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各地美术馆迎来客流高峰。浦东美术馆举办“奥赛博物馆珍藏展”期间,平日日均接待6500人,周末单日参观量突破1.1万人次;上海外滩美术馆试行现场发放入馆凭证,每日仅发放500组,馆外常排起百米长队。社交平台上,“美术馆打卡攻略”笔记超百万篇,小红书#美术馆拍照姿势#话题浏览量破3亿,不少游客在莫奈《睡莲》前举着奶茶摆拍,或在新媒体艺术装置旁开启直播打赏。
表面看,美术馆成为“网红地标”是文化消费升级的体现,折射出公众对艺术的亲近感。然而深层观察发现,部分参观行为正在偏离艺术体验本质。某艺术机构调研显示,62%的年轻游客在美术馆停留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78%承认“主要为获取社交平台素材”。当《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沦为滤镜背景、八大山人的《孤禽图》成为摆拍道具,艺术空间正逐渐异化为流量生产场域。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对美术馆功能定位的深层误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美术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专业策展与公共教育,构建艺术作品与观众的深度连接,其实质是精神对话空间而非社交道具。法国奥赛博物馆2024年与橘园博物馆共同接待495万人次观众,他们通过“策展人深度导览”及分主题展览动线设计,将日均万余名访客分流至按年代与流派划分的各个展厅,让观众在适宜的光线与空间中感受笔触的温度。反观国内某些“网红美术馆”,为迎合打卡需求,在古典油画展区设置荧光色拍照框,将油画原作的展陈灯光调至自拍适宜亮度,这种对商业逻辑的屈从,正在消解艺术应有的神圣性。
与此同时,当下短视频时代的“快消式审美”,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价值错位。当滤镜特效将艺术经典简化为视觉符号,打卡行为本身就取代了审美体验成为目的。据调研,在部分商业性美术馆中,年轻观众群体对展览主题的理解与拍照行为呈现出一定特征:约12%的观众能准确复述展览的核心策展理念,而35%的观众将“展品是否适合拍照”作为选择展览的重要考量因素,特别是在注重建筑美学或沉浸式体验的场馆中更为显著。这种浅尝辄止的“打卡式”观展模式,催生了美术馆运营的功利化倾向:某民营美术馆为维持打卡热度,将原计划3个月的“印象派大师展”压缩至45天,理由是“观众对同一展陈的拍照热情周期约6周”。当展览排期由流量算法决定,艺术传播的专业性必然让位于眼球经济。
当然,我们不必对打卡现象全盘否定。故宫博物院的“紫禁城上元之夜”便是成功范例:当将灯光投影与古建筑结合,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沉浸体验,游客的拍照分享自然融入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流量便成为文化传播的助力而非目的。上海龙美术馆2025年举办的“天地大观:跨越时光的文明印记”特展,以鸡缸杯等重磅展品吸引14.97万人次参观,通过线上推广实现全网点击量破百万,让网红打卡成为走进文明深处的起点。这些案例充分印证了,商业元素与文化使命并非天然对立,关键在于如何让流量服务于艺术价值的传递。
面对打卡热潮,美术馆更需主动构建“专业性+开放性”的平衡机制。浦东美术馆在奥赛展期间的探索颇具启示:1楼利用奥赛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元素复刻及联名文创,自然形成艺术化拍照场景;3楼重点展区配备专业导览服务,包括馆长与艺术界人士录制的语音导览,细致解读画作技法。这种“分层观展”的服务模式让打卡行为与艺术认知自然衔接,既尊重了多元需求,又守护了艺术体验的纯粹性。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策划学术审核机制”同样值得借鉴,每个展览都须经多轮专业评审与学术研讨,杜绝“为打卡而策展”的短视行为。浙江美术馆的“AR文物修复”导览系统,则让观众通过扫描展品观看修复过程,将被动拍照转化为对艺术匠心的主动探寻。
从更深层看,美术馆的“打卡热”暴露出美育体系的结构性短板。在艺术教育成熟的国家,美术馆是学校教育的自然延伸。如法国奥赛博物馆教育中心与法国教育部合作,为青少年提供艺术教育服务活动,每周闭馆日向学生开放,并通过“博物馆进校园”等项目深化与学校的联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通过“志愿者导览计划”,吸纳包括退休人员在内的多元社会群体,经系统的艺术史与讲解技巧培训后上岗,每年为公众提供大量免费导览服务。这些实践告诉我们,提升全民艺术素养,需要打破“馆校分离”的传统壁垒,让美术馆成为课堂的延伸、审美的起点。
站在文明传承的维度,美术馆的价值远不止于物理空间的参观体验,更在于守护人类精神的深度与厚度。当我们在莫奈的睡莲池前驻足,不应只关注滤镜下的色彩配比,更应感受光影变幻中自然与心灵的对话;面对八大山人的《孤禽图》,不应满足于“网红角度”的抓拍,而应体会笔墨留白间的生命哲思。上海玻璃博物馆修复受损展品时的做法令人深思:他们保留部分细微划痕并附说明牌,“这些痕迹记录着人与艺术相遇的温度,但更期待下次相遇时,我们能以更温柔的方式对话”。这是对艺术的敬畏,也是对文明的承诺。
美术馆的“打卡热”终将随流量浪潮起伏,但人类对艺术的永恒追求不应改变。当我们以更从容的心态走进美术馆,让镜头背后的驻足思考成为习惯,让打卡成为探索艺术的起点而非终点,那些跨越时空的杰作才能真正走进我们的心灵。这或许才是美术馆存在的终极意义——它不仅是热门的打卡地,更应是滋养精神的栖息地,让每一次相遇都成为与人类文明的深度对话。
(作者系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入夏以来,各地美术馆迎来客流高峰。浦东美术馆举办“奥赛博物馆珍藏展”期间,平日日均接待6500人,周末单日参观量突破1.1万人次;上海外滩美术馆试行现场发放入馆凭证,每日仅发放500组,馆外常排起百米长队。社交平台上,“美术馆打卡攻略”笔记超百万篇,小红书#美术馆拍照姿势#话题浏览量破3亿,不少游客在莫奈《睡莲》前举着奶茶摆拍,或在新媒体艺术装置旁开启直播打赏。
表面看,美术馆成为“网红地标”是文化消费升级的体现,折射出公众对艺术的亲近感。然而深层观察发现,部分参观行为正在偏离艺术体验本质。某艺术机构调研显示,62%的年轻游客在美术馆停留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78%承认“主要为获取社交平台素材”。当《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沦为滤镜背景、八大山人的《孤禽图》成为摆拍道具,艺术空间正逐渐异化为流量生产场域。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对美术馆功能定位的深层误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美术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专业策展与公共教育,构建艺术作品与观众的深度连接,其实质是精神对话空间而非社交道具。法国奥赛博物馆2024年与橘园博物馆共同接待495万人次观众,他们通过“策展人深度导览”及分主题展览动线设计,将日均万余名访客分流至按年代与流派划分的各个展厅,让观众在适宜的光线与空间中感受笔触的温度。反观国内某些“网红美术馆”,为迎合打卡需求,在古典油画展区设置荧光色拍照框,将油画原作的展陈灯光调至自拍适宜亮度,这种对商业逻辑的屈从,正在消解艺术应有的神圣性。
与此同时,当下短视频时代的“快消式审美”,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价值错位。当滤镜特效将艺术经典简化为视觉符号,打卡行为本身就取代了审美体验成为目的。据调研,在部分商业性美术馆中,年轻观众群体对展览主题的理解与拍照行为呈现出一定特征:约12%的观众能准确复述展览的核心策展理念,而35%的观众将“展品是否适合拍照”作为选择展览的重要考量因素,特别是在注重建筑美学或沉浸式体验的场馆中更为显著。这种浅尝辄止的“打卡式”观展模式,催生了美术馆运营的功利化倾向:某民营美术馆为维持打卡热度,将原计划3个月的“印象派大师展”压缩至45天,理由是“观众对同一展陈的拍照热情周期约6周”。当展览排期由流量算法决定,艺术传播的专业性必然让位于眼球经济。
当然,我们不必对打卡现象全盘否定。故宫博物院的“紫禁城上元之夜”便是成功范例:当将灯光投影与古建筑结合,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沉浸体验,游客的拍照分享自然融入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流量便成为文化传播的助力而非目的。上海龙美术馆2025年举办的“天地大观:跨越时光的文明印记”特展,以鸡缸杯等重磅展品吸引14.97万人次参观,通过线上推广实现全网点击量破百万,让网红打卡成为走进文明深处的起点。这些案例充分印证了,商业元素与文化使命并非天然对立,关键在于如何让流量服务于艺术价值的传递。
面对打卡热潮,美术馆更需主动构建“专业性+开放性”的平衡机制。浦东美术馆在奥赛展期间的探索颇具启示:1楼利用奥赛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元素复刻及联名文创,自然形成艺术化拍照场景;3楼重点展区配备专业导览服务,包括馆长与艺术界人士录制的语音导览,细致解读画作技法。这种“分层观展”的服务模式让打卡行为与艺术认知自然衔接,既尊重了多元需求,又守护了艺术体验的纯粹性。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策划学术审核机制”同样值得借鉴,每个展览都须经多轮专业评审与学术研讨,杜绝“为打卡而策展”的短视行为。浙江美术馆的“AR文物修复”导览系统,则让观众通过扫描展品观看修复过程,将被动拍照转化为对艺术匠心的主动探寻。
从更深层看,美术馆的“打卡热”暴露出美育体系的结构性短板。在艺术教育成熟的国家,美术馆是学校教育的自然延伸。如法国奥赛博物馆教育中心与法国教育部合作,为青少年提供艺术教育服务活动,每周闭馆日向学生开放,并通过“博物馆进校园”等项目深化与学校的联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通过“志愿者导览计划”,吸纳包括退休人员在内的多元社会群体,经系统的艺术史与讲解技巧培训后上岗,每年为公众提供大量免费导览服务。这些实践告诉我们,提升全民艺术素养,需要打破“馆校分离”的传统壁垒,让美术馆成为课堂的延伸、审美的起点。
站在文明传承的维度,美术馆的价值远不止于物理空间的参观体验,更在于守护人类精神的深度与厚度。当我们在莫奈的睡莲池前驻足,不应只关注滤镜下的色彩配比,更应感受光影变幻中自然与心灵的对话;面对八大山人的《孤禽图》,不应满足于“网红角度”的抓拍,而应体会笔墨留白间的生命哲思。上海玻璃博物馆修复受损展品时的做法令人深思:他们保留部分细微划痕并附说明牌,“这些痕迹记录着人与艺术相遇的温度,但更期待下次相遇时,我们能以更温柔的方式对话”。这是对艺术的敬畏,也是对文明的承诺。
美术馆的“打卡热”终将随流量浪潮起伏,但人类对艺术的永恒追求不应改变。当我们以更从容的心态走进美术馆,让镜头背后的驻足思考成为习惯,让打卡成为探索艺术的起点而非终点,那些跨越时空的杰作才能真正走进我们的心灵。这或许才是美术馆存在的终极意义——它不仅是热门的打卡地,更应是滋养精神的栖息地,让每一次相遇都成为与人类文明的深度对话。
(作者系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