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深圳的地价、人力成本都高于其他的城市。深圳的民营美术馆更多依赖单一企业或者个人资金来输血,运营成本比较高,抗风险能力特别弱。怎么样能够源源不断地引进社会资本的能力,我觉得民营企业家考虑得不周全。
同时专业人才短缺,尤其是美术馆的管理人员,需要有“策展+商业+科技”这种复合型的能力,这种能力本身就比较缺,这也是重要的挑战。
第三个问题点就是整个观众基础比较弱。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它的特性就导致文化消费的习惯并不成熟,还需要长期的培养。很多来深圳的人都抱着来赚钱的第一目的,所以在文艺方面的投入不够、不成熟,这种情况现在有在改变。
大家都知道深圳城市的独特性,就是城市的扩张速度飞快,而文化艺术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所以民营企业、民营美术馆常常要自己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但是有效资源的配置和支持匮乏。科技产业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些企业可能愿意赞助,但是要求短期的回报和收益,这与美术馆长期的学术规划造成冲突。
我觉得闭馆不是终点,可能是一种阶段性的调整,也可能是行业洗牌的信号,它恰恰带来反思与希望。深圳民营美术馆通常每年基本上要500-2000万这样的运营额度。美术馆的经营者首先要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才能开美术馆,要有可持续的收入来支撑美术馆运营。同时通过艺术衍生品、教育课程、门票收入等来提供支持。
如果我们过度依靠外边的资金来反哺,在政策变化、在社会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资金链的断裂。
社会发展到今天,给民营美术馆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也有一定的政策红利。木星美术馆承办过“深圳当代艺术双年展的外围展”等等。其实也可以想办法跟大疆、腾讯、华为等一起做新的探索,也可以结合本地特色做大湾区的青年艺术家的孵化,甚至整合资源,特别是深港澳的高校资源,来强化大湾区艺术的“在地性”。
其实,作为商业性的艺术空间,深圳的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目前来讲做得不错,除了能够维持生存,他们有强大的招商局的支撑,以及专业营运团队等等提供了保证。我这两天到了无锡崧美术馆,整个氛围做得很接地气,它更多的是搭建平台,根据自己的趣味让大家来“唱戏”来投入,而不是全部靠自己投入,因此怎样整合社会资源,这很重要。
部分美术馆的经营者缺少长期主义的观点,没有认真考察城市以及整个社会的环境,进行高投入的“高举高打”的方式,使得美术馆没办法有可持续发展。比如,青岛的西海美术馆建筑投资近20亿,但对于怎么运营,经营者没有长期考虑、没有明确目标,就凭着自己的理想,追求喧闹表面的东西,所以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美术馆的流量不够,是因为过于强调网红打卡的展览,这样容易消耗公众的信任度;提供的服务体验不足,缺乏持续跟观众以及亲子的互动,包括餐饮、艺术衍生品的配套不足,这些问题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作为民营美术馆运营者,要缜密考虑,根据本馆的资金实力、社会的情况、学术方向,艺术审美等都要有独到的判断,稳打稳扎。美术馆的经营者其实比企业家更难,在关键时候,自己要有足够的资金托底,不能指望向外求,而要向内求。
我有着在公立美术馆工作30多年的经验,个人认为,对民营美术馆来讲,一定要有明确的学术方向和知识储备,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保障,有长期运作的规划(长期主义的计划),有相匹配的人才队伍资源(志同道合的专家队伍),还需要有善于整合统筹资源的能力,吸引资金不断投入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有可持续运营发展。 (厉亦平采访整理)
陈湘波(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美术家协会主席)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深圳的地价、人力成本都高于其他的城市。深圳的民营美术馆更多依赖单一企业或者个人资金来输血,运营成本比较高,抗风险能力特别弱。怎么样能够源源不断地引进社会资本的能力,我觉得民营企业家考虑得不周全。
同时专业人才短缺,尤其是美术馆的管理人员,需要有“策展+商业+科技”这种复合型的能力,这种能力本身就比较缺,这也是重要的挑战。
第三个问题点就是整个观众基础比较弱。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它的特性就导致文化消费的习惯并不成熟,还需要长期的培养。很多来深圳的人都抱着来赚钱的第一目的,所以在文艺方面的投入不够、不成熟,这种情况现在有在改变。
大家都知道深圳城市的独特性,就是城市的扩张速度飞快,而文化艺术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所以民营企业、民营美术馆常常要自己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但是有效资源的配置和支持匮乏。科技产业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些企业可能愿意赞助,但是要求短期的回报和收益,这与美术馆长期的学术规划造成冲突。
我觉得闭馆不是终点,可能是一种阶段性的调整,也可能是行业洗牌的信号,它恰恰带来反思与希望。深圳民营美术馆通常每年基本上要500-2000万这样的运营额度。美术馆的经营者首先要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才能开美术馆,要有可持续的收入来支撑美术馆运营。同时通过艺术衍生品、教育课程、门票收入等来提供支持。
如果我们过度依靠外边的资金来反哺,在政策变化、在社会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资金链的断裂。
社会发展到今天,给民营美术馆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遇,也有一定的政策红利。木星美术馆承办过“深圳当代艺术双年展的外围展”等等。其实也可以想办法跟大疆、腾讯、华为等一起做新的探索,也可以结合本地特色做大湾区的青年艺术家的孵化,甚至整合资源,特别是深港澳的高校资源,来强化大湾区艺术的“在地性”。
其实,作为商业性的艺术空间,深圳的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目前来讲做得不错,除了能够维持生存,他们有强大的招商局的支撑,以及专业营运团队等等提供了保证。我这两天到了无锡崧美术馆,整个氛围做得很接地气,它更多的是搭建平台,根据自己的趣味让大家来“唱戏”来投入,而不是全部靠自己投入,因此怎样整合社会资源,这很重要。
部分美术馆的经营者缺少长期主义的观点,没有认真考察城市以及整个社会的环境,进行高投入的“高举高打”的方式,使得美术馆没办法有可持续发展。比如,青岛的西海美术馆建筑投资近20亿,但对于怎么运营,经营者没有长期考虑、没有明确目标,就凭着自己的理想,追求喧闹表面的东西,所以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动力。美术馆的流量不够,是因为过于强调网红打卡的展览,这样容易消耗公众的信任度;提供的服务体验不足,缺乏持续跟观众以及亲子的互动,包括餐饮、艺术衍生品的配套不足,这些问题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作为民营美术馆运营者,要缜密考虑,根据本馆的资金实力、社会的情况、学术方向,艺术审美等都要有独到的判断,稳打稳扎。美术馆的经营者其实比企业家更难,在关键时候,自己要有足够的资金托底,不能指望向外求,而要向内求。
我有着在公立美术馆工作30多年的经验,个人认为,对民营美术馆来讲,一定要有明确的学术方向和知识储备,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保障,有长期运作的规划(长期主义的计划),有相匹配的人才队伍资源(志同道合的专家队伍),还需要有善于整合统筹资源的能力,吸引资金不断投入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有可持续运营发展。 (厉亦平采访整理)
陈湘波(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美术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