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联商翻译中心
编译/李言
全球便利店行业的一次重大变局悄然落幕。
7月17日,经过长达一年的拉锯战,加拿大便利店巨头Alimentation Couche-Tard(以下简称“ACT”)正式宣布撤回对日本Seveni集团(以下简称“7i”)的收购提案。这起原本可能创造全球最大便利店帝国的交易,最终以“主动放弃”收场。
对于ACT而言,这是一次战略性的撤退。而对于7i来说,这或许是一次“胜利”,但代价可能是错失了在全球零售格局重塑中的关键机遇。
01
打造全球最大便利店集团“梦碎”
这起交易始于2024年夏季,当时ACT提出以每股2600日元(约合人民币125元)、总价近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387亿)的价格(溢价47.6%),收购7i全部股份,旨在打造全球最大便利店集团。
在最新的致7i董事会公开信中,ACT宣布正式撤回收购提案,原因是“始终未能获得7i方面的实质性回应”。
据ACT描述,在长达一年的谈判过程中,其所获得的尽职调查机会极为有限,与管理层的接触“程式化”“缺乏信息”,对方特别委员会与主要股东伊藤家族“始终拒绝展开真正的讨论”。ACT直言,尽管在监管协调、剥离方案、反向终止费等方面已多次作出让步,但始终“没有收到真诚回应”,因此不再继续推进本次交易。
面对ACT的表态,7i同日发布声明回应,确认ACT“单方面终止协商”。
7i表示,对ACT公告中存在的诸多不实描述“难以认同”,但对其决定并不意外。7i在声明中指出,自收购案提出以来,全球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反垄断监管门槛也远高于常规水平,这些都使交易推进的不确定性大幅上升。公司强调,特别委员会始终以提升股东价值为目标推进评估工作,并同步开展自身独立的价值创造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初,ACT已在日本完成法人注册,并与多家日本本土金融机构展开接洽,显示出其推进收购的长期意志。市场原本普遍预期,随着其筹备趋于成熟,7i将不得不回应外部压力开启实质性协商,然而这一局面最终未能出现。
与此同时,7i再次强调了将“采取措施创造独立价值”。这一战略包括三个核心方向:一是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优化超市业务资本结构;二是推动北美便利店业务IPO上市,提升资产显性化程度;三是回馈股东,力争在2030财年末前实现约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65.7亿)的股份回购。7i表示,这一系列改革路径“具体且可执行”,将成为未来持续增长的基础。
02
ACT是谁,凭什么收购7-11?
在本次收购战中,很多人对ACT产生疑问:门店数不如7-11,为何敢出手“蛇吞象”?
ACT创立于1980年,总部位于加拿大魁北克。截至目前,ACT在全球拥有约1.7万家便利店,覆盖北美、北欧、亚洲部分市场(包括港澳)。旗下拥有Couche-Tard与Circle K两大连锁品牌。Circle K是其在美国的主力门店。
凭借激进的并购战略,ACT近十年累计完成30余次收购,超过75%门店由收购获得,其并购与整合能力被誉为“教科书级别”。2025财年,ACT总收入达728.5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229亿),净利润近2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6.6亿)。尽管ACT在亚洲存在感不强,但其市值超过4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73亿),在全球资本市场上远胜7i(市值约3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27亿)。
事实上,ACT与7-11并不陌生,其早在十多年前便对7i表达过合作意愿。但由于日本企业普遍抗拒外资收购,加之7i体系复杂,始终未果。同样在2020年,它还向法国零售商家乐福(Carrefour)发出收购要约,尽管该交易最终未获监管放行,但ACT表现出积极的国际化野心。
2024年7月,ACT抓住时机抛出橄榄枝:一方面,7-11在北美的“加油、便利复合店”业务正是ACT的强项,二是7i股价长期低迷、结构臃肿,受到投资人质疑。
ACT此番出手,看中的正是北美7-11的加油站便利模式与其现有业务的高度互补性,以及整合后规模效应带来的利润提升空间。此外,7i自2016年后屡遭激进投资者施压,持续剥离非核心业务,令ACT认为此次具备突破契机。
随后几个月里,ACT不仅表达了全现金并购意愿,还表示愿意在监管、剥离、交易架构等方面充分配合。例如,其提出为反垄断审核准备了近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5亿)的反向终止费,并愿先行寻找剥离门店买家。ACT甚至评估过“分拆结构”交易——只收购7i海外业务和日本业务中的40%,以保留伊藤家族对母公司的控制权。
然而,这些努力在7i方面遭遇“沉默”。最终,历时一年、方案多次调整、耐心几近耗尽之后,ACT宣布撤回交易提案。至此,这场原本可能改写全球便利零售格局的收购战,以“主动放弃”告终。
03
7-11错失“涅槃重生”的机会?
ACT看中的,是7-11这块“招牌”。但现实是,7-11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数据显示,“7-11日本”2025财年第一季度营收2234.7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4亿),同比下降0.7%;营业利润545.3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4亿),同比下降11.0%。值得注意的是,“7-11日本”自2024财年第一季度起,已连续五个季度呈现负增长态势。
作为7i集团“顶梁柱”的便利店业务,分别贡献了83.4%的营收和97.1%的营业利润。其中,“7-11海外”虽然贡献了该板块90.4%的营收,但营业利润率仅为0.4%;相比之下,“7-11日本”虽然仅占营收的9.6%,却贡献了86.3%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率高达24.4%。
这组看似矛盾的数据揭示了7-11当前所面临的核心难题:日本本土市场高度饱和、增长乏力;海外市场虽已具备规模,但盈利能力极弱,结构性问题突出。
事实上,整个日本便利店行业正处在一个从黄金时代滑向“挤压期”的转折点。但在行业普遍承压之时,7-11的表现却落在了后头。同为三大巨头的罗森与全家,反而展现出强韧的增长动能。
罗森在本季度表现最为亮眼:全店销售额同比增长5.0%;营收增长6.4%;营业利润增长4.2%,三项关键经营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此外,罗森在日本本土的单店日均销售额达到58.4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7万),已连续五年实现增长。在中国市场,罗森继续保持扩张步伐,门店总数已达6760家,本季度新增140家。
相较之下,全家同样表现稳健,营收同比增长0.6%;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7.9%和36.7%。在全店销售额同比增长3.2%的同时,全家已连续45个月实现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虽然客流仅微增0.3%,但凭借商品结构优化和单品定价策略,客单价提升达4.0%,盈利质量持续改善。
在这组对比之下,7-11不仅在营收和利润增速上落后,其在单店效能上的“停滞”也格外值得警惕。这背后既有行业周期因素,也反映出其在商品策略、运营效率和用户认知上的系统性疲软。
在日本便利店行业迈入存量竞争的今天,领先者的标准已不再是门店数量或品牌知名度,而是综合运营效率与可持续增长能力。对于7-11而言,当前的挑战不仅是如何维持“便利店霸主”的位置,更是如何在新时代的零售生态中重新找回增长的逻辑与动力。
写在最后
这场长达一年的收购“闹剧”落幕,但围绕7i的分歧与疑问,并未随之结束。
一方面,集团坚称改革路径“具体且可执行”;另一方面,外界则质疑,没有外部监督与治理重塑机制的改革,究竟能走多远?
在便利店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变化的当下,单靠回购与资产重估或许难以重塑长期信任。7i想要证明“独立价值”的逻辑成立,必须在真正意义上重新定义它在全球零售版图中的位置。而这不只是指便利店的数量,也包括它如何面对效率、增长与治理的硬指标。
这一次,它只能靠自己了。
登录 | 注册
联商头条:7-11母公司收购案告吹;钟薛高被申请破产执行
加拿大便利店巨头ACT终止收购7-11母公司
Q1营收利润双下滑,7-11日本负责人作出回应
日本三大便利店巨头最新业绩报告出炉
7-11收购案最新进展:母公司迎来首位外籍社长
7-11落地首批“未来型店铺”,到底长什么样子?
咖啡,6月开店2053家
回到顶部
出品/联商翻译中心
编译/李言
全球便利店行业的一次重大变局悄然落幕。
7月17日,经过长达一年的拉锯战,加拿大便利店巨头Alimentation Couche-Tard(以下简称“ACT”)正式宣布撤回对日本Seveni集团(以下简称“7i”)的收购提案。这起原本可能创造全球最大便利店帝国的交易,最终以“主动放弃”收场。
对于ACT而言,这是一次战略性的撤退。而对于7i来说,这或许是一次“胜利”,但代价可能是错失了在全球零售格局重塑中的关键机遇。
01
打造全球最大便利店集团“梦碎”
这起交易始于2024年夏季,当时ACT提出以每股2600日元(约合人民币125元)、总价近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387亿)的价格(溢价47.6%),收购7i全部股份,旨在打造全球最大便利店集团。
在最新的致7i董事会公开信中,ACT宣布正式撤回收购提案,原因是“始终未能获得7i方面的实质性回应”。
据ACT描述,在长达一年的谈判过程中,其所获得的尽职调查机会极为有限,与管理层的接触“程式化”“缺乏信息”,对方特别委员会与主要股东伊藤家族“始终拒绝展开真正的讨论”。ACT直言,尽管在监管协调、剥离方案、反向终止费等方面已多次作出让步,但始终“没有收到真诚回应”,因此不再继续推进本次交易。
面对ACT的表态,7i同日发布声明回应,确认ACT“单方面终止协商”。
7i表示,对ACT公告中存在的诸多不实描述“难以认同”,但对其决定并不意外。7i在声明中指出,自收购案提出以来,全球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反垄断监管门槛也远高于常规水平,这些都使交易推进的不确定性大幅上升。公司强调,特别委员会始终以提升股东价值为目标推进评估工作,并同步开展自身独立的价值创造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初,ACT已在日本完成法人注册,并与多家日本本土金融机构展开接洽,显示出其推进收购的长期意志。市场原本普遍预期,随着其筹备趋于成熟,7i将不得不回应外部压力开启实质性协商,然而这一局面最终未能出现。
与此同时,7i再次强调了将“采取措施创造独立价值”。这一战略包括三个核心方向:一是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优化超市业务资本结构;二是推动北美便利店业务IPO上市,提升资产显性化程度;三是回馈股东,力争在2030财年末前实现约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65.7亿)的股份回购。7i表示,这一系列改革路径“具体且可执行”,将成为未来持续增长的基础。
02
ACT是谁,凭什么收购7-11?
在本次收购战中,很多人对ACT产生疑问:门店数不如7-11,为何敢出手“蛇吞象”?
ACT创立于1980年,总部位于加拿大魁北克。截至目前,ACT在全球拥有约1.7万家便利店,覆盖北美、北欧、亚洲部分市场(包括港澳)。旗下拥有Couche-Tard与Circle K两大连锁品牌。Circle K是其在美国的主力门店。
凭借激进的并购战略,ACT近十年累计完成30余次收购,超过75%门店由收购获得,其并购与整合能力被誉为“教科书级别”。2025财年,ACT总收入达728.5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229亿),净利润近2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6.6亿)。尽管ACT在亚洲存在感不强,但其市值超过4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73亿),在全球资本市场上远胜7i(市值约3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27亿)。
事实上,ACT与7-11并不陌生,其早在十多年前便对7i表达过合作意愿。但由于日本企业普遍抗拒外资收购,加之7i体系复杂,始终未果。同样在2020年,它还向法国零售商家乐福(Carrefour)发出收购要约,尽管该交易最终未获监管放行,但ACT表现出积极的国际化野心。
2024年7月,ACT抓住时机抛出橄榄枝:一方面,7-11在北美的“加油、便利复合店”业务正是ACT的强项,二是7i股价长期低迷、结构臃肿,受到投资人质疑。
ACT此番出手,看中的正是北美7-11的加油站便利模式与其现有业务的高度互补性,以及整合后规模效应带来的利润提升空间。此外,7i自2016年后屡遭激进投资者施压,持续剥离非核心业务,令ACT认为此次具备突破契机。
随后几个月里,ACT不仅表达了全现金并购意愿,还表示愿意在监管、剥离、交易架构等方面充分配合。例如,其提出为反垄断审核准备了近1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5亿)的反向终止费,并愿先行寻找剥离门店买家。ACT甚至评估过“分拆结构”交易——只收购7i海外业务和日本业务中的40%,以保留伊藤家族对母公司的控制权。
然而,这些努力在7i方面遭遇“沉默”。最终,历时一年、方案多次调整、耐心几近耗尽之后,ACT宣布撤回交易提案。至此,这场原本可能改写全球便利零售格局的收购战,以“主动放弃”告终。
03
7-11错失“涅槃重生”的机会?
ACT看中的,是7-11这块“招牌”。但现实是,7-11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数据显示,“7-11日本”2025财年第一季度营收2234.7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4亿),同比下降0.7%;营业利润545.32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4亿),同比下降11.0%。值得注意的是,“7-11日本”自2024财年第一季度起,已连续五个季度呈现负增长态势。
作为7i集团“顶梁柱”的便利店业务,分别贡献了83.4%的营收和97.1%的营业利润。其中,“7-11海外”虽然贡献了该板块90.4%的营收,但营业利润率仅为0.4%;相比之下,“7-11日本”虽然仅占营收的9.6%,却贡献了86.3%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率高达24.4%。
这组看似矛盾的数据揭示了7-11当前所面临的核心难题:日本本土市场高度饱和、增长乏力;海外市场虽已具备规模,但盈利能力极弱,结构性问题突出。
事实上,整个日本便利店行业正处在一个从黄金时代滑向“挤压期”的转折点。但在行业普遍承压之时,7-11的表现却落在了后头。同为三大巨头的罗森与全家,反而展现出强韧的增长动能。
罗森在本季度表现最为亮眼:全店销售额同比增长5.0%;营收增长6.4%;营业利润增长4.2%,三项关键经营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此外,罗森在日本本土的单店日均销售额达到58.4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7万),已连续五年实现增长。在中国市场,罗森继续保持扩张步伐,门店总数已达6760家,本季度新增140家。
相较之下,全家同样表现稳健,营收同比增长0.6%;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7.9%和36.7%。在全店销售额同比增长3.2%的同时,全家已连续45个月实现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虽然客流仅微增0.3%,但凭借商品结构优化和单品定价策略,客单价提升达4.0%,盈利质量持续改善。
在这组对比之下,7-11不仅在营收和利润增速上落后,其在单店效能上的“停滞”也格外值得警惕。这背后既有行业周期因素,也反映出其在商品策略、运营效率和用户认知上的系统性疲软。
在日本便利店行业迈入存量竞争的今天,领先者的标准已不再是门店数量或品牌知名度,而是综合运营效率与可持续增长能力。对于7-11而言,当前的挑战不仅是如何维持“便利店霸主”的位置,更是如何在新时代的零售生态中重新找回增长的逻辑与动力。
写在最后
这场长达一年的收购“闹剧”落幕,但围绕7i的分歧与疑问,并未随之结束。
一方面,集团坚称改革路径“具体且可执行”;另一方面,外界则质疑,没有外部监督与治理重塑机制的改革,究竟能走多远?
在便利店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变化的当下,单靠回购与资产重估或许难以重塑长期信任。7i想要证明“独立价值”的逻辑成立,必须在真正意义上重新定义它在全球零售版图中的位置。而这不只是指便利店的数量,也包括它如何面对效率、增长与治理的硬指标。
这一次,它只能靠自己了。
登录 | 注册
联商头条:7-11母公司收购案告吹;钟薛高被申请破产执行
加拿大便利店巨头ACT终止收购7-11母公司
Q1营收利润双下滑,7-11日本负责人作出回应
日本三大便利店巨头最新业绩报告出炉
7-11收购案最新进展:母公司迎来首位外籍社长
7-11落地首批“未来型店铺”,到底长什么样子?
咖啡,6月开店2053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