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医疗机构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医疗废物产量也不断攀升。医废不同于生活垃圾,其处理需格外谨慎,必须以安全可靠之法,严密防范污染风险,守护大众健康。
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老港基地,无疑是全球医废处置领域的“超级工程”。自投运4年多来,它凭借240吨/日的超大处置规模、全球领先的智能化水平、先进的处置技术以及严苛的环保标准,稳稳托住上海未来15年乃至更长远的环境安全与公共卫生应急之需,为这座城市的医废危废处理筑牢坚实根基。
近期,在“2025(第十二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期间,E20带领50余人团队参观考察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老港基地,探寻其背后的医废危废处置奥秘。
该项目占地面积约88亩,处置规模为7.92万吨/年,项目配备三条日处置能力80吨的回转窑焚烧线以及一条日处置能力50吨的高温熔融灰渣处理线,可以处置23大类、332小类的危险废物,是目前世界上处置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焚烧环保设施,上海市“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重大工程项目。
考察团队一行先后来到沙盘、“医废去哪了”展示馆、中央控制室和医废自动上料线,调研了上海市医疗废物收运处全过程情况。
01 医废“来有影,去有踪”
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承担着全上海医疗废物“收—运—处”全链条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多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下,按照“一南一北一岛”合理布局,逐步建成嘉定、崇明、老港三位一体分布式医废处置设施,总处置能力392吨/天。其中,老港日处置能力为240吨、嘉定为122吨,崇明的医疗垃圾不出岛日处置能力为30吨。
2022年,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代运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两条12吨/天的医疗废物焚烧线项目,在原布局基础上,实现“一南一北一岛一中心”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新布局,全市医疗废物处置100%全覆盖。
医废不同于生活垃圾,全链条的卫生安全是处置工作最重要的底线。老港项目从源头的安全交底,到交接装车、冷链运输,再到卸料入库、焚烧处置,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严格规范。
针对巨量的医废周转箱物流,项目团队首次将特大型垃圾转运工艺应用于医废周转箱物流的转驳,遵循集约化布局,在确保高效物流组织的基础上,显著节省占地,不断提高处置效能。
为了提高安全属性,固废专业团队在项目中创新应用全程自动化装卸的智能机器人物流系统、无人值守的倒料与清洗消毒一体化消杀系统,实现医废周转箱全流程、自动化高效运转,彻底避免倒箱进料环节作业人员的感染风险。
厂区配备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占地面积约2000m²,采用堆垛机、RGV摆渡车、货架以及控制软件,设置1212个库位。堆垛机依靠红外线实现危废自动精准存取,危废入库依大类自动分配至指定区域,系统可实时更新库存信息,达成无人化、动态化管理,既提升空间利用率,又保障出入库安全高效。
项目成功打造的国内首套焚烧灰渣电阻炉高温熔融处理线,实现焚烧进料智能化配伍,从医疗废物卸车到进料全过程无人化操作,以科技赋能环保,彰显智能化、现代化环保设施的非凡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开发了医疗废物全流程智能化信息系统,在5万多个医废周转箱上的芯片内,记录着医废流向数据,实时跟踪、动态管理,并与政府部门的监管系统交互对接。医疗废物从哪家医院哪个科室产生的,最终又是到哪条焚烧线处置的,都可以追溯到。
02 兜底护航,资源重生
作为上海城市环境安全的托底保障,老港基地凭借国际领先的工艺技术、突破性的资源化水平与严苛至毫厘的排放标准,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固废处置体系。
项目率先引入“高速旋转雾化半干法系统”,配合独创的“二级干法+二级布袋系统”净化工艺。项目执行欧盟2010排放标准,烟气排放关键指标——二噁英浓度低至0.05ng TEQ/Nm³,二噁英排放标准低于国标及上海地标。
每天数十吨医疗废物经过这套“钢铁肺腑”的净化,最终化作符合建筑辅材标准的再生原料,用于铺设道路、填埋场覆土以及混凝土骨料等:焚烧炉渣经1400℃高温熔融后,蜕变为洁净骨料,飞灰中的重金属被永久固化,整套系统实现近零填埋;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用于厂区发电,生产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于厂区园林灌溉,每一个环节都在追求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项目在设计上采用“观沧海”去工业化设计,以“浪潮奔涌”为建筑立面流线,不仅追求高效能运转,更致力于打造一座融合自然之美与人文关怀的现代化环保设施。
自2021年1月投产以来,老港基地医废处理中心工程有效缓解了上海市医疗废物处置压力,在2022年“大上海保卫战”中更是勇挑重担,在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上发挥了兜底保障作用,牢牢守护住上海居民公共卫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编辑:赵凡
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医疗机构数量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医疗废物产量也不断攀升。医废不同于生活垃圾,其处理需格外谨慎,必须以安全可靠之法,严密防范污染风险,守护大众健康。
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老港基地,无疑是全球医废处置领域的“超级工程”。自投运4年多来,它凭借240吨/日的超大处置规模、全球领先的智能化水平、先进的处置技术以及严苛的环保标准,稳稳托住上海未来15年乃至更长远的环境安全与公共卫生应急之需,为这座城市的医废危废处理筑牢坚实根基。
近期,在“2025(第十二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期间,E20带领50余人团队参观考察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老港基地,探寻其背后的医废危废处置奥秘。
该项目占地面积约88亩,处置规模为7.92万吨/年,项目配备三条日处置能力80吨的回转窑焚烧线以及一条日处置能力50吨的高温熔融灰渣处理线,可以处置23大类、332小类的危险废物,是目前世界上处置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焚烧环保设施,上海市“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重大工程项目。
考察团队一行先后来到沙盘、“医废去哪了”展示馆、中央控制室和医废自动上料线,调研了上海市医疗废物收运处全过程情况。
01 医废“来有影,去有踪”
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承担着全上海医疗废物“收—运—处”全链条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多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下,按照“一南一北一岛”合理布局,逐步建成嘉定、崇明、老港三位一体分布式医废处置设施,总处置能力392吨/天。其中,老港日处置能力为240吨、嘉定为122吨,崇明的医疗垃圾不出岛日处置能力为30吨。
2022年,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代运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两条12吨/天的医疗废物焚烧线项目,在原布局基础上,实现“一南一北一岛一中心”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新布局,全市医疗废物处置100%全覆盖。
医废不同于生活垃圾,全链条的卫生安全是处置工作最重要的底线。老港项目从源头的安全交底,到交接装车、冷链运输,再到卸料入库、焚烧处置,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严格规范。
针对巨量的医废周转箱物流,项目团队首次将特大型垃圾转运工艺应用于医废周转箱物流的转驳,遵循集约化布局,在确保高效物流组织的基础上,显著节省占地,不断提高处置效能。
为了提高安全属性,固废专业团队在项目中创新应用全程自动化装卸的智能机器人物流系统、无人值守的倒料与清洗消毒一体化消杀系统,实现医废周转箱全流程、自动化高效运转,彻底避免倒箱进料环节作业人员的感染风险。
厂区配备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占地面积约2000m²,采用堆垛机、RGV摆渡车、货架以及控制软件,设置1212个库位。堆垛机依靠红外线实现危废自动精准存取,危废入库依大类自动分配至指定区域,系统可实时更新库存信息,达成无人化、动态化管理,既提升空间利用率,又保障出入库安全高效。
项目成功打造的国内首套焚烧灰渣电阻炉高温熔融处理线,实现焚烧进料智能化配伍,从医疗废物卸车到进料全过程无人化操作,以科技赋能环保,彰显智能化、现代化环保设施的非凡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开发了医疗废物全流程智能化信息系统,在5万多个医废周转箱上的芯片内,记录着医废流向数据,实时跟踪、动态管理,并与政府部门的监管系统交互对接。医疗废物从哪家医院哪个科室产生的,最终又是到哪条焚烧线处置的,都可以追溯到。
02 兜底护航,资源重生
作为上海城市环境安全的托底保障,老港基地凭借国际领先的工艺技术、突破性的资源化水平与严苛至毫厘的排放标准,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固废处置体系。
项目率先引入“高速旋转雾化半干法系统”,配合独创的“二级干法+二级布袋系统”净化工艺。项目执行欧盟2010排放标准,烟气排放关键指标——二噁英浓度低至0.05ng TEQ/Nm³,二噁英排放标准低于国标及上海地标。
每天数十吨医疗废物经过这套“钢铁肺腑”的净化,最终化作符合建筑辅材标准的再生原料,用于铺设道路、填埋场覆土以及混凝土骨料等:焚烧炉渣经1400℃高温熔融后,蜕变为洁净骨料,飞灰中的重金属被永久固化,整套系统实现近零填埋;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用于厂区发电,生产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于厂区园林灌溉,每一个环节都在追求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项目在设计上采用“观沧海”去工业化设计,以“浪潮奔涌”为建筑立面流线,不仅追求高效能运转,更致力于打造一座融合自然之美与人文关怀的现代化环保设施。
自2021年1月投产以来,老港基地医废处理中心工程有效缓解了上海市医疗废物处置压力,在2022年“大上海保卫战”中更是勇挑重担,在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上发挥了兜底保障作用,牢牢守护住上海居民公共卫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编辑:赵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