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策计 划”十年 星火燎原,点亮美术馆未来

中国文化报

1周前

参与‘青策计划’让我收获一段难忘的‘回炉’历程,认识了一批带着热情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美术馆同行,令我在展览的主题策划、展陈设计及公共教育、宣传等多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经验,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演练机会。

“书在匡庐—庐山历代题刻研究展”展厅现场    江西省美术馆供图

在国际上,能否独立策划优质展览,是衡量美术馆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2016年,文化部启动“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简称“青策计划”),便是发掘和培育策展人、提升美术馆策展水平的关键举措。这项计划通过科学严谨的评选机制,以“申报、培训、评审、指导、评估”的全流程培育模式为青年策展人赋能,成为新生代策展力量的成长摇篮。

10年来,共有103位青年策展人入选“青策计划”,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如星星之火,点亮了美术馆的展览。“该项目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眼光,其价值早已超越了项目本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说。

策展人的“黄埔军校”

殷双喜自“青策计划”实施起便开始参与授课,见证了计划开展10年来的显著变化。“参与人数和申报方案逐年增多,组织程序、培训方式等不断优化。”他说,曾经入选者多来自国家重点美术馆和省级大馆,近年来加强了对偏远和民族地区美术馆青年策展人的支持;评审程序更规范,侧重本馆收藏或本地区创作以凸显地方特色;评审新增专家与青年策展人对接环节,进入复评的方案由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让青年策展人在整个过程均能得到扶持。

“‘青策计划’堪称策展人的‘黄埔军校’,即使未能最终获评,集中式业务培训也能让我们各方面专业素质获得极大提升。”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研究部副主任王静的话道出众多参与者的收获。

江西省美术馆展览科负责人刘自川说:“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实践载体,‘青策计划’系统性地重塑了中国青年策展人的成长路径。” 

湖北美术馆的实践颇具代表性。截至2025年,该馆已先后有8位策展人的项目入选。“这一计划为策展人培养及不断深化展览、研究等职能,提供了更宏观的指导方向、更宽广的平台与专业视野。人才是美术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石与动力,我们一直坚持人才立馆,关注青年策展人的成长,持续推进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表示。

激活策展的系统性思维

潮州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陈曼佳凭借“剧透——潮剧主题艺术特展”入选该计划。“最初申报时,只是带着‘让潮剧走出戏台’的想法和一股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闯劲。真正进入策展实践,才体会到‘扶持’不仅是资源支持,更是引导青年策展人跳脱碎片化视角,以系统思维探寻文化根脉的过程。”陈曼佳说。

整理潮剧史料时,陈曼佳仿佛走入迷宫——民间曲谱字迹斑驳,口述史矛盾重重,一件戏服的考证甚至需查阅多份地方志。但困难反而激发了她的决心,最终展览以潮剧的社会功能为主线,呈现戏曲与民间工艺的交融,探讨其当代价值与传播路径。“‘青策计划’像一盏灯,照亮被忽略的角落,让我们能够看到,传承是连接历史与当代的创造性表达,青年策展人应是传统的‘翻译者’而非‘复刻者’。”陈曼佳说。

江苏省美术馆策研部策展人丁雅力以“东方神韵——中国经典美术片作品文献展”入选该计划。该项目以美术片为研究对象,尝试将动画文献作为策展主体引入美术馆体系,在空间叙事中重构其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学术价值。“策展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组织方式,文献不只是史料,更是生成叙事的媒介。”丁雅力表示,“青策计划”给予他从学术研究走向公共空间的重要起点,也促使他在策展、教学与写作中,逐步形成一种跨媒介、跨语境的思维方式。

浙江美术馆研究策划部主任张旭敏策展的“平板向度:从纸面到虚拟的视觉艺术”,作为国内较早关注数字艺术领域且首个以平板绘画为专题的大型群展项目入选“青策计划”。张旭敏说:“当代艺术生态与社会审美风尚在持续迭代。平板绘画的出现不仅颠覆了艺术创新的技术手段,更连接了艺术与公众文化接轨的观念通路。”

培植美术馆行业的根脉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陈列研究部馆员王华菁在其策划的“五色·万象——中国传统色现代性转译研究展”中,通过60件(套)馆藏作品与当代艺术作品,展示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转化与创新应用。今年展览开放仅两个月,线下观众逾10万人次,单日最高人流量突破5000人次,线上关注达数百万人次。

王静的入选展览“文本、代码和感知的回声——艺术实践中的三种媒介视角”涉及对艺术表达空间和关切维度的拓展,以及对未来技术的反思。“参与‘青策计划’让我收获一段难忘的‘回炉’历程,认识了一批带着热情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美术馆同行,令我在展览的主题策划、展陈设计及公共教育、宣传等多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经验,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演练机会。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如何让展览的叙事准确且深入、立意充分表达到位,将是策展人长久的功课。”王静说。

“‘青策计划’立足国家文化建设的整体格局,以专业的指导、开放的格局支持青年策展人的研究与实践,并由此高屋建瓴地展望中国艺术体系的机制方向,引领符合中国社会文化气质的观念范式与意义生成。”张旭敏表示,他长期关注数字艺术领域新动态,未来也将深入探索中国数字艺术的发展机制与话语表征。

“青策计划”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助力青年策展人个人成长,更在行业层面推动着策展生态的变化。它为青年策展人提供了实践与提升的平台,促使他们在专业能力和认知层面实现突破,进而为整个美术馆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刘自川深有体会地说:“参与‘青策计划’,让我从展览执行者蜕变为文化建构参与者,这不仅体现在多个创意方案的高质量落地,更在于专业认知的突破性提升,逐步建立起涵盖学术研究、跨学科融合、资源整合、公共传播等维度的‘大策展观’。这种从‘空间设计美学’到‘知识再生产’的认知跃迁,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策展人共同经历的专业觉醒。” 

安徽省美术馆4次入选该计划,彰显其在青年策展人培养上的成效。“优秀展览的诞生需要土壤和平台。安徽省美术馆着力构建支持青年策展人成长的常态化、项目化机制,推行‘以项目带人才’的培养模式。每次的申报都不是孤立冲刺,而是嵌入馆内年度学术规划和策展序列的重要环节,确保了项目申报与馆内整体发展的协同性。”安徽省美术馆馆长王岭介绍,馆内形成由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历届入选策展人与申报策展人组成的团队协作模式——资深专家在学术方向、资源整合上提供支撑;往届入选策展人通过内部工作坊分享经验,形成共享的工作方法和资源库;申报策展人则在前期研究、方案设计、文本撰写和落地执行中担当主力,在实践中快速成长。这种“老带新”的模式,为青年策展人提供了宝贵的实战锻炼机会。

“如今不少美术馆将入选项目当成年度大事,积极性很高,一大批青年策展人涌现,有的已成为馆里的顶梁柱。”殷双喜说,“青策计划”培育的不只是策展人,更浇灌出让中国美术馆事业扎根大地的蓬勃力量。

参与‘青策计划’让我收获一段难忘的‘回炉’历程,认识了一批带着热情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美术馆同行,令我在展览的主题策划、展陈设计及公共教育、宣传等多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经验,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演练机会。

“书在匡庐—庐山历代题刻研究展”展厅现场    江西省美术馆供图

在国际上,能否独立策划优质展览,是衡量美术馆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2016年,文化部启动“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简称“青策计划”),便是发掘和培育策展人、提升美术馆策展水平的关键举措。这项计划通过科学严谨的评选机制,以“申报、培训、评审、指导、评估”的全流程培育模式为青年策展人赋能,成为新生代策展力量的成长摇篮。

10年来,共有103位青年策展人入选“青策计划”,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如星星之火,点亮了美术馆的展览。“该项目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眼光,其价值早已超越了项目本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说。

策展人的“黄埔军校”

殷双喜自“青策计划”实施起便开始参与授课,见证了计划开展10年来的显著变化。“参与人数和申报方案逐年增多,组织程序、培训方式等不断优化。”他说,曾经入选者多来自国家重点美术馆和省级大馆,近年来加强了对偏远和民族地区美术馆青年策展人的支持;评审程序更规范,侧重本馆收藏或本地区创作以凸显地方特色;评审新增专家与青年策展人对接环节,进入复评的方案由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让青年策展人在整个过程均能得到扶持。

“‘青策计划’堪称策展人的‘黄埔军校’,即使未能最终获评,集中式业务培训也能让我们各方面专业素质获得极大提升。”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研究部副主任王静的话道出众多参与者的收获。

江西省美术馆展览科负责人刘自川说:“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实践载体,‘青策计划’系统性地重塑了中国青年策展人的成长路径。” 

湖北美术馆的实践颇具代表性。截至2025年,该馆已先后有8位策展人的项目入选。“这一计划为策展人培养及不断深化展览、研究等职能,提供了更宏观的指导方向、更宽广的平台与专业视野。人才是美术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石与动力,我们一直坚持人才立馆,关注青年策展人的成长,持续推进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表示。

激活策展的系统性思维

潮州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陈曼佳凭借“剧透——潮剧主题艺术特展”入选该计划。“最初申报时,只是带着‘让潮剧走出戏台’的想法和一股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闯劲。真正进入策展实践,才体会到‘扶持’不仅是资源支持,更是引导青年策展人跳脱碎片化视角,以系统思维探寻文化根脉的过程。”陈曼佳说。

整理潮剧史料时,陈曼佳仿佛走入迷宫——民间曲谱字迹斑驳,口述史矛盾重重,一件戏服的考证甚至需查阅多份地方志。但困难反而激发了她的决心,最终展览以潮剧的社会功能为主线,呈现戏曲与民间工艺的交融,探讨其当代价值与传播路径。“‘青策计划’像一盏灯,照亮被忽略的角落,让我们能够看到,传承是连接历史与当代的创造性表达,青年策展人应是传统的‘翻译者’而非‘复刻者’。”陈曼佳说。

江苏省美术馆策研部策展人丁雅力以“东方神韵——中国经典美术片作品文献展”入选该计划。该项目以美术片为研究对象,尝试将动画文献作为策展主体引入美术馆体系,在空间叙事中重构其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学术价值。“策展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组织方式,文献不只是史料,更是生成叙事的媒介。”丁雅力表示,“青策计划”给予他从学术研究走向公共空间的重要起点,也促使他在策展、教学与写作中,逐步形成一种跨媒介、跨语境的思维方式。

浙江美术馆研究策划部主任张旭敏策展的“平板向度:从纸面到虚拟的视觉艺术”,作为国内较早关注数字艺术领域且首个以平板绘画为专题的大型群展项目入选“青策计划”。张旭敏说:“当代艺术生态与社会审美风尚在持续迭代。平板绘画的出现不仅颠覆了艺术创新的技术手段,更连接了艺术与公众文化接轨的观念通路。”

培植美术馆行业的根脉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陈列研究部馆员王华菁在其策划的“五色·万象——中国传统色现代性转译研究展”中,通过60件(套)馆藏作品与当代艺术作品,展示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转化与创新应用。今年展览开放仅两个月,线下观众逾10万人次,单日最高人流量突破5000人次,线上关注达数百万人次。

王静的入选展览“文本、代码和感知的回声——艺术实践中的三种媒介视角”涉及对艺术表达空间和关切维度的拓展,以及对未来技术的反思。“参与‘青策计划’让我收获一段难忘的‘回炉’历程,认识了一批带着热情活跃在全国各地的美术馆同行,令我在展览的主题策划、展陈设计及公共教育、宣传等多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经验,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演练机会。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如何让展览的叙事准确且深入、立意充分表达到位,将是策展人长久的功课。”王静说。

“‘青策计划’立足国家文化建设的整体格局,以专业的指导、开放的格局支持青年策展人的研究与实践,并由此高屋建瓴地展望中国艺术体系的机制方向,引领符合中国社会文化气质的观念范式与意义生成。”张旭敏表示,他长期关注数字艺术领域新动态,未来也将深入探索中国数字艺术的发展机制与话语表征。

“青策计划”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助力青年策展人个人成长,更在行业层面推动着策展生态的变化。它为青年策展人提供了实践与提升的平台,促使他们在专业能力和认知层面实现突破,进而为整个美术馆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刘自川深有体会地说:“参与‘青策计划’,让我从展览执行者蜕变为文化建构参与者,这不仅体现在多个创意方案的高质量落地,更在于专业认知的突破性提升,逐步建立起涵盖学术研究、跨学科融合、资源整合、公共传播等维度的‘大策展观’。这种从‘空间设计美学’到‘知识再生产’的认知跃迁,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策展人共同经历的专业觉醒。” 

安徽省美术馆4次入选该计划,彰显其在青年策展人培养上的成效。“优秀展览的诞生需要土壤和平台。安徽省美术馆着力构建支持青年策展人成长的常态化、项目化机制,推行‘以项目带人才’的培养模式。每次的申报都不是孤立冲刺,而是嵌入馆内年度学术规划和策展序列的重要环节,确保了项目申报与馆内整体发展的协同性。”安徽省美术馆馆长王岭介绍,馆内形成由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历届入选策展人与申报策展人组成的团队协作模式——资深专家在学术方向、资源整合上提供支撑;往届入选策展人通过内部工作坊分享经验,形成共享的工作方法和资源库;申报策展人则在前期研究、方案设计、文本撰写和落地执行中担当主力,在实践中快速成长。这种“老带新”的模式,为青年策展人提供了宝贵的实战锻炼机会。

“如今不少美术馆将入选项目当成年度大事,积极性很高,一大批青年策展人涌现,有的已成为馆里的顶梁柱。”殷双喜说,“青策计划”培育的不只是策展人,更浇灌出让中国美术馆事业扎根大地的蓬勃力量。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