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近期,多地监管部门密集出手叫停低价混战,鹰潭、清远、宁波等地明确禁止平台以低于成本价竞争、强制司机接低价单,直指行业供需失衡下 "烧钱换增长" 的畸形模式;而南昌 "空调费" 争议的发酵,更将平台内卷下成本转嫁的矛盾推向台前 —— 司机收入缩水被迫另辟收费渠道,乘客权益受损怨声载道。从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到抽成机制的不合理,从司机生存压力剧增到服务质量隐忧浮现,网约车行业已站在从 "价格消耗" 转向 "价值竞争" 的关键拐点(详见网经社专题:http://www.100ec.cn/zt/hfwycpt/)。
出品 | 网经社
编辑 | 黄玉宙
审稿 | 云马
配图 | 网经社图库
7 月 14 日,江西鹰潭市交通运输局公布,当地召开强化网约车行业监管联席会,针对部分平台利用 “优惠券”、降低单价里程等方式恶意低价竞争的苗头,要求各网约车平台停止低价竞争行为,合理制定运价规则,不得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宣传推广,严禁变相强制司机低价接单。同日,清远市交通运输局也因收到网约车司机大量关于订单价格偏低、平台抽佣高的投诉,约谈当地主要的网约车聚合平台,指出聚合平台利用流量优势打 “价格战”,扰乱市场秩序,要求其优化调整让利价格和派单规则,不得强迫网约车司机接 “一口价” 订单。7 月 9 日,宁波市也召开网约车平台座谈会,针对行业存在的违背行业自律公约、擅自调价、恶意虚假下单等问题提出要求,杜绝恶意无序低价竞争。
多地主管部门对网约车低价竞争的干预,源于行业供需严重失衡的现实。网经社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移动出行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网约车市场规模约为3883亿元,同比增长8.19%。此外,2019年-2023 年市场交易规模(增速)分别为3058亿元(6.73%)、2691亿元(-12.01%)、3190亿元(18.54%)、3146亿元(-1.38%)、3589亿元(14.08%)。2024年网约车用户规模为5.39亿人,同比增长2.08%。2019年-2023年市场用户规模(增速)分别为3.83亿人(-1.55% )、 3.65亿人(-4.7% )、4.52亿人(23.83%)、4.37亿人(-3.32%)、5.28亿人(20.82%)。
南昌市交通运输局的回应颇具代表性,其表示”网约车平台属于市场主体,定价权由市场决定,无权干涉”,这反映了传统监管思路的局限性。然而,随着行业乱象频发,鹰潭、清远、宁波等多地已开始采取行动。鹰潭市交通运输局在7月9日召开的强化网约车行业监管联席会上明确指出,部分平台为抢占市场份额,利用”优惠券”、降低单价里程等方式降低价格,出现恶意低价竞争的苗头。监管部门要求各平台停止低价竞争行为,合理制定运价规则,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宣传推广,严禁通过”一口价”、低于成本价、派特惠单等方式变相强制司机低价接单。
据国内知名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315.100EC.CN)2025年至今,智行、高德、T3出行、哈啰出行等平台因退款问题、订单问题、霸王条款、售后服务等问题频频被用户投诉。
大量投诉的背后,是行业系统性问题的集中爆发。一方面,网约车数量已远超传统出租车,全国网约车约400余万辆,而出租车不到150万辆;另一方面,行业供给严重过剩,多地日均单车收入不足200元 。供需失衡导致平台为争夺有限订单而展开”价格战”,通过补贴吸引用户,但司机收入却持续下滑。数据显示,2023-2024年重庆网约车司机的日均营收从接近400元下滑到300元出头,下滑幅度达25% 。
知名互联网专家、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涛认为,网约车低价竞争源于市场供需失衡与流量争夺。行业运力过剩背景下,平台为抢占用户和司机资源,通过补贴、低价订单扩大规模,形成“烧钱换增长”的粗放模式。资本驱动下,部分平台依赖输血维持数据壁垒,却忽视可持续盈利;同时,监管对定价机制、抽成比例等规则滞后,平台利用算法隐蔽倾销,挤压司机利润空间。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表示,当前网约车行业普遍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平台层面,截至2025年5月31日,全国共有360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网约车市场也形成了以滴滴出行为“一超”,曹操出行、T3出行位列第二梯队,享道出行、首汽约车、如祺出行、及时用车等为中长尾的市场格局,此外,还有高德、美团打车等聚合平台,市场红利正逐步收窄。
陈礼腾进而表示,在司机层面,2024年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飙升至661.4万人,车辆超281万辆,较三年前翻倍,多地也纷纷发布运力饱和预警。而用户规模长期稳定在5亿左右,订单量无明显增长。在此背景下,平台为争夺市场份额留住用户,通过“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于成本的倾销策略留住价格敏感型乘客。
“空调费”现象是平台内卷转嫁给司机的极端表现。南昌一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乘坐某平台”特惠快车”时,遭遇司机”有偿开空调”的情况,车内贴有告示明确写道:“如需空调扫码3元,自动开启”,并注明”特惠订单不含空调服务,自愿消费” 。这一现象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反映出司乘矛盾的激化。
从法律层面看,网约车司机接受平台派单后为乘客提供服务,已与平台、乘客形成合同关系。根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合理确定网约车运价,实行明码标价,并向乘客提供相应的出租汽车发票。乘客支付的费用应视为包含正常乘车服务的全部费用,其中就包括在合理情况下使用车内空调等设施。若司机单方加收空调费,系擅自变更合同内容,既违约也违法 。
对于平台低价竞争是否涉嫌违法,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董毅智表示,平台低价竞争是否涉嫌违法,需分情形讨论,核心在于是否构成“低于成本价倾销”。
董毅智指出,若平台或司机长期以低于运营成本的价格接单,且目的是“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则涉嫌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第二款关于“低价倾销”的禁止性规定。而若低价属于短期促销、市场调节价范围内的动态定价(如高峰降价、优惠券),且未持续低于成本,则不违法。2017年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删除“低于成本价销售”条款后,单纯低价竞争不再直接构成不正当竞争。
董毅智认为,司机单方收取“空调费”是否合法普遍违法,仅在极特殊约定下可能有效。董毅智指出,该行为违反明码标价规定:《价格法》第十三条禁止“在标价外加价收费”,《网约车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要求运价包含基本服务(含空调)。
董毅智进而表示,若司机接单前明确告知需额外付费,且乘客主动同意(如扫码支付),可视为双方达成新合意,此时收费有效。但实践中,司机在“一口价”订单中强制要求付费仍属违约。
董毅智还表示,司机也存在困境:新能源车开空调日均成本增加20-30元(约月增千元),但平台高温补贴少、条件严苛,导致司机转嫁成本。
司机的这种困境同样值得同情。以普通新能源车为例,充满电状态下全天可跑500公里,开启空调后可能只能跑400公里,续航损失约20% 。据重庆网约车司机反映,开空调一天多花二三十元,每月额外支出近千元。更严重的是,平台的特惠订单收入微薄,部分甚至不足2元/公里,叠加平台抽成(普遍在20%-30%之间),司机实际收入难以覆盖成本 。
“空调费”争议背后,是平台将运营成本转嫁给司机的必然结果。西南交通大学王斌副教授指出:“空调费”之争的本质,实际上是网约车平台之间”内卷式”恶性竞争的结果。平台通过低价竞争的方式,将运营成本转嫁给司机,导致司机收入减少、压力增大。
网约车行业已进入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的关键转型期。一方面,行业供需失衡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多地网约车数量需要整体消减30%-40%,才能让司机收入彻底改善 ;另一方面,新技术、新模式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董毅智认为,根治内卷的钥匙,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将竞争从“价格消耗战”转向“服务价值战”。当政府从“政策比拼”转向“制度创新”,平台从“流量抢夺”转向“生态培育”,方能实现司机增收、乘客满意、平台盈利的正和博弈。
郭涛表示,破解核心逻辑是从“管资本”转向“管行为”,让竞争回归服务价值本身。需从规则重构与模式创新入手:
其一,强化动态监管:建立价格监测机制,划定“成本价”红线,禁止低于运营成本的倾销;严控平台抽成比例,遏制算法剥削;
其二,推动合规化:落实司机社保、车辆合规要求,提升准入门槛,减少无序运力;探索“指导价”或“时段定价”,平衡供需矛盾。
其三,引导技术赋能:鼓励智能调度、拼车优化等技术提升效率,支持定制化服务(如高端车型、场景化出行),跳出同质化竞争;
其四,保障权益:禁止转嫁成本(如“空调费”),完善投诉机制;推动司机组织化协商,增强议价能力。
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将重塑行业成本结构。百度、特斯拉等企业已在部分城市试点无人驾驶网约车,通过”安全员+远程监控”模式降低人力成本 。据预测,到2027年,自动驾驶将覆盖30%的网约车订单,使单公里运营成本下降40%。这一变革将倒逼司机提升服务技能,适应从”驾驶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绿色化也是行业重要趋势。昆明市数据显示,新能源巡游出租汽车运营成本为0.1元/公里至0.2元/公里,燃油车则为0.5元/公里至0.6元/公里 。随着2025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实施,按行驶里程给予企业最高每公里0.3元的补贴,将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然而,这一趋势也要求平台重新设计定价和抽成机制,以适应新能源汽车的成本特性。
行业竞争焦点正从流量竞争转向服务品质与生态协同。曹操出行通过绑定车企资源,实现车辆采购、维修、保险的全链条降本 ;T3出行推出”企业版专车”,为商务客户提供发票报销、行程管理等增值服务,客单价较普通订单高60%。滴滴与顺丰合作推出”出行+货运”组合套餐,美团打车则将网约车服务嵌入本地生活生态,用户可在订餐后直接预约送餐专车 。这些创新模式表明,平台未来竞争将更多依靠服务差异化和生态协同,而非单纯的低价策略。
【小贴士】
网经社深耕数字经济行业18年,长期关注移动出行,我们重点报道和研究的公司有1、网约车:滴滴出行、曹操出行、T3出行、花小猪出行、享道出行、阳光出行、万顺叫车、首汽约车、嘀嗒出行、神州专车、斑马快跑、帮邦行、飞嘀打车、量子出行等;2、Robotaxi: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萝卜快跑、如祺出行等;3、聚合平台:高德打车、百度打车、腾讯出行、美团打车等;4、租车:一嗨租车、神州租车、悟空租车、华夏出行、GoFun出行等;5、共享(电)单车:青桔单车、美团单车、哈啰出行、松果出行等;6、停车平台:ETCP停车、爱泊车等;7、代驾平台(3家):e代驾、爱代驾、安师傅代驾等;8、在线旅游:携程、同程旅行、马蜂窝、美团旅行、去哪儿、飞猪、途牛、穷游网、客路旅行、在途商旅、猫途鹰、KKday、皇包车、稀饭旅行、航旅纵横、众信旅游等;9、民宿短租:途家民宿、木鸟民宿、小猪民宿等。
网经社移动出行台(DCX.100EC.CN)是专业移动出行门户,重点关注在线旅游、酒店民宿、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顺风车、代驾、等业态。提供媒体发布、报告榜单、融资、会员等服务,是移动出行从业者、媒体、投资者、用户的首选平台。(如果您是业内人士,欢迎合作咨询加微信:clt7513)
(网经社讯)近期,多地监管部门密集出手叫停低价混战,鹰潭、清远、宁波等地明确禁止平台以低于成本价竞争、强制司机接低价单,直指行业供需失衡下 "烧钱换增长" 的畸形模式;而南昌 "空调费" 争议的发酵,更将平台内卷下成本转嫁的矛盾推向台前 —— 司机收入缩水被迫另辟收费渠道,乘客权益受损怨声载道。从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到抽成机制的不合理,从司机生存压力剧增到服务质量隐忧浮现,网约车行业已站在从 "价格消耗" 转向 "价值竞争" 的关键拐点(详见网经社专题:http://www.100ec.cn/zt/hfwycpt/)。
出品 | 网经社
编辑 | 黄玉宙
审稿 | 云马
配图 | 网经社图库
7 月 14 日,江西鹰潭市交通运输局公布,当地召开强化网约车行业监管联席会,针对部分平台利用 “优惠券”、降低单价里程等方式恶意低价竞争的苗头,要求各网约车平台停止低价竞争行为,合理制定运价规则,不得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宣传推广,严禁变相强制司机低价接单。同日,清远市交通运输局也因收到网约车司机大量关于订单价格偏低、平台抽佣高的投诉,约谈当地主要的网约车聚合平台,指出聚合平台利用流量优势打 “价格战”,扰乱市场秩序,要求其优化调整让利价格和派单规则,不得强迫网约车司机接 “一口价” 订单。7 月 9 日,宁波市也召开网约车平台座谈会,针对行业存在的违背行业自律公约、擅自调价、恶意虚假下单等问题提出要求,杜绝恶意无序低价竞争。
多地主管部门对网约车低价竞争的干预,源于行业供需严重失衡的现实。网经社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移动出行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网约车市场规模约为3883亿元,同比增长8.19%。此外,2019年-2023 年市场交易规模(增速)分别为3058亿元(6.73%)、2691亿元(-12.01%)、3190亿元(18.54%)、3146亿元(-1.38%)、3589亿元(14.08%)。2024年网约车用户规模为5.39亿人,同比增长2.08%。2019年-2023年市场用户规模(增速)分别为3.83亿人(-1.55% )、 3.65亿人(-4.7% )、4.52亿人(23.83%)、4.37亿人(-3.32%)、5.28亿人(20.82%)。
南昌市交通运输局的回应颇具代表性,其表示”网约车平台属于市场主体,定价权由市场决定,无权干涉”,这反映了传统监管思路的局限性。然而,随着行业乱象频发,鹰潭、清远、宁波等多地已开始采取行动。鹰潭市交通运输局在7月9日召开的强化网约车行业监管联席会上明确指出,部分平台为抢占市场份额,利用”优惠券”、降低单价里程等方式降低价格,出现恶意低价竞争的苗头。监管部门要求各平台停止低价竞争行为,合理制定运价规则,不得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宣传推广,严禁通过”一口价”、低于成本价、派特惠单等方式变相强制司机低价接单。
据国内知名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315.100EC.CN)2025年至今,智行、高德、T3出行、哈啰出行等平台因退款问题、订单问题、霸王条款、售后服务等问题频频被用户投诉。
大量投诉的背后,是行业系统性问题的集中爆发。一方面,网约车数量已远超传统出租车,全国网约车约400余万辆,而出租车不到150万辆;另一方面,行业供给严重过剩,多地日均单车收入不足200元 。供需失衡导致平台为争夺有限订单而展开”价格战”,通过补贴吸引用户,但司机收入却持续下滑。数据显示,2023-2024年重庆网约车司机的日均营收从接近400元下滑到300元出头,下滑幅度达25% 。
知名互联网专家、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涛认为,网约车低价竞争源于市场供需失衡与流量争夺。行业运力过剩背景下,平台为抢占用户和司机资源,通过补贴、低价订单扩大规模,形成“烧钱换增长”的粗放模式。资本驱动下,部分平台依赖输血维持数据壁垒,却忽视可持续盈利;同时,监管对定价机制、抽成比例等规则滞后,平台利用算法隐蔽倾销,挤压司机利润空间。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陈礼腾表示,当前网约车行业普遍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平台层面,截至2025年5月31日,全国共有360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网约车市场也形成了以滴滴出行为“一超”,曹操出行、T3出行位列第二梯队,享道出行、首汽约车、如祺出行、及时用车等为中长尾的市场格局,此外,还有高德、美团打车等聚合平台,市场红利正逐步收窄。
陈礼腾进而表示,在司机层面,2024年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飙升至661.4万人,车辆超281万辆,较三年前翻倍,多地也纷纷发布运力饱和预警。而用户规模长期稳定在5亿左右,订单量无明显增长。在此背景下,平台为争夺市场份额留住用户,通过“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于成本的倾销策略留住价格敏感型乘客。
“空调费”现象是平台内卷转嫁给司机的极端表现。南昌一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乘坐某平台”特惠快车”时,遭遇司机”有偿开空调”的情况,车内贴有告示明确写道:“如需空调扫码3元,自动开启”,并注明”特惠订单不含空调服务,自愿消费” 。这一现象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反映出司乘矛盾的激化。
从法律层面看,网约车司机接受平台派单后为乘客提供服务,已与平台、乘客形成合同关系。根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应当合理确定网约车运价,实行明码标价,并向乘客提供相应的出租汽车发票。乘客支付的费用应视为包含正常乘车服务的全部费用,其中就包括在合理情况下使用车内空调等设施。若司机单方加收空调费,系擅自变更合同内容,既违约也违法 。
对于平台低价竞争是否涉嫌违法,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董毅智表示,平台低价竞争是否涉嫌违法,需分情形讨论,核心在于是否构成“低于成本价倾销”。
董毅智指出,若平台或司机长期以低于运营成本的价格接单,且目的是“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则涉嫌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第二款关于“低价倾销”的禁止性规定。而若低价属于短期促销、市场调节价范围内的动态定价(如高峰降价、优惠券),且未持续低于成本,则不违法。2017年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删除“低于成本价销售”条款后,单纯低价竞争不再直接构成不正当竞争。
董毅智认为,司机单方收取“空调费”是否合法普遍违法,仅在极特殊约定下可能有效。董毅智指出,该行为违反明码标价规定:《价格法》第十三条禁止“在标价外加价收费”,《网约车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条要求运价包含基本服务(含空调)。
董毅智进而表示,若司机接单前明确告知需额外付费,且乘客主动同意(如扫码支付),可视为双方达成新合意,此时收费有效。但实践中,司机在“一口价”订单中强制要求付费仍属违约。
董毅智还表示,司机也存在困境:新能源车开空调日均成本增加20-30元(约月增千元),但平台高温补贴少、条件严苛,导致司机转嫁成本。
司机的这种困境同样值得同情。以普通新能源车为例,充满电状态下全天可跑500公里,开启空调后可能只能跑400公里,续航损失约20% 。据重庆网约车司机反映,开空调一天多花二三十元,每月额外支出近千元。更严重的是,平台的特惠订单收入微薄,部分甚至不足2元/公里,叠加平台抽成(普遍在20%-30%之间),司机实际收入难以覆盖成本 。
“空调费”争议背后,是平台将运营成本转嫁给司机的必然结果。西南交通大学王斌副教授指出:“空调费”之争的本质,实际上是网约车平台之间”内卷式”恶性竞争的结果。平台通过低价竞争的方式,将运营成本转嫁给司机,导致司机收入减少、压力增大。
网约车行业已进入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的关键转型期。一方面,行业供需失衡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多地网约车数量需要整体消减30%-40%,才能让司机收入彻底改善 ;另一方面,新技术、新模式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董毅智认为,根治内卷的钥匙,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将竞争从“价格消耗战”转向“服务价值战”。当政府从“政策比拼”转向“制度创新”,平台从“流量抢夺”转向“生态培育”,方能实现司机增收、乘客满意、平台盈利的正和博弈。
郭涛表示,破解核心逻辑是从“管资本”转向“管行为”,让竞争回归服务价值本身。需从规则重构与模式创新入手:
其一,强化动态监管:建立价格监测机制,划定“成本价”红线,禁止低于运营成本的倾销;严控平台抽成比例,遏制算法剥削;
其二,推动合规化:落实司机社保、车辆合规要求,提升准入门槛,减少无序运力;探索“指导价”或“时段定价”,平衡供需矛盾。
其三,引导技术赋能:鼓励智能调度、拼车优化等技术提升效率,支持定制化服务(如高端车型、场景化出行),跳出同质化竞争;
其四,保障权益:禁止转嫁成本(如“空调费”),完善投诉机制;推动司机组织化协商,增强议价能力。
未来,自动驾驶技术将重塑行业成本结构。百度、特斯拉等企业已在部分城市试点无人驾驶网约车,通过”安全员+远程监控”模式降低人力成本 。据预测,到2027年,自动驾驶将覆盖30%的网约车订单,使单公里运营成本下降40%。这一变革将倒逼司机提升服务技能,适应从”驾驶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绿色化也是行业重要趋势。昆明市数据显示,新能源巡游出租汽车运营成本为0.1元/公里至0.2元/公里,燃油车则为0.5元/公里至0.6元/公里 。随着2025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实施,按行驶里程给予企业最高每公里0.3元的补贴,将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 。然而,这一趋势也要求平台重新设计定价和抽成机制,以适应新能源汽车的成本特性。
行业竞争焦点正从流量竞争转向服务品质与生态协同。曹操出行通过绑定车企资源,实现车辆采购、维修、保险的全链条降本 ;T3出行推出”企业版专车”,为商务客户提供发票报销、行程管理等增值服务,客单价较普通订单高60%。滴滴与顺丰合作推出”出行+货运”组合套餐,美团打车则将网约车服务嵌入本地生活生态,用户可在订餐后直接预约送餐专车 。这些创新模式表明,平台未来竞争将更多依靠服务差异化和生态协同,而非单纯的低价策略。
【小贴士】
网经社深耕数字经济行业18年,长期关注移动出行,我们重点报道和研究的公司有1、网约车:滴滴出行、曹操出行、T3出行、花小猪出行、享道出行、阳光出行、万顺叫车、首汽约车、嘀嗒出行、神州专车、斑马快跑、帮邦行、飞嘀打车、量子出行等;2、Robotaxi: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萝卜快跑、如祺出行等;3、聚合平台:高德打车、百度打车、腾讯出行、美团打车等;4、租车:一嗨租车、神州租车、悟空租车、华夏出行、GoFun出行等;5、共享(电)单车:青桔单车、美团单车、哈啰出行、松果出行等;6、停车平台:ETCP停车、爱泊车等;7、代驾平台(3家):e代驾、爱代驾、安师傅代驾等;8、在线旅游:携程、同程旅行、马蜂窝、美团旅行、去哪儿、飞猪、途牛、穷游网、客路旅行、在途商旅、猫途鹰、KKday、皇包车、稀饭旅行、航旅纵横、众信旅游等;9、民宿短租:途家民宿、木鸟民宿、小猪民宿等。
网经社移动出行台(DCX.100EC.CN)是专业移动出行门户,重点关注在线旅游、酒店民宿、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顺风车、代驾、等业态。提供媒体发布、报告榜单、融资、会员等服务,是移动出行从业者、媒体、投资者、用户的首选平台。(如果您是业内人士,欢迎合作咨询加微信:clt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