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4日,《国际金融报》梳理发现,年内已有超40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获批终止营业,涉及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头部机构。“主力军”交通银行仅4月就关停济南、沈阳、绍兴等10家,年内累计34家。民生银行:华南、华中、东北、华北四大分中心于2~7月分批关闭。广发银行:昌吉、牡丹江两分中心同步退出。若以月份为轴,几乎每隔两周就会看到监管局发布一纸“终止营业”批复,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为历年罕见。信用卡分中心与属地分行长期存在职能重叠,业内估算一家分中心年度综合成本在800万~1500万元之间。按40家计算,银行体系一年可直接节省3亿~6亿元运营费用。过去分中心采取“总部垂直管理”,客户需拨打400电话或前往指定写字楼办理业务;关停后,信用卡团队整编至当地分行,客户可在任意网点完成面签、调额、分期,服务半径大幅缩短。但短期磨合期内,部分客户反映“原来熟悉的卡中心客户经理离职,新对接网点人员业务不熟”,体验出现波动。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21亿张,环比再减600万张,已连续十个季度负增长。为对冲资产质量压力,招行、中信、浦发等行相继上调高端卡权益门槛,取消或缩减机场接送、贵宾厅、积分加倍等福利。当“羊毛”不再,用户用脚投票,销卡潮隐现。华泰证券银行业首席沈娟认为“信用卡分中心关停≠战略放弃,而是进入精耕存量阶段。经济下行期,信用卡不良率攀升至2.5%上方,银行必须先把渠道成本降下来,再通过数字化手段做深客单价。”她预测,2025~2027年行业将呈现“发卡量温和下滑—交易额企稳—利息及分期收入回升”的U型走势。中金公司金融组在最新发布的《信用卡专题报告》中,把此次调整定义为“第二次渠道革命”。第一次是2013~2016年从线下地推到线上秒批;第二次则是2024年开始的“总部集约+分行深耕”。“未来只有两类银行能胜出:一类是零售底盘扎实、APP月活过亿的招行、平安;另一类是拥有场景护城河的交通(金融社保卡)、广发(航旅生态)。”报告同时提示,短期要警惕区域性银行因分中心裁撤带来的客户流失风险。国信证券认为“信用卡仍是零售金融的入口级产品,但盈利模式必须重构。”他们给出的路径是:- 收入端:将分期利率明面化、差异化,叠加消费贷联动,提升生息资产收益率;- 成本端:把分中心原有地推团队转型为“线上直营+本地商圈运营”的轻骑兵,人均产能可提高30%以上;- 风险端:利用总行大数据模型+分行线下尽调,组合贷后管理,目标是把不良率压回2%以内。当40家信用卡分中心的招牌被逐一摘下,一场从“规模竞赛”到“价值竞赛”的转型已不可逆转。对于银行,这是利润表上的成本革命;对于持卡人,这是服务体验与权益规则的重塑。谁能率先完成数字化、属地化、场景化的“三化合一”,谁就能在信用卡2.0时代拔得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