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发生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根据GLOBOCAN 2022数据,2022年全球鼻咽癌新发病例超12万,其中中国新发病例数为5.1万,占比近42%,防控形势严峻。临床中,鼻咽癌因解剖位置特殊、早期症状隐匿,常导致确诊时分期较晚,且治疗后易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给诊疗带来诸多挑战。
2025年7月4日至5日,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 Best of ASCO 2025 China” 会议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 医学论坛网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杨坤禹教授,围绕鼻咽癌精准诊断技术应用、多学科治疗方案优化及复发转移防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分享。
专家介绍
杨坤禹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
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卫健委“国家杰出医师”
2024华中卓越学者
2024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
2023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头颈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鼻咽癌专委会副主委
湖北省肿瘤放射治疗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获国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基金面上项目课题资助
精准诊断:为鼻咽癌治疗找准“靶心”
肿瘤精准诊断已进入多学科技术整合时代,鼻咽癌因其解剖位置深、病理类型复杂,更需多维度诊断手段的协同应用。当前,鼻咽癌诊断已突破传统单一病理检查模式,逐步形成“病理诊断为核心、影像学评估为支撑、分子检测为补充”的多学科联合体系。杨坤禹教授指出,目前鼻咽癌的诊断已从传统的病理检查向多学科联合诊断模式转变。通过结合影像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手段,能够更精准地确定肿瘤的分期、分型以及生物学特性,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早期诊断不足仍是制约鼻咽癌预后改善的关键瓶颈,加强高危人群筛查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杨坤禹教授强调,对有家族遗传史、EB病毒持续阳性、长期吸烟或接触化学致癌物的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鼻咽镜联合血清EB病毒抗体检测,可有效提升早期诊断率,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液体活检等新型诊断技术为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复发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精准度和便捷性。
REMATCH2201研究:免疫治疗时代的精准手术革新
传统头颈癌手术常需广泛切除以确保肿瘤控制,但这一策略往往导致显著的功能损伤。杨坤禹教授团队开展的REMATCH2201研究(NCT05459415)探索了新辅助免疫化疗后缩小手术范围的可行性,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新方向。
这项Ⅱ期研究纳入52例HPV阴性局部晚期头颈鳞癌患者,接受3周期AP化疗联合PD-1抑制剂Penpulimab的新辅助治疗。治疗后通过MRI和喉镜评估显示,96%的患者实现客观缓解,其中40.7%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基于此,研究对肿瘤退缩超过50%的患者实施精准手术策略:术中若发现残留肿瘤,切缘扩展5-10毫米并通过双病理医师冰冻切片确认;对于临床完全缓解患者,结合术前影像学和内镜结果实施喉功能保留的精准切除。术后辅助治疗根据最终病理结果调整,包括9周期的免疫维持治疗。
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者均保留喉功能,91.5%实现缩小范围切除,其中44.2%达到pCR。两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达89.28%和92.85%,证实该策略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显著改善功能预后。
安全性数据表明,研究观察到3例与治疗无关的死亡及2例严重术后并发症,整体不良事件处于可控范围。杨坤禹教授指出,REMATCH2201研究在HPV阴性人群中验证了新辅助免疫化疗后缩小手术范围的可行性,其高缓解率和功能保留效果为头颈癌治疗模式的革新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该研究仍需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以明确其长期疗效及最佳适用人群,有望实现头颈癌治疗从“广泛切除”向“精准减瘤”的范式转变。
防治展望:从治疗到预防的全方位布局
鼻咽癌的病因学研究已明确其多因素驱动特征,EB病毒感染、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是核心诱因,这为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框架下,杨坤禹教授强调,一级预防需聚焦可控危险因素干预,例如针对高危人群推广EB病毒疫苗接种,减少亚硝胺类化合物摄入,同时通过健康宣教降低吸烟、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从源头阻断疾病发生链条。
早期筛查是改善鼻咽癌预后的关键抓手,但当前体系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技术应用不规范等问题。实践中,杨坤禹教授团队提出的分层筛查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普通人群需强化早期症状认知(如回吸性涕血、耳鸣等),高危人群(有家族史、EB病毒持续阳性者)则应每6-12个月进行EB病毒抗体联合鼻咽镜检查,这一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已显著提升早期检出率。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鼻咽癌治疗正从“标准化”向“个体化”跨越。杨坤禹教授指出,多组学技术的进步为这一转型提供了支撑——通过解析肿瘤微环境特征与驱动基因突变谱,可建立更精准的预后评估模型,指导治疗方案动态调整。同时,靶向EB病毒抗原的CAR-T疗法、新型双特异性抗体等前沿手段的临床前研究已显示潜力,未来结合多学科全程管理,有望进一步提高长期生存率,推动鼻咽癌防治从“疾病控制”向“临床治愈”迈进。
总结
杨坤禹教围绕鼻咽癌及头颈肿瘤诊疗的核心议题,分享了从精准诊断体系构建到治疗模式革新,再到全周期防治布局的系统性探索。这些实践不仅打破了传统诊疗的局限——从多学科联合诊断提升早期干预效能,到REMATCH2201研究验证“精准减瘤”的可行性,再到全周期防治理念下的风险干预,更折射出领域从“疾病控制”向“生存质量并重”的理念升级。
未来,随着多学科协作的深度融合、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策略完善,以及新型疗法的转化应用,鼻咽癌及头颈肿瘤诊疗将进一步迈向精准化、全程化。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探索,不仅为肿瘤领域提供了从技术突破到理念革新的范本,更有望推动整个肿瘤防治体系从“被动治疗”向“主动健康维护”跨越,最终实现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
鼻咽癌是发生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根据GLOBOCAN 2022数据,2022年全球鼻咽癌新发病例超12万,其中中国新发病例数为5.1万,占比近42%,防控形势严峻。临床中,鼻咽癌因解剖位置特殊、早期症状隐匿,常导致确诊时分期较晚,且治疗后易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给诊疗带来诸多挑战。
2025年7月4日至5日,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 Best of ASCO 2025 China” 会议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 医学论坛网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杨坤禹教授,围绕鼻咽癌精准诊断技术应用、多学科治疗方案优化及复发转移防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分享。
专家介绍
杨坤禹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肿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
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家卫健委“国家杰出医师”
2024华中卓越学者
2024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
2023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头颈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鼻咽癌专委会副主委
湖北省肿瘤放射治疗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获国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基金面上项目课题资助
精准诊断:为鼻咽癌治疗找准“靶心”
肿瘤精准诊断已进入多学科技术整合时代,鼻咽癌因其解剖位置深、病理类型复杂,更需多维度诊断手段的协同应用。当前,鼻咽癌诊断已突破传统单一病理检查模式,逐步形成“病理诊断为核心、影像学评估为支撑、分子检测为补充”的多学科联合体系。杨坤禹教授指出,目前鼻咽癌的诊断已从传统的病理检查向多学科联合诊断模式转变。通过结合影像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手段,能够更精准地确定肿瘤的分期、分型以及生物学特性,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早期诊断不足仍是制约鼻咽癌预后改善的关键瓶颈,加强高危人群筛查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杨坤禹教授强调,对有家族遗传史、EB病毒持续阳性、长期吸烟或接触化学致癌物的人群,建议每1~2年进行鼻咽镜联合血清EB病毒抗体检测,可有效提升早期诊断率,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液体活检等新型诊断技术为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复发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在未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精准度和便捷性。
REMATCH2201研究:免疫治疗时代的精准手术革新
传统头颈癌手术常需广泛切除以确保肿瘤控制,但这一策略往往导致显著的功能损伤。杨坤禹教授团队开展的REMATCH2201研究(NCT05459415)探索了新辅助免疫化疗后缩小手术范围的可行性,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新方向。
这项Ⅱ期研究纳入52例HPV阴性局部晚期头颈鳞癌患者,接受3周期AP化疗联合PD-1抑制剂Penpulimab的新辅助治疗。治疗后通过MRI和喉镜评估显示,96%的患者实现客观缓解,其中40.7%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基于此,研究对肿瘤退缩超过50%的患者实施精准手术策略:术中若发现残留肿瘤,切缘扩展5-10毫米并通过双病理医师冰冻切片确认;对于临床完全缓解患者,结合术前影像学和内镜结果实施喉功能保留的精准切除。术后辅助治疗根据最终病理结果调整,包括9周期的免疫维持治疗。
结果显示,所有受试者均保留喉功能,91.5%实现缩小范围切除,其中44.2%达到pCR。两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达89.28%和92.85%,证实该策略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显著改善功能预后。
安全性数据表明,研究观察到3例与治疗无关的死亡及2例严重术后并发症,整体不良事件处于可控范围。杨坤禹教授指出,REMATCH2201研究在HPV阴性人群中验证了新辅助免疫化疗后缩小手术范围的可行性,其高缓解率和功能保留效果为头颈癌治疗模式的革新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该研究仍需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以明确其长期疗效及最佳适用人群,有望实现头颈癌治疗从“广泛切除”向“精准减瘤”的范式转变。
防治展望:从治疗到预防的全方位布局
鼻咽癌的病因学研究已明确其多因素驱动特征,EB病毒感染、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是核心诱因,这为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此框架下,杨坤禹教授强调,一级预防需聚焦可控危险因素干预,例如针对高危人群推广EB病毒疫苗接种,减少亚硝胺类化合物摄入,同时通过健康宣教降低吸烟、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从源头阻断疾病发生链条。
早期筛查是改善鼻咽癌预后的关键抓手,但当前体系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技术应用不规范等问题。实践中,杨坤禹教授团队提出的分层筛查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普通人群需强化早期症状认知(如回吸性涕血、耳鸣等),高危人群(有家族史、EB病毒持续阳性者)则应每6-12个月进行EB病毒抗体联合鼻咽镜检查,这一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已显著提升早期检出率。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鼻咽癌治疗正从“标准化”向“个体化”跨越。杨坤禹教授指出,多组学技术的进步为这一转型提供了支撑——通过解析肿瘤微环境特征与驱动基因突变谱,可建立更精准的预后评估模型,指导治疗方案动态调整。同时,靶向EB病毒抗原的CAR-T疗法、新型双特异性抗体等前沿手段的临床前研究已显示潜力,未来结合多学科全程管理,有望进一步提高长期生存率,推动鼻咽癌防治从“疾病控制”向“临床治愈”迈进。
总结
杨坤禹教围绕鼻咽癌及头颈肿瘤诊疗的核心议题,分享了从精准诊断体系构建到治疗模式革新,再到全周期防治布局的系统性探索。这些实践不仅打破了传统诊疗的局限——从多学科联合诊断提升早期干预效能,到REMATCH2201研究验证“精准减瘤”的可行性,再到全周期防治理念下的风险干预,更折射出领域从“疾病控制”向“生存质量并重”的理念升级。
未来,随着多学科协作的深度融合、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策略完善,以及新型疗法的转化应用,鼻咽癌及头颈肿瘤诊疗将进一步迈向精准化、全程化。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探索,不仅为肿瘤领域提供了从技术突破到理念革新的范本,更有望推动整个肿瘤防治体系从“被动治疗”向“主动健康维护”跨越,最终实现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