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形机器人迈向规模化量产,产业链中谁会成为最大赢家?

智车科技

1周前

尽管手握智元机器人订单,贝斯特的丝杠野心仍面临严峻考验。...随着140万件新能源部件产能释放,贝斯特正构筑“汽车养研发、机器人赚利润”的黄金循环。...原文标题:当人形机器人迈向规模化量产,产业链中谁会成为最大赢家。

作者 | 言西

当智元机器人签下1.24亿元移动订单时,藏在江苏无锡工厂里的行星滚柱丝杠正以0.001毫米的精度悄然转动。

这场人形机器人量产竞赛的胜负手,意外被一家汽配企业掌握。贝斯特,这个涡轮增压器零部件隐形冠军,正以惊人之势切入人形机器人核心赛道,掀起一场精密制造的国产化风暴。

人形机器人的“钢铁肌腱”。

在特斯拉Optimus的关节深处,10根铅笔粗细的金属棒承载着千钧之力。这些单价超2000元的行星滚柱丝杠,正是贝斯特突袭千亿市场的利刃。19%价值占比,单台人形机器人成本超万元的“最贵关节”。

纳米级精度,导程误差≤3μm/300mm(头发丝的1/25)。国产化破局,打破日本THK、德国舍弗勒长达40年垄断。

“它像把旋转的DNA拧成直线运动。”总工程师在实验室演示着原理。当电机驱动螺母旋转,32根淬硬滚柱在螺纹间行星般公转自转,将98%的传动效率压缩进方寸之间。这背后是价值数亿的设备投入。

2023年引进的德国利勃海尔磨床,能以±1微米精度雕琢丝杠齿形。

丝杠产能军备竞赛。

混动浪潮下的涡轮增压。

当同行担忧燃油车衰退时,贝斯特却在混动赛道掘得真金。

涡轮增压器结构件,问界M5的“心脏部件”。中间壳耐温1100℃,叶轮转速20万转/分。30%价值量占比,单套售价超800元,毛利率38%。混动红利2024年混动车销量暴涨80%,拉动全球市场达$200亿。  

轻量化精密件,特斯拉压铸件,减重40%的铝合金控制器壳体。氢能源布局,燃料电池双极板密封精度0.05mm。三电全覆盖,车载充电器组件已用于比亚迪海豹。

更恐怖的是其制造统治力。

这条产线使贝斯特斩获全球90%涡轮增压巨头的订单,连德国博马科技都将其评为“零缺陷供应商”。

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4年贝斯特营收保持了持续增长,从9.31亿提升到13.57亿,净利润也从1.77亿增长到2.89亿。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5亿,净利润达0.69亿。

35%毛利率的密码。

在制造业毛利率普遍跌破20%的当下,贝斯特连续五年保持35%+的秘诀在于三重壁垒。

1. 材料基因库。高温合金配方,铬镍钼含量精确至0.01%。真空熔炼技术,气孔率<0.001%。表面氮化处理,硬度HRC60+(超手术刀两倍)。

2. 设备黑洞。德国卡帕磨床圆度误差≤0.5μm。日本马扎克车铣中心,定位精度0.003mm。自研视觉检测,每秒扫描200个特征点。  

3. 汽车级品控。PPM(百万缺陷率)<15(行业平均200)。实验室24小时温变测试(-40℃至150℃)。全流程数据追溯(每个零件有“身份证”)。

“我们造涡轮像造瑞士手表。”董事长曹余华举起叶轮部件。这个旋翼间隙0.15mm的部件,决定着增压器能否承受相当于F1赛车的离心力。

丝杠量产的三重生死关。

尽管手握智元机器人订单,贝斯特的丝杠野心仍面临严峻考验。

量产突围路线图。

更关键的在于成本。原料降本用贝氏体钢替代轴承钢,价格降40%。工艺革命,冷轧成型替代切削,材料利用率从30%提至85%。设备复用,涡轮产线改造兼容丝杠生产。

“2025年必须把单价压到1800元。”生产总监在誓师会上立令。这个价格将使国产丝杠比进口产品便宜35%,彻底激活人形机器人量产引擎。

2.89亿净利润的裂变逻辑。

当同行在价格战中利润缩水,贝斯特的财报却亮出惊人韧性。

增长双螺旋结构。汽车基本盘13.57亿营收提供稳定现金流(增速15%)。机器人新核,丝杠业务毛利率预估达50%+。产能杠杆560万件涡轮件+50万支丝杠的协同生产。

技术变现公式。1项专利=3个新产品=¥5000万年收益。累计授权专利217件。专利产品收入占比68%。研发投入转化率行业第一。

随着140万件新能源部件产能释放,贝斯特正构筑“汽车养研发、机器人赚利润”的黄金循环。这解释了为何其估值从制造业20倍PE跃升至机器人赛道50倍PE。

精密制造的“中国时间”。

在无锡惠山区的恒温车间里,新下线的行星滚柱丝杠正接受最后测试。激光干涉仪显示,300mm行程累计误差2.8μm。这个数字不仅超过德国DIN标准,更标志着中国精密制造撕开了高端垄断的铁幕。

从让涡轮增压器在40万转下稳定工作,到为人形机器人铸造灵活如人类肌腱的传动关节。从服务燃油车时代到赋能人形机器人革命。贝斯特的二十年征途,恰是中国制造向“精”进化的缩影。

正如曹余华在最新丝杠样品上的刻字:“所有伟大的机器,都始于0.001毫米的坚持。”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End - 

原文标题 : 当人形机器人迈向规模化量产,产业链中谁会成为最大赢家?

尽管手握智元机器人订单,贝斯特的丝杠野心仍面临严峻考验。...随着140万件新能源部件产能释放,贝斯特正构筑“汽车养研发、机器人赚利润”的黄金循环。...原文标题:当人形机器人迈向规模化量产,产业链中谁会成为最大赢家。

作者 | 言西

当智元机器人签下1.24亿元移动订单时,藏在江苏无锡工厂里的行星滚柱丝杠正以0.001毫米的精度悄然转动。

这场人形机器人量产竞赛的胜负手,意外被一家汽配企业掌握。贝斯特,这个涡轮增压器零部件隐形冠军,正以惊人之势切入人形机器人核心赛道,掀起一场精密制造的国产化风暴。

人形机器人的“钢铁肌腱”。

在特斯拉Optimus的关节深处,10根铅笔粗细的金属棒承载着千钧之力。这些单价超2000元的行星滚柱丝杠,正是贝斯特突袭千亿市场的利刃。19%价值占比,单台人形机器人成本超万元的“最贵关节”。

纳米级精度,导程误差≤3μm/300mm(头发丝的1/25)。国产化破局,打破日本THK、德国舍弗勒长达40年垄断。

“它像把旋转的DNA拧成直线运动。”总工程师在实验室演示着原理。当电机驱动螺母旋转,32根淬硬滚柱在螺纹间行星般公转自转,将98%的传动效率压缩进方寸之间。这背后是价值数亿的设备投入。

2023年引进的德国利勃海尔磨床,能以±1微米精度雕琢丝杠齿形。

丝杠产能军备竞赛。

混动浪潮下的涡轮增压。

当同行担忧燃油车衰退时,贝斯特却在混动赛道掘得真金。

涡轮增压器结构件,问界M5的“心脏部件”。中间壳耐温1100℃,叶轮转速20万转/分。30%价值量占比,单套售价超800元,毛利率38%。混动红利2024年混动车销量暴涨80%,拉动全球市场达$200亿。  

轻量化精密件,特斯拉压铸件,减重40%的铝合金控制器壳体。氢能源布局,燃料电池双极板密封精度0.05mm。三电全覆盖,车载充电器组件已用于比亚迪海豹。

更恐怖的是其制造统治力。

这条产线使贝斯特斩获全球90%涡轮增压巨头的订单,连德国博马科技都将其评为“零缺陷供应商”。

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4年贝斯特营收保持了持续增长,从9.31亿提升到13.57亿,净利润也从1.77亿增长到2.89亿。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5亿,净利润达0.69亿。

35%毛利率的密码。

在制造业毛利率普遍跌破20%的当下,贝斯特连续五年保持35%+的秘诀在于三重壁垒。

1. 材料基因库。高温合金配方,铬镍钼含量精确至0.01%。真空熔炼技术,气孔率<0.001%。表面氮化处理,硬度HRC60+(超手术刀两倍)。

2. 设备黑洞。德国卡帕磨床圆度误差≤0.5μm。日本马扎克车铣中心,定位精度0.003mm。自研视觉检测,每秒扫描200个特征点。  

3. 汽车级品控。PPM(百万缺陷率)<15(行业平均200)。实验室24小时温变测试(-40℃至150℃)。全流程数据追溯(每个零件有“身份证”)。

“我们造涡轮像造瑞士手表。”董事长曹余华举起叶轮部件。这个旋翼间隙0.15mm的部件,决定着增压器能否承受相当于F1赛车的离心力。

丝杠量产的三重生死关。

尽管手握智元机器人订单,贝斯特的丝杠野心仍面临严峻考验。

量产突围路线图。

更关键的在于成本。原料降本用贝氏体钢替代轴承钢,价格降40%。工艺革命,冷轧成型替代切削,材料利用率从30%提至85%。设备复用,涡轮产线改造兼容丝杠生产。

“2025年必须把单价压到1800元。”生产总监在誓师会上立令。这个价格将使国产丝杠比进口产品便宜35%,彻底激活人形机器人量产引擎。

2.89亿净利润的裂变逻辑。

当同行在价格战中利润缩水,贝斯特的财报却亮出惊人韧性。

增长双螺旋结构。汽车基本盘13.57亿营收提供稳定现金流(增速15%)。机器人新核,丝杠业务毛利率预估达50%+。产能杠杆560万件涡轮件+50万支丝杠的协同生产。

技术变现公式。1项专利=3个新产品=¥5000万年收益。累计授权专利217件。专利产品收入占比68%。研发投入转化率行业第一。

随着140万件新能源部件产能释放,贝斯特正构筑“汽车养研发、机器人赚利润”的黄金循环。这解释了为何其估值从制造业20倍PE跃升至机器人赛道50倍PE。

精密制造的“中国时间”。

在无锡惠山区的恒温车间里,新下线的行星滚柱丝杠正接受最后测试。激光干涉仪显示,300mm行程累计误差2.8μm。这个数字不仅超过德国DIN标准,更标志着中国精密制造撕开了高端垄断的铁幕。

从让涡轮增压器在40万转下稳定工作,到为人形机器人铸造灵活如人类肌腱的传动关节。从服务燃油车时代到赋能人形机器人革命。贝斯特的二十年征途,恰是中国制造向“精”进化的缩影。

正如曹余华在最新丝杠样品上的刻字:“所有伟大的机器,都始于0.001毫米的坚持。”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End - 

原文标题 : 当人形机器人迈向规模化量产,产业链中谁会成为最大赢家?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