输本质。双方都难以承受全面脱钩的代价。未来一段时间,中美经贸关系更可能维持"有限对抗、局部合作"的态势,在动态平衡中寻找新的利益交汇点。
综合来看,中美贸易谈判的阶段性进展与变数可能引起市场短期波动,但金融市场中长期趋势仍取决于国内政策效果与经济环境。同时,随着中美两国走上谈判轨道,关税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已有所降低。
风险提示:投资于国际证券市场,除了需要承担与国内证券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还面临汇率风险等国际证券市场投资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也需要投资者注意。
好买香港提醒:本文版权为好买香港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和发表。如有转载需求,请在文章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