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困在“KPI”里的光伏帝国

智车科技

1周前

为解决结构性失衡难题,2025年2月,印度强制要求所有新招标光伏项目按装机容量的10%配套2小时储能,并计划2030年前提升至30%-40%,目标新增14GW/28GWh储能容量。

这种结构性脆弱性,使其庞大的制造产能犹如建立在流沙之上。近日,提前五年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让印度人作为能源强国的荣誉感又强了一分。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部长普拉哈德·乔西7月14日是这样宣布的:印度在能源转型中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其已投运的电力装机容量中,非化石燃料发电占比超50%。按照这样来算,印度提前五年实现《巴黎协定》中承诺的2030年目标。

而截至2025年2月,印度光伏装机总量达到102.6GW,成为全球第四个装机总量突破100GW的国家(前三个分别是中国、美国、德国)。欧洲光伏产业协会发布的《全球太阳能市场展望2025-2029》数据显示,2024年印度新增光伏装机总量为30.7GW,跃居全球第三,仅次于中国、美国,年增长率高达145%。

单从数据来看,以光伏为代表的印度新能源产业的确可圈可点。然而回到产业链本身,印度光伏产业真没表面那样光鲜。

01 政策重锤催生的制造巨人

五年前,印度在全球光伏制造的版图上,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边缘角色。2017年的数据显示,其核心环节——太阳能电池的产能仅为3吉瓦,组件产能也仅有8吉瓦,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比不足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印度政府的“政策重锤”,让这一局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20年,印度政府推出总额4500亿卢比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对本土光伏企业提供每千瓦时0.25卢比的补贴。与此同时,贸易壁垒高筑:对进口组件征收40%的基本关税,对电池征收25%关税。

更具杀伤力的是 “ALMM清单”制度。该政策规定政府项目必须使用本土制造的组件,2026年6月将扩展至电池领域。这直接切断了中国企业参与印度主流市场的通道。

数据见证了这一产业跃迁:组件产能飙升至68.4吉瓦,年复合增长率达31%;电池产能增长八倍至24.56吉瓦;硅锭实现从零到14吉瓦的突破。

这些数字背后,一个“全球光伏超级工厂”的轮廓初现。

02 上游命脉的海外依赖

但当深入产业链上游,这个光伏帝国的根基却显脆弱。

作为光伏产业链最上游、技术资金门槛最高的环节,印度的多晶硅产能仅有约2吉瓦,与其庞大的中下游产能形成对比。超过90%的需求依赖进口,主要来源是中国的通威、协鑫、大全等光伏巨头和德国的Wacker Chemie。

这不仅意味着成本受制于人,更关键的是,高纯度硅料提纯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这些国际巨头手中。印度本土尝试进展缓慢,且生产成本据估算比中国高出30%以上,在国际竞争中毫无优势。

此外,生产硅片、电池所需的关键设备,如用于拉制单晶硅棒的大尺寸拉晶炉、用于电池核心钝化层镀膜的PECVD设备等,印度的进口依赖度超过85%。这些高精尖设备主要来自欧美的Applied Materials, Meyer Burger、中国的如晶盛机电、北方华创。设备受制于人,不仅推高初始投资成本,更使得印度在技术迭代、工艺优化上严重滞后,始终处于跟随者地位。

面对上游的极度脆弱,印度太阳能制造商协会(ISMA)不断疾呼政府对进口多晶硅和硅锭征收保障性关税(Safeguard Duty),试图保护本土萌芽中的上游企业。然而,这面临两难:关税推高本土中游的原料成本,削弱其国际竞争力;同时,本土硅料企业技术积累薄弱、规模效应不足,即使有关税保护,短期内也无法填补巨大的产能缺口和成本劣势。

今年1月新能源部出台的“黑晶片”新规,要求只有使用本土未扩散硅晶片制造的光伏电池才能被认定为“国产”享受政策优惠,意图直指最薄弱环节——硅片制造,试图强行拉动本土化。但这无异于“拔苗助长”:本土硅片产能远不能满足电池制造需求,且技术、良率、成本均不占优,新规反而可能导致合规电池产能短期严重受限,甚至引发供应链混乱。

03 煤电与清洁电的矛盾共生

与新能源雄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国内的能源现实。2025年上半年,印度新增22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创下历史纪录。 然而这并未撼动印度能源系统的基石——煤电。

当前,燃煤电厂依然贡献着全国75%以上的实际发电量,是保障14亿人口用电需求和经济运转的绝对支柱。事实上,印度政府并未放弃煤电,反而计划在未来数年新增高达80吉瓦的煤电产能。

正如Rystad Energy可再生能源研究副总裁Sushma Jaganath指出:“印度尚未经历真正的能源转型。”

其核心症结在于陈旧的电网系统。印度电网普遍存在输电损耗高、区域互联薄弱、调度灵活性差等问题,难以有效消纳大规模、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频繁的局部限电和弃光弃风现象,暴露出基础设施与雄心之间的巨大落差。

另一个关键短板是大规模储能设施的严重滞后。缺乏足够的储能来平滑光伏发电的昼夜波动和应对极端天气,使得电网运营商不得不高度依赖煤电作为可调度的基荷电源和备用电源,以确保电网的实时平衡和可靠性。这从根本上削弱了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实际替代能力。

04 夹缝中寻找破局之道

为解决结构性失衡难题,2025年2月,印度强制要求所有新招标光伏项目按装机容量的10%配套2小时储能,并计划2030年前提升至30%-40%,目标新增14GW/28GWh储能容量。

这一政策直指电网消纳瓶颈——当午间光伏发电高峰遭遇电网承载力不足时,大量清洁电力被迫弃用,而夜间用电高峰又需煤电填补。强制配储理论上可平滑电力曲线,将富余光伏电力转移至高峰时段,减少对煤电的依赖。

然而现实骨感:印度储能总装机仅4.86GW,电池储能仅0.11GW,且本土产业链孱弱,90%的储能设备依赖进口。政策虽倒逼企业行动,但成本骤增可能吞噬收益——每吉瓦光伏电站因配储额外增加2000万美元成本,而光储项目度电成本与煤电几乎持平。若重蹈中国早期“建而不用”的覆辙,储能恐沦为政策花瓶。

结语:

上游硅料高度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本土生产成本劣势显著;下游市场则面临欧美日益严苛的贸易壁垒。这种结构性脆弱性,使其庞大的制造产能犹如建立在流沙之上。能否成功向上游突破、稳固下游市场、并弥合国内能源转型的巨大鸿沟,将决定这个“光伏帝国”是走向真正的繁荣与可持续,还是仅仅停留在“世界工厂”的表象。来源:NE-SALON新能荟LD

原文标题 : 印度: 困在“KPI”里的光伏帝国

为解决结构性失衡难题,2025年2月,印度强制要求所有新招标光伏项目按装机容量的10%配套2小时储能,并计划2030年前提升至30%-40%,目标新增14GW/28GWh储能容量。

这种结构性脆弱性,使其庞大的制造产能犹如建立在流沙之上。近日,提前五年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让印度人作为能源强国的荣誉感又强了一分。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联合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部长普拉哈德·乔西7月14日是这样宣布的:印度在能源转型中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其已投运的电力装机容量中,非化石燃料发电占比超50%。按照这样来算,印度提前五年实现《巴黎协定》中承诺的2030年目标。

而截至2025年2月,印度光伏装机总量达到102.6GW,成为全球第四个装机总量突破100GW的国家(前三个分别是中国、美国、德国)。欧洲光伏产业协会发布的《全球太阳能市场展望2025-2029》数据显示,2024年印度新增光伏装机总量为30.7GW,跃居全球第三,仅次于中国、美国,年增长率高达145%。

单从数据来看,以光伏为代表的印度新能源产业的确可圈可点。然而回到产业链本身,印度光伏产业真没表面那样光鲜。

01 政策重锤催生的制造巨人

五年前,印度在全球光伏制造的版图上,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边缘角色。2017年的数据显示,其核心环节——太阳能电池的产能仅为3吉瓦,组件产能也仅有8吉瓦,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比不足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印度政府的“政策重锤”,让这一局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20年,印度政府推出总额4500亿卢比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对本土光伏企业提供每千瓦时0.25卢比的补贴。与此同时,贸易壁垒高筑:对进口组件征收40%的基本关税,对电池征收25%关税。

更具杀伤力的是 “ALMM清单”制度。该政策规定政府项目必须使用本土制造的组件,2026年6月将扩展至电池领域。这直接切断了中国企业参与印度主流市场的通道。

数据见证了这一产业跃迁:组件产能飙升至68.4吉瓦,年复合增长率达31%;电池产能增长八倍至24.56吉瓦;硅锭实现从零到14吉瓦的突破。

这些数字背后,一个“全球光伏超级工厂”的轮廓初现。

02 上游命脉的海外依赖

但当深入产业链上游,这个光伏帝国的根基却显脆弱。

作为光伏产业链最上游、技术资金门槛最高的环节,印度的多晶硅产能仅有约2吉瓦,与其庞大的中下游产能形成对比。超过90%的需求依赖进口,主要来源是中国的通威、协鑫、大全等光伏巨头和德国的Wacker Chemie。

这不仅意味着成本受制于人,更关键的是,高纯度硅料提纯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这些国际巨头手中。印度本土尝试进展缓慢,且生产成本据估算比中国高出30%以上,在国际竞争中毫无优势。

此外,生产硅片、电池所需的关键设备,如用于拉制单晶硅棒的大尺寸拉晶炉、用于电池核心钝化层镀膜的PECVD设备等,印度的进口依赖度超过85%。这些高精尖设备主要来自欧美的Applied Materials, Meyer Burger、中国的如晶盛机电、北方华创。设备受制于人,不仅推高初始投资成本,更使得印度在技术迭代、工艺优化上严重滞后,始终处于跟随者地位。

面对上游的极度脆弱,印度太阳能制造商协会(ISMA)不断疾呼政府对进口多晶硅和硅锭征收保障性关税(Safeguard Duty),试图保护本土萌芽中的上游企业。然而,这面临两难:关税推高本土中游的原料成本,削弱其国际竞争力;同时,本土硅料企业技术积累薄弱、规模效应不足,即使有关税保护,短期内也无法填补巨大的产能缺口和成本劣势。

今年1月新能源部出台的“黑晶片”新规,要求只有使用本土未扩散硅晶片制造的光伏电池才能被认定为“国产”享受政策优惠,意图直指最薄弱环节——硅片制造,试图强行拉动本土化。但这无异于“拔苗助长”:本土硅片产能远不能满足电池制造需求,且技术、良率、成本均不占优,新规反而可能导致合规电池产能短期严重受限,甚至引发供应链混乱。

03 煤电与清洁电的矛盾共生

与新能源雄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国内的能源现实。2025年上半年,印度新增22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创下历史纪录。 然而这并未撼动印度能源系统的基石——煤电。

当前,燃煤电厂依然贡献着全国75%以上的实际发电量,是保障14亿人口用电需求和经济运转的绝对支柱。事实上,印度政府并未放弃煤电,反而计划在未来数年新增高达80吉瓦的煤电产能。

正如Rystad Energy可再生能源研究副总裁Sushma Jaganath指出:“印度尚未经历真正的能源转型。”

其核心症结在于陈旧的电网系统。印度电网普遍存在输电损耗高、区域互联薄弱、调度灵活性差等问题,难以有效消纳大规模、间歇性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频繁的局部限电和弃光弃风现象,暴露出基础设施与雄心之间的巨大落差。

另一个关键短板是大规模储能设施的严重滞后。缺乏足够的储能来平滑光伏发电的昼夜波动和应对极端天气,使得电网运营商不得不高度依赖煤电作为可调度的基荷电源和备用电源,以确保电网的实时平衡和可靠性。这从根本上削弱了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实际替代能力。

04 夹缝中寻找破局之道

为解决结构性失衡难题,2025年2月,印度强制要求所有新招标光伏项目按装机容量的10%配套2小时储能,并计划2030年前提升至30%-40%,目标新增14GW/28GWh储能容量。

这一政策直指电网消纳瓶颈——当午间光伏发电高峰遭遇电网承载力不足时,大量清洁电力被迫弃用,而夜间用电高峰又需煤电填补。强制配储理论上可平滑电力曲线,将富余光伏电力转移至高峰时段,减少对煤电的依赖。

然而现实骨感:印度储能总装机仅4.86GW,电池储能仅0.11GW,且本土产业链孱弱,90%的储能设备依赖进口。政策虽倒逼企业行动,但成本骤增可能吞噬收益——每吉瓦光伏电站因配储额外增加2000万美元成本,而光储项目度电成本与煤电几乎持平。若重蹈中国早期“建而不用”的覆辙,储能恐沦为政策花瓶。

结语:

上游硅料高度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本土生产成本劣势显著;下游市场则面临欧美日益严苛的贸易壁垒。这种结构性脆弱性,使其庞大的制造产能犹如建立在流沙之上。能否成功向上游突破、稳固下游市场、并弥合国内能源转型的巨大鸿沟,将决定这个“光伏帝国”是走向真正的繁荣与可持续,还是仅仅停留在“世界工厂”的表象。来源:NE-SALON新能荟LD

原文标题 : 印度: 困在“KPI”里的光伏帝国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