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迪南,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副处长
刘瑶,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原文出自: 王迪南,刘瑶.浅议利率市场化深化背景下中国浮息债市场发展之策[J].金融市场研究,2025(7):90-102.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市场主体对利率风险对冲工具的需求日益增长。浮息债作为一种票面利率随市场基准利率动态调整的债券,因其独特的利率风险管理功能,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王迪南和刘瑶的《浅议利率市场化深化背景下中国浮息债市场发展之策》通过梳理浮息债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分析美国浮息债市场的发展经验,回顾中国浮息债市场的发展历程,指出当前市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浮息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浮息债的核心特征和基础功能
浮息债的核心特征在于利率非固定,通常表现为“基准利率+固定利差”的形式,票息会根据挂钩的基准利率周期性重置。其基础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为投资人提供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二是为发行人节约融资成本提供支持;三是有利于熨平市场波动,提高债券市场韧性;四是有助于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然而,浮息债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债券市场收益率与挂钩基准利率的高度相关性。
二、美国浮息债市场概况
美国浮息债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截至2025年3月末,美元浮息债存量规模约为5.8万亿美元,占美元债总规模的9.7%。美国浮息债产品主要包括通胀保值债券(TIPS)和浮动利率票据(FRNs)两类,分别与CPI和市场化基准利率挂钩,显著提升了金融市场的定价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
三、中国浮息债市场发展情况
中国浮息债市场自1995年诞生以来,经历了初步发展、规模扩张和调整转型三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以政策性银行为主要发行主体,基准利率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主;规模扩张阶段实现了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和基准利率的市场化转型;调整转型阶段则出现了挂钩新的基准利率的浮息品种,并加强浮息设计在战略主题债券中的应用。
然而,相较于国际市场,中国浮息债市场在市场规模、产品结构和功能发挥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市场规模较小,截至2025年3月末,存量规模仅占债券市场总余额的0.25%;发行主体较为单一,以政策性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主,非金融企业参与不足;基准利率市场敏感性不足,影响了浮息债的定价合理性和吸引力;估值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影响了估值的有效性。
四、进一步推动中国浮息债市场发展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推动市场有序扩容,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结合国家战略,丰富浮息债的内涵外延;二是加强产品创新,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交易结构、期限创新和相关衍生产品开发;三是优化基准利率选择,提升市场敏感性,扩大DR007等市场化基准利率的使用范围,设置更灵活的利率重置频率;四是完善估值模型,提高定价有效性,借鉴国际经验,开发适用于我国浮息债的定价模型,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作者:王迪南,中国农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副处长
刘瑶,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原文出自: 王迪南,刘瑶.浅议利率市场化深化背景下中国浮息债市场发展之策[J].金融市场研究,2025(7):90-102.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市场主体对利率风险对冲工具的需求日益增长。浮息债作为一种票面利率随市场基准利率动态调整的债券,因其独特的利率风险管理功能,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王迪南和刘瑶的《浅议利率市场化深化背景下中国浮息债市场发展之策》通过梳理浮息债的基本概念与功能,分析美国浮息债市场的发展经验,回顾中国浮息债市场的发展历程,指出当前市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浮息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浮息债的核心特征和基础功能
浮息债的核心特征在于利率非固定,通常表现为“基准利率+固定利差”的形式,票息会根据挂钩的基准利率周期性重置。其基础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为投资人提供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二是为发行人节约融资成本提供支持;三是有利于熨平市场波动,提高债券市场韧性;四是有助于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然而,浮息债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债券市场收益率与挂钩基准利率的高度相关性。
二、美国浮息债市场概况
美国浮息债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截至2025年3月末,美元浮息债存量规模约为5.8万亿美元,占美元债总规模的9.7%。美国浮息债产品主要包括通胀保值债券(TIPS)和浮动利率票据(FRNs)两类,分别与CPI和市场化基准利率挂钩,显著提升了金融市场的定价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
三、中国浮息债市场发展情况
中国浮息债市场自1995年诞生以来,经历了初步发展、规模扩张和调整转型三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以政策性银行为主要发行主体,基准利率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主;规模扩张阶段实现了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和基准利率的市场化转型;调整转型阶段则出现了挂钩新的基准利率的浮息品种,并加强浮息设计在战略主题债券中的应用。
然而,相较于国际市场,中国浮息债市场在市场规模、产品结构和功能发挥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市场规模较小,截至2025年3月末,存量规模仅占债券市场总余额的0.25%;发行主体较为单一,以政策性银行及金融机构为主,非金融企业参与不足;基准利率市场敏感性不足,影响了浮息债的定价合理性和吸引力;估值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影响了估值的有效性。
四、进一步推动中国浮息债市场发展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推动市场有序扩容,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结合国家战略,丰富浮息债的内涵外延;二是加强产品创新,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交易结构、期限创新和相关衍生产品开发;三是优化基准利率选择,提升市场敏感性,扩大DR007等市场化基准利率的使用范围,设置更灵活的利率重置频率;四是完善估值模型,提高定价有效性,借鉴国际经验,开发适用于我国浮息债的定价模型,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