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胃癌的年发病人数超过35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人数超过26万人,位列恶性肿瘤第3位。我国胃癌患者大约占全球40%——这意味着,我每天有近千人被确诊为胃癌。更严峻的是,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到晚期,错过最佳治疗窗口。2025年7月4日-7月5日,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深入解读胃癌诊疗的前沿进展与未来方向。
专家介绍
彭智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
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委员会委员
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CSCO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消化道精准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防治专委会秘书长
《中华医学杂志》《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编委
获得中华医学会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抗癌协会一等奖等
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引领精准筛选获益人群
在胃癌免疫治疗领域,如何精准识别获益人群是临床实践的核心问题。彭智教授指出,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在胃癌治疗中获批多项适应症,但实际获益患者仍局限于特定群体,精准筛选成为提升疗效的关键。
目前临床已明确的生物标志物为治疗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其中,dMMR/MSI-H(错配修复缺陷/微卫星不稳定)患者和PD-L1高表达患者能从免疫治疗中获得显著获益。彭智教授提到,除这些已应用于临床的标志物外,更多潜在生物标志物正处于探索阶段,为扩大免疫治疗获益人群奠定基础。
联合治疗策略是拓展免疫治疗获益的重要方向。彭智教授介绍,PD-1抑制剂联合CTLA-4单抗等方案已在部分患者中显示出明确疗效,治疗响应率得到提升。此外,针对Claudin18.2、c-MET等新靶点的联合治疗研究也取得积极进展,在其中心开展的临床研究中,部分患者通过这类联合方案获得了显著的治疗获益。
彭智教授强调,胃癌免疫治疗已进入精准选择时代。未来通过持续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联合治疗策略,将实现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让更多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个体化治疗:破解异质性难题的核心路径
胃癌的高度异质性是导致治疗方案差异显著的根本原因,如何基于患者特征制定个体化方案成为临床关注焦点。彭智教授指出,胃癌异质性体现在两个关键层次,需针对性制定治疗策略。
患者间异质性表现为不同个体对治疗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从免疫治疗角度看,dMMR/MSI-H患者的获益特征已得到明确验证;而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分子分型角度,胃癌可分为4种亚型,不同亚型的治疗敏感性各不相同。彭智教授认为,基于可及靶点和分子分型的综合评估,是实现个体精准治疗的重要基础。
患者内异质性即同一患者的肿瘤病灶存在生物学差异,这对治疗方案制定提出更高要求。随着靶病灶活检技术的普及,这类异质性被越来越多地发现。彭智教授提到,充分理解肿瘤内部的生物学行为差异,对优化联合治疗策略、制定病灶针对性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彭智教授指出,未来胃癌个体化治疗需更深入解析患者的分子特征、肿瘤行为和临床表型,通过多维度评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治疗,为每个患者匹配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晚期胃癌治疗:精准体系建设推动模式转型
晚期胃癌一线治疗模式正经历重要转变,如何平衡临床经验与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精准策略成为关键议题。彭智教授认为,随着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深入,晚期胃癌治疗正迈向更精准的个体化时代。
循证医学证据是治疗决策的根本依据。彭智教授指出,2025年CSCO胃癌指南已明确推荐更多生物标志物检测,包括“FGFR2b过表达检测”首次被纳入分子诊断推荐,未来一线治疗中需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将不断增加。临床实践中必须以现有循证证据为基础,而非单纯依赖个人经验判断。
个体化方案制定需多维度综合考量。在遵循标准治疗原则的基础上,需结合患者的肿瘤特征、生物标志物状态、肿瘤负荷及患者自身需求进行调整。彭智教授提到,对于证据尚不充分的治疗方案,应鼓励患者参与临床研究,同时通过真实世界研究积累数据,补充循证医学证据。
精准治疗的实现依赖多层次体系建设。彭智教授将其概括为三个核心环节:首先是精准检测,需解决现有检测技术的准确性问题,如NGS检测的标准化、PD-L1CPS评分的规范化及伴随诊断试剂的规范使用;其次是精准分析,由于胃癌腹膜转移诊断困难、分期准确性不足等问题,需要内科、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提升评估准确性;最后是精准治疗,基于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分析结果,结合Claudin18.2、FGFR2b等新型靶点药物,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
彭智教授总结,胃癌精准治疗是多学科、多维度协作的系统工程。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完善和新型靶点药物的研发,胃癌治疗将逐步实现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的转变,为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生存获益。
展望
在胃癌诊疗不断发展的今天,精准化、个体化已成为核心发展方向。通过生物标志物指导治疗选择、多学科协作优化决策、临床研究推动技术创新,胃癌治疗正逐步突破现有瓶颈。彭智教授的分享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清晰路径,也让我们对未来胃癌诊疗的进步充满期待。随着精准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终将实现让每个胃癌患者都能获得最优化治疗的目标。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胃癌的年发病人数超过35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死亡人数超过26万人,位列恶性肿瘤第3位。我国胃癌患者大约占全球40%——这意味着,我每天有近千人被确诊为胃癌。更严峻的是,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到晚期,错过最佳治疗窗口。2025年7月4日-7月5日,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深入解读胃癌诊疗的前沿进展与未来方向。
专家介绍
彭智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
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委员会委员
CSCO胃癌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CSCO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消化道精准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防治专委会秘书长
《中华医学杂志》《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编委
获得中华医学会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抗癌协会一等奖等
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引领精准筛选获益人群
在胃癌免疫治疗领域,如何精准识别获益人群是临床实践的核心问题。彭智教授指出,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在胃癌治疗中获批多项适应症,但实际获益患者仍局限于特定群体,精准筛选成为提升疗效的关键。
目前临床已明确的生物标志物为治疗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其中,dMMR/MSI-H(错配修复缺陷/微卫星不稳定)患者和PD-L1高表达患者能从免疫治疗中获得显著获益。彭智教授提到,除这些已应用于临床的标志物外,更多潜在生物标志物正处于探索阶段,为扩大免疫治疗获益人群奠定基础。
联合治疗策略是拓展免疫治疗获益的重要方向。彭智教授介绍,PD-1抑制剂联合CTLA-4单抗等方案已在部分患者中显示出明确疗效,治疗响应率得到提升。此外,针对Claudin18.2、c-MET等新靶点的联合治疗研究也取得积极进展,在其中心开展的临床研究中,部分患者通过这类联合方案获得了显著的治疗获益。
彭智教授强调,胃癌免疫治疗已进入精准选择时代。未来通过持续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联合治疗策略,将实现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让更多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个体化治疗:破解异质性难题的核心路径
胃癌的高度异质性是导致治疗方案差异显著的根本原因,如何基于患者特征制定个体化方案成为临床关注焦点。彭智教授指出,胃癌异质性体现在两个关键层次,需针对性制定治疗策略。
患者间异质性表现为不同个体对治疗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从免疫治疗角度看,dMMR/MSI-H患者的获益特征已得到明确验证;而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分子分型角度,胃癌可分为4种亚型,不同亚型的治疗敏感性各不相同。彭智教授认为,基于可及靶点和分子分型的综合评估,是实现个体精准治疗的重要基础。
患者内异质性即同一患者的肿瘤病灶存在生物学差异,这对治疗方案制定提出更高要求。随着靶病灶活检技术的普及,这类异质性被越来越多地发现。彭智教授提到,充分理解肿瘤内部的生物学行为差异,对优化联合治疗策略、制定病灶针对性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彭智教授指出,未来胃癌个体化治疗需更深入解析患者的分子特征、肿瘤行为和临床表型,通过多维度评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治疗,为每个患者匹配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晚期胃癌治疗:精准体系建设推动模式转型
晚期胃癌一线治疗模式正经历重要转变,如何平衡临床经验与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精准策略成为关键议题。彭智教授认为,随着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深入,晚期胃癌治疗正迈向更精准的个体化时代。
循证医学证据是治疗决策的根本依据。彭智教授指出,2025年CSCO胃癌指南已明确推荐更多生物标志物检测,包括“FGFR2b过表达检测”首次被纳入分子诊断推荐,未来一线治疗中需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将不断增加。临床实践中必须以现有循证证据为基础,而非单纯依赖个人经验判断。
个体化方案制定需多维度综合考量。在遵循标准治疗原则的基础上,需结合患者的肿瘤特征、生物标志物状态、肿瘤负荷及患者自身需求进行调整。彭智教授提到,对于证据尚不充分的治疗方案,应鼓励患者参与临床研究,同时通过真实世界研究积累数据,补充循证医学证据。
精准治疗的实现依赖多层次体系建设。彭智教授将其概括为三个核心环节:首先是精准检测,需解决现有检测技术的准确性问题,如NGS检测的标准化、PD-L1CPS评分的规范化及伴随诊断试剂的规范使用;其次是精准分析,由于胃癌腹膜转移诊断困难、分期准确性不足等问题,需要内科、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提升评估准确性;最后是精准治疗,基于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分析结果,结合Claudin18.2、FGFR2b等新型靶点药物,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
彭智教授总结,胃癌精准治疗是多学科、多维度协作的系统工程。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完善和新型靶点药物的研发,胃癌治疗将逐步实现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的转变,为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生存获益。
展望
在胃癌诊疗不断发展的今天,精准化、个体化已成为核心发展方向。通过生物标志物指导治疗选择、多学科协作优化决策、临床研究推动技术创新,胃癌治疗正逐步突破现有瓶颈。彭智教授的分享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清晰路径,也让我们对未来胃癌诊疗的进步充满期待。随着精准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终将实现让每个胃癌患者都能获得最优化治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