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在上海正式发布,其中青岛从上一年的全球第15位跃居至第13位。
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青岛港在全球港航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既体现在亿吨级吞吐量的硬核实力上,更彰显于绿色智慧的创新实践与港城共生的发展图景中。
图为货轮在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装卸集装箱(来源:新华社)
吞吐量背后的全球枢纽能级:卫星数据里的贸易动脉
据交通部数据显示,2024年青岛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08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3%;货物总吞吐量达到7.1亿吨,同比增长4.2%,继续领跑中国北方港口群。
这种量级的背后,是超230条航线编织的全球网络。通过卫星轨迹追踪可见,从青岛港出发的货轮,北抵日韩、南达东南亚,西经红海连接欧洲,东穿太平洋直达美洲,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个港口。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班列与海运的无缝衔接,使青岛港成为沿黄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海铁联运箱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绿色智慧的港口革命:太空视角下的创新实践
作为我国绿色港口建设的标杆,青岛港在智慧化与低碳化融合发展领域持续突破。其建成的“氢+5G”全自动化码头,通过规模化应用氢动力轨道吊、无人集装箱卡车等新能源装备,构建起零排放作业体系。同时,码头配备的智能调度系统可通过AI算法优化船舶靠离泊计划,使单船作业时间进一步缩短,从港航协同层面实现低碳增效。
图为卫星俯瞰视角下2015、2023年的青岛港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影像对比
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则实现了空轨技术与港口业务有机融合,打通了集装箱运输港、船、站、场间“最后一公里”。这条空中运输走廊将码头与堆场串联,实现了港区交通由单一平面向立体互联的突破升级。官方资料显示,该系统采用电力驱动,相比较传统燃油集卡能耗降低50%以上,噪音减少75%。而氢能源轨道吊的规模化应用,更是让码头作业区的碳排放强度较行业平均水平下降40%,成为国际绿色港口的标杆。
图为“氢电拖1”轮靠泊在山东港口青岛港码头(图片来源:新华社)
6月26日,全国首艘氢电拖轮“氢电拖1”轮在青岛港入列。该拖轮搭载创新的“氢燃料电池+液冷锂电池”混动系统,在9节航速下续航超12小时,拖力达82吨,可实现零碳排放。与传统燃油拖轮相比,“氢电拖1”轮在噪音控制、设备寿命、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优势显著。该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0余吨。
港城共生与国际跃迁:从空间融合到方案输出
在港城融合的深度发展中,青岛港不断拓展与城市的联动维度。依托港口优势,青岛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形成了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国际贸易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老港区的百年仓库群已转型为邮轮母港商圈,2024年,青岛运营始发港、访问港航次21个,出入境旅客超7万人次。而董家口港区的建设,则带动周边形成千亿级石化、物流产业集群,实现“以港兴区、以区促港”的良性循环。
同时,城市也为港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完善的交通网络、充足的人才储备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都为青岛港的持续壮大注入了活力。
空间数据技术在青岛港与城市的融合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AIS数据追踪全球航线网络,支撑上百条海运航线的高效调度与中欧班列的无缝衔接,让港口与城市的物流网络更加畅通,而青岛港作为沿黄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海铁联运箱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这背后离不开空间数据技术的助力;GIS地理信息系统助力港城空间布局优化,使港区建设与城市发展更精准高效地协同推进,实现了港口与城市在空间上的更好融合与互动。
此外,新华空间数据系统中的2020和2024年青岛市夜间亮度影像对比显示,经过四年的建设与发展,青岛市夜间灯光亮度有所提升,夜间经济更为红火,这从侧面反映了空间数据技术在港城融合发展中对城市经济活力提升的积极作用。
图为2020和2024年青岛市夜间亮度影像对比(来源:新华空间数据系统)
青岛港的建设与发展中,空间数据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AIS数据追踪全球航线网络,支撑上百条海运航线的高效调度与中欧班列的无缝衔接;GIS地理信息系统助力港城空间布局优化,让港区建设更精准高效。而在更广阔的领域,空间数据服务正在全面渗透。
新华指数空间数据产品经理付隆基表示:“未来,随着全时空数据融合应用的不断深化,空间数据将进一步打通港、航、贸各环节的信息壁垒,不仅为青岛港这样的国际枢纽提供精准的发展坐标,更将赋能全球航运城市的智慧发展,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世界港航贸易规则创新注入持续动能。”(靳萱)
近日,《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在上海正式发布,其中青岛从上一年的全球第15位跃居至第13位。
作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青岛港在全球港航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既体现在亿吨级吞吐量的硬核实力上,更彰显于绿色智慧的创新实践与港城共生的发展图景中。
图为货轮在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装卸集装箱(来源:新华社)
吞吐量背后的全球枢纽能级:卫星数据里的贸易动脉
据交通部数据显示,2024年青岛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08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3%;货物总吞吐量达到7.1亿吨,同比增长4.2%,继续领跑中国北方港口群。
这种量级的背后,是超230条航线编织的全球网络。通过卫星轨迹追踪可见,从青岛港出发的货轮,北抵日韩、南达东南亚,西经红海连接欧洲,东穿太平洋直达美洲,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个港口。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欧班列与海运的无缝衔接,使青岛港成为沿黄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海铁联运箱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绿色智慧的港口革命:太空视角下的创新实践
作为我国绿色港口建设的标杆,青岛港在智慧化与低碳化融合发展领域持续突破。其建成的“氢+5G”全自动化码头,通过规模化应用氢动力轨道吊、无人集装箱卡车等新能源装备,构建起零排放作业体系。同时,码头配备的智能调度系统可通过AI算法优化船舶靠离泊计划,使单船作业时间进一步缩短,从港航协同层面实现低碳增效。
图为卫星俯瞰视角下2015、2023年的青岛港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影像对比
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则实现了空轨技术与港口业务有机融合,打通了集装箱运输港、船、站、场间“最后一公里”。这条空中运输走廊将码头与堆场串联,实现了港区交通由单一平面向立体互联的突破升级。官方资料显示,该系统采用电力驱动,相比较传统燃油集卡能耗降低50%以上,噪音减少75%。而氢能源轨道吊的规模化应用,更是让码头作业区的碳排放强度较行业平均水平下降40%,成为国际绿色港口的标杆。
图为“氢电拖1”轮靠泊在山东港口青岛港码头(图片来源:新华社)
6月26日,全国首艘氢电拖轮“氢电拖1”轮在青岛港入列。该拖轮搭载创新的“氢燃料电池+液冷锂电池”混动系统,在9节航速下续航超12小时,拖力达82吨,可实现零碳排放。与传统燃油拖轮相比,“氢电拖1”轮在噪音控制、设备寿命、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优势显著。该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0余吨。
港城共生与国际跃迁:从空间融合到方案输出
在港城融合的深度发展中,青岛港不断拓展与城市的联动维度。依托港口优势,青岛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形成了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国际贸易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老港区的百年仓库群已转型为邮轮母港商圈,2024年,青岛运营始发港、访问港航次21个,出入境旅客超7万人次。而董家口港区的建设,则带动周边形成千亿级石化、物流产业集群,实现“以港兴区、以区促港”的良性循环。
同时,城市也为港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完善的交通网络、充足的人才储备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都为青岛港的持续壮大注入了活力。
空间数据技术在青岛港与城市的融合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AIS数据追踪全球航线网络,支撑上百条海运航线的高效调度与中欧班列的无缝衔接,让港口与城市的物流网络更加畅通,而青岛港作为沿黄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海铁联运箱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这背后离不开空间数据技术的助力;GIS地理信息系统助力港城空间布局优化,使港区建设与城市发展更精准高效地协同推进,实现了港口与城市在空间上的更好融合与互动。
此外,新华空间数据系统中的2020和2024年青岛市夜间亮度影像对比显示,经过四年的建设与发展,青岛市夜间灯光亮度有所提升,夜间经济更为红火,这从侧面反映了空间数据技术在港城融合发展中对城市经济活力提升的积极作用。
图为2020和2024年青岛市夜间亮度影像对比(来源:新华空间数据系统)
青岛港的建设与发展中,空间数据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AIS数据追踪全球航线网络,支撑上百条海运航线的高效调度与中欧班列的无缝衔接;GIS地理信息系统助力港城空间布局优化,让港区建设更精准高效。而在更广阔的领域,空间数据服务正在全面渗透。
新华指数空间数据产品经理付隆基表示:“未来,随着全时空数据融合应用的不断深化,空间数据将进一步打通港、航、贸各环节的信息壁垒,不仅为青岛港这样的国际枢纽提供精准的发展坐标,更将赋能全球航运城市的智慧发展,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世界港航贸易规则创新注入持续动能。”(靳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