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了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剧烈疼痛。据临床统计,约10%~30%的带状疱疹患者会经历这种痛苦;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还会进一步升高,尤其是在60岁及以上的患者中,发生率更高。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许多患者在防护过程中常陷入误区,导致疼痛加重、恢复延迟。本文结合临床案例与医学原理,总结六大防护误区,并通过图解直观呈现正确做法,帮助患者科学应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病毒在初次感染时会引起水痘,之后病毒会在体内的神经节中处于休眠状态。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会重新激活,沿着神经纤维移动,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神经痛持续1个月以上的情况。这种疼痛通常是剧烈的、持续的,并且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唐三梅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
2019年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进修学习
现任湖南省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擅长脑血管病、痴呆等常见病的诊治
对周围神经病、颅内感染等疑难杂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误区一:“疼痛忍忍就好,没必要治疗”
1、错误认知:许多患者认为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残留的神经痛会“慢慢自己好”,强忍疼痛也不就医,甚至拒绝药物治疗。
2、危害解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本质是病毒对神经的损伤,这种损伤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从“可逆”变为“不可逆”。临床数据显示,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后,治疗难度会显著增加;超过1年的慢性疼痛,完全缓解率不足30%。长期剧烈疼痛还会引发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形成“疼痛-失眠-情绪差-疼痛加重”的恶性循环。
3、正确做法:疼痛出现后1个月内是治疗“黄金期”,需及时到疼痛科或皮肤科就诊。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镇痛药(如普瑞巴林)、神经营养剂(如甲钴胺),不可擅自停药。早期干预不仅能减轻疼痛,还能预防神经损伤的进一步加重。
误区二:“止痛药会上瘾,绝对不能吃”
1、错误认知:受“止痛药成瘾”的刻板印象影响,患者即使疼痛剧烈也拒绝服用镇痛药,担心产生药物依赖。
2、危害解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中,医生通常会选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这类药物作用于神经递质,无成瘾性;即使少数患者需短期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成瘾风险也低于0.1%。相反,强忍疼痛会导致神经敏感性升高,后续需更大剂量药物才能控制,反而增加治疗难度。
3、正确做法:非阿片类药物是首选,需按疗程服用,不可因“暂时止痛”擅自减量。若疼痛评分(VAS)≥7分(剧烈疼痛),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方案,无需硬扛。正确的用药方式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还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误区三:“热敷能活血,越烫越有效”
1、错误认知:部分患者认为疼痛是“气血不通”,用热水袋、热毛巾甚至艾灸长时间热敷疼痛部位,追求“越烫越舒服”的感觉。
2、危害解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皮肤和神经对温度的敏感性显著升高,热敷(尤其是超过45℃的高温)会刺激受损神经,加重炎症反应,导致疼痛加剧。临床曾出现患者因热敷导致皮肤烫伤,同时神经痛恶化的案例。
3、正确做法:禁止热敷、艾灸、烤电等高温刺激。若需缓解不适,可采用32-37℃的温水轻敷,每次不超过10分钟,避免摩擦皮肤。温和的物理疗法可以在不刺激神经的情况下缓解疼痛。
误区四:“多休息少活动,躺着才恢复快”
1、错误认知:患者因疼痛不敢活动,长期卧床休息,认为“不动才能保护神经”。 这种观念在一些老年患者中尤为常见,他们担心活动会加重疼痛。
2、危害解析:长期缺乏活动会导致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减慢,反而影响神经修复所需的营养供应。对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还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加重身体负担。
3、正确做法:疼痛缓解期可进行低强度运动,如缓慢散步、太极、八段锦,每次10-15分钟,以不加重疼痛为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举重)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站)。适度活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帮助神经修复。
误区五:“忌口越多越好,鸡鸭鱼肉都不能吃”
1、错误认知:受传统观念影响,患者认为带状疱疹是“热毒”,需严格忌口,甚至长期只吃素食,拒绝蛋白质摄入。
2、危害解析:神经修复需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B族(如B1、B12)、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长期忌口会导致营养不良,反而延缓神经愈合。临床观察发现,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比营养均衡者平均延长2-3个月。
3、正确做法:无需过度忌口,可适量食用瘦肉、鱼类、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多吃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燕麦、坚果、动物肝脏)和维生素C(如橙子、西兰花)。避免过量食用辛辣、酒精等刺激性食物(可能加重神经敏感)。合理的饮食不仅能提供营养支持,还能帮助身体恢复。
误区六:“偏方治根,药膏/草药能断根”
1、错误认知:迷信“民间偏方”,如涂抹刺激性药膏(含酒精、辣椒素)、服用不明成分的草药,认为能“彻底断根”,甚至替代正规治疗;这种观念在一些缺乏医学知识的患者中较为常见。
2、危害解析:偏方中的刺激性成分(如酒精、辣椒素)会直接刺激受损神经,加重疼痛;部分草药可能含有肝毒性成分,长期服用会导致肝功能损伤。临床曾有多例患者因使用偏方延误治疗,导致疼痛持续数年的案例。
3、正确做法:偏方无法根治神经痛,需警惕“见效快”背后的副作用。若想尝试中医治疗,需选择正规医院中医科,采用辨证论治(如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剂),避免自行用药。科学的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科学防护的核心原则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防护需遵循“及时干预、规范治疗、营养支持、适度活动”四大原则,避开上述误区。记住:疼痛不是“忍忍就好”的小事,而是需要科学应对的神经损伤信号。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疼痛影响,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Yang F, Yu S, Fan B,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Pain and therapy, 2019, 8(2): 249-259.
2、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55(12):1033-1040.
作者:唐三梅 邵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了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剧烈疼痛。据临床统计,约10%~30%的带状疱疹患者会经历这种痛苦;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还会进一步升高,尤其是在60岁及以上的患者中,发生率更高。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许多患者在防护过程中常陷入误区,导致疼痛加重、恢复延迟。本文结合临床案例与医学原理,总结六大防护误区,并通过图解直观呈现正确做法,帮助患者科学应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病毒在初次感染时会引起水痘,之后病毒会在体内的神经节中处于休眠状态。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会重新激活,沿着神经纤维移动,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神经痛持续1个月以上的情况。这种疼痛通常是剧烈的、持续的,并且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唐三梅 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兰州大学临床医学院
2019年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进修学习
现任湖南省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擅长脑血管病、痴呆等常见病的诊治
对周围神经病、颅内感染等疑难杂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误区一:“疼痛忍忍就好,没必要治疗”
1、错误认知:许多患者认为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残留的神经痛会“慢慢自己好”,强忍疼痛也不就医,甚至拒绝药物治疗。
2、危害解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本质是病毒对神经的损伤,这种损伤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从“可逆”变为“不可逆”。临床数据显示,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后,治疗难度会显著增加;超过1年的慢性疼痛,完全缓解率不足30%。长期剧烈疼痛还会引发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形成“疼痛-失眠-情绪差-疼痛加重”的恶性循环。
3、正确做法:疼痛出现后1个月内是治疗“黄金期”,需及时到疼痛科或皮肤科就诊。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镇痛药(如普瑞巴林)、神经营养剂(如甲钴胺),不可擅自停药。早期干预不仅能减轻疼痛,还能预防神经损伤的进一步加重。
误区二:“止痛药会上瘾,绝对不能吃”
1、错误认知:受“止痛药成瘾”的刻板印象影响,患者即使疼痛剧烈也拒绝服用镇痛药,担心产生药物依赖。
2、危害解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中,医生通常会选用非阿片类镇痛药(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这类药物作用于神经递质,无成瘾性;即使少数患者需短期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成瘾风险也低于0.1%。相反,强忍疼痛会导致神经敏感性升高,后续需更大剂量药物才能控制,反而增加治疗难度。
3、正确做法:非阿片类药物是首选,需按疗程服用,不可因“暂时止痛”擅自减量。若疼痛评分(VAS)≥7分(剧烈疼痛),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方案,无需硬扛。正确的用药方式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还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误区三:“热敷能活血,越烫越有效”
1、错误认知:部分患者认为疼痛是“气血不通”,用热水袋、热毛巾甚至艾灸长时间热敷疼痛部位,追求“越烫越舒服”的感觉。
2、危害解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皮肤和神经对温度的敏感性显著升高,热敷(尤其是超过45℃的高温)会刺激受损神经,加重炎症反应,导致疼痛加剧。临床曾出现患者因热敷导致皮肤烫伤,同时神经痛恶化的案例。
3、正确做法:禁止热敷、艾灸、烤电等高温刺激。若需缓解不适,可采用32-37℃的温水轻敷,每次不超过10分钟,避免摩擦皮肤。温和的物理疗法可以在不刺激神经的情况下缓解疼痛。
误区四:“多休息少活动,躺着才恢复快”
1、错误认知:患者因疼痛不敢活动,长期卧床休息,认为“不动才能保护神经”。 这种观念在一些老年患者中尤为常见,他们担心活动会加重疼痛。
2、危害解析:长期缺乏活动会导致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减慢,反而影响神经修复所需的营养供应。对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还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加重身体负担。
3、正确做法:疼痛缓解期可进行低强度运动,如缓慢散步、太极、八段锦,每次10-15分钟,以不加重疼痛为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举重)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站)。适度活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帮助神经修复。
误区五:“忌口越多越好,鸡鸭鱼肉都不能吃”
1、错误认知:受传统观念影响,患者认为带状疱疹是“热毒”,需严格忌口,甚至长期只吃素食,拒绝蛋白质摄入。
2、危害解析:神经修复需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B族(如B1、B12)、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长期忌口会导致营养不良,反而延缓神经愈合。临床观察发现,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比营养均衡者平均延长2-3个月。
3、正确做法:无需过度忌口,可适量食用瘦肉、鱼类、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多吃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燕麦、坚果、动物肝脏)和维生素C(如橙子、西兰花)。避免过量食用辛辣、酒精等刺激性食物(可能加重神经敏感)。合理的饮食不仅能提供营养支持,还能帮助身体恢复。
误区六:“偏方治根,药膏/草药能断根”
1、错误认知:迷信“民间偏方”,如涂抹刺激性药膏(含酒精、辣椒素)、服用不明成分的草药,认为能“彻底断根”,甚至替代正规治疗;这种观念在一些缺乏医学知识的患者中较为常见。
2、危害解析:偏方中的刺激性成分(如酒精、辣椒素)会直接刺激受损神经,加重疼痛;部分草药可能含有肝毒性成分,长期服用会导致肝功能损伤。临床曾有多例患者因使用偏方延误治疗,导致疼痛持续数年的案例。
3、正确做法:偏方无法根治神经痛,需警惕“见效快”背后的副作用。若想尝试中医治疗,需选择正规医院中医科,采用辨证论治(如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剂),避免自行用药。科学的治疗方法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科学防护的核心原则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防护需遵循“及时干预、规范治疗、营养支持、适度活动”四大原则,避开上述误区。记住:疼痛不是“忍忍就好”的小事,而是需要科学应对的神经损伤信号。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疼痛影响,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Yang F, Yu S, Fan B,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Pain and therapy, 2019, 8(2): 249-259.
2、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55(12):1033-1040.
作者:唐三梅 邵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