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为桥梁 推动博物馆文化持续焕发活力

光明日报

5天前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以文物为桥梁推动博物馆文化持续焕发活力。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以文物为桥梁 推动博物馆文化持续焕发活力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以下简称“学校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普及民族科技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阵地作用。博物馆作为保护与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历史记忆的承载者,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为推动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文物传播影响力,持续激发博物馆事业活力,学校博物馆坚持改革创新,让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传播好中华文明声音,不断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新时代新形势下,学校博物馆以文物为桥梁,致力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馆藏文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凸显博物馆发展定位 丰富馆藏文物

学校博物馆于1984年复建,是全国第一所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它立足高校专业性博物馆的定位,不断优化整体布局,加大文物遗产保护力度,作为学生学习民族知识、进行间接民族学田野实践的第二课堂,延伸了高校育人阵地,同时主动承担起社会服务责任,展示好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宣传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科技文化。

学校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类型丰富、主体多元,荟萃黎族、壮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等多民族灿烂文化,馆藏品达一万余件套,绘就了一幅民族文化多元交融的新画卷,现有“美美与共”“记忆武陵”“工艺奇葩”“椰风海韵”等7个展厅,涵盖木雕、织染、刺绣、服饰、竹编、银器、铜器等文物类型。学校博物馆将文化创新传承与科学普及推广工作有机结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对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艺术符号、历史故事等进行梳理和提炼,用文物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使得观看者在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中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风采。

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 让文物“活”起来

学校博物馆以文物为载体,为学生打造认识世界的新窗口,向学生传播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用民族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深化学生对于中华文明多样性的认知。博物馆掀起了一场“研学活动热”,组织开展系列思政研学活动,让“流动的思政课”成为现实,切实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供优质文化供给,打造精品主题展,推出系列主题鲜明、题材多样的文物展览,拉近了公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让文物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

学校博物馆主动传承红色基因,举办“铁血丰碑,命运与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主题展”,弘扬各民族团结一致、英勇奋斗的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学校博物馆的科普工作者聚焦民族科技文化这一科普主题,开展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进乡村的“四进”活动,不断拓展民族科技文化的传播范围。

探索文物“智化”“活化”新模式 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学校博物馆创新开辟文物数字化发展新篇章,打造数字文物库,打破了时空局限性,让受众足不出户便能欣赏不同民族的历史文物。博物馆依托线上虚拟形式对馆藏文物进行立体化展示,为受众打造沉浸式的游览体验,通过创建博物馆文物展览新场景,提升受众的审美体验;激发创意思维,设计文创产品,挖掘馆藏文物的人文内涵和审美元素,并将其作为文创产品设计的重要源泉。博物馆工作人员充分展现创意思维,设计出一件件带有博物馆印记与标识的文创产品,如铜尺、无纺布袋、鼠标垫、帆布袋、56个民族书签等,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宣传、服务等功能,推动博物馆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不断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博物馆应承担的责任使命,以文物为媒,赓续中华文明。未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将持续深化文物研究与阐释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让文物“开口”讲故事,着力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时代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以文物为桥梁推动博物馆文化持续焕发活力。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以文物为桥梁 推动博物馆文化持续焕发活力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以下简称“学校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普及民族科技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阵地作用。博物馆作为保护与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历史记忆的承载者,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为推动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文物传播影响力,持续激发博物馆事业活力,学校博物馆坚持改革创新,让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传播好中华文明声音,不断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新时代新形势下,学校博物馆以文物为桥梁,致力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馆藏文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凸显博物馆发展定位 丰富馆藏文物

学校博物馆于1984年复建,是全国第一所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它立足高校专业性博物馆的定位,不断优化整体布局,加大文物遗产保护力度,作为学生学习民族知识、进行间接民族学田野实践的第二课堂,延伸了高校育人阵地,同时主动承担起社会服务责任,展示好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宣传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科技文化。

学校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类型丰富、主体多元,荟萃黎族、壮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等多民族灿烂文化,馆藏品达一万余件套,绘就了一幅民族文化多元交融的新画卷,现有“美美与共”“记忆武陵”“工艺奇葩”“椰风海韵”等7个展厅,涵盖木雕、织染、刺绣、服饰、竹编、银器、铜器等文物类型。学校博物馆将文化创新传承与科学普及推广工作有机结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对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艺术符号、历史故事等进行梳理和提炼,用文物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使得观看者在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中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风采。

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 让文物“活”起来

学校博物馆以文物为载体,为学生打造认识世界的新窗口,向学生传播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用民族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深化学生对于中华文明多样性的认知。博物馆掀起了一场“研学活动热”,组织开展系列思政研学活动,让“流动的思政课”成为现实,切实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供优质文化供给,打造精品主题展,推出系列主题鲜明、题材多样的文物展览,拉近了公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让文物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

学校博物馆主动传承红色基因,举办“铁血丰碑,命运与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主题展”,弘扬各民族团结一致、英勇奋斗的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学校博物馆的科普工作者聚焦民族科技文化这一科普主题,开展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进乡村的“四进”活动,不断拓展民族科技文化的传播范围。

探索文物“智化”“活化”新模式 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学校博物馆创新开辟文物数字化发展新篇章,打造数字文物库,打破了时空局限性,让受众足不出户便能欣赏不同民族的历史文物。博物馆依托线上虚拟形式对馆藏文物进行立体化展示,为受众打造沉浸式的游览体验,通过创建博物馆文物展览新场景,提升受众的审美体验;激发创意思维,设计文创产品,挖掘馆藏文物的人文内涵和审美元素,并将其作为文创产品设计的重要源泉。博物馆工作人员充分展现创意思维,设计出一件件带有博物馆印记与标识的文创产品,如铜尺、无纺布袋、鼠标垫、帆布袋、56个民族书签等,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宣传、服务等功能,推动博物馆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不断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博物馆应承担的责任使命,以文物为媒,赓续中华文明。未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将持续深化文物研究与阐释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让文物“开口”讲故事,着力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时代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